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眼鳟零度以下会冷死。
赤眼鳟俗称野草鱼、红眼鱼,属于广温性鱼类,可在2~34水温条件下生存,最佳生长水温是18~30度,因此这些温度比较活跃。同时属于鲤形目、鲤科、亚罗鱼亚科、赤眼鳟属,在我国各水系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长江及其以南水系,赤眼鳟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抗逆性强的特点。
赤眼鳟营养价值及注意:
赤眼鳟,性温,味甘,入胃经。含有大量的热能、还含有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E、脂肪、烟酸、胆固醇、钙、钾、磷、硒、钠、锌等矿物质。
具有暖胃和中、止泻的功效。适合于胃虚、胃寒疼痛、胃热疼痛、胃肠道功能不好及心悸、消瘦、腹泻的人群食用,还可以治疗胃寒呕吐、小儿腹泻、旅行性腹泻、小儿迁徙与慢性腹泻及热带性口炎性腹泻等病症。
少吃。由于赤眼鳟属于凶猛的肉食性龟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很容易对有毒物质产生富集。随着工业有毒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农田中农药使用浓度的提高。
生活污水的大量直接流入渔业水域、自身污染的加重、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添加剂的乱用等,更增加了赤眼鳟中毒、畸变、商品质量降低甚至大批死亡的危险。
又叫赤皮瘟、擦皮瘟,鱼体体表无损时,病原体难以侵入鱼的皮肤:只有当鱼体受严重挤压或机械损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容易乘虚而入,引起发病。症状: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黏液变色,尤其鱼体腹部和两侧最明显,呈块状病灶,背鳍或全部鳍基部充血,鳍的末端腐烂,鳍条间组织被破坏。严重时可腐烂至骨,病鱼身体瘦弱,不吃食,春末夏初较为常见。
预防措施:
①捕捞和运输种苗时,操作要细心,尽量减少鱼苗的受伤程度。
②放养前剔除明显受伤的鱼种。
③用5~10毫克/升浓度漂白粉浸泡10~20分钟。
④发病季节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水体分别呈1毫克/升、0.3毫克/升浓度,每半月一次。
治疗方法:
①全池遍洒漂白粉或二氧化氯,使水体分别呈1.2毫克/升、0.5毫克/升的浓度,隔天一次,连续2次。
②把病鱼放入2%~5%的食盐水内浸洗10~20分钟。
③用氟哌酸拌料投喂,按池内鱼体总重计算,第一天每50千克鱼用药5克,第二天用药量减半,加喂药饵时应制成软颗粒投喂疗效更好。 发生烂鳃病的池塘水质普遍较差,在鱼种培育阶段较多,成鱼养殖中也有发生,往往与细菌性肠炎和寄生虫性鳃病同时发生。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常浮于水面,受惊后缓缓下沉,捞起病鱼后发现鳃丝从边缘起腐烂,甚至透明,俗称开天窗。
预防措施:
①注重改善养殖环境,合理投喂,视养殖塘口养殖产量高低、水质、水温等具体条件灵活确定预防药物使用的品种和间隔时间,生长旺季每月使用1~2次药物,内服和全池泼洒综合运用,清除食台残渣。5~9月间不定期用漂白粉等消毒食台。
②注排水系统完善,患病塘口的池水不能流入其他池塘,患病鱼应深埋或煮熟投喂畜禽。
③高温季节全池泼洒生石灰不少于2次,淤泥厚、水质差、载鱼量大的塘口每月施生石灰一次,用量为15~20千克/亩·米。
④从4月开始进行预防,每隔半月用二溴海因0.1毫克/升或溴氯海因0.2毫克/升全池(箱)泼洒消毒1次。
治疗方法:
①要结合水质调节,先用杀菌红水体消毒一次,然后内服鱼康宝5~7天,至不再死鱼后可换水一次,并再用一次水体消毒剂,保持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
②外用。用二溴海因0.3毫克/升或溴氯海因0.45毫克/升全池(箱)泼洒,隔天再用一次。
③内服。在饲料中添加0.05%的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制成药饵饲料。 目前赤眼鳟得细菌性出血病的情况较少,但已有发生。病程短,死亡率高,往往损失很大。病鱼表现为眼眶边缘有丝状或沟状出血,胸腹部有大块出血状,发病的池塘一般底质较差,底泥发臭,水质较差。
治疗方法:①每亩1米水深水体用杀菌红200毫升全池泼洒,隔天再用一次。②饲料中添加鱼康宝杀灭体内细菌,用高稳易还原Vc提高鱼体免疫力,连用3~5天可治愈,之后再用两天巩固疗效。⑧病愈后要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净水复合菌、益菌消毒剂等,改善水质,以防再次发病。 主要是剁管虫、车轮虫、指环虫等,此病赤眼鳟在鱼种到养殖阶段均有发生。
症状:指环虫病除了夏季高温季节没有发生外,春、秋、冬季均有发生,病情严重时鱼会停止摄食,同时容易发生缺氧浮头,镜检时在一个视野下发现5个以上的虫子就应该及时用药。车轮虫病在夏秋季节较为流行,病鱼容易缺氧,首先表现为吃食减少,镜检可在鳃及鳍条、尤其是尾鳍上发现大量车轮虫。
治疗方法:
①鱼种放养前用8毫克/升浓度的硫酸铜浸浴,在水温10~20℃时浸浴20分钟左右。发病季节定期在食场周围用硫酸铜、硫酸亚铁挂袋。发病时用5∶2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遍洒,使池水呈0.7毫克/升浓度。
②指环虫原体引起鱼病采取彻底清塘和鱼种浸洗。清塘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使池水成0.2~0.5毫克/升浓度。鱼种在放养前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洗,水温10~20℃时浸洗20~30分钟。
③每亩1米水深用聚维酮碘200~300毫升,第二天用百虫克150~200毫升。
④内服,饲料中按干分之一的比例加入鱼虫快克,连用3~5天。 由于赤眼鳟属于凶猛的肉食性龟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很容易对有毒物质产生富集。随着工业有毒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农田中农药使用浓度的提高、生活污水的大量直接流入渔业水域、自身污染的加重、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添加剂的乱用等,更增加了赤眼鳟中毒、畸变、商品质量降低甚至大批死亡的危险。赤眼鳟受毒物的危害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水源水质不好,进水时,注入了有毒污水;二是通过食物或直接从水体中吸入了有毒物质,部分有害物质富集,组织器官受到破坏,造成生理机能代谢失调,严重时可致死;三是防治病虫害时,药量超标使用。
症状:不同药物对赤眼鳟的毒害不相同,其表现亦不一样,较为明显的有体表充血、发红,尾鳍颤动不定,鳃盖张开,游动失常或翻滚、急窜或侧仰,最后进入麻痹昏迷状态,侧躺在浅水处,乃至死亡。
防治方法:
①加强水源监测工作,严格掌握注入水的质量。
②病害防治时,准确丈量水体,对症下药,根据用药的品种、天气、水温等选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对混套养殖赤眼鳟的病害防治同样如此,对部分敏感性较强的药物应慎重使用,从而减少药害。
③对轻度中毒的赤眼鳟,应及时捞出放于无毒水体中暂养。
④对赤眼鳟中毒较重的养殖池,应在处理的同时清除底泥,待药性消失后方可继续饲养。
⑤凡自己加工(或购买)的赤眼鳟饵料,配方要合理、科学,更不得添加禁用药物。平时投喂的鱼、虾等动物性饵料以及购买的配合饲料,都应查明来源,防止误用有污染的(或有毒)饵料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赤眼鳟像其他大多水产养殖品种一样,在养殖过程中免不了要发生细菌性、真菌性或寄生虫疾病,同样需要进行病害防治。由于其对不同鱼药的敏感性不一样,下面就赤眼鳟对几种常用鱼药的敏感性介绍一下,以服务于养殖生产。
1.生石灰在生产上常规使用的遍洒浓度为14~20毫克/升,实验结果表明,生石灰对赤眼鳟的安全浓度为9.018毫克/升。生石灰的最低致死浓度为25.1毫克/升,可引起赤眼鳟10%的死亡率。故生产上宜根据池水条件谨慎使用。
2.三氯异氰脲酸广泛用于鱼类细菌病的防治。其安全浓度为0.136毫克/升,而常规泼洒浓度为0.1~0.5毫克/升,实验结果显示,0.398毫克/升的三氯异氰脲酸可引起赤眼鳟10%的死亡率,故应慎用。
3.值得提出的是,赤眼鳟对一些药物的敏感性高于一般淡水鱼类,对几种常用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硫酸铜>三氯异氰脲酸>福尔马林>生石灰>食盐,安全浓度(毫克/升)依次为:0.11、0.136、5.561、9.018、 895.4,故在生产上要特别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