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服的历史
汉服:
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
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
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 。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
扩展资料:
起源形成:
一些古籍的观点认为,汉族(及其先民)已有独特的服装体系了。
例如,《史记》认为“华夏衣裳为黄帝所制”“黄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黄帝造屋宇,制衣服,营殡葬,万民故免存亡之难。”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完善,并形成了以“天子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 周礼参考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衣服的款式空前丰富,主要表现在深衣和胡服上。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百家学说对服饰的完善有着一定的影响。
诸侯国间的衣冠服饰及风俗习惯上都开始有着明显的不同,并创造了深衣。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
“古时上下通行之衣为深衣,代表时代特征的服装亦为深衣,深衣实可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应先及之。
何谓深衣,《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总之,深衣之制,实为古衣之首,深衣之领袖群衣,不独在其制度形式,且上下通服,在时间上,流行最久。
与深衣同时出现的还有胡服,胡服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和射猎。赵武灵王为强化本国军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
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 。除此之外,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猎人衣裤多为扎紧,有人还常戴鸱角帽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等下裳 。
百度百科-汉服
二、汉朝历史简介汉朝(公元前202一公元220)包括西汉和东汉.其军制继承秦朝而有 发展。
汉初,实施“与民休息”政策,百姓兵得负担相对减轻;军事体 制保持了秦朝高度集中和统一的特点。武帝时期,以“中朝”驭“外朝”,削弱王国诸侯,加强对军权控制;在频繁用兵过程中,军队结 构、兵员征集等不断变化,骑兵上升为重要兵种.募兵制逐渐施行。
东汉初,裁撤郡国军队,取消都试制度.以募兵制渐代征兵制,使国 家军力遭到削弱。至后期,地方牧守权力增大,在镇压农民起义过 程中产生大大小小武装集团乘乱崛起,致使国家重踏分裂。
军事领导体制 汉初,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中,丞相辅佐皇帝 处理天下大事;太尉为最高武职,掌武事,备阜帝顾问,但不行军令 之权,御史大夫佐丞相统理天下。
九卿中,光禄勋(郎中令)统领诸 即,卫尉统辖卫士,中尉(执金吾)统率中尉卒,共同负责皇宫和京 师治安。地位显要的军事长官还有大将军、膘骑将军、车骑将军、卫 将军及各种名号的将军,皆掌征伐。
武帝时,削弱丞相为首的“外 朝”权力,罢太尉官;加重“中胡”地位,置大司马以冠将军之号。大 司马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参与宫中机密,平时参与决策、处理 军国要务,战时统率大军出征。
后期,改设三公为最高行政首脑.大司马主掌军政,位列大司徒(丞相改)、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之上。 东汉相沿,大司马复称太尉,名为军事和行政首领,实际上总理国 家军政要务、直接掌握军队的中枢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尚书台。
中叶 以后.外戚任大将军者操纵国政.把持兵权,成为朝廷最高军政长 官,与三公合称“四府”。此外,汉朝沿用古代监军制度,多遣中郎官和近侍(如太中大夫)监军。
凡有大的战争,则由皇帝颁沼,以虎符或“符”、“节”为凭,征调 各地军队出征;择选全军主帅和各路统帅,以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充任;将军开府置幕僚,组成指挥机构。武帝以 后,大将军及其幕府长期设置,战时指挥作战,平时参须朝政,实权 甚大。
在地方,汉朝郡、国并行。郡置太守.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以都尉辅佐掌管兵员征集、训练、考核校阅、维持治安、率军出征,以 及武器装备的制造、管理等。
郡下设县,县令(长)兼理军、民两政. 置县尉助理军事和掌管治安。与郡平行的诸侯王国,以相为行政长 官,兼掌军事:臣王国中尉、郎中令、卫尉等统领军队,负责王宫宿 卫和维持王国治安。
县下还有乡、亭等基层组织,各置官吏,兼掌组 织本地正卒训练和治安、邮绎、户籍、兵役等军政事务。东汉时,裁 罢都尉,其职并入太守。
原来作为监察区划的州(部),逐渐演化为 郡之上的行政单位,州刺史内掌民政,外统兵马,地方官权力膨胀。 黄巾起义后,战争频仍,刺史、郡守不仅有领兵权,还有征兵、募兵 权,从而埋下了分裂割据的种子。
汉朝兵役制度 两汉兵役制度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汉初,承秦 制.实行征兵制。
文帝时,正常征发不能适应戍边需要,晁错建议莫 民实边,使边郡常驻之民与常驻之兵合而为一。武帝时,土地兼并 日趋严重,大批小农破产流亡,豪宫之家多有免除兵役的特权,又 战事频繁,兵员需要量大,过去行之有效的征兵制度不能正常进 行,也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于是,兼行募兵制。
此外,如谪兵、奴 兵、少数民族兵也被广泛使用。东汉刘,刘秀改革军制,取消郡县正 卒轮流上制度,兵员以招募为主。
汉朝初期,民17岁博籍(登记),成为具有兵役义务的待役人员,称 为“正”。“正”20或23岁起役.轮流应征,服现役两年。
一 年在本郡 为材官或骑士、楼船了;一年赴京师当卫士,或到边郡充戍卒(一说在 本郡为材官、骑士、楼船,是正卒;卫士、戊卒为同样性质的服役,均 不是正卒。前者系兵役,后者系摇役)。
“正”不服役时,为预备役兵 员,遇有战事,须随时应征,到60或56岁止。应役年限内的免役, 分为复身(本人免役)、夏家(全家免役)两种。
凡有一定军功、资历、爵位者,饲养、捐献军马或粮食、钱币达到一定数量者,朝廷礼遇的 功臣子孙、学者、高龄者,男子身高不足规定尺寸(6.2尺以亡)者, 均可免役。 武帝开始,兼行募兵制。
初募熟悉胡、越的汉族及少数民族人 当兵,不再按期更代。其后,四方有事,常募兵以备征伐。
用募对象 多数是农民、流民,少量是犯罪而持许免罪(弛刑)的官吏或百姓, 以及被放免的奴隶。又有选募,即择取身体好、胆量大、技能优的 “勇敢士”从军。
有时征募不足,则发刑徒为兵(谪兵),井实行“七科 谪“,即谪发有罪之吏、无籍之人、嗸婿、商人(含曾作过商人或父 母、祖父母作过商人者)为兵。西汉末年,为防匈奴,还曾招募奴隶为兵。
东汉时期,募兵成为主要集兵方式,征兵制亦末废止。募兵制 盛行的结果是,国家以钱征集兵员,加重财政负担;一批农民长期 离开土地,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应募者对将领的人身依附关系加 员,演变成私家部曲,造成地方势力膨胀,为军阀的形成提供了 方便。
东汉时期,募兵成为主要集兵方式,征兵制亦末废止。募兵制 盛行的结果是,国家以钱征集兵员,加重财政负担;一批农民长期 离开土。
三、“茅酒之名有何来历清乾隆四年(1739年),山西榆次县(今晋中榆次)商人、名医王天吉来到内蒙古凉城县岱海南的厂汉营镇,建隆盛永缸坊(烧锅):,酿制药酒,供当地患有风寒湿痹、行动不便之人饮用,并驰名四方。
传说有一年,乾隆帝到塞北巡游,见岱海风景优美,又有温泉,就驻跸此地打尖(京津一带行路途中吃便饭叫“打尖”)。他先在温泉里洗浴,这时空中飞来一对鸿雁,对着乾隆帝高声鸣叫,恰似欢迎、致敬之意,使乾隆帝高兴万分。
进膳时又饮用隆盛永药酒,感觉浑身舒适,对地方官也很满意。后人为此曾将县名改为“鸿召县”,将岱海改为“鸿召池”。
隆盛永的药酒就定名为“鸿茅酒”。该酒曾获内蒙古自治区优质产品称号。
四、汉朝的历史(公元前202年 —公元 220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短暂的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后世史学家亦称两汉。
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学者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分,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史中。
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一段历史,汉高祖至汉文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匈奴帝国战败而向北狼狈逃遁。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体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后蒙古人的叛乱。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 *** ”,而汉朝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五、汉阳兵工厂的创建历史汉阳兵工厂是晚清时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到湖北后主持创办的军工制造企业,原名湖北枪炮厂,于1892年动工,1894年建成,虽然创建时间晚于上海、南京、天津等地军工企业,但由于不惜巨资从德国购买了当时最先进的制造连珠毛瑟枪和克虏伯山炮等成套设备,所生产的汉阳式79步枪(汉阳造)、陆路快炮、过山快炮,均是当时较先进的军事装备,因此,成为晚清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军工企业。
1904年枪炮厂规模扩大,分厂林立,改名为湖北兵工厂。兵工厂所生产的步枪“汉阳造”,闻名全国,直到20世纪中期,依然是中国最主要的步兵武器。
1908年,湖北兵工厂改名汉阳兵工厂。该厂在张之洞离鄂前共造步枪11万支,枪弹4000万余发,各种炮985尊,各种炮弹98万余发。
后任湖广总督陈夔龙称:“其制度宏阔,成效昭然,叹为各行省所未有。” 汉阳兵工厂的地点在现在的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中段,与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相邻,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对面。
北靠汉江,东临月湖、琴台,水陆交通方便。 凭藉着“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武汉三镇包括了武昌,汉口和汉阳。
不仅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而且一直是全国商业, 金融重镇。从1890年起,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兴办近工业, 湖北纺纱局,织布局,缫丝局,钢药厂,枪炮厂等相继建立,奠定了武汉地区工业的基础。
汉阳兵工厂的地点在湖北省汉阳县大别山,龟山脚下,面对襄河,水陆交通方便。初名湖北枪炮厂。
隶属驻省总局,委任各司道为总办。如藩司翟廷韶,臬司岑春萱等。
1890年3月16日, 张之洞电海军衙门,选定厂址在鄂省城之外建兵工厂,主要是因为湖北大冶县产铁(现有黄石市, 其铁矿与江西省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成立了汉冶萍公司),而以厂就铁较为合理。 该厂机器共费160万马克,合38万两(包括造克虏伯小炮机器), 建厂预计需15万两(由户部自造路款项中拨给)。
3月19日奉旨正式批准将枪炮厂设于湖北。 1890年9月6日,张之洞在大别山下找到厂址,长600丈,广100丈,南枕山,北滨汉,西临大江,与省城对岸。
惟需筑地基9尺,并增高堤防以防水淹。即在当地设铁厂,枪厂和炮厂。
详细历史: 兵工厂的建立 初名湖北枪炮厂。隶属驻省总局,委任各司道为总办。
如藩司翟廷韶,臬司岑春萱等。 1890年3月16日, 张之洞电海军衙门,选定厂址在鄂省城之外建兵工厂,主要是因为湖北大冶县产铁(现有黄石市, 其铁矿与江西省萍乡煤矿与汉阳铁厂,成立了汉冶萍公司),而以厂就铁较为合理。
该厂机器共费160万马克,合38万两(包括造克虏伯小炮机器), 建厂预计需15万两(由户部自造路款项中拨给)。3月19日奉旨正式批准将枪炮厂设于湖北。
1890年9月6日,张之洞在大别山下找到厂址,长600丈,广100丈,南枕山,北滨汉,西临大江,与省城对岸。惟需筑地基9尺,并增高堤防以防水淹。
即在当地设铁厂,枪厂和炮厂。洋师以为须3年,张之洞估计最快由购地,筑基,修堤,造路到开炉须时2年。
兵工厂的发展 1893年张之洞建立了由铁山到江边石灰窑的铁路, 运输矿石,全长18公里,为湖北省第一条铁路。 1894年4月23日, 张之洞电俄德奥荷四国大使许景澄, 炮坯已由信义洋行购置4尊,请购枪坯200枝及枪身木壳材料,以便仿造。
厂已落成,等待开工。 1894年6月14日, 制枪厂不慎, 引发大火, 将房屋及设备全部烧毁。
1895年侍读学士文廷式上书, 谓湖北枪炮厂不可半途而废。 因当时开办经年而无成效, 局员, 司事, 工匠均被裁撤。
其时张之洞兼任两江总督,仍请其掌理湖北枪炮厂事宜。7月,张之洞又呈奏扩厂,改换被火机器,增制无烟火药等,共需200万两。
1895年8月开始小量生产, 冬季重建完成, 开始生产, 仿造德国出品的1888式毛瑟步枪(应是mission Rifle, 与毛瑟无关),因为是仿德M1888式,所以定为88式, 其全称为7.92厘米88式毛瑟步枪。 使用圆弹头。
同时生产子弹, 每月能生产十三万粒。 1896年开工生产。
第一年生产1300枝步枪。1900年,义和团运动,光绪和慈禧太后出京逃避,张之洞拨湖北枪炮厂生产之小口径毛瑟步枪三千枝,无烟子弹五十万发,洋制黑药子弹五十万发,运往陕西,交付于岑春萱,供其募勇勤王。
徐建寅为张之洞邀请,担任汉阳钢药厂总办,试制无烟火药。 1901年,生产步枪2,500枝,马枪316枝。
抬枪53杆。徐建寅试制棉质无烟火药成功,正拟大量生产时,不幸在配药时引爆,以身殉,另有16名员工一起殒命。
1902年湖北枪炮局对1895年至1901年生产数量四柱表。 造成快枪22,500枝。
马枪316枝。抬枪53杆。
枪弹14,288,163颗。 1904年9月26日,张之洞奏请将湖北枪炮厂改名湖北兵工厂。
当时可以日产步枪50枝。子弹12000颗。
1904年,湖北枪炮厂又对88式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88式步枪与德M1888式不同点有:德M1888式枪管外部有一套筒,俗称老套筒, 而改良88式则去掉套筒, 并将枪管外径从13.4mm加大到14.8mm;1910年, 增加上护木, 又将德M1888式直立式表尺式样, 其分划为5-20, 改良为88式表尺为固定弧式, 其分划为1-20。 这两种步枪其他构造。
介绍一下乌克兰?
简介:深圳市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2218,简称“拓日新能”,英文简称“TOPRAYSOLAR”)注册资金4.8975亿元人民币,是首家A股上市的纯太阳能企业。拓日新能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及销售太阳电池芯片、组件、太阳能应用产品、太阳能集热板及热水器系统、风力发电设备、太阳电池生产线设备;设计、安装及销售太阳能热水器工程、风力发电工程、太阳能电站工程。
拓日新能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深圳市循环经济十佳先进企业、深圳市民营领军骨干企业、深圳市自主创新龙头企业。拓日新能承担了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和深圳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是建设部和深圳市“太阳能电池产业化基地”,拥有深圳市可再生能源领域最早的市级研发中心——深圳市太阳电池及其应用产品研发中心。
拓日新能拥有太阳能电池行业最全面的技术,拥有一大批勤勉尽职的研发人员,是目前国内最早依靠自主研发同时生产非晶硅、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芯片的企业。公司承担着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教育部、财政部、住建部、工信部等七部委的研发项目,产品列入了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多次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奖。
拓日新能拥有广泛的销售市场,产品遍及全球51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欧美十余家跨国零售连锁超市,公司品牌“TOPRAYSOALR”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为广东省着名商标、深圳知名品牌。 200多种各式各样的太阳能电池消费品获得全球消费者的青睐。创造了非晶硅太阳电池产销量、出口量连续五年全国第一的佳绩。 拓日新能具有强大的设备制造能力,设备自制化程度达到70%以上,是中国唯一没有整体引进国外成套设备和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多项装备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拓日新能十分注重太阳电池与建筑的结合应用,致力于BIPV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深圳市光明新区拓日产业园是国家财政部和建设部“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程”。公司自主研发的“整体式非晶硅光伏电池幕墙”获联合国工发组织2006年度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大领先技术——“蓝天奖”,列入国家《建设部“十一五”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推广技术目录》。 在深圳这块创业的沃土上,拓日新能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美国、德国、乌干达、乐山新天源和陕西拓日新能源5家子公司及深圳光明分公司,形成了遍及全球的销售服务网络,拥有深圳、四川乐山、陕西三大产业基地。拓日新能积极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使命,不断加大投入,加快产出,致力于为全球客户提供更优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并向着成为世界有一定影响力的可再生能源产品供应商和工程承包商的方向迈进。
法定代表人:陈五奎
成立日期:2002-08-15
注册资本:123634.2104万元人民币
所属地区:广东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440300741234170J
经营状态:存续(在营、开业、在册)
所属行业:制造业
公司类型:股份有限公司(上市)
英文名:Shenzhen Topraysolar Co., Ltd.
人员规模:50-99人
企业地址:深圳市南山区侨城北路香年广场[南区]主楼(A座)栋一座8层802-804号房
经营范围:研发、生产及销售太阳电池芯片、太阳电池组件、太阳能供电电源、太阳能应用产品、太阳能集热板及热水器系统、风力发电设备、太阳电池生产线设备、太阳能控制器、太阳能逆变器、太阳能应用产品控制软件;设计、安装及销售太阳能热水器工程、风力发电工程、太阳能电站工程(以上生产项目由分公司经营);经营进出口业务(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禁止的项目除外,限制的项目须取得许可后方可经营)。^
国名: 乌克兰 (UKRAINE,УКРАИНА)
国旗:呈长方形,由上蓝下黄两块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长与宽之比为3∶2。乌克兰曾于1917年建立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22年成为原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1952年起采用和原苏联国旗相似的带五角星及镰刀、铁锤图案的红旗,只是旗面下部为蓝色宽边。1991年宣布独立,1992年恢复乌克兰独立时的蓝、黄两色旗为国旗。
国徽:为盾徽。蓝色盾面上的金色三叉戟是国徽的主体,它是弗拉基米尔大公时代基辅国家的标志,象征乌克兰民族悠久的历史及其发展的连续性,也是乌克兰国家观念复兴和为民族独立而战的标志。
首都:基辅(kyiv) 。1995年11月23日乌克兰法律术语委员会决定,将首都的拉丁文拼写由“kiev”改写为“kyiv”。人口:262.6万(2002年12月31日)。
重要节日:统一日:1月22日,纪念东西乌克兰合并;东正教圣诞节:1月7日;胜利日:5月9日(庆祝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德国法西斯和欧洲战事结束);宪法日:6月28日(纪念1996年颁布独立后制定的第一部宪法);独立日(即国庆节):8月24日;基辅解放纪念日:11月3日(1943年);乌克兰火箭兵和炮兵节:11月3日(1997年)
国家政要:总统维克托·尤先科(Viktor Yushchenko),2005年1月宣誓就任,同年2月任职;最高苏维埃主席弗拉基米尔·利特温(Vladimir Litvin) ,2002年5月当选;总理维克托·亚努科维奇 (Viktor Yanukovich),2006年8月就职。
人口:4710万(截至2005年6月)。乌克兰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110多个民族,主要民族有乌克兰族(约70%),其他为俄罗斯族、犹太族、白俄罗斯族、摩尔多瓦族、波兰族和保加利亚族等。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通用俄语。主要宗教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自然地理:面积为60.37万平方公里(占原苏联面积的2.7%),东西长1300公里,南北长900公里,位于欧洲东部,黑海、亚速海北岸。北邻白俄罗斯,东北接俄罗斯,西连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南同罗马尼亚、摩尔多瓦毗邻。大部分地区属东欧平原。西部喀尔巴阡山脉的戈维尔拉山海拔2061米,为最高峰;南部有克里米亚山脉罗曼-科什山。东北为中俄罗斯高地的一部分,东南有亚速海近岸丘陵和顿涅茨岭。境内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6条,最长的是第聂伯河,流经乌克兰河段长981公里。其它的有南布格河、德涅斯特河、北顿涅茨河、 普鲁特河、多瑙河(河口部分)等。境内有3000多个自然湖泊,主要有亚尔普格湖、萨赛克湖、卡古尔湖和阿利别伊湖等。受大西洋暖湿气流影响,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克里米亚半岛南部为亚热带气候。1月平均气温-7.4℃,7月平均气温19.6℃。年降水量东南部为300毫米,西北部为600~700毫米,多集中在6、7月份。
基辅市街头的雕塑
简史: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条件良好。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乌因而饱经战乱。乌克兰民族是古罗斯族的分支。“乌克兰”一词最早见于《罗斯史记》(1187年)。公元9—12世纪,现乌克兰大部地区并入基辅罗斯。1237年至1241年,蒙古金帐汗国(拔都)西征占领基辅,城市遭破坏。14世纪受立陶宛大公国和波兰的统治。15世纪大体形成乌克兰民族。1654年东乌克兰并入俄国,西乌克兰在俄国内部取得自治权。18世纪90年代西乌克兰也并入俄国。1917年12月12日,建立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1918年至1920年外国武装干涉时期,西乌克兰被波兰白匪占领。1922年苏联成立,东乌克兰加入联盟,成为苏联创始国之一。1939年11月,西乌克兰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合并。1940年8月,北布科维纳和比萨拉比亚的一部分并入乌克兰。1941年,乌克兰被德国法西斯占领,1944年10月,乌克兰全境解放。1945年10月,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作为一个非独立国同苏联一起加入联合国。1990年7月16日,乌克兰最高苏维埃通过《乌克兰国家主权宣言》,宣称乌克兰宪法与法律高于联盟法律;并有权建立自己的武装部队。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脱离苏联,宣布独立,并改国名为乌克兰。1996年通过新宪法。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
“花园城市”——基辅市街道旁用鲜花和
绿色植物围起的露天咖啡屋。
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24个州、1个自治共和国,2个直辖市,共27个行政区划。具体如下: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基辅州、文尼察州、沃伦州、第涅伯罗波得罗夫斯克州、顿涅茨克州、日托米尔州、外喀尔巴阡州、扎波罗热州、伊万-弗兰科夫州、基洛夫格勒州、卢甘斯克州、利沃夫州、尼古拉耶夫州、敖德萨州、波尔塔瓦州、罗夫诺州、苏米州、捷尔诺波尔州、哈尔科夫州、赫尔松州、赫梅利尼茨基州、切尔卡瑟州、切尔诺夫茨州、切尔尼科、夫州、基辅直辖市、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
政治:1996年6月28日,乌议会通过独立后的第一部宪法,确定乌为主权、独立、民主的法制国家,实行共和制。总统为代表国家的最高元首;最高苏维埃为立法机关;内阁为行政机关,向总统负责。议会由450名议员组成,一院制,任期4年。2006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乌克兰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议会总统制,议会多数派负责组建内阁,总统有权提名外长和国防部长人选,其他内阁成员人选由总理提名,议会批准任命。乌议会2006年12月21日通过内阁法草案,根据内阁法,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执行机构,负责管理国有资产并制定国家预算报告。政府总理候选人由总统根据议会多数派的建议提名,由议会任命。如果总统在法定期限内没有向议会提名总理候选人,议会将根据多数派的提名任命总理。 乌议会通过包括宪法修改法在内的一揽子法案
雅尔塔市黑海边悬崖上的俄式古城堡
经济:乌克兰工农业均较发达。主要工业部门有冶金、机械制造、石油加工、造船、航天、航空等。盛产谷物和糖,其经济实力在原苏联居第二位,在原苏联有“粮仓”之称。顿涅茨-第聂伯河沿岸泾济区、西南经济区和南方经济区等三个经济区的工农业、运输业和旅游业都比较发达。煤炭、冶金、机械、化学工业是其经济的四大支柱。既拥有森林、草原,又有众多江河穿流其中,水力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为4.3%。矿藏丰富,有72种矿产资源,主要有煤、铁、锰、镍、钛、汞、铅、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白云石、石墨、耐火土、矿物化学原料、建筑材料等。其中铁矿石储量为194亿吨,占全苏的30%,锰矿占80%,原苏联最大的煤矿也在乌克兰境内。锰的储量居世界前列,无烟煤和烟煤的储量为390亿吨,褐煤60亿吨。乌黑土面积居世界首位,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动物种类繁多,有350多种鸟类,约100种哺乳动物和200多种鱼类。能源严重短缺,仅天然气每年就需进口730亿立方米,每年进口的各类能源总额约值8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强。俄罗斯是乌克兰最大的能源供应国。近年来,乌克兰外贸额一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主要出口黑色冶金制品、机器设备、电机、化肥、铁矿石、农产品等,进口天然气、石油、成套设备、化学纤维、聚乙稀、木材、药等。
基辅母亲山上高举利剑与盾牌的母亲雕像与脚下的苏联卫国战争历史博物馆
军事:乌克兰军队始建于1991年8月24日。苏联解体后,乌继承了原苏军大量先进武器装备及战略储备物资。1992年,乌宣布奉行无核、中立、不结盟政策,开始进行大规模裁军,并根据苏联和美国签订的《减少和限制战略进攻武器条约》,在俄罗斯、美国的帮助下销毁了所有核武器。截至2004年7月,乌克兰武装力量有35.5万人,就人数而言居世界第13位,但乌军的人均开支仅居世界第126位。为改善军人待遇和提高军队的装备水平,乌克兰决定大幅度削减军队人数。
新闻出版:主要的电视台除国家电视1台由政府财政拨款外均为股份制私营电视台,影响较大的为“国际”台和1+1台。较有影响的报纸:政府机关报:《政府信使》、《工人报》和议会机关报《乌克兰之声》。私营综合性报纸《事实与评论》获1998年最佳报刊奖。《每日报》和《镜报》周刊是较有影响的政论性刊物。
外交:积极开展与欧洲各国的双边外交,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稳定并努力改善对俄关系,保持东西方政策平衡。2000年,乌***宣布其外交的核心定位是“多元、可测、稳定和保持非集团地位”。外交三个最优先方向是:欧洲、俄罗斯和美国,三个方向“既都给予足够重视,又相互互补”。
俄乌刻赤海峡之争乌俄天然气价格之争 俄乌爱恨交织三百年
与中国关系:1991年12月27日,中国承认乌克兰独立。1992年1月4日,中乌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