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越来越来越智能是科学家们的不懈追求,然而现代计算机的结构对于人工智能而言却不是最优结构。
现代计算机的结构体系来自于冯·诺依曼的天才构想,他在图灵机的模型之上,构建了一套可行的计算机结构体系。这个计算机体系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将指令和数据同时存放在存储器中,计算机根据程序完成各类运算。
冯·诺依曼体系
这种体现天生为算法而生,但是对于类人智能来说却并不友好。于是人类的大脑的结构就成了科学家们的模仿对象。
近日,这个模仿有了一个突破。以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为领导,联合多个研究组织,成功研制出人工的大脑连接技术。他们创造了一种人工突触,这是人工智能领域从未完成的课题,意味着人工智能将迈出一大步。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神经元来构成复杂的大脑,其自主学习能力将超越现今的任何计算机,完全可以做到像人类一样思考。目前他们正在对该设备进行建模,准备开发更复杂的脑回路。该研究于4月3日在《自然》的《自然—通讯》分刊上发表。
突触模型
这类技术统属于生物模拟学,该学科的目标之一就是从大脑的功能中获得灵感,用以设计越来越多的智能机器。并且已经有了许多应用,例如图像识别等,只不过这类程序耗能巨大,效果不佳,更像是“鸡肋”。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在这一领域向前迈进了一步,直接在芯片上制作了一个能够学习的人工突触,称为忆阻器。该电子纳米组件由夹在两个电极之间的薄铁电层组成,其电阻可以使用与神经元相似的电压脉冲进行调谐。如果电阻较低,突触连接会很强,反之,则连接较弱。适应外部阻力的能力使突触得以学习。他们还开发了解释这种学习能力的物理模型,找到了创建突触网络以及更低能耗的智能系统的方法。这将有助于创建更复杂的系统,例如由这些忆阻器相互连接的一系列人造神经元。
大脑模型
突触已出现,神经元在望,大脑还会远吗?
人体的本质就是一堆化合物,但意识是人脑的特殊功能,自我意识、逻辑思维和记忆是意识的组成部分。
从根本上来说,整个宇宙由空间、时间和物质组成,所有活得、死的物质的最基本单元都是一样的,区别的是它们的组合方式不一样。
现在发现有400多种粒子,这些粒子组成了各种各样的元素,现在人类发现的元素已经有118种,其中有26种是人工制造出来的,但即便如此,也是世界上存在的,如果世界上不存在,人类是无法制造出来的。
这26种人造元素主要是半衰期太短,在自然界很难留住它们的行踪。
但这个意识怎么从同样是粒子组成的人脑中产生和遗传,是如今科学界最高尖端的课题,迄今还没有弄清楚。现在世界上一些高端团队已经开始研究将人类意识转移到计算机中,如谷歌就宣称,在40年内将取得突破。时空通讯专注于老百姓通俗的科学话题,发表的所有文章均属原创,谢谢关注支持。
思想是人类对不同的东西做出的不同的反映...人类的思考只是一个反射系统只是能对多种东西做出多种反射的生物并不是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的意识是一种本能反映是生存的本能反映。
人类的任何思想思考所遵循的范式,都是从自己的认知格式中诞生出来的。如同外在世界中物质的反应与变化最终必定会以某种的形态呈现出来一样,人之心智里运转的信息内容,也会以类似于外在物质形态之信息内容架构,被储存或传递。在心念思维中,经由思考之后,信息内容所凝结的架构或范式,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