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渡陈仓的故事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2 17:29:48
字号:

暗渡陈仓的故事7篇

暗渡陈仓的故事

暗渡陈仓的故事1

 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

 ——《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⑴汉王:即刘邦,秦末起义军领袖之一,被封为“汉王”。之:到……去。国:指刘邦的封地,在今陕西南部和四川。⑵杜南、蚀中:古地名,在今陕西西部。⑶辄:立即。栈道:在悬崖绝壁上凿孔支架木桩,铺上木板而成的窄路。⑷韩信:刘邦的大将。⑸故道:古地名,在今陕西凤翔县西北。⑹章邯:秦降将,被封为雍王,封地在今陕西关中西部。⑺陈仓:古地名,在今陕西宝鸡市。

 译文刘邦受封后要到封地去,项羽只许三万名士卒随从,但楚军以及其它各诸侯军中由于仰慕刘邦而自愿前往的人却有好几万人。汉军从杜南进入蚀中川道,过去后立即烧毁了栈道,用以防备其它诸侯发兵偷袭自己,同时,也向项羽表明汉军没有返回关中的想法……这年八月,刘邦听从韩信的计策,一面派了一些士卒假装修复栈道麻痹敌人,一面领兵从故道返回关中,袭击雍王章邯。章邯匆忙赶到陈仓迎战汉军,结果兵败而逃。

 阅读提示章邯败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错误地估计了敌情,认为汉军要等修好了栈道才能发兵。后人因而常把韩信的这一计谋称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并进而把瞒着人偷偷摸摸地活动而达到目的的行为叫做“暗渡陈仓”。

暗渡陈仓的故事2

 秦朝被推翻的时候,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上主张分地封王、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个地消灭他们。

 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唯独对刘邦很不放心,他知道刘邦是最难对付的对手。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秦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入咸阳的偏偏就是刘邦。关中,即今陕西一带,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项羽不愿意让刘邦当“关中王”,也不愿意他回到家乡(今江苏沛县)一带去,便故意把巴、蜀(今都在四川)和汉中(在今陕西西南山区)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而把关中划作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hán]、司马欣和董翳[yì],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今江苏徐州)为都城

 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下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分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刘邦也不得不暂时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那就是韩信。刘邦就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这就叫做“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由于这个历史故事,后来形容瞒着人偷偷摸摸地活动,并达到了目的,就叫“暗渡陈仓”或者“陈仓暗渡”。

 韩信这个计策,当初张良建议烧毁栈道的`时候就曾向刘邦说过。刘邦见他们两人先后所定的计策竟然完全一样,高兴地说:“英雄所见,毕竟略同! ”由此,后来又形成了“英雄所见略同”或“所见略同”这句成语,和成语“不谋而合”(事先未经商量而彼此的看法、态度完全一致)的含义相同。

 暗渡陈仓的成语

 成语释义

 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宝鸡市东;为关中通向汉中的交通要道。①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亦比喻军事或其它方面的秘密活动。②也比喻男女私通。

 成语出处

 《群音类选 》:“就是韩信暗渡陈仓道,有贼兵来犯着,杀得他怎生逃。”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语结构

 动宾式成语

 成语用法

 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一般作谓语、定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近义词

 暗度陈仓

 近义词

 明目张胆

 成语例句

 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攻定三秦,动取五国。(元 无名氏《气英布》第一折)

暗渡陈仓的故事3

 秦朝刚被时,项羽、刘邦以及其他参加反秦战争的各路将领,齐集商议胜利以后怎样割据国土,当时势力最强的项羽企图独霸天下,他表面主张分地封王,并且擅自作主,给大家一个一个地封立王号、分配领地,心里却已开始盘算,将来怎样一个一个地消灭他们,项羽对一般将领,都没有什么顾忌,惟独对刘帮很不放心,他知道,最难对付的敌手就是刘邦。

 早些时候,曾经约定,谁先攻下咸阳,谁就在关中为王,结果,首先进咸阳的偏偏是刘邦,关中,是秦的本土,由于秦的大力经营,关中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军事工程也有强固的基础,项羽不愿意让刘帮当关中王,也不愿意让他回家张沛县,便故意把巴蜀和汉中三个郡分给刘邦,封为汉王,以汉中的南郑为都城。想这样把刘邦关进偏僻的山里去,而把关中划分三部分,分给秦朝的降将章邯司马欣各董翳,以便阻塞刘邦向东发展的出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地九郡,占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带广大肥沃之地,以彭城为都城。

 刘邦的确也有独霸天的野心,当然很不服气,其他将领对于自己所得的更小的地盘,也都不满,可是慑于项羽的威势,大家都不敢违抗,只得听从支配,各就各位去了,刘邦也不得不暂领兵西上,开往南郑,并且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上走过的几百里栈道全部烧毁,栈道是在险峻的悬崖上用木材架设的通道。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便于防御,而更重要的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以为刘邦真不打算出来了,从而松懈对刘邦的戒备。

 刘邦到了南郑,发现部下有一位才能出众的军事家,即韩信。刘邦便让其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

 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士兵,去修复栈道,这时,守着关中西部地区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

 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不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各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

 暗渡陈仓:比喻表面故作姿态,暗地里另有所图。

暗渡陈仓的故事4

 北国粮油贸易公司刚刚成立时,效益并不太好。为此,张经理十分焦急,四处托门路、找关系,想扩大公司的市场。

 就在张经理四处找销路的时候,有人为他介绍来一位日本客户岛村一郎。

 岛村是日本一家化工公司的业务经理,此次来华目的是为其公司订购一批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玉米。这也正是张经理急需脱手的。

 双方交谈后又看了样品表示愿意成交,问起价格。张经理报价每吨32美元,这个价格是当时的市场价格。岛村却显得很惊讶:“这么高的要价,我看这笔买卖就不要谈了。”说罢离席而去,弄得张经理一头雾水。

 以后几天,岛村避而不见张经理,张经理捎话给岛村说价格可以商量,岛村仍予以推辞。正在这时,张经理接到大连某粮油公司的电话:“请问日本岛村先生是否与你公司商谈过进口玉米的事宜?”“是的。”张经理知道这家大连的公司,却没有直接接触过。“请问,你们给的价钱是多少?”“每吨32美元。”“好,谢谢,我只是随便问问。”

 这时张经理想,看来岛村是另找了合作伙伴。不行,我一定要促成这笔交易。他驱车赶到岛村下榻的宾馆,表示愿意以每吨降价一美元,即以31美元一吨的价格成交。

 “张经理,我这笔订货数量是很大的,你这样没有诚意,叫我怎么做呀!”岛村不屑一顾地摇头说。张经理感到进退两难:31美元/吨,低于市场价格,公司为此已经损失了一大笔利润,可岛村仍然不满意。

 在随后几天里,张经理又接到了来自辽宁、黑龙江的两家企业的电话,内容还是询问与岛村谈判玉米的价格。

 张经理心想:这笔买卖真不好做,若就此罢休,一笔数额可观的交易就要黄,白白浪费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不行,我一定要把这笔买卖做成!”他下了决心,又去找岛村,把价格压到了每吨30美元,这已经是价格最低点了,利润是微乎其微。

 但岛村狡猾地一笑道:“张经理,实不相瞒,我已与黑龙江、辽宁几家公司洽谈过,他们的最低报价是29.5美元一吨。”

 张经理心中一惊,暗忖:29.5美元一吨,正是盈亏分界点的价格,也就是说这笔买卖做成既不赔本也不赚,不由地暗暗佩服岛村的精明之处。他盘算着岛村所要货的数量,目前自己没有那么多库存,若此交易成交,再压低一点价格购进一些,就可以有一定盈利。

 事已至此,张经理答应了岛村的要求:“好吧,以29.5美元一吨成交,这次你该满意了吧?”岛村的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说道:“好吧,张经理,看来你还是有诚意的。虽然其他公司也是同等价格,但因我们联系较早,我决定这笔买卖和你们做,不过我要回去请示老板才能最后决定。这样吧,我马上与公司联系,待请示后,后天一早签协议。”

 张经理如释重负般地松了一口气,这笔买卖总算做成了,虽说没有什么赚头,但毕竟在同行竞争中自己胜了。但第三天早上,岛村并没有如约来公司签订合同,张经理又来到其下榻的宾馆,宾馆服务人员讲,岛村先生昨天已退房,不知去哪里了。张经理一下傻了。

 事情过去了数月之后,张经理在一次洽谈会上,结识了那家大连粮油公司的经理,谈起此事,方明白原来岛村在与张经理周旋的同时,其助手正在大连粮油公司那里讨价还价。为了用最低价格购进,他还同时与数家公司联系,借助各公司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来相互压价,最后坐收渔翁之利,竟以低于29.5美元一吨的价格另一家公司签订了合同。

 商场如战场,讲究战略战术。“为之以款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明里在与张某周旋,暗处与别家讨价还价。用张家价格压李家价格,抬李家价格出自己私货。面对如此复杂的商场,必须要学会驾驭的本领。

暗渡陈仓的故事5

  释义

 栈道:在陡峭的崖壁上用木头建成的路。

 陈仓:古地名,在今陕西宝鸡东。

 这则成语本意指刘邦明里修栈道,暗中却借道陈仓。

  用法

 比喻正面对敌人进行迷惑,而暗中却对敌人进行出其不意的攻击。有时也称“明修暗度”。

  出处

 这则成语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去辄烧绝栈道……用韩信之计……邯迎击汉陈仓。”

  成语故事

 公元前206年秦朝被推翻后,项羽依仗强大的兵力,迫使先入秦都咸阳的刘邦退出,自己率兵进入,并称西楚霸王。接着,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让他统治偏远的汉中(今陕西南部)和巴蜀(今四川)地区。同时,为防止刘邦再入关中,项羽将富饶的关中让秦军的降将把守。刘邦自知兵力不如项羽,只得忍气吞声。在去封地的路上,他采用张良的计策,将长达好几百里的栈道全部烧掉,以示再无回关中之心,从而使项羽对其疏于戒备。同年八月,有人起兵反项。刘邦认为这是个出兵关中的好时机。大将韩信建议派人去修栈道以迷惑敌方,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并开始修复栈道。守卫关中的秦降将章邯讥笑刘邦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实际上,韩信暗地里正为攻打陈仓积极地作准备。不久,韩信迅速出兵,攻下了陈仓。章邯得知后非常恐慌,但为时已晚。借道于陈仓,刘邦军队很快攻打并占领了关中,为以后建立汉朝奠定了基础。

 秦岭栈道

 栈道是古人在山崖险绝处凿孔架木连阁而成的道路。战国到秦汉时期,从汉中横跨秦岭到关中的栈道有三条:子午道、褒斜道和傥骆道。褒斜道起自陕西汉中以北褒谷口,终至眉县西南斜谷口,全长二百五十多里,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楚汉战争前,刘邦曾“烧绝”褒斜道,迷惑了项羽,赢得了在汉中进行战争准备的时间。

暗渡陈仓的故事6

 注音àn dù chén cāng

 成语故事秦末项羽灭了秦以后,自封西楚霸王,背叛谁先攻入咸阳的人为王的约定,刘邦极为不满,领兵进入四川,沿途烧了巴蜀的栈道,封为汉王,刘邦得到韩信的帮助,明里在修栈道,背地绕道轻取项羽的大将章邯,进而取得中原为王。

 典故就是韩信暗渡陈仓道,有贼兵来犯着,杀得他怎生逃。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桃园记·独行千里>》

 释义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比喻用造假象的手段来达到某种目的或暗中进行活动

 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相近词暗送秋波

 相反词明目张胆

 示例这日马周正与众将计议一个暗渡陈仓之计,去湘州接取唐王夫妇。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54回

 成语例句

 这日马周正与众将计议一个暗渡陈仓之计,去湘州接取唐王夫妇。

 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54回

 要证明自己,只有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暗渡陈仓的故事7

 三十六计中的“暗渡陈仓”,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战例。鸿门宴后,刘邦为了麻痹项羽,将汉中通往关中的栈道全部烧毁,表示不再返回关中。公元前206年,刘邦手下大将韩信出兵东征。出征之前,韩信派大队人马去修复已被烧毁的栈道,作势要从原路杀回。关中守军信以为真,派主力防范栈道要塞。韩信靠“明修栈道”的行动,把众人的注意力引到了栈道一线,然后派大军绕道陈仓(今陕西宝鸡县东)突袭成功,一举打败章邯,平定三秦。韩信的计谋不光在楚汉相争中大显身手,在生活琐事上也有实用价值。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把“暗渡陈仓”用在一个小细节上。

 每次在纪录片里看到英国首相丘吉尔讲话,我都暗暗佩服他的记忆力和敏捷的思维。无论多长的演说,丘吉尔似乎从不看稿,只有在引用数据、文献时才戴上眼镜,拿起讲稿看一眼。最近看了些二战史料,没想到竟偶然发现了丘吉尔讲演的秘密。其实,他很多时候都是看着讲稿做演说的。但每次讲话中,丘吉尔都会引用一些数据和文献。读到这些地方,他都戴上眼镜,拿起讲稿,故意做出吃力阅读的样子。其实他的视力根本没那么差,平放在眼前的讲稿随时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丘吉尔“明修栈道”,有意暴露一个小缺陷——记不清数据文献的细节,却“暗渡陈仓”,换来一个大优势——听众认为他在脱稿演说,感觉更亲切,听得更投入。据说丘吉尔对《孙子兵法》很感兴趣,不知他的小智慧是否来自对《三十六计》的活学活用。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为何被说是虚构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主人公是刘邦。

栈道,是指在悬崖峭壁的险要地方凿孔支架,铺上木板而建成的通道,可以行军、运输粮草辎重,也可供马帮商旅通行。陈仓,是古代县名,是汉中通向关中的咽喉要道。本义是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大将军韩信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就向各诸侯分封领地,其中把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为汉王。刘邦在去领地途中令部下烧毁了栈道,他这是向项羽表白没有向东扩张的意图。刘邦待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后,便抓住时机迅速挥师东进,其野心是要与项羽一争,韩信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提起中国历史上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兵仙之名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才出一个,以至于韩信都被人神话成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无所不能、无往不利的神人,就拿韩信首次出手的战役来说吧,很多人就会说到那肯定是以?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闻名于世的还定三秦之战嘛。

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真实的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不是历史,是编出来的故事。

韩信拜将

因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典故是元朝时期说戏曲的人编出来的,是为了让戏曲听起来更精彩、更生动,才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个典故强行扣在了韩信头上,事实上还定三秦之战根本就不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

元朝尚仲贤戏曲《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国。

从字面意思上理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意思就是说:表面上在修栈道,以迷惑敌军,实际上军队偷偷地攻打陈仓,说白了,这就是声东击西之计,因为韩信后来在楚汉战争中的表现太过于神奇,所以也把韩信神话了,事实上还定三秦之战韩信只能算个作战参谋,韩信没有指挥作战,也没有直接作战的记录。

褒斜谷栈道

整个还定三秦之战关于韩信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就是一片空白,要么被人删除了,要么韩信根本就没参与,只是给刘邦提了战略性的意见,个人更倾向于后者,韩信没有参与。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刘邦领导的还定三秦之战根本就没有声东击西之计,刘邦的主要目标就是陈仓,而且章邯也把主力布置在陈仓防守,曹参的进攻路线是:下辨--故道--散关--陈仓;刘邦、周勃、灌婴、郦商的进攻路线是:南郑--故道--陈仓;樊哙的进攻路线是:白水--雍县--好畤--郿县。

刘邦大军在陈仓被章邯的主力所阻挡,原本根本无法攻下陈仓,但是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范目,这个范目是益州巴人的部落首领,跟随刘邦出汉中作战,范目由于是当地人,知道了一条小路可以绕到陈仓的背后,于是范目率领由賨人(土家族的前身)组成的军队从小路绕到了陈仓的背后,然后范目与刘邦前后夹攻章邯,由此章邯大败,陈仓被攻破,刘邦打进了关中。

栈道

陈仓被攻破,因此刘邦进入了关中站稳脚跟,而章邯只能继续后退,这是整个还定三秦之战的关键,而之所能攻破陈仓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范目提出一条能绕过陈仓的山间小路,并由他率领少数民族军队到达陈仓背后与刘邦一起击败章邯,这是重中之重,而这与韩信没有任何关系。

之所以很多人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当成了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就是因为:

1、韩信的名声太大了,很多人认为只有韩信才能帮刘邦打赢还定三秦之战,因为萧何也说了,刘邦想要夺取天下,就必须要用韩信,所以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套到韩信头上,事实上,压根就没这事。

2、元朝的戏曲都这么唱了,也影响了一批人,再加影视作品和宣传,很多人就把这算到韩信头上了,当成历史了。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元朝的戏曲作家也是相当有才华的,所以就根据当时的情况编了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来,因为这非常切合实际与当时的现实,刘邦进入汉中时是接受了张良的建议烧毁了栈道,所以元朝戏曲作家就把这个考虑进来形成一个典故,事实上,只要仔细想想就会知道这不可能的。

就算汉军真的在修栈道,章邯又怎么会知道呢?八百里秦岭在当里可是崇山峻岭,所谓的栈道,只不过是将木桩打进悬崖里,然后再把木板钉在木桩上,接成一条路,如果汉军只是作作样子吸引章邯,肯定不会修得很多,也就是从汉中这边修,章邯在关中,即使派出间谍来打探消息,也不可能打探到汉中来了,要知道栈道都被烧毁了,他不可能从修栈道的那条路来,只能走别的路来,这样的话,前后打探消息少说也要三四个月,要知道刘邦从进入汉中到发动还定三秦之战总共也只有四个月时间。

刘邦指挥还定三秦之战

所以,从实际上推断,明修栈道也不可能实现,毕竟隔着八百里路,章邯既看不到,又听不到,派人打探消息,更是要花几个月时间,戏曲听听就好,不能当真的,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另外从韩信本身出发,也知道刘邦用人有一个过程。韩信被萧何追回来推荐给刘邦后,刘邦确实有登台拜将,任命韩信为大将军,但并不代表刘邦就敢放心大胆用韩信了,要知道当时刘邦的年龄比韩信大一倍,而且三年反秦战争中,刘邦都是一路领导打出来的,让一个初出茅庐没有任何经验的韩信率领十几万大军去打仗,换了谁也不敢吧,谁知道韩信是赵括还是吴起?理论强,并不代表实际也强。

韩信

按一般的逻辑来说,刘邦即使任命了韩信为大将军,也是需要实际考察一下韩信的,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考察韩信的战略行不行得通,再考察韩信的谋略是否行得通,再考察韩信的领兵和用兵能力,最后才敢把军队交到韩信手中,要知道打仗,一失足就是千古恨,几万军队一旦失败,损失可是相当地大的,因此刘邦没有让韩信领导还定三秦之战,是因为韩信还处于考察期。

所以,历史上著名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典故是虚构的!历史上并不存在。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2110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