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类别 学科类别 专 业 名 称 本科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留学生专业)
国际经贸汉语(留学生专业方向) 历史学
( 教育部历史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 历史学
考古学
博物馆学 新闻传播学 新闻学
新闻学(体育新闻方向)
广告学
广告学(广告设计方向) 艺术学 播音与主持艺术
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影视编导方向) 中国语言文学与历史学 匡亚明班 硕士学位授权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省重点学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文艺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省重点学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历史学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专门史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历史地理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国家重点学科)
历史文献学(省重点学科) 新闻传播学 新闻学
传播学 艺术学 广播电视艺术学 教育学 课程与教学论(大学语文教育方向) 博士学位授权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省重点学科)
汉语言文字学(省重点学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文艺学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国古代文学 历史学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国家重点学科)
历史文献学(省重点学科)
专门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史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历史地理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历史学
吉林大学历史学科包括历史学系、考古学系和古籍研究所等单位。现设历史学、考古学、档案学、博物馆学四个本科专业,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中国地方史、国别史、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学等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中国古代史、考古学和历史文献学同时又是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专业。二级学科和本科专业方向的完备程度在全国高校历史学科中名列前茅,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必备的前提。
吉林大学历史学科人才济济。全学科现有教师80余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2人,教授中博士生导师12人,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均为硕士生导师。在这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中,既有德高望重,国内外知名的史学大家金景芳教授,又有出类拔萃的中年学术带头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林沄教授,还有年仅37岁即被评为博士生导师的史学界后起之秀吴振武教授。老、中、青三代学人梯队完整,配置合理。现职教师中,有20余人曾到美、英、法、德、日、韩、俄、加等国家进行过高级访问研究和进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为吉林大学历史学科的科学研究结下了累累硕果。古文字研究、中国北方、东北考古与东北亚考古、中国古代史与先秦两汉文献研究、中国地方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国际政治、国际关系与国际战略研究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均为国内领先水平,其它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影响。发表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相当数量的科研成果获得过如中国图书奖、光明杯奖、北方十五省市图书奖等重要级别的奖励。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硕果累累的科研成就,为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吉林大学历史学科的本科教学课程门类齐全,教师梯队完整。授课教师教风优良,教学艺术清湛,学术功力深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博士生导师坚持为基地本科学生讲授基础课,使基地学生在刚刚迈进史学殿堂的时候即能与一流的学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良好的教学环境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证。
此外,历史学科还设有考古技术实验室、档案技术实验室、微机室、电化教学室、博物馆以及藏书丰富的图书资料室、学生阅览室。这一切也都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正是在这样优越的条件下,吉林大学历史学科培养出了一大批高级人才,如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张柏林,史学家田居俭、陈铁健,红学家胡文彬、周雷,荷兰华侨领袖梅旭华爵士及其夫人孙雨澄女士都是在这里完成了他们的本科学业。
自从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以来,为适应培养二十一世纪史学专门人才的需要,基地对教学培养模式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基础课教学在优化课程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有了较大比例的压缩,同时大量增设了以培养学生科研兴趣和能力为目的的选修课程。为加强学生从事历史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基地在开设史学理论课程之外,还专门聘请长孙正聿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哲学通论课程,使他们直接面对国内哲学研究的前沿成就,基地学生外语教学坚持四年不间断。为使学生能够掌握现代科学研究的手段,基地开设了计算机原理及运用、数据库原理及运用等课程。此外,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基地制定本科教学计划,在压缩总课时的同时,还特地增设了10个学分的全校性任选课程,鼓励学生跨出专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全面掌握现代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