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行车还是走路,如果在路上随意左右那一定会出交通事故的。在秦朝始皇帝下令修建秦直道,由于秦直道严格按照秦朝车马的规格而设计,这时候由于车马较少,因此并不存在靠左走,靠右走的冲突。时间往后推移来到了汉朝,由于经济、技术等的发展,道路上行驶的车马往往会出现冲突的情况,由于并未造成交通事故,所以当时的朝廷并没有制定行车规定。只是依靠民间约定俗称的行车规范——靠左行。
你是不是经常听到以右为尊这样的说法,但在行车和走路并不是这样的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呢?那是为了保护尊者的安全。例如古人在出行的时候,尊者往往走在前面,如果尊者需要与同行者交谈,同行者地位如果较低就要站在右侧,同时由于长者在左侧,这样就能做到很好的保护长者的安全。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对弟子就说过:只要与尊者一同出行,那么一定要走在尊者的右侧,说的就是这种事情。
时间来到唐朝,这个时候国家的经济、科技进一步发展繁荣。而那时候像长安、洛阳这样的大都市可不只是依靠个人习惯来维持交通状况,而是设置了“交通警察”对拥堵的交通状况进行疏堵,尽管这样仍旧无法解决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糟糕的交通状况。于是当时的统治者便下令要求人们进出城门无论是行车还是不行都要严格遵循进城靠左,出城靠右,这一规定大大缓解了大都市拥挤的交通状况。后世的人又将这条规定用到其他任何需要进出的地方,例如校场、宫殿等。
再往后推到宋朝,宋朝有一个小故事。有一位姓宋的进士从长安前往成都,驾车行驶了几天之后想要知道自己还有多少路需要行走。于是便下车寻找堠子,也就是古代用以标记里程或者分界的土坛。单堠每五里设置一个,双堠每十里设置一个。但是无论是单堠还是双堠都只设置在道路的左侧,而不是两侧交替设置。宋进士下马左寻堠子也从侧面佐证了古人走路行车靠右的习惯。
无论是靠左走还是靠右走,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解决糟糕的交通状况。我国现在的靠右行也是一样的道理,那么为何我国古代靠左行,现代反而靠右行了呢?是不是靠左行走不科学呢?并不是,这是因为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我国支援了大量的左舵汽车,而美国也是靠右行走,因此大量汽车选择靠右行,一些继续靠左行。此时国民政府颁布了严格的规定,要求汽车必须靠右行,毕竟汽车如果发生交通事故,后果可是很严重的,就这样我国由靠左行变成了靠右行。
沿着国道向前骑(骑自行车)约莫一小时的路程,步行者,骑行者很少,路上的汽车真得不少,路口每个红灯处,两边都有十几辆或更多的车在等待,这条路很早也骑过,路上似乎没有这么多的车。可能是因为疫情吧,挤地铁还是不安心吧。
? 这里就不具体的写明地名,国道名了,日本的国道不象国内,几横几纵,很宽,这里的国道一般都是些过去的古道,当然和咱们的秦直道不一样,秦直道太悠久了,日本把过去昭和,明治时代以前的交通要道都称为国道,也称古道,道路没有多宽,和东京市内一般的道路差不多。
? 现在骑行的是水户道,东京连接水户的主干道,骑行的目的地是千叶本土寺,在北小金址站附近,
昨晚在网上搜索,本土寺游览要收门票的,价格比鎌仓大佛寺的门票还贵,依我的经验,过去在国内,想去那个森林公园或旅游景点,选择早上营业时间之前去游览。就要牺牲睡懒觉的时间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 这是一个省钱的招数,景区为了方便附近居民晨练健身运动,一般来说是随便出入的,这里有个重点,就是在景区开门营业之前一定要出去,景区工作人员都上班了,滞留的游客,要想出景区,没有门票就得补票了,曾经几次出门旅游,这种小心思还获得过成功,不过说明一下,这只适合森林公园,自然公园等比较大的景区,那都是依山或自然环境开发的地方。
? 约一个小时的车程,骑到了本土寺的门前
门口不大,一大片绿地。
寺内的一座古建筑,德川家康时代的,这是五层塔,在日本一些重要的大寺院都有五层塔,应该和国内寺庙的藏经塔类似,国内一般为七层浮屠,七层佛塔一般是最高等级的佛塔,在日本,一般来说,大寺才建有佛塔,多为五重塔,佛塔下都埋有佛祖的遗骨,就是佛骨舍利,塔内的佛经也就是佛的思想的象征,看见佛塔和看见基督教的十字架,两者都有教祖"死"的象征。
除了正殿,侧殿,后面还有日式庭院,有一条很长的回廊,庭院内绿意葱茏,绿荫小道中的树林丛中隐现有亭阁楼台,眺目望去,神秘感由然而生。
? 本土寺是日本佛教宗派日莲宗的主要寺院,大概地介绍一下日莲宗,日本历史上也有个战国时期,各地藩主相互征伐,民不聊生,那个时期,宗教的地位属于上层建筑,这里就出现了问题,日本的宗教派别多,神道教,佛教,还有儒家,都有各自的堂庙宗寺,相互论辩指责对方影响误国,没有作好国民教化,这中间,日莲宗批评诸派的声音最大,为诸宗不容.,被排挤放逐东日本,日莲圣人继续传法,本土寺是其弟子日朗所建,寺庙葬有德川家康一侧妃的墓碑。
日莲宗称其它诸派为末代诸法,唯其日莲法华经可救民救国于水火,? 日莲圣人可以说是个宗教改革家,只是日本岛小域窄。思想升华受环境条件影响远不及西方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这两者好像也没有可比性。
日莲宗一度在日本被视为异端,日本的宗教土壤远不及欧洲和西亚,佛儒都是外来的,神道教也是因为外来宗教上陆日本后,感受到了外来文明的冲击,为了分庭抗礼创造出来的神道,后来日本人虽然推广,但是它还是不能满足日本社会,只有通过佛儒的补充,而且佛教的影响力似乎和日本人的道行更和谐,从日本到处可见的佛庙,神道教一直未能统一日本,更别说将别的宗教驱离,形成一神教的局面,神道教的原始基础没有那么大的宗教力量,它只是为了应对佛教而被动形成的一种区域性,民族性的信仰,思想基石有山寨嫌疑,佛教思想似乎更早,有先入为主的感觉,日本人在宗教方面不纠结,不象西方一神教信仰那么极端,二元化那么明显,世界划分为教徒和异教徒两种,没有第三种存在,这没有好坏之别,到日本神社,可以抽签算命,人们祈福的都是工作上升迁,考个好大学,找个好老公,等等,很实用,宗教生活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局外人没法想象。
? 在本土寺里面转了半个小时左右,没有见一个游客,像我这种远道专门来的,而且还要在景区上班之前有这样心思的人,应该不多,这里的旺季是秋天,红叶是一景,,春天的樱花已经开过了,日本寺庙的大殿,佛塔附近的植物到了秋天,树叶都变成红叶,特别在晚霞的时刻,光线洒在树叶上再反光到殿塔上,那种金碧辉煌的视频让你感受到神秘而尊严的伟大,山岛由纪夫笔下的金阁寺就是那种感觉,有种太完美的神奇了,日本人特别怪,金阁寺因为完美被一把火烧了,完美不是日本人的精神,日本人赏樱花,视看到樱花被风吹落时那个状态最佳,用他们的语言表述就是物哀,物太完美就是神社里的神,和人共存在这个世界上的物本质上是物没有到神的地步,不完美才是现世,物哀状态自然界才是和人共存的世界,人性和物性在不完美中交融,才有相通性,物哀就是现世,在一个屋檐下,惺惺相惜,这才是当下的生话。
"物哀"是个复杂的哲学思考,可能只有日本人自己才能领会要领,外国人是说不透的,我是这样理解的。
下来就是返程了,一路没话,天阴得很重,天气预报上显示八点有雨,脚程加快,赶在下雨前到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