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洞大槐树景点介绍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2 08:28:12
字号:

洪洞大槐树景点介绍

洪洞大槐树景点介绍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洪洞大槐树景点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洪洞大槐树景点介绍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主要景点

 根雕大门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根字影壁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碑亭(古大槐树处)

 碑亭是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的,碑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寸有余,碑冠在盘龙细雕之中篆书“纪念”二字,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字,这五个字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刷子刷出来的。据说遗址的修建者之一刘子林一个好友非常穷,当时没有钱捐资修碑亭,只能用刷子写字,也没有留下姓名,虽然没有捐资,但是字写的非常好,就被采用了。

 二、三代大槐树

 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千年槐根

 根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移民浮雕图

 三组浮雕以大槐树为背景,自左至右为:移民国策、移民惜别、移民迁徙。中间有文字隔开,以文释画,文画互彰。具体讲述了大槐树移民的起因、槐乡人们别离乡土、迁徙途中的情景。

 移民情景雕塑

 通过朝堂决议、大槐树下、讲不完的故事三组移民情景雕塑向我们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树下的移民历史。第一组雕塑是朱元璋听取朝中大臣的奏议,下令开始迁民的场景,我们叫它朝堂决议。这第二组雕塑就是讲述大槐树下老人在与他的子女话依依惜别之情。第三组讲不完的故事可以看到当年外迁时的那位青年壮丁已经变成了老人,还在给他的子孙后代讲述着迁民的故事。

 祭祖堂

 内景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望乡阁

 望乡阁位于祭祖堂东侧,是专门用来接待远方归客的地方,里面环境清幽,布局朴素,大家可以在这里品一品家乡水,看一看有关大槐树移民的书籍。整个茶室提供的服务都是免费的。因为前面我们看到的老茶室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回乡游子的需求了,所以我们开辟了这个茶室,它的作用、意义和原来的茶室都是一样的。一杯清茶,一瓢清水接待不远千里前来寻根祭祖的移民后裔,以此来表达老家人对各地移民后裔的一片亲情。以茶待客是一种尊贵的礼仪,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用家乡的水、家乡的茶接待老乡更有非凡的意义。

 献殿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溯源阁

 溯源阁位于祭祖堂西侧,与望乡阁对称而建,是大槐树主体建筑“一堂两阁”之西阁,建筑造型为仿古四角攒尖顶三檐双层建筑,上层有爬廊与祭祖堂相连。溯源阁取义溯源,意在追溯移民史实,感念先祖功德。而溯源阁整体布局也凸显了溯源移民历史,展示老家文化这一主题。

 中华姓氏苑

 中华姓氏苑主要由中华民族的姓氏来源、发展演变,11969个姓氏,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姓氏文化布置而成。您将在这里欣赏到一场中华姓氏文化的盛宴。

 移民实证展览馆

 这里有移民情景泥塑群雕,这里有移民先祖生活用品、这里有许多珍贵的移民谱牒,在这里展出的每一件实物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虽然看起来很普通,但都是对移民历史最真实的见证和最珍贵的佐证。

 广济寺

 洪洞县广济寺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原址在洪洞城内永安里,金承安年间迁徙贾村汾河畔。当年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济济,香火旺盛。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法堂、藏经楼、伽蓝殿、祖师堂、禅堂、方丈、钟鼓楼。还有斋堂、客堂、寝堂、茶座、延寿堂等。山门左侧有一棵荫蔽数亩的大槐树,这就是明初迁民之时,办理公差事务,人们不能忘怀的古大槐树。

 槐木化石

 槐木化石是从洪洞西山煤矿挖出来的,据专家考证已有上亿年的历史。上面的许多地方已经炭化,这就形象地说明洪洞早在亿年前就有了槐树的身影,所以被称为“槐乡大地”是当之无愧、名不虚传的。

 石经幢

 石经幢是祭祖园中最古老的文物,也是现存明代迁民的唯一历史见证。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由广济寺大法师惠琏于金承安五年(1201年)所建,比移民还要早200多年,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艺术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的`珍品。

 过厅

 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第一首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第二首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

 洪崖古洞

 洪崖古洞建在这里与洪洞可是大有渊源的,因为洪洞这个名字就是取自城南“洪崖”与城北“古洞”。“洪崖堑壁”与“古洞连云”这八个大字是由著名书法家董寿平书写的。“洪崖古洞”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宽2.5米,洞内蜿蜒曲折。

 魁星楼

 民俗村最南面那个塔式造型的建筑就是魁星楼。据《汉书》记载:魁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主宰文运。魁星楼是古代村庄里供奉魁星的圣地,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以祈求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所谓“魁星点状元”,就是如此。魁星楼的旁边还设有北斗七星,而北斗前四星称为“璇玑”,也叫魁,又因为四颗星排列如“斗”字,也称“斗魁”。

 同源渠

 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思源潭

 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遥远而淡忘对自己源头的眷恋。在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掸尘净手,以虔诚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一代大槐树(仿)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牌坊

 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

 茶楼

 茶楼采用的是全木质框架结构,总高11米,南北长23.65米,东西宽13米。一层是洪洞特色的农家纯绿色无公害产品,二层是仿明式的茶馆。茶楼不仅仅是一座民间的传统建筑,更是中华文化中以茶待客的老习俗在洪洞的直观体现,可以让您最真切地感受老家人的热情,并了解老家的质朴民风。

 茶室

 茶室,建于民国三年,专供游客歇脚休息、品茶聊天的场所。面宽10.45米,进深4.77米,面积不大,脊高一般,形貌与民居无异,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匾额与楹联所表述的也正是这种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

 三座桥

 西桥取名莲馨桥,有两层寓意。其一洪洞自古就有莲花城的美誉,当时县城高而四周低,人们蓄水植莲。到夏天莲花的香气弥漫着整个洪洞城,真乃“水包座子莲花城”。其二“莲馨”谐音“心连心”,喻指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

 中桥取名槐香桥,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这里是槐树的故乡,到处充斥着槐花的香气。二是槐香的谐音是怀念的怀,故乡的乡,意思是大槐树的后裔永远怀念自己的故乡。

 东桥取名鹳鸣桥,是借鹳鸟的鸣叫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首民谣:“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民谣里的老鹳指的是一种体型像鹤的水鸟,但脖子和身子比鹤短。以前在汾河边常看见它们大片的觅食,在大槐树上筑有巨大的窝[2]。

;

临汾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介绍?

临汾是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黄河文明的摇篮,有“华夏第一都”之称;该市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盛产小麦、棉花等,素有“棉麦之乡”和“膏腴之地”美誉。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临汾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大全,希望能够为大家的临汾旅行锦上添花。

临汾不可错过的旅游景点

丁村民俗博物馆

丁村民俗博物馆位于襄汾县城关镇丁村明清民宅。1985年11月10日开馆,是我国建立时间较早的民俗博物馆,隶属于临汾市文物局。丁村明清民宅是我国北方以四合院为格局的民宅,现储存较好的有40座院落。分为北院、中院、南院和西北院四大组,据建房题记,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中院为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为多,南院以道光、咸丰时期为首,西北院为乾隆、嘉庆时期所筑。丁村民居风格典雅,时代特征鲜明,是明清时期民居建筑的佳作,对研究民间建筑及民俗学具有重要价值。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博物馆藏有文物11000余件,以明清字画、瓷器、家俱为主,其中珍贵文物70余件。博物馆利用丁村民居中院做展室,面积3500平方米,又分为七个小展院。一、二院展出晋南民间历代相承的岁时节令习俗;三、四、五院展出婚丧嫁娶、人生礼仪等内容;六、七院展出晋南地区广为流传的刺绣、剪纸、木板画等工艺品以及歌舞、小戏、木偶皮影戏、交通、纺织、农耕等实物或资料。内设办公室、陈列部、群工部、保卫科。出版有《丁村民俗丛谭》。1995年被山西省委、省 *** 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陶寺遗址

山西襄汾县陶寺遗址位于襄汾县城东北7公里处,汾河以东7公里,上个世纪50年代文物普查时发现,是一个面积为300余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遗址。1978-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第二工作队协同临汾地区文化局,为了寻找历史上夏王朝的踪迹,探索夏文化,对陶寺遗址的普通居住址和早期大贵族墓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陶寺文化得以确立,九座早期贵族大墓0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陶器、木器、玉石器等,其中彩绘龙盘、陶鼓、石磬、 *** 形器、木豆形器、玉、玉戚***圭***、玉壁、玉琮等都是有可能代表着王者地位的礼器。另还发现了红铜铃和朱书文字等。这些发现不仅确立了陶寺文化,建立了陶寺文化的年代标尺,更使陶寺文化的文明曙光愈发夺目。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陶寺遗址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襄汾燕村生态园

襄汾燕村生态园,位于襄汾县北部邓庄镇境内,山西的母亲河—汾河由北向南自燕村西侧流过,岸边是较为开阔的汾河滩地,地势比较平坦。燕水滩大片郁郁葱葱的紫花苜蓿,形成了万亩苜蓿基地和优美的田园风光。在苜蓿基地旁有千亩杨柳树林,造就了森林生态景观和优质的绿色天然氧吧,并吸引了大量的珍禽异鸟来此栖息。蜿蜒的汾河景观、优美的田园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乡土风情,为农业观光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襄汾县龙澍峪

襄汾县龙澍峪位于襄汾县县城西北的吕梁山支脉姑射山中,占地约30平方公里,距县城23公里。

龙澍峪自然风光秀丽,古代建筑各具千秋,古老传说美丽动人,人文景观星罗棋布,"龙斗双阙"是自然景观中最为著名者;100余间庙宇或横空出世,或半藏半露,气势巨集伟,古朴典雅,各种塑像,千姿百态,堪称艺术瑰宝;摩崖石刻汇集了古代名家遗墨数十处,真、草、隶、篆,苍劲婉约,庄重潇洒,各具神韵。

景区内庙宇、寺、庵、亭、观遍布全境,附近的娥皇女英泉、九色泉如明珠点缀,使这一地区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旅游避暑胜地。为此,1991年至1999年,我县先后投资近千余万元,完成清理地基2600平方米,修复台阶700个,修复山门、元代舞台、唐代华佗庙、千手佛殿、真武庙、三皇庙等;绘彩画2500平方米,塑像250尊,架高压电线4公里,修沙石路4.5公里。使景区形成一定的规模,1996年,景区被省 *** 确立为社会办旅游先进单位,并列入全国热线旅游线路。

香严禅院

香严禅院位于山西省美丽的汾河岸畔。上接著名的壶口瀑布,下临大运高速,交通便利,四通八达。香严禅院始建于元大德十一年间***公元一三_八年***,重修于明弘治十二年,乃平阳一带著名的佛教道场。此寺院原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合理,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千佛殿、藏经楼,东西两边为配殿及厢房。寺内佛像雕塑艺术精湛,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由于年久失修,几经战乱,寺院已是断垣残壁。民国年间,山门、大雄宝殿等几座殿堂,不幸毁于一场大火,千佛殿明代壁画及千尊琉璃佛像被毁、被盗,曾经一夜之间盗走天王殿六尊头像,所以檐残壁_,破败不堪,令人痛心疾首,望佛兴叹。现仅存天王殿与千佛殿两座殿堂,但也摇摇欲坠。为了保护国家文物,重振古刹雄风,恢复昔日的风采。二__一年再次修复后,香严禅院面目一新。

丁村遗址

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

丁村遗址,是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砂砾地,就在这里,发掘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开始,是在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发现的。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的沙砾层中发现了1块小孩的头骨化石。因其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近。

临汾值得一去的旅游景点

普净寺

普净寺在山西襄汾县城西南30公里史壁村。建立年代不详,现存为元、明遗物。 山门三间,天王殿五间,悬山式。菩萨殿五间内柱设在前槽,依柱筑扇面墙一道,墙前为观音菩萨和善财童子,丰润娴雅,两隅十八罗汉各具神态。墙后地藏、道敏、冥化端庄肃穆,十殿阎凝神对坐两侧。最后为大雄殿,五开间六架椽,原为悬山式,后改为硬山,斗拱四铺作单下昂,殿内后槽施二金柱制成佛龛,柱上用蝉肚形大雀替承托四椽伏,伏上架内额直达两山,次间大爬梁由檐头直承平梁以下,结架纯系元构。龛内塑释迦、文殊、普贤华严三圣,其中二菩萨身式修长,衣饰合体,面形上方下圆,神态娴静慈祥,塑工颇为精巧。

灵光寺

灵光寺位于襄汾县邓庄镇北梁村。《襄陵县志》载:“灵光寺在县东南北梁村,金皇统中重建,平阳府尹杨伯雄撰记,后知县薛所蕴重修,有碑。内有宝塔,高十三级,后有藏经阁。”杨伯雄,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任平阳尹,有政声,《金史》说:“先是,张浩治平阳,有惠政,及伯雄为尹,百姓称之,曰:‘前有张,后有杨。’”经过战乱,寺的殿堂毁于一九四八年,一九五八年地面被淤平,仅剩一座砖塔,并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襄陵文庙大成殿

该庙位于襄汾县襄陵镇粮站内,创建于金泰和九年***实为大安元年,1209年***,元大德十年***1306***重建,明清时期屡有修葺。

现仅存大成殿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十椽,。歇山顶建筑。前设月台。梁架结构为六椽_前后施乳_通檐用四柱;山面梁架为十架椽屋分心乳_用五柱。角柱升起、侧角显著。补间设斗_一朵,斗_为五铺作重_出单杪单下昂里转出两杪计心造。

临汾旅游好去处

关帝楼

地址:襄汾县陶寺乡陶寺村

始建于元代。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后人维修时上下檐之间加一腰檐,现为三重檐歇山顶。

楼阁正身面阔4.7米见方,周匝围廊,廊深2.1米。两角柱上横架内额以承围廊屋面。其梁架、斗_仍系元代原物。

赵康古城遗址

地址:襄汾县城南30公里赵康镇

古城址东距汾河5公里余,西距九原山4公里,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相传为春秋时期的“古绛都”和汉的“临汾城”,当地人称“古晋城”。

古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南部较宽,周长约8480米,城内地形北高南低,形成层层台地,高差约在10米上下。有一条明显路迹自北墙城门外向南延伸千余米。城外周有明显的护城河遗迹,至城的右下角处向南汇成巨川,今称泰山沟。古城墙址大体储存完好,南墙西段破坏较甚,北墙储存较好。东西二墙皆无城门痕迹。墙土呈红褐色,夯层厚约5--6厘米,夯窝圆而平,直径约7厘米。夯土中含有东周时代瓦片,有板瓦、筒瓦。南城墙全长约1650米,东城墙全长约2600米。

汾城古建筑群

汾城镇地处襄汾县城西南16公里处,唐初为尉迟公的封地鄂公堡,唐贞观七年县城由古城迁于此,名为太平县,由于历朝的建设,使汾城留下了大批的古建筑,被誉为山西省十大古建群之一,总面积大约为二万平方米,***以鼓楼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为城隍庙、文庙、明伦庙、鼓楼、学前砖塔、县衙大堂、关帝庙、社稷庙、洪济桥、城墙等***。

临汾市的旅游景点

临汾是中国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下面我来给大家推荐临汾市的旅游景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华尧水上乐园

华尧水上乐园是迄今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水上乐园。乐园分为大型动感游乐区和生态休闲区两大功能区域,以夏威夷风情为主调,突出时尚、刺激、健康的水上休闲游乐文化。

2.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全国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人工景区。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近50年的时间里,因明朝政府实行移民政策,在山西洪洞县进行大规模官方移民,主要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地。当年移民离开故土时,纷纷折下大槐树的叶子以作留念。

3.云丘山景区

云丘山景区,位于临汾市乡宁县境内,景区地处吕梁山与汾渭地堑交汇处,景区内最高处是海拔约1600米的玉皇顶米,景区内风光秀丽,林木茂盛,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传说这里上古时为唐尧、虞舜和夏禹观天测时的`地方,“中和文化”在这里延续。

4.尧庙

尧庙,位于临汾市以南约4公里处,在华门景区的边上。相传临汾是上古贤君尧的都城,后人为祭祀尧王的功绩,于是在这里修建了尧庙等建筑。尧庙始建于晋代,后经历代重修增建,如今游客在景区内看到主要建筑,大多是近年来重建的。

5.广胜寺

广胜寺位于洪洞县东北17公里处的霍山南麓,建于东汉建和年间,明代时重修,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分上下两寺,上寺在霍山山顶,下寺在霍山山脚下,两寺相距500多米。

6.华门

临汾市尧都区的华门,是一座华夏文明纪念碑。山西南部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发祥地,可以说,中华民族的文明之门就是由尧舜开启的,而华门就是为纪念帝尧统一华夏、开启文明之功、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源远而建设的。当地人认为,华门代表和体现的是中国最久远的历史文化,堪称文化上的“天下第一门”。

7.古县牡丹文化旅游区

古县牡丹文化旅游区分为牡丹主景区、汉白玉牡丹仙子像、南山飞瀑等景点。丹阳园中的仙子阁和东西厢房及牡丹亭和牡丹碑林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东西牡丹园两园中已经栽植魏紫、白玉、姚黄等名贵牡丹66个品种,15万余株。

8.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著名瀑布,世界上最大的**瀑布。是由于黄河流至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巨大的浪涛,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景色分外奇丽。站在河边观瀑,游客会不由自主的唱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威武雄壮的歌声。

山西临汾旅游景点

1、山西洪洞大槐树景区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圆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是全国一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一祭圣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大槐树祭祖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临汾尧庙

尧庙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南端,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自唐朝建造以来进行了多次修葺与扩建,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尧庙占地面积5336平方米,有殿宇100余间,始建于晋,历代修建,规模渐增。现存仪门五凤楼(光天阁)、尧井亭、寝宫等为清代建筑。

3、临汾华门景区

华门就是为纪念帝尧统一华夏、开启文明功、展现中华民族历史源远而建设的。因此,华门代表和体现的是中国最久远的历史文化堪称文化上的天下第一门”。华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门建筑。

4、临汾仙洞沟景区

仙洞沟山西省风景名胜区。位于临汾城西35千米处的姑射山中。方圆40平方千米。仙沟人文、自然景观48处。由南仙洞、北仙洞、云_寺三大古建筑群组成。

5、小西天

又名千佛庵,位于山西省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由明代东明禅师创建于明崇祯二年。初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人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

临汾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首先想到的是壶口瀑布,世界上最大的**瀑布,一到汛期就令人震撼。一年中有两次看《壶口》的最佳时间。一个是四五月份,桃花正处于汛期,是一年中水量最大的时候。此外,在7月和8月,雨季降水较多。运气好的话,还能看到彩虹!

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是中国唯一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祭祀圣地。

中国梨博览园,这是山西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以梨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博览园。中国的梨博园有几个特色旅游区,如百年梨园、嘉鱼湖、九曲黄河阵、珍禽动物园等。

裘芸是陕南根族旅游的核心景区,是中国地域文化的地理符号,千百年来一直是道教圣贤的经常出没之地。著名景点有塔尔布古村、五龙宫、祖师顶等。

其他还有黄河峡谷漂流、古县牡丹文化旅游区、东岳庙等。

临汾有啥好玩的地方吗

临汾好玩的景点:

云丘山、尧庙村、华门、广胜寺、黄河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丹霞口文旅小镇等。

部分景点介绍:

云丘山:

云丘山景区,位于临汾市乡宁县境内,景区地处吕梁山与汾渭地堑交汇处,风光秀丽,林木茂盛,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传说这里上古时为唐尧、虞舜和夏禹观天测时的地方,“中和文化”在这里延续。

云丘山除了有美丽的传说外,还是一座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圣地,山中既有儒家的云丘书院,又有佛教的多宝灵岩寺,更多的则是道教殿宇。

从五龙宫,到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祖师顶,再到玉皇顶,都是道教建筑。相传这里是真武大帝修身得道的洞天福地,因而不仅五龙宫有真武大殿,还专门建有祭祀真武大帝的祖师顶。

这里民俗风情也很特别,每年农历二月,是云丘山中和节庙会的时间,此时众多的信众前来登山拜顶、祈福还愿,从白天到夜络绎不绝,从唐朝到今天节俗不断。因此,中和节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由此派生的中和文化也代代相传,绵延千年。

黄河壶口瀑布:

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著名瀑布,世界上少见的**瀑布。壶口瀑布以黄河为界,黄河以西是陕西宜川县,黄河以东是山西吉县。壶口瀑布也分为壶口瀑布(陕西处)和山西壶口瀑布(山西处),两个景区分别售票。壶口瀑布山西处,位于山西临汾市吉县城西45公里处。

壶口瀑布一年四季景色各异,较佳旅游时间分为两段,一是每年的4-5月份,瀑布附近桃花盛开,岸边冻结的冰块开始融化,一派春意盎然,被称为“三月桃花汛”。

二是每年的9-11月份,此时雨季刚好过去,时有阵阵秋风吹过,常伴有彩虹出现,叫做“壶口秋风”。春、秋两季水量较大,水流拍击声如雷鸣般,比平日更加震撼。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2011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