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面食的吃法多种多样,到了冬季,人们最爱吃的莫过于果子了,也有的地方称做麻叶或者焦叶,酥酥脆脆的,也非常易于储存,平时用来当早餐或者是小零食都是不错的,不同的地方,果子的做法也不尽相同,今天分享一个千层果子的做法,每年年前我们家都会做上一些,储存起来,随吃随取,特别方便,教你农村油炸千层果子做法,表皮酥脆,内里柔软香甜,过年必备。
总体来说果子的做法还是很简单的,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揉,第二步擀,第三步切。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做香甜味的,或者咸香味的,口感都是非常不错的,如果您也喜欢,不妨在家一试哦,这种油炸千层果子,我一口气能吃一盘,香甜可口咯嘣脆,酥掉渣。
准备两个鸡蛋,磕入一个大碗中,用筷子搅散后加入5克白糖,4克酵母,再次搅拌均匀,倒入普通面粉450克,再少量多次的加入200毫升的温水,边到边搅拌,搅拌至没有过多干面粉的面絮状,上手抓成面团,最终揉成一个偏软的光滑面团,密封起来醒发到原来的两倍大。
接下来制作油酥面团,取一个小碗,倒入普通面粉100克,加入100克食用油,20克的蜂蜜,充分的搅拌均匀,搅拌至粘稠状,揉成一个油酥面团,揉好的油酥面团,放在一边待用。
案板上撒少许干面粉防粘,取出醒发好的面团,充分揉搓,排出里面的空气,面团揉好后,直接用手按扁,用擀面杖擀成长条状,厚度大约约为三毫米,油酥也改成长条状,放在面皮中间。
然后两边往中间对折,包裹住油酥,然后上下对折,这样层次就出来了,再次用擀面杖擀开,再次擀成大薄片,按照上次的对折手法,再次折叠成正方形,再次擀开,再次两边对折。
用刀切成三厘米左右的宽条,每个小长条再改刀切成小方块,全部切好后盖上保鲜膜再次醒发15分钟左右。醒发好的小方块儿,胖乎乎的,用手在中间按压进去,两边的层次立马就出来了。
起锅烧油,油温烧至5成热时,下入做好的生胚,用筷子拨动防止粘连,全程用中小火慢炸,防止炸糊,看到边缘变色,立马翻面,另一边变色,再一次翻面,直至两面金黄,即可控油捞出了,稍微放凉,畅快吃起来吧。
再唠两句:
①揉面时要根据面粉的吸水性不同适当的增减用水量。揉成偏软的面团。
②炸制过程中全程用中小火,用筷子勤翻动,防止糊锅。
③二次醒发尤为重要,一定要醒发到位,这样炸出来的果子才更加酥脆。
用这种方法做出来的千层果子特别的好吃,层次多,炸得透,鸡蛋的加入增加了营养,同时也更加酥脆,因为是发面制作,易于消化,加入了蜂蜜,里面软软的、甜甜的。刚一出锅,孩子们就抢着吃。
油条,是一种古老的汉族面食,长条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韧劲,中国传统的早点之一。油条的叫法各地不一,”天津称油条为果子;安徽一些地区称油果子;东北地区称大果子;闽南福建等地称油炸鬼;潮汕地区等地称油炸果;浙江地区有天罗筋的称法(天罗即丝瓜,老丝瓜干燥后剥去壳会留下丝瓜筋,其形状与油条极像,遂称油条为天罗筋)。
油条,是一种古老的中式面食,长条形中空的油炸食品,口感松脆有韧劲,中国传统的早点之一。《宋史》记载,宋朝时,秦桧迫害岳飞,民间通过炸制一种类似油条的面制食品(油炸桧)来表达愤怒。类似的油炸面食,其起源远远早于宋朝,可追溯到唐以前,具体时期不得考证。
在我们豫东,油条也叫杠子油条,有经验的老师傅可以把鸡蛋灌进油条内,然后再去炸,吃起来外酥里嫩,一股蛋香荡漾在口齿之间,别有一番风味。越是传统的做起来越麻烦,所以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做了。我为传统文化逐渐消失感到很失落,下面我把油条的配方和操作步骤公布出来,大家也可以学着去做一下,为自己枯燥乏味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无食品添加剂的特精面粉10斤,无铝泡打粉1两。小苏打0.4两,碱面碳酸氢铵0.3两,鲜奶精0.5两。盐1.6两,水30度6.5斤。先把无铝泡打粉和干面粉拌匀!然后把小苏打,臭粉,鲜奶精。盐溶入水里。把水倒入面中搅拌,把面用揣面和叠面法和至三光。即面光,盆光,手光!盖好静置30分钟再揣第二次面。揣好后分割成大小适合自己的面用方便袋装好放在保温箱里静置2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下锅炸,油温要控制在180度左右。要勤翻动油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