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重于一切,大学生自杀,往往是受了挫折,就无法调适自己。要加强心理教育,挫折教育,提高克服挫折的能力,而不是只读书。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当代大学生自杀
社会学的巨擘涂尔干对自杀现象写了本书叫《自杀论》,里面根据社会潮流(socialcurrents)的类型,将自杀分为:利己主义自杀(egoisticsuicide)、利他主义自杀(altruisticsuicide)、失范性自杀(anomiesuicide)、宿命性自杀(fatalisticsuicide)。
现在就从利己型自杀的角度来看看为什么当今社会有大量大学生自杀的事件。
现代教育不断发达,然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给年轻人注入了更多的抽象的观念、知识、立场,使得我们头脑里有着非常丰富的、非常严密的自我的不断推断的能力,教育不是给年轻人关于社会具体的关联感。每个社会都有一种不能仅凭个体因素或客观环境来解释的自杀倾向,对这一社会来说,这中特殊的自杀倾向是由于社会所造成的。
现在学生所受的教育更多地是切断了我们与社会的关联,我们越受教育,越容易脱离父母的关照,越受教育,越容易用一种抽象的意见来判断社会,越可能陷入自我的境界,不去关心外界如何。以至于很多学生不与社会发生关联,不与社会发生情感的关联,而只陷入自己的不断往复的反思过程里。把一件小事看成天大的事情,从而陷入自我循环,陷入在自我内部不能自拔。导致我们今天的社会很大一部分呈现出一种忧郁的病态。这或许和我们现代社会的教育越来越普及有关。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总是在抽象的思维里不断思考,没有和社会进行一定程度关联,以至于部分人承受不住看社会人看来的一点微小的打击而轻生。
有观点讲到负担重、压力大的人容易自杀,但是这类人往往因为其负担、压力都来自于社会,来自于身边的亲人,从而使自己和社会紧密相连,反而不容易轻生。有自杀倾向的往往是那些和社会隔绝的人,而学生就是这类人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以后在看到类似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我想我应该不会再向从前一样责怪她们的承受能力差了,更多的是社会因素吧,毕竟一个社会的自杀率往往和这个社会的整合程度有关。
为什么一个大学生要自杀?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 :
1.心里比较脆弱 ,没有承受 压力的能力 。
这个问题要从原生家庭上开始解决 ,要在孩子小的时候 ,就给孩子一些挫折教育 。过度溺爱的孩子容易出现这种问题 。
2.对未来的担忧 ,大学毕业的时候有跳楼的情况也比较严重 。觉得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好高骛远 。
这个问题需要学校家长都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教导 ,去缓解孩子身上的压力 。让孩子明白生活是什么样的 。
3.情感问题 ,情感不成熟,比较脆弱 。遇到一点事情就不知道如何处理 。
学校可以给予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教育和疏导 。
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因为现在孩子生活的环境 ,在父母面前全是小公主小王子 ,当他面对社会的时候,承受不了社会中的种种压力 。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 。要想预防大学生自杀的行为 ,最重要的是要从原生家庭就开始抓起 ,从小就让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就是父母的焦虑 ,现在我们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的忧虑 ,给了孩子们太大的压力 。说是现在的孩子是在蜜罐中长大的 ,但是其实他们心灵你都特别的脆弱 。父母的焦虑把过多的希望放在孩子的身上 。让孩子承受他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东西 。这个大学生自杀行为,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家庭问题 。
第三就是来自网络 ,网络上太多负面的东西 。现在大多数孩子还特别依赖网络 。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网络的时代 ,所以无论家庭,无论学校 ,不是要抵制网络,而是要给孩子们正确的网络观念 。让孩子明白网络的意义 。
第四无论家庭还是学校都要给孩子们也理解 ,要愿意听孩子们去诉说 。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内心 ,及时做出调整与疏导 。
看完整段新闻内容与其亲友的说法来看,这名大学生上吊前并没有太多异常的地方,只有一点,这名大学生在暑假期间把自己关在自己屋子里,几乎不出门。这应该是唯一异常的地方了,如果不是这名大学生自杀,估计不出门都没啥好奇怪的。
这名大学生自杀后,在调查原因的时候才真正知道了真相,原来是和网贷有关。接下来讲述关于这起事件的细节。
之前也有一个小学生选择跳楼的事件,不过这个小学生选择写了一封遗书,至少还知道他具体为什么要选择跳楼,而对于这一名学生我们连原因都很难去了解。
在这封遗书当中,这个小学生写着每天都过得很累,连想要休息的时间都没有,那么从中也可以看得出来,处于高压的状态下,所以才会有这种绝望的心情出现,我们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让他感受不到这个世界的美好,让他对未来感到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