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种(养) 即生态种植
生态种植定义: 生态种植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种植是一个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种植生态系统同种植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这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种植主要是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固定率和利用率、生物能的转化率、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率等,促进物质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和多次重复利用,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求得尽可能多的产出,并获得生产发展、能源再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相统一的综合性效果,使农业生产处于良性循环中。 近几年来在土地上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不但污染了土地和水源,使野生动植物也不断减少,而且还污染了农产品,同时造成一些农产品日益退化,质量下降,色香味越来越差。五六十岁的人会记得,年轻时在庄稼地里多见蚯蚓,会记得无数的蚯蚓们在肥沃的土壤里生机勃勃地忙碌,会记得沃土养育着蚯蚓,蚯蚓也培育了沃土。但现在,在庄稼地里是难见蚯蚓和其它小生灵们的踪迹了。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污染了沃土,蚯蚓们失去了繁衍生存的条件,我们的土壤正迅速板结和日渐贫瘠,庄稼疾病百出,艰难生长,瓜果蔬菜有残留毒害,人、禽、畜们每天都在“服毒解饥”;生产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过程中,空气、水源和土地又被不断地一次再一次的污染。人、禽、畜这些地球生物们的健康和繁衍,也像蚯蚓一样面临着危机。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农民要更新固有的种植观念,适应一种新的种植方式,即“生态种植”便应运而生。“生态种植”的具体做法是在田野里使用微生物技术和轮作制,即豆类、粮食、苜蓿(一种氯肥植物)、根茎植物不断轮种,以增加土地的氮肥和氯肥,使地下水保持清洁。待农作物收获之后,再把其根茎和麦秆捣碎,喷洒上益生菌原液后埋入地下,使地表下形成一层肥沃的天然腐蚀质,同时又能促使有机物的转化,保持水土不致流失。为了杜绝传染病的侵害,“生态种植”连人、畜的粪便不经微生物发酵都不予使用。 此外“生态种植”还带来了一系列良性循环。由于不使用农药、化肥,使田地园林免受污染,生态环境得到大大的改善,从而在自然界形成健康的食物链,使各种野生动植物都能得到自然生长和繁衍,通过“以菌治菌”、“以菌治虫”来减少病虫害。最终既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又提高了它的质量,在市场上卖出了高价钱,给农民带来了莫大的好处。
相对于传统圈养生猪,山地放养使猪群享受到足够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有利于防治疫病传染,猪肉品质更高,营养也更为丰富,有可能成为一种生态养猪新模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的生态猪养殖研讨会上,中国畜牧业协会理事、猪业分会副会长王立贤博士阐述了这一观点。
虽然现在大部分生猪都是从养殖场的水泥猪舍里出来的,但是对于农村和山区地区来讲,很多农民没有钱建大猪场,生态养猪是发家致富的好途径。因为吃天然饲料,如果猪的品质好,那么比普通猪多卖出20%的价格不成问题。那么,生态养猪应该要注意什么呢?
一、什么样的猪适合放养?
放养的猪吃天然饲料多,出栏周期长,如果选择大白猪作为放养猪种的话,消费者看到是白猪,也不接受,而且白猪散养,瘦肉率也不高,卖的价格跟圈养的价格一样的话就亏了。有资金的话,可以养香猪,土猪也行,定价就可以高一些。
二、放养区域的划定
放养猪的场地一般选在山坡或者树林,使用围栏将放养场地圈起来。围栏的价格一般是15元一米,在建设围栏时要将围栏底部深埋固定,防止下雨时围栏被水冲倒。
条件许可的地区可以在山坡种植果树,或者种桑养蚕。在凹地则可以和渔业结合,建立生态循环养殖种植系统。
三、饲料的制备
放养猪可以让他们实现自由采食,猪养在山上,吃的是纯天然的草根、树叶。如果想打出天然生态养猪的名号,就不要喂饲料添加剂。但是青饲料提供的营养不均衡,在适当的时候需要进行人工干预,比如喂一些五谷杂粮或者不含任何抗生素、激素和重金属的饲料,以确保猪肉无药残。以及一些五谷杂粮。
四、防疫措施
放养猪不是完全的放养,我们需要建设简易的猪棚供它们休息和避雨,让猪只有食可吃,有棚可睡,有地可跑,保持愉悦的心情,免疫力就上去了。同时,大量的运动也有助于免疫力的提高。不过,放养猪要注意周边环境是否有其他动物出没,做好隔离和捕杀,防止其他动物将疫病传播到猪场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