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殖鲟鱼的时候,最好不要将它们跟锦鲤放在一起混养。因为鲟鱼是肉食性鱼类,会将一些鱼类作为自己的食物,而锦鲤的性格温和,混养的话鲟鱼可能会攻击锦鲤。而且,锦鲤是杂食性鱼类,鲟鱼则主要吃肉,若是混养,喂食不太容易协调。若是一定要混养,那么锦鲤的体型不能太小,还得注意提供充足的食物,并经常打扫鱼池。 一、鲟鱼可以养殖吗
鲟鱼是一类非常古老的鱼类,目前现存的品种有二十多种。有一些鲟鱼的品种可以人工饲养。不过,饲养的难度相对来说会高一些,因为它们对周围环境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比如它们对水温有较高的要求,这就导致在北方地区饲养鲟鱼尤其困难,尤其是到了寒冷的时候;再者,它们对水中含氧量以及水质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在养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比较多。
还有一些品种的鲟鱼本身数量已经比较少了,甚至已经成为濒临动物甚至极危动物,通过人工养殖和培育,可以更好地保护它们,让它们不至于灭绝。比如中华鲟,野生的中华鲟数量较少,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以及保护动物。因此,为了让它们的数量更多,目前培育出了许多人工养殖的中华鲟。相比较野生的中华鲟来说,人工饲养的品种免疫力会更强一些,不容易生病死亡。
二、鲟鱼可以和锦鲤混养吗上面已经介绍过,鲟鱼可以人工饲养。在人工饲养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将它们跟锦鲤一起混养。从食性来看,鲟鱼是一种肉食性的鱼,它们会将鱼类作为自己的食物,而锦鲤的性格则会温和一些,若是放在一起养的话鲟鱼可能会攻击锦鲤。另外,考虑到锦鲤则是一种杂食性鱼类,若是放在一起的话,喂食的时候不太容易协调。若是一定要混养的话,需要注意两个问题,锦鲤的体型不能太小,最好跟鲟鱼差不多大;另外就是提供充足的食物。
鲟鱼的养殖技术和条件
鲟鱼鱼苗吃生物饵料,有轮虫、卤虫、水蚤、水蚯蚓等。由于生物饵料诱食力强、适口性好,且不污染水质,所以大多苗种培育场家都采用生物饵料开口。
鲟鱼成鱼吃的,有鱼粉、酵母、血粉、小麦、玉米、蚕蛹等,颗粒料。
鲟鱼养殖:
网箱设置规格5米×5米、4米×4米,网衣是聚乙烯结构,网目大小视放养鲟种的规格而定,以不逃鱼和有利于水体交换以及底网片不漏饵为原则,网箱设置应选择水质条件良好水深8米以上的地方,同时还应具有微流、避风、向阳和水面宽等条件。大型水库应选择适宜的库湾设置网箱,小型水库应选择离库坝不远地方设置。
苗种放养4月中旬把网箱设置好,网衣经库水浸泡已无粗糙感,以减少入箱的鱼种由于环境的改变惊恐窜游,从而被网衣擦伤的机会。
放养时间以4月中下旬为宜,水温10-15℃左右,是适于鲟鱼的最佳生长温度。放养规格越大越好,一般为每尾75-150克,放养密度是40-50尾/平方米。鱼种入箱前用3%-4%的盐水消毒,运输水与水库水水温相差不超过5℃。
饲料投喂可用人工配合颗粒料,要求蛋白质含量42%-45%,颗粒料在水中的稳定性要高,保持半小时以上。鱼种入箱后应停止投饵2-3天,以便鱼种适应环境,2-3天后开始投饵,刚开始投喂需少量多次,进行诱食。
饵料粒径应随着鱼体的增大适时调整,以达到适口为宜。每天早中晚各投饵一次,鲟鱼有夜间觅食习性,夜间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箱内鱼体重的2%-4%,同时投饵量应根据天气水温和鱼的摄食情况而定。
扩展资料
鲟鱼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鲟鱼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鲟鱼是动物食性的鱼类,在幼鱼开食阶段可捕食浮游动物,但很快鱼苗就发展成营底栖生活。与这一生活方式相适应,这时的鲟鱼口部突出、下位。鲟鱼喜欢的食物随不同种类而有变化,主要食物是水蚯蚓、甲壳类、软体动物以及小型鱼类等。鲟鱼苗开食后即可直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在实际生产中,对刚开口摄食的鲟鱼苗多用活饵(浮游动物或切碎的水蚯蚓投喂)。
参考资料:
1.大水面养殖鲟鱼的水域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水质条件。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各项理化指标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中溶氧在4毫克/升以上,pH值为6.5~8,水温在2~28℃。二是生物条件。水体中杂食性鱼类种群数量低,特别是底栖杂食性鱼类、凶猛性鱼类的数量必须很少。但水体中初级生产力要高,底栖生物量比较丰富,以保证鲟鱼有充足的食物。三是环境条件。水域面积不宜太大,应在1000亩左右,平均水深在3米以上,底质平坦,周围社会环境较好,严禁无序捕捞以及偷、电、炸、药鱼等违法行为发生。
2.放养前准备。
首先建好拦鱼设施,认真检查各注排水道,以免发生逃鱼现象。其次,尽可能清除水体中敌害生物包括凶猛性鱼类和减少底栖杂食性鱼类的数量,维持水中饵料生物的平衡。三是对放养鱼体进行药物消毒,用2%~3%的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
3.放养规格及放养量。
由于大型水域中生物种群复杂,敌害生物较多,水体环境条件可变因素多,所以用于进行大水面养殖的鲟鱼苗种规格应尽量大,一般要求不低于50克,以保证所放幼鱼具备一定的抗病害能力和自然摄食能力。放养量应根据水域的实际生产能力,科学合理地设计,一般每亩放养1~5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