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有什么数字和软件类的产业园?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2 22:04:44
字号:

东莞的数字和软件类科技园主要在松山湖和南城区,特别是松山湖的高新技术科技园,有多个数字软件产业园,包括光大We谷、天安云谷、林润智谷等。

东莞有什么数字和软件类的产业园?

今年11月,松山湖被授予东莞市首个“东莞市软件和信息化技术服务集聚区”称号,并对5个位于松山湖的东莞市软件产业园进行授牌。以光大We谷为代表的东莞软件产业园形成生态“小圈”。

光大We谷是广东光大集团建设的综合性产业园,也是东莞唯一一个集数字产业聚集试点园区与东莞市软件产业园“双牌”为一身的园区。

截至目前,园区入驻企业超过500家。其中,软件开发、软件服务外包、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电子商务等数字产业相关企业100多家,包括歌尔股份、中软国际、软通动力、易宝软件、华微软件等。每天,6000多位“码农”在园区内为东莞数字产业生态创造价值。数字企业入驻光大We谷可享受政府政策+园区优惠双重补贴。

软件服务产业园的发展存在哪些问题

大浑南战略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密集,区内有浑南大学城、会展中心、奥体中心和日渐成熟的大浑南人居社区,向北更可延伸至沈阳IT商业区――三好街。沈阳国际软件园总规划用地面积14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总投资额约60亿元人民币。

作为沈阳市大力发展软件产业战略的重要项目,沈阳国际软件园是由沈阳国际软件园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并聘请国际一流设计团队参与打造的融办公、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

沈阳国际软件园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浑南核心区,东侧紧临机场高速路和地铁二号线;南侧为桃仙国际机场;西侧规划为生态腹地住宅集聚区;北侧与浑南高新产业开发区、大学城、高尚住宅区、现代商业服务区紧密相连。该园区占地2500亩,建筑密度30%,绿化率41.5%,其中产业建筑面积154.8 万平方米。总投资额超过60亿元人民币。2007年下半年开始投资建设,分两期开发,计划用5-7年建设完成。

沈阳国际软件园高定位、高起点,一开始就把目光锁定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及日、韩资企业,面向国际市场,走软件产业国际化之路。同时沈阳国际软件园将成为沈阳最大的孵化器,孵化一大批有发展前景的中、小型软件企业,带动沈阳软件产业由市场不成熟高度分散走向市场逐渐成熟集中。

沈阳国际软件园项目整体规划由软件产业区、IT教育区、生活配套区组成,以“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理念,打破了传统经济模式与社区理念的界限。融办公、学习、生活、休闲为一体,力求人与人之间的即时交流;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即时互动。

软件产业区是核心产业园区,占整个园区65%用地,由软件外包基地、BPO外包服务基地、数字娱乐基地、科技创新基地组成。软件产业区根据企业的差异性需要,提供从小型办公间、独立开发楼直至企业专属园区的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办公空间选择,全面满足企业的办公需求。未来,这里将聚集来自国内外知名软件公司达1000家以上,真正成为辐射东北亚区域的信息产业聚集地。

为满足软件产业可持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软件园丰富区域教育资源,除了正规大专院校培养的计算机和软件人才外,通过开展国际化IT专业人才的教育培训,为软件园提供更多数量的软件工程师,争取达到自给自足。积极推动各级软件和外语(日、韩、英)专业教育,以赛斯特国际IT教育集团等专业IT培训机构为核心,着力培养外语好、专业技术能力强,具有国际商务能力的人才。同时园区内将成立专门的人才服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策划、国内外招聘、人事关系代理、人事管理等专业化的人才服务,为企业和IT人才搭建起充分沟通的服务平台。IT经理人俱乐部通过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休闲、娱乐、运动文化、商务、讲座、培训等活动,为软件园内中外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外籍员工提供一个人性化互动平台和信息交流平台,密切入园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为入园企业拓展更大的商务空间。创造一个能吸引、培养和留住优秀企业和人才的知识型园区。

生活园区和产业区在地理位置上相对独立,但在功能上相互支持。园区内提供高尚住宅、专家公寓、公寓酒店、幼儿园以及零售、运动休闲、娱乐设施的多功能社区。各功能区不同的休闲体育设施、健身馆、游泳馆、户外溜冰场等小尺度、大规模、广泛分布于园区里,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休闲、游戏娱乐、享受时光、交流沟通的最佳去处。园区内的商业配套设施包括商务中心、超市、餐饮、娱乐休息、医疗卫生、银行、洗衣店、美容美发店等,点状分布于整个园区,提供最近距离的商业服务。并最大限度辐射周边社区、机构和企业。

沈阳国际软件园在园区景观规划上,充分利用现有河流水系,将园区规划设计成为由水系、庭院、连廊共同组成的一个具有北方江南特色的绿色生态园区。

沈阳国际软件园将以全新的商业模式,最大化聚集各种优势资源和产业要素,全面推动沈阳产业结构调整,并带动地区经济加速发展,提升沈阳城市功能,优化产业环境,推动知识经济密集区建设,形成鼓励知识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沈阳人才总量多、人口素质高、最具商业价值和广阔创业空间的园区。在软件园区建设基础上,通过政府、企业共同努力,争创国家级软件出口基地,加速软件出口,聚集软件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在新一轮全球化信息产业转移和变革中,沈阳将成为一个迅速掘起的国际化软件都市,沈阳国际软件园将以其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影响力,领跑沈阳软件产业。

国内产业园区目前的发展存在三大问题

随着城镇化的深化与推进,产业园区成为了各地政府促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而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机遇,也使得包括传统住宅开发商、实体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各类开发主体都开始意图进入产业地产,将其作为企业发展的新跳板。

赛普咨询战略事业部高级咨询师陈磊提出,产业地产开发商必须调整思路与理念,在与地方政府交涉时必须足够强势,并且从商业模式上进行破题,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产业地产近年来为什么突然受到追捧?

陈磊:产业地产从无到有,可以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994年到2010年。在这个阶段,从中央到各个地区都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当时产业园区的主要特征是吸引国外制造业企业。因此服务于境外的制造业企业也就成为了产业园的主要客户。

这个阶段中,地方政府需要引进外资,但是自身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因此就开始在所管辖的区域内通过出让住宅土地、炒高地价来获得卖地收益。然后用这部分收入去开发和建设产业园区,再以低价出租给这些制造业企业。这些中低端制造企业进入之后,借着低廉的土地成本优势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中国也在2005年前后就成为了世界工厂。

这一阶段产业园区的开发常常由地方政府操盘,不可避免地埋下了很多隐患:其一,大中城市的住宅土地出让比例占土地总出让比例较低,地方政府必须通过提高这些住宅用地的价格才能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其二,产业用地的粗放使用导致很多低端高污染企业横行,带来产能过剩的同时,也导致产业的创新力不足。

第二个阶段是2010年至2020年。

在这一阶段,地方政府通过大量廉租房的建设来加大住宅的供给,但土地招拍挂制度却使得土地成本提高,与此同时,产业园区的开发成本也相应提高了。同时,地方政府开始通过各方面的管制措施更加审慎地规划财政收入的使用。

这就使市场力量得以更多地参与到产业园区的开发中。以往由地方政府主导园区项目的情况逐渐变少,企业操盘的案例不断增加。而地方政府主要通过指标控制以及产业规划来引导这些开发企业。

这个阶段又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时期。

首先是从2010年到2013年的孵化期。这个时期不论政府还是企业,都逐步认识到以往产业园区的开发模式存在问题,但是对于如何调整政策、解决模式问题,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不可忽略的是,以华夏幸福基业为代表的企业,都在这个阶段获得了较为长足的发展,并且在自身的商业模式上踏出了探索与创新的第一步。

其次,是从2013年到2015年的转型期。这个时期,从中央政府到各个地方政府,都在逐步制定一些细则来规范产业园区的发展。以往由地方政府操盘的惯例也逐步过渡到企业与市场力量来操盘。

而在往后的时间段内,产业地产将进入爆发期。

在爆发期前夕,产业地产还存在哪些需要注意的发展隐患?

陈磊:国内产业园区目前的发展我认为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第一,在各大城市开启限购政策之时,住宅开发商也在积极寻求转型,它们转型的第一个选择是去做商业地产。然而从这几年的成果来看,不少开发商转型进入商业地产之时并没有将思路转变过来,还是用住宅地产的思维理念来做商业地产,最终只是换了个噱头,做出来的还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住宅。

在土地成本继续飙升的情况下,现在不少中小开发商又开始试图进入产业地产领域。但是这些开发商如果还是不转换思维,不仅容易受地方政府左右,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实际上在1994年前后,就曾经出现大量低效率的乡镇企业园区,直到2002年左右,中央和地方政府才逐步开始清理这些低效率的开发区。如果开发商迫于没有其他出路,就转型进入产业地产,这种无序的状态很可能会再次出现。

第二,尽管有的开发商意识到转型与思路转变的必要,但却忽略了目前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都处在快速调整的时期。地方政府确实打算往回退,让市场力量逐步去主导产业园区的发展,但对于要退到哪一步,地方政府的认识其实并不明晰。

因此,开发商必须认识到地方政府的定位,在创造区域价值的同时,必须清楚知道需要从地方政府获得何种支持。在这个基础上,再去与地方政府协商。现在是市场力量能够影响地方政府以及参与游戏规则制定的一个契机,开发商必须对自身与政府的定位更加明晰,才能在未来享受到更大的成长红利。而过去地方政府常常出现出尔反尔的情况,这也要求开发商必须有足够广阔的视野。

第三,目前操盘产业地产项目的企业,还未从商业模式上破题。不少产业地产开发商目前所取得的成功主要还是基于住宅销售。如果缺乏住宅价格和成交量的支撑,仅靠产业园区发展带动区域发展,还是存在相当大的困难。但必须认识到的是,除了企业自身的原因外,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外部原因也在影响着园区的发展模式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21598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