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初期,中国航空研究院606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因70年代上马的歼9、歼13、强6、大型运输机等项目的纷纷下马,与之配套的研发长达二十年的涡扇六系列发动机也因无装配对象被迫下马,令人扼腕,而此时中国在航空动力方面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到二十年之上。面对中国航空界的严峻局面,国家于八十年代中期决定发展新一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这就是涡扇10系列发动机。涡扇10(WS-10)工程于1987年10月立项,当时是考虑为歼10配套的发动机。以中国当时的技术,要独立自主地研制一种先进的高推重比、高推力的涡扇发动机应是相当不容易的。
涡扇10立项后就开始了核心机的改进工作,1987年,开始进入验证机研制阶段,1993年完成。1992年10月验证机在086号飞行台上开始试验,97年开始型号研制(飞行前试验阶段),考虑将其作为歼11和歼10两种战机的动力,并申请了一架苏27作为试飞平台。可以说,这是一个极具风险的选择,我国的两种主力战斗机动力的宝都压在太行发动机的身上,一旦失败,对我国的国防和发动机发展都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97年进入发动机与型号匹配的突击阶段。2000年10月624所高空台具有了大推力发动机的试验能力,随后开始型号的高空台试验,型号装机首飞是在2001年7月,2002年6月装单台太行发动机的苏27试飞台进行了首飞,取得阶段性成果,2003年12月装两台WS10A的歼11A首飞,03-04年间WS10A开始试装歼10战斗机。2005年5月11日开始定型持久试车,2005年11月10日通过长久初始寿命试车,05年12月28日完成定型审查考核。WS10A的涡轮前温度已从原有WS10的1747K提高到1800K,推重比也由原来的7.5提高到8左右,推力也由132KN提高到138KN,达到了90年代的世界先进水平。历经20年研制出来的太行发动机,在中国当时的经济环境和技术环境下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仍然存在可靠性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前几年太行的重点目标是:03年针对重点型号减重开展的“减重年”;04年为确保重点型号的定型而进行的“排故年”;05年为提高和完善设计质量而开展的“细节年”;06年为进一步完善设计、提高设计质量而进行的“精化年”。太行的各项性能还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以后还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步兵火力突击车具有轻、小、快、灵的特点,与装甲战车和中型卡车相比具有以下突出特点:机动性良好。轻小的车体和合理的发动机功率,不仅使火力突击车具有良好的战场机动性和通行能力,还能装载在火车、大型拖车、飞机和舰船上,具有良好的快速投送能力和战略机动性。
成本低廉。一辆装备齐全的火力突击车的采购费不足步兵战斗车的3%。突击车零部件的商用化大幅度降低了购置成本,提高了平时和战时的可维修性;同时,通用车辆的驾驶技术和训练,又大大削减了驾驶员培训和日常训练的费用。
信号特征较小。车辆外形尺寸小、发动机布置合理,再加上框架式结构车体,能有效减少红外侦视信号和雷达等电磁波反射信号特征量,便于隐蔽机动,提高其行动的突然性。
通行能力强。火力突击车战斗全重仅2~4吨,是普通装甲输送车重量的15%~30%,车体矮小,可在多种道路上正常行驶,在山岳、丛林和城镇等障碍多、道路窄、视野有限的战场环境下,具有良好的通行能力。
战术用途多样。火力突击车在实施支援任务时,可采取集中使用或分组下放等多种编配形式,并可担负多种战术任务,如拦截、阻击、防低空、火力支援和侦察等;战斗中,车装武器可实施车上射击(行进和停止)和下车地面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