现已成为比较成熟的工艺技术,并广泛用于许多气体的分离,提浓工艺。工业发达国家称之为“资源的创造性技术”,主要有两种工艺流程,即正压法和负压法,前者适用于氧氮同时应用或对氧浓度要求较高的场合。早在80年代初,许多发达国家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来研究膜法富氧技术,特别是日本,其通产省就资助了旭硝子等7家公司和研究所参加“膜法富氧燃烧技术研究组”。由于能源紧张,日本先后有近20家推出膜法富氧装置。
膜法浓缩分离设备工作原理是:在一定的压力下,当原液流过膜表面时,膜表面密布的许多细小的微孔只允许水及小分子物质通过而成为透过液,而原液中体积大于膜表面微孔径的物质则被截留在膜的进液侧,成为浓缩液,因而实现对原液的分离和浓缩的目的。
采用不同截留分子量的(PSPP)超滤膜技术进行酶试剂、硫酸软骨素、氨基酸、多肽、果汁、动植物提取液、多糖、甘素、生物发酵制剂、中药、蛋白质类等物料的分离与浓缩,不但无环境污染,节约人力、物力,而且无须加热,在低温下运行,不破坏上述物质的结构,保证物料的原质原味,节约能耗。
生物膜法是一种用于水处理和废水处理的技术,其原理基于生物膜的形成和作用。以下是生物膜法的原理:
生物膜形成:在生物膜法中,将废水通过生物反应器或滤池等设备,使废水与生物体接触。废水中含有有机污染物,如有机物、氮、磷等。通过控制环境参数(如温度、氧气供应、营养物浓度等),适宜的微生物将在水体中附着于固体载体或水体表面,形成生物膜。
微生物代谢:生物膜中的微生物通过附着于载体或水体表面,利用废水中的有机物质作为碳源和能量源进行代谢。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质,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将有机物质转化为微生物细胞质的组成部分,并释放出新的微生物细胞。
生物膜反应:在生物膜中,微生物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质进行吸附、降解和转化。微生物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微生物能够在固定的载体上生长,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废水中的有机物质与微生物膜接触,被微生物降解成无机物质或低分子化合物。
生物膜更新: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膜会逐渐增厚,微生物数量也会增加。为了保持生物膜系统的稳定和高效性,需要进行生物膜的更新。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搅拌、刮板)或生物方法(如人工引入新的微生物种群)来实现生物膜的更新。
生物膜法利用微生物膜对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和转化,从而实现废水处理的目的。它具有生物降解效率高、处理效果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和废水处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