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推销案例4篇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3 01:36:39
字号:

 推销的案例有很多?其中成功的案例你知道多少?以下是我分享的成功的推销案例,一起来和我看看吧。

成功的推销案例4篇

 成功的推销案例篇1

 包玉刚是20世纪香港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他的创业也是从借开始的。

 他先是向朋友借钱买了一条破船。然后,他又用这条船去银行抵押贷款。用贷款,再买第二条船。依此类推,他用朋友那笔不需要抵押的借款,滚动发展,快速壮大的自己的生意。最经典的是,有一次,他竟然不用抵押就贷款买到一条新船。

 怎么办到呢?他先和日本船厂下了造船的定单。拿着造船定单加上自己的信用,他和一家日本货运公司签订了把这艘船租给对方的出租协议。最后,他把这两个事情同

 时告诉银行。?我在日本订购了一艘新船,价格是100万。同时,我也和日本的一家货运公司签订了一份租船协议,船造好后,他们租下这条船,每年租金是75

 万。他们可以为此担保,只要船出来,租金不会有问题。因此,我想请贵行支持,给我贷款100万,让我造好这条船

 银行一听100万造船,每年有75万的租金,不需2年就可以还清贷款。而且还有人担保这75万租金,当然可以放款给他。于是,包玉刚这个美梦就成真了。

 成功的推销案例篇2

 曾经问鼎印尼首富宝座的陈江河17岁创业。从给石油公司卖零件,慢慢拓展生意,直到成为石油公司的工程承包商,后来又进入原木加工行业,创办夹板厂。

 起初,陈江和都是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做生意。后来他希望进入更多行业,比如棕榈种植把公司做更大时。他感到力量的不够。当时,印尼政治经济环境复杂,搞棕榈种植,把公司做更大需要社会关系,需要有后台撑腰。但他没有。

 困难面前,陈江和同样没有选择不做。他说,关系不是天生的,没关系,他就去找关系。多翻周折后,他找到当时在印尼关系和后台都很硬的华人企业家林绍良,主动

 献上自己的项目邀请林绍良合作。?我告诉老人家说,我没有关系,但我能干,能做好生意。你有关系,你不用亲自干,替我摆平场面上的事情。我们合作,一起把

 这个事情做大。?在接受全球华商名人堂采访时,陈江河回忆说。

 林绍良欣赏陈江和的能力和勇气。爽快地答应了合作计划。他们的棕榈油项目也创造了印尼种植业的奇迹,在短短5、6年间,就赚到了10多亿美金。

 成功的推销案例篇3

 王嘉廉是全球第一个把软件公司做到10亿美金营收规模的人,也被称为是华人软件业中唯一能和比尔?盖茨并肩挑战的人。

 作为移民后代,王嘉廉很早就开始为将来的生计考虑。念书时,他看到《纽约时报》整整两页半篇幅的招聘广告都是在招聘电脑程序员。觉得市场上一定是很需要程序员,于是去学了电脑程序开发。

 毕业后,王嘉廉进入标准数据电脑公司工作,既编程又推销,学到了一身本事。不久,一个机会点燃了王嘉廉的创业梦想:一家叫CA的瑞士公司来到美国寻找销售代理。王嘉廉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这个事情。但很遗憾,他没钱去成立公司。

 ?我可不想错过这个机会。?王嘉廉在接受全球华商名人堂采访时说。而且,他想出了办法。自己钱不够,他找来几个合伙人一起凑,还不够,他们申请了能够申请到的

 所有信用卡,一起透支出最高金额作为补充。他们还想尽一切办法节约成本:比如,找了一个需要劳动力的房东,通过为房东干活儿抵消房租。

 ?这个月的收入进来我们再去还上个月的信用卡,然后再透支。好几个月,我们都靠这笔信用卡透支周转。?因为有这段经历,后来有人问王嘉廉,你和比尔?盖茨的区别是什么?他说:?比尔不知道饥饿的滋味。?

 成功的推销案例篇4

 陈正财是马来西亚陈大金属桶有限公司创办人兼董事长,也是马来西亚白手起家获得成功的华人企业家之一,是很多世界级大公司的金属包装品供应商。

 陈正财的父亲育有11个孩子,他排行第七,靠一间小杂货店养活一大家人,少时生活非常艰难。他创业时,也是没有钱,没有关系。东拼西凑一点钱,他买了台小货车,做起个体生意。但这个不能满足他的梦想,他希望做更大的生意。

 没有钱,没有关系,如何做更大的生意?陈先生的办法是,用力气建立关系,用关系去找钱找生意。他在接受全球华商名人堂采访时回忆说,当时,一些学校、社团、

 商会、工会经常招募义工。他平时一有机会就去义务劳动,还经常开着自己的车去免费帮忙运东西等等。时间一长,很多人都认识了陈正财,喜欢上了陈正财,继而

 有人给他介绍生意,有人问他是否需要帮忙,有人则借钱给他,投资给他,甚至主动带他,给他干股,带他做新生意。继而。生意越做大。

 ?年轻人一定要记住,你不是什么都没有。你有热情,有真心,有力气,有智慧。但你要先奉献。奉献出来你的心,你的能力,让人家认识你,了解你,然后给你机

 会。?陈正财说,?我年轻的时候做了很多这样的事情。现在,还在这样做。我们没有钱,那我们就把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光阴奉献出来。很简单的,只是需要花一

 点时间。我们诚恳,我们衷心对待,最后,机会就会主动来找我。?

?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分享 篇1

 在校大学生创业案例一

 1980年,钱俊冬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赫店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从小就立志要考上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改变家庭贫困的生活。

 1999年,父母做生意借来的8万元钱被人骗走,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由于家庭经济拮据,钱俊冬随父母来到天津大港。靠着父亲做卤菜的手艺,全家人在一个偏僻的小巷子租住下来,省吃俭用,挣钱还借款。

 刚到天津时,钱俊冬特别向往大学生活,所以,一有空闲他就去附近的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转悠,并结交了一些大学生朋友。通过与大学生的交往,他知道了大学生毕业后将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于是,他就有了上大学后一定要自己挣钱的想法。

 钱俊冬把自己整天关在屋里,除了复习功课,数百本从旧书摊上购来的杂志被他一页一页地翻过,大量成功人物的创业故事刺激着钱俊冬活跃的大脑,特别是那些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改变自己命运的文章,让他意识到,要想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单靠找一份好工作是实现不了的,必须从底层做起,走自主创业的道路。

 开学一周,掘得第一桶金

 2000年,钱俊冬考上了陕西长安大学。当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时,父母既欣喜又发愁,生意的失败使他们债务缠身,已经没有能力支付儿子上学所需的费用。最后,全家人东借西凑好不容易才弄到2000多元钱。

 开学报到的那天,钱俊冬攥着2000元现金,在报名的长队里他一次一次退到最后面。后来他鼓起勇气找到辅导员,终于争取到了缓交学费的机会。安定下来后,钱俊冬的心中萌发出一种坚定的信念:越是日子困窘,越要咬紧牙关,想办法去改变命运。

 开学第三天的下午,钱俊冬正独自在寝室里翻阅新课本,一位师兄推门进来推销随身听。正在这时,几位室友也回到了寝室。结果,这位师兄没费多少口舌,4部随身听以每部80元的价钱被室友买下。这件事情使钱俊冬隐约地觉得一种商机和一个比较大的消费群就在自己身旁。后来,他从同学那里打听到在西安东郊有两处小商品批发市场。第一个周末,他逛遍了这两个小商品批发市场,仔细对比了各种随身听的性能和价格后,他以15元的批发价购买了6部师兄推销的那种款式的随身听,一倒手净赚了300元。这是他掘得的第一桶金。之后,当同学们刚习惯用卡式电话时,他以低廉的价格从IC卡经销商那里购进话卡,然后以比市场低的价格出让给同学,在赚得一点辛苦费的同时,让同学们也得了一些实惠。后来,像上游泳课穿的游泳衣,考研用的复习资料、英语磁带,他都找到了低于校外价格的供应渠道。一年后,他便成了校园里小有名气的“生意精”。

 底层做起,为创业做准备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钱俊冬除了学习好专业课外,还不时去学校图书馆看一些法律、心理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书籍。他认为,搞推销和倒卖纯属个人行为,还没有完全融入社会。要创业最好还是先融入企业,到企业中去体验,懂得如何把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在校大学生创业例子二:“财经快递”一年赚到6位数

 “很多快递只能送到校门口,从宿舍跑到校门口至少也得20分钟,有些快递员就会不高兴。”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学生孙晓告诉记者。好在,该校财政专业的学生陈博甫,在校内开办了一家“财经快递”。据小陈的合作伙伴、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大四学生景棋介绍,这是一家专门为同学取快递而设的学生公司,他们与杭州一家规模较大的快递公司达成协议,专门负责校内快递的揽发和派送,而学校则专门给他们配备了一间仓库。

 有了这家快递公司,学生的快递到了,公司会有专人打电话通知学生,学生则随时可以到公司的仓库去取货,一下子方便了许多。“现在基本上一天会有500到600份包裹”,景棋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基本‘爬’上了6位数。”

 在校大学生创业例子三:

 刘虎锋是陕西宝鸡农家孩子,2005年考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专业,哥哥每月资助他300多元,整个读书期间异常艰辛。毕业后他在南京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为一些大型的电厂、钢厂锅炉“热控”做技术检测。

 刘虎锋任职的企业由于负责人经营不善亏损倒闭,在投资方准备注销公司时,刘虎锋觉得“太可惜”,出资人见状便把公司“壳”留给了他。就这样,凭着仅剩的几张办公桌椅以及缴了一年房租的“公司”,刘虎锋开始自主创业。起初,他投入了打工积攒的一万元,开始跑市场,可惜3个月下来却没有一笔业务,钱也花完了。快到年底,表姐借给他8000元,让他先回家。可刘虎锋却绕道前往一家电厂,为公司发展寻求转机。电厂负责人以前就对这个年轻人有好感,承诺给他一笔业务,刘虎锋立即回到南京“开工”。终于,这笔业务赚到6万元,他的创业路柳暗花明。

 2010年,刘虎锋与女友常常兜里无钱,最困难时还需要回家筹资。一次他与军工企业谈生意,对方需要一种通信信息化设备,虽说刘虎锋对软件编程不陌生,但他为了订单质量仍请来专家合作,很快生产出全新产品。

 为此,2011年公司销售额超过百万元。看到新项目的市场前景广阔,刘虎锋决意专攻这个系统集成产品,注册了“北冶机电设备公司”,并报名参加创业培训班以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去年底,他开着刚买的新车回家过年。

 无论是“大学心灵导师”李开复,还是“创业教主”周鸿祎,他们都在不停地奉劝:“大学生不要直接创业,要先进入社会积累一些经验.....”,似乎大学生创业活在大学毕业就创业,成为了创业失败的另一种说法。但是真实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经过我的调查,发现很多创业成功者都是经典的“大学生创业者”,他们用自己的实例证明了,中国大学生创业者也可以如硅谷的扎克伯克,比尔盖茨那样,做一个小横杆的大学生创业者。

 当然,创业有风险,入行需谨慎,一个创业者必备的素质是能清楚判断形式作出决策,究竟你是否要直接创业,还得你自己说了算。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分享 篇2

 大学生创业团队户部巷摆摊卖零食3天营业额超万元

 武昌理工学院5名大学生选择去户部巷摆摊卖零食,短短3天销售额突破了1万元。

 这5名大学生是该校“Oh Me休闲进口零食铺”创业团队的成员,零食铺的客户主要针对大学生,主推各类个性新颖的休闲进口食品,并提供送货上门服务。该创业项目2016年12月开始运营,现已有成熟的模式。

 十一长假期间,该创业团队在武汉户部巷摆摊零售,从10月1日到3日,每天只在下午6时到晚上10时营业,仅3天就创下高达1万元的销售额纪录。记者看到,他们的商品包括进口糖果、薯片、巧克力、蛋卷等,户部巷夜间人头攒动,不少人在他们的零食铺前驻足。

 “平时,我们的零食铺主要采用线上销售模式,消费者在微信公众号上下单,我们再送货上门。”团队成员汪帅、柳雅思介绍,这次摆摊主要是想检验一下商品是否符合消费者口味,同时也趁着假期户部巷客流量大,提高营业额。摆摊的结果让他们比较满意。“我们也会继续努力,掀起零食校园购的新潮流”。

 谈起摆摊的感受,团队成员唐晨晨说,从刚开始不好意思推销,到现在把东西一摆,就能为顾客热情介绍,自己的销售技巧在这3天里得到大大提高。

 学生合伙开快餐店月入5万并为同学们提供就业机会

 开一家快餐店,每月收入5万余元。昨天,武汉商贸职业学院学生皮俊桢说,“我只是参加社会实践,喜欢不断挑战自己”。

 来自松滋的皮俊桢,是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汽车服务与营销专业大三学生,被同学们称为“兼职达人”。他实地调查市场,观察、计算商业区人流量,还把两个同班同学拉入伙,3人共投入15万元,9月在一所大学旁开了一家漫步Bar炸鸡坊。从采购材料到宣传销售,皮俊桢和同学都从零开始做起。功夫不负有心人,快餐店经营得不错,月收入5万余元,还雇用了6名员工。

 “他很能吃苦,也很有想法。”合伙人邓明华说,虽然有点累,但是非常开心,很有成就感。皮俊桢的第二家快餐店也即将开业。他有个梦想,将快餐店做成一个快餐店品牌,并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深圳两女生大二创业,公司估值超三千万元

 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年绚烂的夏季。22岁的本科应届毕业生李芷璇、严丹阳和创业团队在毕业前将她们赚取的第一桶金——100万元人民币捐给母校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用于支持在校大学生的创业创新项目。这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接收的第一笔来自毕业生的捐赠,而本科生毕业即捐赠在国内高校中也较为少见。目前,李芷璇被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金融理学硕士项目录取,严丹阳被香港科技大学经济学硕士项目录取。

 误打误撞走上了创业之路

 李芷璇和严丹阳两人是大学舍友,刚进大学时,宿舍安排在了对面的深圳信息学院。有时候要喝桶装水,几个女孩子都扛不动,学校也没有生活服务的平台能满足她们的需求,再加上当时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园较为偏远,很多学生有考雅思托福以及各种证书的需求。于是,2015年10月,两人一起做了一个名叫"leadygo"的微信公号,早期以服务本校大学生生活为主,开展送水,餐饮家政,闲置物品交易、学习培训、出国留学等服务。

 有一次学校周边的一个商户看到她们的公号,给了一笔800元的服务费,帮忙策划了一场"小厨神"的前期营销推广活动,这是她们收获的第一桶金。就这样,李芷璇和严丹阳歪打误撞走上了创业之路。

 创业道路压力重重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出去谈业务,对方还会质疑我们会不会是骗子。"李芷璇说,在创业初期,她们试着去接触了一些公司,想帮公司做一些策划活动,但是因为学生的身份,大部分公司都对她们表示质疑,不愿意给机会。后来依托在学校做的一些活动,比如帮大家拼辅导班等活动,才慢慢让一些公司认可了他们的能力。

 对于在校创业的大学生,精力分配永远是个难题。除了要兼顾学业,李芷璇还是学校辩论队的队长,喜欢参加一些辩论赛和其他商赛,严丹阳大二也在考ACCA等考试,每逢到了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都感觉时间永远不够用。在累的时候,李芷璇和严丹阳常常会在校园散步,以此来缓解她们的压力。

 除了学业和创业上的压力,李芷璇还有来自家庭的压力,父母知道她创业经常忙到凌晨还不睡觉,多次劝她放弃,希望她毕业后继续深造或者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但现在,父母很认同她的选择,并且表示支持。

 公司目前业务估值达数千万元

 后来业务越来越多元化,也慢慢走向正轨。2016年11月,李芷璇和严丹阳成立了天乐文化传播公司,帮助一些个体工商户、小公司策划营销方案,在经营半年左右时公司实现了盈利。去年底,有公司提出收购方案,她们的业务估值达到3000万~4000万元。

 因部分业务重叠,2017年下半年,李芷璇与严丹阳入股了学长王鑫创办的启航国际教育(深圳)有限责任公司,主要还是负责教育平台业务。"芷璇是一个很适合做市场和公关的人,丹阳性格比较沉稳适合做运营。她们能在大二创业并获得成功,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选择她们做合伙人。"王鑫说。

 大学生创业成功的案例分享 篇3

 1、成都中医药大学施超靠卖书赚200万

 施超是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2011级的学生,2015年,大四的他才24岁,凭借自主创业成了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施超是江苏人,他的父母爱给他买书,他也从小就爱看书,“爸妈都很朴实,从不给我讲什么大道理,只是培养了我读书的爱好,从书里学知识、学道理。我从小学认字开始到高中毕业那段时间读了超过1000本书,中外名著、人文百科、各类杂志我都读。”

 他认为,那1000本书,不仅让自己拓宽了知识面,也为他的创业打下了基础。“因为读了比较多的书,所以我对自己要销售的图书,选择起来比较得心应手,懂得如何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好书,也清楚什么书适合什么样的读者。”于是,施超将自己的创业项目初步选定在了图书销售上。

 高考完那个暑假,施超开始在家附近的广场上摆地摊卖书,新的旧的都有,都是他认为的好书。两三百本书不到一个星期就可以卖完,大约每天能挣70元,施超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2011年来到成都上大学后,施超也没放弃自己的图书销售,趁周末时在学校里摆摊儿卖书,规模虽小,但在大二时已经攒下了近10万元。

 腰包渐渐鼓起来的施超利用学校的创业政策在学校开了一个实体书店——超然书斋。可是实体书店并不赚钱。为了维持书店的运营,施超开始去成都的高中销售课外读物。

 “我当时是跟出版社合作,拿着我选出来的书单,找高中学校的老师谈,然后再让同学们从书单中选出书,我再反馈给出版社,然后备货、送货。这样子没有中间商一层层赚,我拿到的货源比一些大型连锁书店都便宜,所以最后书送到同学们手上时,价格也要比定价低。而且为了让学校老师、同学解除后顾之忧,我都是先向出版社垫付货款,同学们拿到书了,再把钱付给我。”

 施超讲述自己的“生财之道”

 后来,感觉到自己忙不过来的施超找来10个自己的中学同学,将图书销售业务扩展到了上海、江西、湖北等地方。业务渐渐扩展后,他又筹建了自己的文化公司——江苏超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4岁的他,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100万元。

 现在,施超的书斋每年会拿出一部分的收益资助学校的一个创业者联盟,帮助有想法的同学启动计划。每年学校的同学们去支教时,他也会给那些山区的学生带去课外书,每年都会捐出2000本。

 这才是学霸的正确成长方式!靠读书读出了商机,成为“富一代”,走上了人生巅峰!

 2、武汉科技大学镇小龙创业两年,从零到千万

 开着奔驰车,走到哪儿都有助理相随,武汉科技大学的在读学生镇小龙颇有老板范儿。资产从零到千万元,购置两辆过百万元豪车,自有30多家实体店,吸引200名大学生追随……实现这一切,镇小龙只用了两年时间。

 镇小龙从大三开始自己创业,从最简单的棉被、蚊帐等生活用品的批发开始做起,将用户锁定在大学新生。

 凭借他和小伙伴的一股子拼劲儿,他们在新生开学的15天内做出了200多万元的营业额,净赚16万元。

 他的创业行动让不少同学受到激励,主动要求他牵头,带领大家创业。就这样,一个200多人的创业团队成立了。

 之后,他做过电子产品销售、服装贸易、教育、人力资源、旅游、租车、“大学盟”微信公众账号、校园周边卡等一系列项目,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实体店30家,参股驾校、台球馆、宾馆等商业实体上百家。

 3、重庆大学禹化普卖手抓饼,年收入250万

 上面两个例子看完,有没有一种创业的项目都非常高大上,一般人干不了的感觉呢?

 其实创业并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很多大学生就靠在学校周边做小生意走上了创业之路。

 这里就有一个重庆大学生靠卖手抓饼,自己做老板年入250万的真实例子!

 重庆大学生禹化普大三时就开始租门面卖手抓饼,在经历了短暂的生意惨淡的日子后,他学习成都小吃店“慢工出细活”的做法,要求师傅一次只做1-2个饼,保持饼的最佳口感。这样一来排队的客人变更多了,每天平均能卖400个饼。两年的时间里,他的手抓饼有4家直营店、1个加工厂和8家加盟店,年收入达250万元。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2193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