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学有两个独特的传统。
第一个是传统是“跳喷泉”,由于斯坦福大学位于地理位置靠南的加利福尼亚,夏季天气炎热,所以夏天时常会有学生跃入校园的喷泉(Fountain Hopping)中来解暑降温。
许多学生称跳入校园的喷泉中,不光可以解暑降温,还可以增加自己对校园的归属感。
第二个传统是在毕业时穿着古怪的服装参加毕业典礼,这个传统被叫做“Wacky walk”。
每年毕业季,斯坦福大学的学生都会精心挑选毕业典礼上穿着的服装,让自己成为人群当中的焦点。只有想不到的服装,没有学生穿不出的服装。
有时候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会穿上形似香蕉的制服参加毕业典礼,有时则会在自己的衣服上贴上写上文字的白纸,内容多是表达对父母和学校的感恩之情。
NO.2
麻省理工学院
麻省理工学院最有名的校园传统莫过于通过恶作剧的形式来缓解学业压力了。
据说麻省理工学院的恶作剧传统产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当时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之间经常组织橄榄球比赛。有一个喜爱恶作剧的生物系学生就特意在橄榄球场上用哨子训练鸽子,称自己是在研究鸟类的习性。
等到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组织橄榄球比赛,开赛的裁判吹响哨子时,这名同学训练过的鸽子就集体扑向了哈佛大学的橄榄球运动员。
如今恶作剧已经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学生的减压方式。学生们也会互相比较自己的恶作剧创意程度。
校园中的传统文化传承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必须将其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我们民族长期秉承的反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根本原则和价值观念的理性集结体。
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大学生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迫切需要,是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核心价值思想进大学生头脑的必须手段,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为大学生所理解掌握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从实践上指导和推进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认同的进程,有利于从内容、方法到动力机制,全面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矿业大学作为中国最高的矿业学府,世界最高的矿业学府,也正逐步向建立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迈进,追求培养更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进入新世纪,学校把近百年奋斗求索形成的“矿大精神”集中概括为十六个字,即“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校秉承“爱国爱煤”的传统和“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全校师生从来没有气馁,凭着对煤炭科教事业的忠诚和信念,凭着发展中国煤炭工业、服务经济建设的责任感,负重奋进、自加压力、顽强拼搏、争创一流,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努力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办学成就。现如今,国家大力推动传承传统文化工作的开展,而中国矿业大学正在形成他独特的、高水平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大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力争形成有特色的良好的校园人文风貌。那么,作为中国矿业大学的学子,我们应该如何为学校的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做出贡献,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追求自身的更好发展,进而回馈社会、建设祖国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处于最主导地位的那些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指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所构成的客观系列内容的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价值认同系。
校训文化是中国大学发展中一道亮丽的文化景观。校训往往体现了一所大学教育思想的核心和文化发展的灵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大学的校训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校训文化的源头。
大学校训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的特殊文化形态,是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凝结而成的。它与整个中国文化的背景密切相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其内容和形式都与传统文化相继承和发扬。比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乐善好施”就出自《易经》。根据《清华学堂章程》的记载,1911年,清华学堂创办时,提出了“追求道德,追求自强”的教育方针。1913年,梁启超应邀到清华学堂作题为《君子》的讲座。他根据学校的办学方针和西方的教育精神,提出学校要培养具有“君子”品格的人,并在《周易》的六十四卦中用“干坤”解释了君子品格的基本内涵。
“甘香说‘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项_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俗话说,君子上进心保持长久运行,必无一暴十寒之弊。颜,君子接受事物,度量慷慨,而犹大之地则物产丰富。“再比如,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出自《大学》开头:“大学之道,清正贤德,亲民止于至善。”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大学”的深刻理解,揭示了先进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超越性。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大学的校训文化影响深远。
校训文化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的传统、精神和面貌,也可以反映一个学校的文化传统和理念。从一所大学的校训中,可以直接看出它的文化品位、思想灵魂和办学特色。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为世人作表率”,吉林师范大学的校训是“求知若渴,行善举”,曲阜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而不厌,教而不厌”。这三所师范大学的校训都从“学”与“做”的内在关系上体现了华师大的目标和特色,与国内其他师范大学的校训一起构成了华师大的校训文化体系。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师范大学的校训:首都师范大学的校训是“以学为师,求实创新”;华东师范大学的校训是“求实创新,为人师表”;华南师范大学的校训是“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东北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勤奋创新,为人师表”;漳州师范学院的校训是“学而优则仕,尊为楷模”;广西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学为人师,为人师表”;北京富家女胡亚捷有东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为人师表”;温州师范大学的校训是“为人师表,为人师表”;河南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德博学,止于至善”。
;华中师范大学的校训是“求实创新,以德育人”;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德善、善解人意、慎学”;陕西师范大学的校训是“厚德载物,励精图治”;S的校训
华师大的校训文化在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的校训中得到了充分而完美的体现。它们都从“学”与“做”的内在关系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展现了华师大校训文化的特色。北师大校训从教师完美的社会形象诠释了“学为人师,行为人师”的全方位素养和标准模式。吉林师范大学的校训从教师的本质素养上进一步诠释了“学为人师,为世人作表率”的深刻哲学内涵,即“学”——学习亲近知识,“行”——践行仁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人师表,为世人树立榜样。这是用吉林师范大学的校训来解释北师大的校训;吉林师范大学的校训也可以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来解释,那就是
:“求知若渴,亲近知识,亲近仁爱”,“学”——“学而优则仕”,“行”——“以身作则”曲阜师范大学的校训“学而不厌,教而不厌”,从教育和教学态度等方面揭示了师范大学的教学特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校训文化”的源头。面向21世纪,吉林师范大学确立了“好学、善解人意”的校训,这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教育思想的完美结合。“求知若渴,知行合一”,你渴望学习什么?做什么?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求知若渴,能接近智慧,把学到的各种知识付诸实践,就是有仁之人。吉林师范大学将校训内化为全体师生的理想信念、精神气质、文化品位和行动力量,将校训文化的总体精神概括为:热爱学生的教师职业素养,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取向,终身学习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各学院校训是校训的具体内容,可以指导专业发展的方向、预期目标或应遵守的原则,可以引导师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校训与具有专业特色的校训相结合,具有客观性、统一性、完整性和指导性,形成独特的“校训文化体系”。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礼记》是儒家文化的经典。吉林师范大学校训文化体系的建立是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校训“求知若渴,求知若近,修仁若行”出自《中庸》:“天下有五道,所以行有三道。说:君臣,父子,夫妇,坤弟,朋友;五、天下之道也。知识、仁慈和勇气是世界的美德。所以,实干家之一也:或生或学,或困;其中一个也是已知的。或安全地做,或有利可图地做,或勉强地做;也很成功。子曰:“学近知,行近仁,耻近勇。“知其三,则知其所以修身;所以,知道如何修养自己,就知道如何待人接物;所以,知道如何治理人,就知道如何治理天下。”所以通过这句校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一个学校的品格、追求、特色,还可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