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鲈的种苗生产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2 09:07:43
字号:

加州鲈鱼虽可在水质清新,长有水草(如金鱼藻、轮叶黑藻等),池底有沙石的塘中自然产卵,但产卵率低,鱼苗大小不匀,容易自相残杀。为了达到同步产卵目的,可以采用人工注射外源激素,让其自然产卵或人工授精。养殖所需鱼种,主要通过人工繁殖获得。

加州鲈的种苗生产

1.亲鱼的培育 亲鱼培育可以专池培育,也可以套养培育。专池培育的池塘要求进排水方便,池水清新,溶氧量高,呈中性或微碱性。每到年底收获成鱼时,挑选体质好、个体大、体色好、无损伤、无病害的加州鲈鱼作为后备亲鱼,放入专池培育,每亩放养300—400尾。培育期间以投喂小鱼、小虾为主,每日投喂量约为亲鱼体重3—5%。每隔一段时间可向池中放一些抱卵虾,让其繁殖幼虾供亲鱼捕食,使培育池中经常保持饵料充足,以满足亲鱼性腺发育对营养的需要。加州鲈鱼不耐低溶氧,易浮头,当池水水质变浓,透明度低于20厘米时,就须及时换注新水,闷热雷雨季节,要经常增氧,亲鱼浮头会延缓性腺发育。冬季,亲鱼塘要定期冲注清水,保持水质清新,有利于性腺发育。2月开始,即可起捕,选择成熟亲鱼进行人工繁殖。套养培育,即将加州鲈亲鱼套养在草鱼亲鱼池中,因为草鱼亲鱼池一般水质条件较好,溶氧量较高,在注换新水和投喂水草的同时,会带进一些野杂鱼虾,这恰好是加州鲈亲鱼的饵料。一般,每只池套养5—10组,不宜过多。 冬季要将加州鲈鱼捕出集中到专池,以便于越冬管理。以上两种培育亲鱼方法各有利弊,专池培育的优点是比较集中,便于管理,亲鱼性腺发育整齐,翌春繁殖产卵时间较为一致;缺点是饲料来源比较困难。套养培育的优点是饲养成本低,可利用池塘内野杂鱼类作为饵料;缺点是亲鱼性腺发育早迟不一,难于短期集中产卵。

成熟时的加州鲈鱼亲鱼雌雄差异较明显。雌鱼腹部柔软,膨大,卵巢轮廓明显,上下腹大小均匀,腹部朝上中央下凹,生殖孔肛门微红,稍突出。雄亲鱼轻轻压挤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并可以在水中自流散开。从外观上看,体大、健康活泼的成熟个体都可挑选用于人工繁殖。 (1)产卵池 繁殖季节到来之前,要根据生产规模准备好产卵池,产卵池以沙质底斜坡边的土池比较理想,面积以1—2亩为宜,池四周堆放些石块、砖头,池中种些水草,以备亲鱼产卵前筑巢附着。池埂坡比为1:2或1:3,这样既可使亲鱼易挖掘巢穴,又不易被风浪冲塌。产卵池面积5亩以下,水深1米左右,每亩放亲鱼20—30对。亲鱼入池后要保持池塘和周围环境相对安静。经过若干天后,就可发现池四周有雄鱼看护的鱼巢中粘附很多受精卵,把受精卵捞出洗净即可进行人工孵化。水质清新的一般养鱼池,经生石灰清池、曝晒等消毒处理后,也可用作产卵池。

(2)人工催产 在自然或正常人工池养的条件下,到了生殖季节,亲鱼一般能成熟,不需人工催产也能顺利地产卵排精,完成受精过程。但当我们需要有计划地使加州鲈鱼产卵时,就要采用常用的鱼用催产剂,进行人工催产,不过所得受精卵的受精率要比自然产卵的低。而且亲鱼对催产剂效应时间比较长。

进行人工催产时,将挑选出的亲鱼按个体大小1:1配对,注射激素催产。 催产激素可用鲤鱼脑垂体,剂量为每公斤雌亲鱼用5—6毫克,分两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剂量为全量的15%,相隔12—14小时,注射余量;雄亲鱼每尾注射2毫克,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一次注射。也可用市售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鲤脑垂体混合使用,一次注射剂量是每公斤雌亲鱼注射激素300单位十脑垂体3毫克,雄亲鱼剂量减半。胸腔注射。注意激素用量不能过多,否则由于异体蛋白的过度反应会影响亲鱼的生理机能,造成死亡或瞎眼。

(3)产卵孵化 由于加州鲈鱼的催产效应时间较长,故在水温22—26℃时,要在注射激素后18—30小时才能发情产卵.首先是雄鱼不断用头部顶撞雌鱼腹部, 当发情到达高潮时,雌雄鱼腹部互相紧贴产卵射精。产过卵的亲鱼就在周围静止停留片刻,雄鱼再次游近雌鱼,几经刺激,雌鱼又发情产卵。加州鲈鱼为多次产卵类型,在一个产卵池中,可连续1—2天见到亲鱼产卵,第三天才完成产卵全过程。

加州鲈鱼卵近球形,产入水中,卵膜就迅速吸水膨胀,呈现粘性,常粘附在鱼巢的水草上或池壁、石块、砖头上。受精卵保留在产卵池中孵化。在水温20—22℃时,孵化时间31—33小时,当水温17—19℃时,需52小时才能孵出鱼苗。人工孵化方法,据试验采用水泥池加微流水或用网箱在水质清新高溶氧池中进行静水孵化的办法较好,受精卵的密度一般是每平方米10000粒左右。

刚孵出的鱼苗受雄鱼保护。但当鱼苗长到2厘米左右时, 又可被雄亲鱼吞食。因此,鱼苗孵出后几天内,要把产卵后的亲鱼捕起放入亲鱼池精养,用产卵池培育亲苗。或用手抄网把鱼苗捞起,另池培育。如鱼苗在有亲鱼的池中培育,往往会被亲鱼吞食。

加州鲈鱼人工繁殖据广东各地反映,还存在一些问题:

(I)亲鱼难产死亡

多数为2龄以上亲鱼,死鱼腹部鼓胀,解剖卵巢可见部分卵子吸水膨胀。 造成难产主要原因,一是人工繁殖挑选亲鱼时,有的雌鱼虽然腹部膨大,但不松软,生殖孔过分突出,容易发生难产;二是注射剂量不当。

(II)卵子受水霉感染

2月上旬至3月下旬这段时间气候变化频繁,卵子会因遇寒流水温突然降低而容易引起水霉感染。另外,水质不好,鱼巢未彻底消毒也是原因之一。因此, 最好还是将受精卵捞起放置室内孵化。

(III)卵子完全不受精或受精率低

主要原因是亲鱼不够成熟,卵和精子质量差;雌雄个体大小悬殊,发情产卵时配合不佳;发情产卵受外界干扰。

(IV)稚鱼阶段死亡率高

仔鱼出膜至3.3厘米左右的稚鱼死亡率高,其主要原因:①缺乏适口饵料。 仔鱼出膜3—4天开始摄食,但此时幼鱼口径小,只能摄食轮虫、小型枝角类幼虫,所以最好是把幼鱼放入肥水中(透明度20—30厘米)培育,并投入一些水蚤;②温度过低,温差过大。3.3厘米以下的的稚鱼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弱, 若遇寒流温度骤然下降,水温降至15℃以下,往往造成大批稚鱼死亡。因此,育苗池水深应保持1 米左右,寒流前,应采取保温措施;③密度过大,互相吞食。加州鲈鱼苗有互相吞食习性,密度大就增加互相吞食机会。所以,每立方米水体以放养2厘米以下鱼苗500尾,或放2—3厘米鱼苗150尾比较适宜,有条件的还可适当疏养。 加州鲈鱼苗孵出后第三天,卵黄囊消失,即摄食浮游生物,便进入鱼苗培育阶段。鱼苗可以用水泥池培育,也可以池塘育苗。饵料充足,鱼苗培育一个月,体长可达3—4厘米。

1.水泥池培育 水泥池面积以100平方米左右为宜,水深0.6—1米, 也可以利用原有的产卵池。放养密度视排灌水的条件而定。水源充足,有条件经常冲水的培育池,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体长2厘米以下的鱼苗500—800尾,2—3厘米的 200 —300尾,3—4厘米的100—200尾。不能冲水的要适当放疏些。以人工投饵为宜,3厘米以下的鱼苗可投喂轮虫、水蚤等,3厘米以上的鱼苗可投喂孑孓、红虫, 稍大时还可投喂小鱼虾。

2.池塘培育 面积宜小些,最好在0.5亩以内。水深以1米左右为宜。鱼苗下塘前7—10天要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清塘后施放人畜粪或大草沤水,促进浮游生物繁殖,为鱼苗提供饵料生物。鱼苗下塘前一天,要放养数尾17厘米左右的鳙鱼种试水,检验池塘无毒性后,才放养鱼苗。一般每亩投放刚孵出的鱼苗约5万尾,培育约一个月,鱼苗长到3—4厘米即要分疏或转塘。

3.培育期间的管理 加州鲈鱼弱肉强食,自相残杀比较严重,且生长速度不一,大小悬殊,在饵料不足情况下,大鱼食小鱼。因此,鱼苗培育期间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同塘放养的鱼苗应是同批孵化的,以使鱼苗大小一致。

(2)当鱼苗长到3厘米左右,鳞片较完整时,就要拉网捕起分筛,按大、 中、小三级分三个池培育。以后,水泥池每隔10天,池塘每隔20天分疏一次,同塘放养的鱼苗以体重相差不到一倍为宜。

(3)加州鲈鱼食欲旺盛,幼鱼日摄食量可达自身体重50%,必须定时、 定量投喂,保证供给足够的饵料,让个体较小的也能吃饱。

广东深圳市沙井水产养殖公司和宝安县水产研究所经多种方式对比和总结经验,也认为采用仔鱼培育成稚鱼,稚鱼分疏育成幼鱼,这样分阶段的培育方式效果较好。

繁殖生物学

鲈鱼在我国均能繁殖,在北方产卵期为9月-11月。南方为11月-1月。性成熟年龄雄3龄、雌4龄。雌鱼怀卵量约为每公斤体重10万粒。分批产卵,成熟卵具单油球,呈浮性,卵经1.22mm?.45mm,少数达1.50mm以上。受精卵在16℃-19℃水温,经3天-4天孵化脱膜。初孵仔鱼全长4.42mm-4.6mm,孵化后4天?天卵黄束改油球接近耗尽,口裂约0.75mm?.80mm,开始摄食。

亲鱼来源

亲鱼有两个来源,一为海捕野生的成熟个体;二为养殖群体中选优。海捕亲鱼最好为定置网的收获物,不易受伤,易于暂养成活。亲鱼用车载水箱充气运输,水池充气暂养。对于伤重的亲鱼可用高锰酸钾、孔雀石绿等药物进行体表消毒,必要时注入庆大霉素等以保其康复。

催产受精

亲鱼暂养适应环境后,行人工催产。催产剂为促性腺释放激素类似物(LRH桝)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两者混合或单用均有效。根据亲鱼的成熟度确定两者用量及比例。海捕亲鱼的成熟度差异较大,成熟较好的亲鱼注射催产剂24-36小时后排卵。待能挤出成熟卵时,在盒中行干法或湿法受精,加海水搅拌静置了5分钟,使精卵均匀接能,以保证较高的受精率。

孵化与胚胎发育

受精卵呈浮性,置于锥形网箱中卵化,网箱尺寸为、箱口直径80cm。箱体高60cm,锥形体高40cm。放卵密度为110万粒/m3?50万粒/m3。底部布气石充气,充气量如以网内水体能均匀缓慢翻动为准。孵化用水最好经沉淀过滤。每天换水2-3次,更新一个全量。每2小时清洗网壁一次,以防胚胎挂壁,及时清除死亡个体。孵化对间随水温而异,约经3-5天孵化出仔鱼。只要保持清洁水质、溶氧充足,都可获得80%的孵化率。

苗种培育

仔稚鱼可采用室内全人工培育,也可采用室外土池肥水生态培育。室内全人工培育以静水、微充气、定期换水过渡到常流水方式,仔鱼放养密度为0.5-1.0万尾/m3。依次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动体、桡足类及鱼糜等系列饵料。也可采用室外土池肥水生态培育。

鲈鱼淡水养殖技术编辑本段 一、地塘建造:选择水源丰富, 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建池。每口池塘5—8亩,呈长方形,南北走向较好。要求池底平坦,砂泥底质,池岸牢固,池深2米。池底要埋设进、排水管道。同时配备1~2台1.5千瓦的增氧机,养殖场要有发电备用机组。 临放养时要做好池塘清淤消毒,可在放苗前一周每亩用50公斤生石灰或5~10公斤漂白粉干池泼洒消毒。放苗前要施肥培养池水的基础饵料,使池水呈油绿色或茶褐色为宜。

二、苗种培育:从海区捕捞的鲈苗 (体长1.5~ 2厘米),要经过淡化至盐度4—7‰后投入暂养池(盐度1‰),放养品种以北方海区天然鲈苗最佳,由于理化因子不同苗种生长快,个体大,可缩短养殖周期,增加经济效益。暂养池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1~2万尾,要经常对池塘冲水增氧。下池第2 天开始投喂浮游动物、 红虫等鲜活饵料,慢慢将鱼浆、 浮性颗粒配合饵料与鲜活饵料混合投喂,逐渐驯化至投喂搅碎鱼糜、浮性颗粒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5%,分3次投喂。暂养期间每周用0.3ppm强氯精或15ppm福尔马林泼洒消毒一次, 在开始投饵前3天,每50公斤鱼内服痢特灵0.5克、土霉素3 克、 维生素C1克,每天拌饲投喂一次,连服3天。经过20多天饲养,鱼长至4~6厘米可进入大池分疏饲养。

三、饲养管理:将鲈苗过筛后按大小分池饲养。 放养密度一般为2500~3500尾/亩。水深1.5米以上, 要保持池水适宜肥度,以透明度在30厘米,水色呈油绿色为宜。每天投饲两次, 主要饲料为搅碎的鱼糜和浮性颗粒饲料,饲料中要添加维生素B、C, 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每月还要将土霉毒、红霉素、维生素药物拌饵投喂2 次,每次连服3 天。同时定期用 0.4ppm 强氯精或20ppm福尔马林对池塘全池泼洒消毒。药物防治要慎用敌百虫、硝酸亚汞等药物。每天做好巡塘管理, 在夜间或天气闷热气压低时开机增氧,发现池水变坏要及时排换水,保持池水清新。

四、疾病防治:鲈鱼抗病力较强, 自然条件下不易患病。 但人工高密度养殖因其生存环境及空间发生很大变化,稍有不慎极易造成疾病。必须加强病害预防,定期对养殖池塘、食台进行药物消毒,发现疾病及早治疗。

加州鲈鱼病防治编辑本段 加州鲈鱼对疾病抵抗力较强,养殖时较少患病。但有时饲养不当,也有鱼病发生。常见的鱼病及防治 方法有:

(1)水霉病。主要是由于鱼体受伤或鳞片脱落时,水温降低水霉病的感染而发生。患病部位有棉丝状白色绒毛,病鱼食欲不振,终至死亡。 治疗方法:平时定期用0.1克/立方浓度强氯精进行消毒。发病的鱼体用2%—3%的食盐溶液消毒, 每天1次,在水温20℃时,每次15—20分钟,水温越高,时间越短,水温十氏需时间就稍长,连续3—4天,即可治愈。

(2)针虫病。由于针虫寄生而引起。寄生部位主要是背鳍或腹鳍基部尾端,患部常伴有淤血,病鱼食 欲稍差。 治疗方法:将病鱼捕起,把针虫拨去,用药物消毒伤口。加速换水,可以防止此病蔓延。

(3)失明症。病鱼眼睛变白而混浊,致使失去视力而无法摄食,最后死亡。致病原因主要是捕鱼时眼 晴受伤,所以操作时就该小心,防止眼睛受到伤害。

(4)屈骨病。鱼体脊椎骨发生异常而弯曲。发生原因尚不明,;可能是孵化时分裂异常所致。暂无治疗方法。此种形态的鱼生长颇慢,所以不宜养殖,放养时应剔除。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2017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