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冬天景色的诗句及意思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2 13:09:52
字号:

1. 关于冬天的诗句以及意思

关于冬天景色的诗句及意思

关于冬天的诗句以及意思 1.描写冬天的诗句的意思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4、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已《早梅》)

5、渐渐风吹面,纷纷雪积身。(寒山《杳杳寒山道》)

6、雪暗凋旗面,风多杂鼓声。(杨炯《从军行》)

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8、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馀雪》)

9、关山下飞雪,烽火断无烟。(王维《陇西行》)

10、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俏折。(陈羽《从军行》)

11、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夜雪》)

12、都城十日雪,庭户皓已盈。(傅察《咏雪·其一》)

2.有关于冬天的古诗和它的意思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 [注释]1.芙蓉山:地名。

2.苍山:青山。3.白屋:贫家的住所。

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4.犬吠:狗叫。

[简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

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

“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

“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对“归”的理解上。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如归”一般。

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

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

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

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

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

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

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

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

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

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

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

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

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 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

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

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3.关于冬天的诗句加意思

940172743nbsp;试用期nbsp;一级(37)nbsp;|nbsp;nbsp;|nbsp;我的知道nbsp;|nbsp;我的消息(0/0)nbsp;|nbsp;百度首页nbsp;|nbsp;退出我的知道nbsp;我的提问nbsp;我的回答nbsp;知识掌门人nbsp;nbsp;nbsp;nbsp;新闻nbsp;nbsp;nbsp;网页nbsp;nbsp;nbsp;贴吧nbsp;nbsp;nbsp;知道nbsp;nbsp;nbsp;MP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视频nbsp;nbsp;nbsp;百科nbsp;nbsp;nbsp;nbsp;帮助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百度知道nbsp;amp;gt;nbsp;艺术nbsp;amp;gt;nbsp;诗词歌赋nbsp;相关问题添加到搜藏已解决nbsp;冬天的诗句nbsp;悬赏分:0nbsp;-nbsp;解决时间:2007-4-11nbsp;17:15提问者:nbsp;惠旸nbsp;-nbsp;魔法学徒nbsp;一级nbsp;最佳答案冬雪nbsp;又是一个寒夜nbsp;又是一次飘雪nbsp;轻柔的雪花在晚风中悄悄绽放nbsp;虽然清冷nbsp;虽然无声nbsp;却依稀是着暖暖的温情nbsp;从我的指尖nbsp;涌向你的心间nbsp;孤飞一片雪。

nbsp;百里见秋毫nbsp;月晦寒食天,天阴夜飞雪。连宵复竟日,浩浩殊未歇。

nbsp;大似落鹅毛,密如飘玉屑。nbsp;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nbsp;“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作者是岑参,出自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nbsp;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nbsp;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nbsp;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nbsp;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nbsp;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nbsp;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nbsp;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nbsp;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nbsp;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nbsp;冬来三度雪,农者欢岁稔。nbsp;我麦根已濡,各得在仓廪。

nbsp;天寒未能起,孺子惊人寝。nbsp;云有山客来,篮中见冬蕈。

nbsp;烧柴为温酒,煮鳜为作nbsp;。nbsp;客亦爱杯樽,思君共杯饮。

nbsp;所嗟山路闲,时节寒又甚。nbsp;不能苦相邀,兴尽还就枕nbsp;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nbsp;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nbsp;陌路上,北风凛冽。孤旅途,不敢稍歇。

大地旷野,瑟瑟败草枯枝,香魂灭。唯剩麦垅,整整齐齐排列。

飘飘翻飞雪,应是九天,琼花凋谢。举目望山川,尽著素妆,披盖茫茫一色,渐厚重,层层叠叠nbsp;。

nbsp;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nbsp;寒江近户漫游声,竹影临窗乱月明nbsp;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nbsp;夜雪nbsp;白居易nbsp;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nbsp;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nbsp;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nbsp;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nbsp;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涯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nbsp;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nbsp;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nbsp;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nbsp;夜来城外一尺雪,晓架炭车碾冰澈nbsp;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nbsp;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nbsp;已讶衾枕寒,时闻折竹声。nbsp;问刘十九---白居易nbsp;绿蚁新醅酒,nbsp;红泥小火炉,nbsp;晚来天欲雪,nbsp;能饮一杯无nbsp;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nbsp;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nbsp;去年今日无人语,今宵人语问何年?nbsp;寒冬何故多心事?壹线飞牵大洋边。

nbsp;春回几度花落去,夏过秋来音。..nbsp;冬霜nbsp;寒日西斜映树黄,天涯陌旅尽残霜。

nbsp;无风怎去浮身土,浴雪方知俗世凉回答者:nbsp;lnk9988nbsp;-nbsp;经理nbsp;四级nbsp;nbsp;nbsp;4-10nbsp;17:37查看用户评论(1)amp;gt;amp;gt;nbsp;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hao评价已经被关闭nbsp;nbsp;nbsp;nbsp;目前有nbsp;2nbsp;个人评价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好100%nbsp;(2)nbsp;不好0%nbsp;(0)nbsp;相关内容amp;#8226;nbsp;nbsp;有关描写冬天的诗句!nbsp;amp;#8226;nbsp;nbsp;冬天的诗句nbsp;amp;#8226;nbsp;nbsp;描写冬天的诗句nbsp;amp;#8226;nbsp;nbsp;写夏天.冬天的诗句nbsp;amp;#8226;nbsp;nbsp;描写夏天、秋天、冬天的诗句?nbsp;nbsp;nbsp;更多关于冬季的诗的问题amp;gt;amp;gt;nbsp;查看同主题问题:冬天的诗nbsp;nbsp;其他回答nbsp;nbsp;nbsp;nbsp;共nbsp;1nbsp;条沁园春nbsp;雪nbsp;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nbsp;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nbsp;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nbsp;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nbsp;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nbsp;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nbsp;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nbsp;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nbsp;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nbsp;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nbsp;回答者:nbsp;靴子是最爱nbsp;-nbsp;助理nbsp;二级nbsp;nbsp;4-10nbsp;17:38等待您来回答关于冬天的诗句加意思有没有冬天的诗歌范。

4.关于冬天的诗句或词语

冰天雪地 风雪交加 傲雪凌霜 寒风刺骨 寒风呼啸 滴水成冰 寒冬腊月 呵气成霜 雪满长空 漫天风雪 雪花飞扬 寒风怒号 鹅毛大雪 冰天雪地 风雪交加 傲雪凌霜 寒风刺骨 寒风呼啸 滴水成冰 寒冬腊月 寒风怒号 雪满长空 漫天风雪 雪花飞扬 天寒地冻 隆冬季节 寒冬腊月 冰天雪地 天寒地冻 滴水成冰 寒意肃杀 冰天雪地 寒冬腊月描写冬天的诗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描写冬天的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江 雪 刘长卿 柳宗元 日 暮 苍 山 远,千 山 鸟 飞 绝, 天 寒 白 屋 贫。万 径 人 踪 灭。

柴 门 闻 犬 吠,孤 舟 蓑 笠 翁, 风 雪 夜 归 人。独 钓 寒 江 雪。

雨雪瀌瀌,见晛曰消 瀌瀌:雪盛的样子;一说犹“飘飘”。晛;太阳的热气。

曰:语助词,无实义。 《诗经·小雅·角弓》 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 汉·乐府古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凄凄:寒凉。翳翳:阴暗。

希:少。在目:眼睛所见。

皓:白。 晋·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朔风:北风。劲:猛烈。

哀:凄厉。 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牖:窗户。

风惊竹:风中带雪,打在竹上,发出沙沙的响声。 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庭霰:落在庭院里的雪花。

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擒蚩尤之处。 唐·李白《北风行》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回风:回旋的风。

唐·杜甫《对雪》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 指直:手指僵直。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无行:不成行列。

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一作张继诗)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当春天地争奢华,洛阳园苑尤纷拏。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唐·元稹《南秦雪》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唐·高骈《对雪》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唐·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两句写雪花纷飞的景象。 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咽:泉水因冰冻而流动不畅,因以呜咽来形容。

吟:歌吟。 唐·刘驾《苦寒吟》:“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半夜倚乔松,不觉满衣雪。”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玉龙:形容飞雪。

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玉:喻白雪。

元·黄庚《雪》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清·洪升《雪望》。

5.关于冬天的诗句及出处

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出处:王微:《四气诗》

2) 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出处: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3)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出处:唐?柳宗元《江雪》

4) 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出处: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出处:唐?韩愈

6) 水声冰下咽,沙路雪中平。 ——出处:唐?刘长卿《酬张夏雪夜赴州访别途中苦寒作》

7)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出处:唐?李白《冬日归旧山》

8) 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 ——出处:唐?杜甫《冬晚送长孙渐舍人归州》

9)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出处: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10) 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出处:唐?刘驾《苦寒吟》

11)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出处:唐?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12)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出处:唐?元稹

13)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出处:唐?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14)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出处:唐?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15)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出处:唐?杜甫《公安县怀古》

16) 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出处:孟郊

17) 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 ——出处:元?黄庚《雪》

18)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出处:唐?高骈《对雪》

19) 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出处:陈毅:《梅》

20)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出处:唐?杜甫《对雪》

21)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出处:汉?《古诗孟冬寒气至》

22)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出处: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23)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出处:唐?孟郊《苦寒吟》

24) 溪深难受雪,山冻不流云。 ——出处:清?洪升《雪望》

25) 斜阳疏竹上,残雪乱山中。 ——出处:唐?韩翃《褚主簿宅会毕庶子钱员外郎使君》

26) 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出处:唐?李商隐《对雪二首》

27)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出处: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28)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出处:唐?李白《北风行》

29)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出处:唐?白居易

6.关于冬的诗句和成语

诗句:1.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2.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3.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二十八日风雨大作》)

4.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5.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6.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7.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8.儿童冬学闹比邻,据岸愚儒却子珍。(陆游:《秋日郊居》)

9.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10.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成语:冰天雪地:冰雪漫天盖地,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滴水成冰:水滴一落下来就成了冰。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冻手冻脚:形容天气寒冷。

寒风刺骨:寒冷的风冻得骨头疼。形容天气风寒。

寒气逼人:非常冷,多形容天气。

天寒地坼:形容天气寒冷,把地都冻裂了。

天寒地冻:形容天气十分寒冷。

透骨奇寒:冷气穿透了骨头,形容天气非常寒冷。

雪窖冰天:严寒的地区,含有严寒的意思。

雪虐风饕:风雪交加。形容严寒。

在所有我通过诗词赏析畅游过的风景名胜中,西湖是我的最爱。在上一期由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进入了浙江的诗词之旅后,本期我要借着飞来峰的飞来之势进入我最向往的西湖诗词的分享。苏轼曾说过,西湖游者,贤愚不一,所得深浅,随人而异。而他这位天才的大诗人,正是千百年来西湖当之无愧的第一知己。所以这第一期关于西湖诗词的分享,我自然要选择苏轼那为后人定义了西湖之美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赏析

附: “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平起式七绝·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对照。

在上一期分享中,我由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进入了浙江的诗词之旅。我在赏析中说到,对于王安石登的飞来峰到底是在绍兴还是在杭州西湖,我自己比较倾向于在杭州西湖的说法,除了上次说到的理由以外,我还有一点私心,因为在所有我通过诗词赏析畅游过的风景名胜中,西湖是我的最爱,因而我也就能借着飞来峰的飞来之势在这一期进入我最向往的西湖的分享。

实际上我之前已经分享过一次西湖了,那还是在“诗书优游”第一年我做“二十四节气”主题分享时曾经分享过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而且也正因为那一期分享,我和妈妈还在随后的寒假去了西湖,用了一周的时间充分领略了西湖那名不虚传的美。不过那时我的主题毕竟是节气,所以没有对西湖进行特别系统的介绍,现在做地理主题的分享,我就可以正式地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西湖了。

西湖恐怕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诗情画意、最令人向往的湖山胜景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比喻成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里有西湖。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西湖的评价是:在景观营造的文化传统中,西湖是对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阐释。这一评价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秀美的西湖三面环山,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白堤、苏堤、杨公堤这三道人文长堤横跨湖面,将碧波荡漾的西湖分割成五片水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春花秋月,夏荷冬雪,峰峦叠嶂,岚翠依云,伴着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形神兼备的图画,以及数不清的人文掌故、历史遗迹……西湖确实是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将自然与人文完全交融,宛若一颗明珠镶嵌在群山低丘与城市之间,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契合了人们对“人间天堂”的所有想象。

不过,恐怕很多人没曾注意过,今天西湖的美景仿佛浑然天成,但实际上西湖并不是象黄山、九寨沟、桂林山水那样天造地设的美景,西湖实际是“人造”的。西湖原本是一个浅浅的海湾,1800多年以前的秦汉时期,由于钱塘江入海,在潮水的顶托作用下,泥沙大量沉积,加上海积物,将这个古海湾完全封闭,才形成了古西湖。这时候的西湖湖水属于海水,是咸水。所以西湖其实是一个潟湖在世界历史上,泻湖的命运大多是走向消亡,但是西湖后来由于溪流注入,加上其位于东部季风区,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导致湖泊面积扩大,趋于淡化。特别是当隋炀帝把杭州当作大运河的终点后,或者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当地人也意识到将西湖与大海隔起来的重要性,于是人们不断地用大运河的水冲淡西湖水,使它最终变成了一个适合提供饮用水源的淡水湖。可以说,自形成之日起,西湖就与杭州城相伴而生,和谐共存,其唇齿相依的关系一直延续至今。西湖也成为历来杭州城市兴盛的依托。

天下的好山好水,大抵都在郊野,只有西湖却在城市之中,使杭州有“城市山林”之乐。今天的西湖位于杭州市区西部,因为过于有名所以拥有一个“西湖区”,景区总面积达49平方千米。几乎所有去杭州的游客都是把西湖当成游览的重中之重,甚至有不少人是因为西湖而成为了杭州人。

西湖留给我最初的印象来自于我之前做分享的时候在网上找到的一组 “西湖十景”。虽然妈妈说我在那之前其实去过一次西湖,但那次去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所以基本没什么印象。但第一次做关于西湖的分享的时候我已经十二岁半了,开始对美景有感性体会和理性认知的能力了。当我看到西湖十景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时,我真是被深深地吸引了,当时恨不得分享完了马上就飞到西湖去。也正是因为这份迫切的向往,在接下来的初一寒假,我就央求妈妈带我去了西湖。那次西湖之行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我们选了一个在西湖边上的酒店,一出门就能看到广阔的湖面,视野非常好。在西湖的那些天,我们在苏堤上漫步,在白堤上看山;在幽静的杨公堤大道上骑行,在水光潋滟的碧波上划船;在花港和成群的游鱼嬉戏,在湖边看鸳鸯们或三五成群、或双双结伴;登上雷峰塔看天边的夕照,请求船工把船靠近再靠近停着水鸟的三潭……我们去岳王庙,瞻仰精忠报国的岳飞之伟岸,在风雨亭里,缅怀巾帼英雄秋瑾之遗愿;在西泠桥和断桥畔怀想苏小小、白娘子的容颜,在孤山上和放鹤亭前尽情感受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清寒……虽然冬日看不到秋月,但平湖的美景一样让人流连忘返;虽然曲院里没有夏日“接天莲叶无穷碧”的风荷,但那一池枯荷在西湖的美景中意境却丝毫不减;虽然没听到南屏晚钟,但雷峰塔上眺望,仍能感觉到净慈寺和南屏山的悠远;虽然冬日的柳条没有黄莺的啼鸣相伴,但在稍显萧瑟的枝条间我们却邂逅小松鼠们敏捷的身影时现;虽然我们没有幸运地遇到西湖的雪天,但在湖心亭闲坐,仍然可以想象张岱《湖心亭看雪》时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我曾经遗憾没能赶上西湖风景最佳的春天,但正是这次寒假的西湖之行让我相信了无论春夏秋冬西湖都美不胜收的论断,相信了无论何时去西湖都不用遗憾。冬日无雪的西湖都已经那么美了,想那“湖上春来似画图”“花满苏堤柳满烟”的苏堤春晓又是怎样一幅让人深深地沉醉的画面——长堤卧波,贯通了整个湖的南北两岸,春风骀荡,新柳如烟,桃红李白,鸟鸣婉转,漫步堤上,看氤氲晓雾中西湖如美人春睡般渐渐苏醒,湖山胜景如画图般展开,无疑是如梦如幻般最妩媚的风景线。

说起这居“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自然不能不让人由衷怀念那用天才的创造力和一颗执政为民的赤子之心为西湖巧梳妆的苏轼。

苏轼曾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西湖这个令人无限神往的地方,汇聚了天地间的灵气,以绝美的胜景、以无限的风情倍受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的青睐,不知留下过多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文章。白居易、苏轼、杨万里、欧阳修、辛弃疾、林逋、柳永、姜夔等诗词大家都曾在西湖留下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不过,若是要在其中只选出一首来为西湖做名片,恐怕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起东坡先生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确实是历代人们想描画西湖之美时最深入人心的诗篇。所以我本期分享就选择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作为主题诗。

苏轼一生中曾两次来到杭州做官,第一次是熙宁四年(1071年)到熙宁七年(1074年),当时王安石已经开始主持变法,而苏轼是反对派,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御史谢景温因此在神宗面前陈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第二次是元祐四年(1089年)到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因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而遭诬告陷害,他自知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请求外调,来到杭任知州。这次苏轼到任后,见西湖草长水涸,葑田已占西湖之半,于是在第二年上书朝廷,要求疏浚西湖。西湖的开凿始于唐穆宗长庆二年,水源本来出自钱塘江,杭州刺史白居易于钱塘门至武林门之间筑塘防海,始将江水与湖水相隔绝。苏轼的这次疏浚凭着朝廷给他的100道僧人的“度牒”,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募民开湖,花了20多万人工,终于把葑草打捞干净。据《杭州府志》记载,浚治西湖的时候,由于苏东坡的决意而为与百般筹措,工程进展尚称顺利。但是剩下的唯一困扰就是这满湖的淤泥杂草无处安置。面对这一难题,苏轼用他天才的创造力实现了一项政绩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创举,于是,西湖的淤泥杂草最终变成了一道充满诗情画意的苏堤。世间许多所谓的弃物,最终的去向往往如此。唐代褚载《移石》诗曰“不是不堪为器用,都缘良将未留心。”这一道独具匠心的苏堤的出现,不但让南来北往的车马行人不再环湖绕远,而且为空阔的水面平添了一道贯通两岸的六桥风光。而且构成这一条堤岸的六座桥的名字,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束)浦、跨虹据说都出自苏东坡的锦心绣口。可以说,苏堤的形成在整个西湖风光的演变中乃是一次创造性的完善。正是苏轼的苏堤为西湖创造了这一成为许多园林效仿临摹蓝本的胜景,也为西湖“一湖两堤三岛”的格局和“西湖十景”的景观题名传统奠定了最初也是最诗情画意的基础。他和他的诗词也当之无愧地成为西湖风景的最佳代言。

不过,《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则是作于苏轼第一次来杭州任通判期间。苏轼这次任杭州通判期间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词,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夜泛西湖五绝》、《江城子·江景》等,从中足以看出苏轼对西湖的喜爱。关于苏轼对西湖的浓情蜜意,因为我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那一期分享时已经做了很多介绍,这次就不重复了。

熙宁六年,也就是公元1073年的初春,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里,苏轼刚好从一场小病中康复。苏轼的好朋友——杭州知州陈襄就盛情邀请苏轼一同前往城外去踏青散心,恰好有人送来了上好的官酒,苏轼就提出不如前往西湖吧。两人就在湖上共饮美酒、共赏美景。刚开始的时候天气还是非常晴朗的,景色宜人,但没过多久就突然下起雨来了。要是换了别人也许就会扫兴而归,苏轼却不同,雨中的西湖同样让他赞赏不已,于是便有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其一: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指的是作者在西湖的船上饮酒;“朝曦”指的是早晨的阳光。“水仙王”指的是宋代西湖旁的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因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而称水仙王庙;“潋滟”意思是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方好”就是正显得美。“空濛”指的是细雨迷濛的样子;“奇”就是奇妙;“欲”意思是可以,如果;“西子”指的是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我们熟悉的成语“沉鱼落雁”中“沉鱼”说的就是她;“总相宜”就是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这两首诗翻译成白话文大致就是说:早晨迎客之时,晨曦渐渐地染红了重重群山;傍晚下了阵雨,好似要把不胜酒力的客人留下让它们渐入醉乡。这种晴雨咸宜的西湖意境可惜你们不能领会,这一杯美酒和这一湖美景我当和“水仙王”共饮共赏;天清气朗时的西湖水光盈盈、波光粼粼,景色正是最佳;细雨迷濛中的西湖,山色空灵、似隐还现,景色亦是奇妙。如果把这美丽的西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那么无论浓妆还是淡抹都令人折服倾倒。

这组诗共二首,但大多选本都只选了第二首,因而第一首鲜为人知。其实这两首诗是一个整体。第二首晴雨之歌固然是永久流传的西湖绝唱,有第一首给它打底却能让我们更好地领略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所以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首。

第一首诗第一句写朝阳之美,第二句写晚雨之美。朝阳美在阳光明媚,染红了重重山岗,使那重峦叠翠的山岗更加光彩娇艳;晚雨美在适时而下,有意留人,留人湖中畅饮后刚好进入醉乡。所以,朝阳和晚雨都是以自己的独特之美迎接客人。这两句紧扣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中“入醉乡”写的是“饮湖上”,“朝曦迎客”写的是“初晴”,“晚雨留人”写的是“后雨”。苏轼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朝阳和晚雨以人的感情,用迎客的“迎”和留人的“留”写出了西湖山水的无限情谊。接下来第三句“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是关键。这个“此意”指什么?一般来说游玩之人都偏好晴朗的好天气,如果在游玩的途中突然下起雨来,大多都会觉得扫兴,而富有生活情趣和乐观心态的苏轼则不然,所以第二句中“留人”的情意看起来是“晚雨”的,但赋予晚雨情意的自然是有情有义有情趣的诗人。可惜友人已经“入醉乡”了,所以诗人才要把这情意和情趣和湖畔庙中被供奉的水仙王共享。他老人家整天守在湖边,看遍了西湖的风风雨雨、晴波丽日,所以无论是“朝曦”还是“晚雨”都一定愿意和我同举杯共欣赏。熟悉组诗第二首的读者这时一定也已经读出来了,这里的 “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所以这第一首正为接下来的第二首做好了铺垫。

湖光山色之间,初晴后雨之际,苏轼并没有止步于对具体实景的描摹。接下来我们来看这家喻户晓的第二首中的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不同。“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下,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雾氤氲中,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蒙苍茫,似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面对西湖晴雨俱佳的美景,苏轼在组诗的第二首中没有展开穷形尽相的描摹,而是选取了水与山这两个最为平常、但同时又是最为经典的代表。而在写水与写山的时候,苏轼又侧重在水光和山色上。光与色是流动的,是不可捉摸的,是变幻迷离的,他们比实体更不容易描摹。而潋滟和空蒙两个绝妙的形容词,“潋滟”状波光闪动,“空蒙”摹烟雨迷茫,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水光和山色的流动变幻,不但给读者留下了水光和山色的整体印象,并且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读来更具美感。另外,这两句是一组对偶句,对仗十分工整,又增加了形式上的整齐美。如果联系诗题中的“初晴后雨”四个字,会发现这是一组流水对。是流水对但又不明显感觉到是流水对,可见苏轼作诗技巧的娴熟。而从诗人“晴方好”“雨亦奇”的赞评,既可以想见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景是互文交换、对应之景,情是洒脱豪宕之情,情景交融,把西湖之美概括无余,也把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诗人这两句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但似乎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细细品味却能发现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苏轼这两句则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无时不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接下来诗的后两句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神地勾画出了西湖的神韵:美丽的西湖正如美人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美得令人陶醉。诗人以以绝色美人西子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一般来说,人们使用比喻这种修辞方式,目的是使所描写的对象变得更加形象可感。“欲把西湖比西子”却恰好相反,它是把实体的事物比喻成一个较为抽象的对象,也就是西施。为什么说西施是较为抽象的对象?因为虽然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当西湖被比喻成每个人心中都可能不一样但却都为之醉心的绝世美人时,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之处便聚焦于那各人想象中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风神韵味,因而它所带来的想象空间也就是无限的。也正是因为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无论是晴也好,雨也好,正如对西子来说,无论是浓妆也好,浓抹也好,都同样美不胜收。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在古诗文中常见的是以美好的事物来比喻美人,如庄子《逍遥游》里形容藐姑射山上的神女,是“肌肤若冰雪”,曹植在《洛神赋》里则形容洛水女神“翩若惊鸿,矫若游龙”,白居易的《长恨歌》则把哭泣的杨贵妃比作“梨花一枝春带雨”……苏轼的这一比喻妙就妙在反其道而行之,以美人西施来比美丽的西湖,既新奇又巧妙,实为妙手天成的绝佳比喻。钱钟书先生曾说过:“苏轼的一大特色,就是比喻的丰富、新鲜和贴切。”前人也曾这样评价:“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来看,实为确论。

这个比喻的巧妙还不止于此。关于西施我们都知道还有一个“东施效颦”的故事,是说西施有心口痛的毛病,每当病发的时候,都要忍不住按住胸口,蹙起眉头。因为西施是绝世美人,她在病中的模样也是那么楚楚动人。村子东头住着一个叫东施的丑姑娘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按着胸口、皱着眉头,结果却适得其反,人人都觉得她那样丑不堪视。这说明只有西施这样的绝世美人,才能无论淡妆还是浓妆,无论平时还是病中都那么美。正如只有人间胜景西湖,才能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在晴中雨中都那么让人陶醉。

历史上还有不少女子其美与西施不相上下,那苏轼为什么偏偏要选西施来比西湖呢?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施的家乡在浙江,而且离西湖不远;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个“西”字,这真是个天作之合。

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一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他吟咏西湖的作品从此便只能望其项背。宋代的武衍直接感叹“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清代大诗人查慎行则曰:“多少西湖诗被二语扫尽。”西湖原本并没有定称,最早传说湖中曾有金牛见瑞,故唐人别集称之为金牛湖;郦道元注《水经》,称之为明圣湖;白居易治湖,作石函泄水,故大家又称之为石函湖;宋初因为西湖是皇家的放生池,故俗称放生湖。但至苏轼的这首诗流传众口,从此奠定了西湖这一固定下来的名称,更有人把西湖称为西子湖,也是源自苏轼的这首诗。

苏轼的这两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尤其是其二,除了写景的生动、比喻的精妙,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那就是其中透露出来的,苏轼善于发现美、善于欣赏美的独特眼光。雨中的西湖之美是别人所忽视的,苏轼却发现了,并且能够发自内心地去欣赏它。那么苏轼为什么能够发现呢?一是因为他有善于发现美的心灵,二是因为苏轼一生不管是顺利还是挫折,始终有一种不变的修养和持守,可以面对一切而不改变。在苏轼的一篇著名的文章《超然台记》中有这样的句子:“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在苏轼眼中,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可观、可乐之处,不止那些怪奇伟丽的事物值得欣赏,其他看似普通的事物,哪怕是常人眼中不美好的事物,其实也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只要你具备一颗善于发现美和始终笑对人生的心灵。《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苏轼美好而可贵的心灵在诗歌中的直观体现,它使得这首吟咏西湖美景的诗篇超越了单纯的景物描摹,上升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也使得这首诗成为西湖的文学史上让人高山仰止的巅峰之作。

苏轼曾说过,西湖游者,贤愚不一,所得深浅,随人而异。而他这位天才的大诗人,正是千百年来西湖当之无愧的第一知己。

1.你去过西湖吗?给大家分享一下你去西湖的感受吧。

2.你会背哪些写西湖的诗?给大家分享一首你最喜欢的吧。

3.你知道“西湖十景”吗?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景?为什么?

4.你能给大家分享一下苏轼在杭州的故事吗?

5.你还记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吗?趁这个机会复习一下吧!

6.你听过美女西施的故事吗?给大家讲一讲吧。

(清)王文诰辑注? 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

李一冰《苏东坡新传》

浙江卫视纪录片《西湖》

陈邦炎 《宋诗鉴赏辞典》

郦波赏析: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定义中国之美,凭什么是西湖?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2056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