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男生从上海坐公交到北京走红,网友怎么看?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2 06:09:52
字号:

大二男生从上海坐公交到北京走红,迅速引发网友热议,多数网友表示支持,网友表示:“这样的体验也是一种教育,说明中国交通网络发达有序。”“试想一下古代进京赶考的人。”也有不少网友表示羡慕,因为自己晕车,没办法做到唐同学这样。

大二男生从上海坐公交到北京走红,网友怎么看?

近日,一则“坐公交从上海去北京”的视频走红网络。上海高校大二学生唐同学从上海坐公交到北京,耗时6天5夜,跨越1810公里,公乘坐1291站公交最终抵达北京,车费共计381元。唐同学表示,除了一小段没有接驳的路,其他全都乘坐公交,最多一天能坐16个小时。

类似事件——咸阳4名爱好者骑着单车到北京

“我儿时就有一个梦想,能骑着单车去北京,在我今年52岁的时候真的实现了!41天,骑行3800多公里,是圆梦之旅,更是人生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和挑战。”

5月7日下午,记者见到骑行回来休整了9天的单车骑行者张亚莉,很难想象面前这位不到1.6米个头的小身躯,能有如此强大的毅力。她告诉记者,这次一起骑行的4人,年龄最大的67岁,还有两位62岁和61岁;每到一处,当地人看到这个“50后”“60后”组成的单车队伍,都会竖起大拇指,“咸阳人,好样的!”

“这条路很难走,只能徒步推车,大坑能养鱼,小坑能卧驴,行李多,车很沉,遇到坡度大,地面松动的石头,推都推不动”“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很震撼,拍照留念之后继续赶路”“早上7点进入河北界,迎接我们的是沙尘暴天气”……这是张亚莉在朋友圈记录自己骑行的日志,每天她都会分享骑行路上的点滴,一是给家人报平安,二是让骑友感受一路骑行的经历。

“到达天安门广场,当执勤巡逻的武警战士得知我们4人是骑行1000多公里从咸阳到北京的,向我们敬了军礼,并叮嘱我们注意安全,愿我们在北京玩得开心,这个军礼是最珍贵的回忆。”张亚莉告诉记者,到达北京后,第一阶段的骑行完美收官;他们又计划了第二阶段的骑行,再次启程从北京出发,前往京杭大运河。

“很多人不理解,放弃便捷的交通,花费大量时间和经历骑行单车走这趟旅程到底图什么?”张亚莉说,骑行是一种体验,也代表了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行走的力量,他们重视这个过程,胜于结果。“很多地方,当我们问路、吃饭、住宿等等都会和当地人进行攀谈,和他们讲述我们咸阳的历史、特产、文化……受到了很多热心群众的帮助,很多人也表示有机会一定到咸阳来作客。”

以上内容参考?澎湃新闻-男生从上海坐公交到北京!网友:慕了

特殊的旅行方式:骑行川藏线 荡涤尘心的豪迈之旅

以下是一些最美的骑行昵称:

1. 风之轮回

2. 漫游星空

3. 浪漫自行车手

4. 自由骑士

5. 旅行的自行车

6. 远行的燕子

7. 疯狂骑行者

8. 相忆采芙蓉

9. 不该被珍惜

10. 祈祷的心灵

11. 喜你入三分

12. 渴望被拥抱

13. 五杀小仙女

14. 晚风缠心事

15. 世界第一坏

16. 最佳女配角

17. 最好的遇见

18. 你刘海飞了

19. 笑问远来客

20. 爱恨两沉沦

21. 造物的恩宠

22. 情丝千万丈

23. 神也会眼红

24. 少女蒸汽机

25. 风衣与怀抱

26. 粉色烟雾弹

27. 晚期强迫症

28. 感情中介所

29. 少女与日记

30. 玩网的少女

31. 温柔养野狗

32. 妓鸟恋旧林

33. 一身温柔气

34. 望断千万里

35. 我有一对鹿角

36. 莫名的情愫

37. 谋爱亦谋生

38. 一身温柔气

39. 入梦的时节

40. 晚风缠心事

41. 奶油味的风

42. 粉色烟雾弹

43. 谋爱亦谋生

44. 祈祷的心灵

45. 第三方情话

46. 不该被珍惜

47. 相忆采芙蓉

48. 莫名的情愫

49. 陪我淋的雨

50. 手心里的话

川藏线是川藏公路的简称。川藏公路是连通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之间汽车通行的第一条公路。在此路修通前,千百年来,中国西南部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枢纽就是逶迤在横断山区和西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一条世界上地势最高、路况最为险峻的交通驿道--茶马古道。

大约一亿年前,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惊天动地的相撞中,喜马拉雅山神话般地从古特提斯海缓缓升起,巍然矗立在8000米的高度。川藏路,就是人类刻在这片高原上的诗行。

关于西藏的雄美,有数不清的话题;关于西藏的路险,有道不完的故事;关于西藏的魅力,只有亲历才能领略。

川藏线沿途,色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婉到崇高。

在这条路上,美景与泥沙走石相伴,冰川与河流共舞。或一山有四季,或千里皆碧空。湖光山色风情万种,草原牧场天地相连。川藏路翻越了12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高山,跨过了14条波涛汹涌的大河,蜿蜒曲折,蛇形千里。

318线上美丽的风景

要找到一位真正骑行过川藏线的人,听他说真实感受,看他拍的片子,观察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有朋友就推荐了河北日报记者崔立秋。从今年5月8日到5月29日,崔立秋和另外3名队友结伴启程,2166公里川藏线,全程未搭车,挑战自我极限,历时22天完美穿越,最终到达拉萨。行程中他写下了250多条微博,即时记录一路见闻与感受。

体验人生

作为一名职业记者,一向风里来雨里去但不事张扬的崔立秋,今年突然做出了一个十头牛也拉不回的决定:要沿川藏线,骑车到拉萨。不可思议的是,在此之前,他从未有过任何骑行经历,就连城市周边休闲性质的骑游都没有。

崔立秋决定要在2012年五六月份骑车去西藏。2011年秋天,他曾听一位朋友说起骑行川藏线的打算。他在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并为此在去年冬天尝试冬泳,增强寒冷抵抗力。春节期间,他为自己规划了今年的两个目标,一是考博士,二是骑车去西藏。“那时我连自行车都没有,根本就没有户外骑行的经历,但想象到途中的惊险 *** ,决定必须尝试,哪怕是途中返回。”他说,小时候曾梦想着长大后去当兵,后来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如果没有机会参军入伍了,就去骑行川藏线吧。

骑行的路上

计划五六月份出发,崔立秋到了2012年3月份才开始购买自行车。巧合的是,当他走进车店购车时,发现这个单车店正好在组织骑友们去西藏。“我本来打算单人独骑,但有团队更合适,于是就报了名。”他们定于5月4日从石家庄坐火车到成都,然后从成都沿川藏线骑车进藏。当时崔立秋还在犹豫中,“怕单位请不下年休假。”他说,“我那时拼命出差,拼命干活,希望请假时能顺利些。”

因工作原因,他比原计划推迟了两天启程。临走时,家人才知道他的真正目的,坚决反对他的决定,他老爸发很大的脾气阻止他,在家人轮番一遍遍劝说中,崔立秋仓促整理好备用物品,扛着那辆取名“白马王子”的自行车匆匆忙忙地踏上了火车。列车奔驰在冀南大地上,望着车窗外的村庄、树木、房屋和行人,崔立秋有点恍惚: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途中百味

崔立秋说,不是亲自体验,就无法了解行程中的惊险与艰辛。第一天行程中,他就几乎崩溃。那是从成都到雅安的路上,刚爬过一个小小的土坡,海拔只上升了两三百米,崔立秋就双腿发软、脸色煞白、气喘吁吁地躺倒在地两次,很快就把当天的备用水喝完了。“这才第一天,后面海拔5000多米的山怎么爬?”后来,在队友不断鼓励下,他咬牙坚持下来,让自己逐渐适应。

折多山,是川藏线上第一个海拔4000米以上的大山。爬山之时,正赶上大雨,头顶上电闪雷鸣,车轮下是哗哗的流水;再往前走就下起了冰雹,噼噼叭叭地敲打着头盔;快到山顶时,又下起纷纷扬扬的大雪,半天之内体验到了一年四季。一路之上,看到有些骑友干脆返回,有的下来避雨,有的推车前行,崔立秋选择继续骑车登顶。“当时来劲了,陡然生出与天斗与大自然斗的豪情。”登顶的一霎那,他将自行车往地上一扔,仰天长啸。“那种成功的喜悦,在日常生活中,是无法得到的。”

山口

最让崔立秋难忘的是住在112道班的那一宿。几个浑身泥浆的人,在经历了几天的疲劳骑行后,情绪突然有些失控。崔立秋说,当时有一名队友冲着墙大喊,“我为什么要走川藏线,在家里生活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受这份罪?”“那时整个人好像都麻木了,不仅是身体,还有思想。店主招呼我们吃饭,就吃饭,吃完沉默地坐着。”崔立秋说,在川藏线他学会了一副新表情——“发呆”,就是思想真空。那一天,大家就是这种状态,“衣服都懒得换,溼乎乎的躺牀上就睡。”

一路走来,几个人跌跌撞撞,终于离目的地拉萨越来越近。“那时队友们特别兴奋,像打了鸡血似的一骑绝尘,我则是把速度放慢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拍照,边录影边解说,仔细体会最后的那段路程,不希望它立即结束。”

友谊万岁

崔立秋告诉记者,如果不是一个团队,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完成川藏线骑行的困难要大得多。尽管崔立秋与另外3名队友此前并不熟悉,但22天的骑行,让他们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骑行中,友谊的力量

4人中,“车飘飘”是队长,擅长自行车维修保养。每天出发前,他会为队友们仔细检查自行车,并上好链油。队友“紫雾”物品准备最充分,有队友需要,随时提供。“格尔木”一路上为大家买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整个行程,大家共用一管牙膏,共用一块肥皂,遇到危险路段,大家互相照应。最后一段路时,“紫雾”的身体出了点儿问题,为了不拖累队友他决定搭车。挥手告别后,崔立秋心情抑郁,一言不发闷头前行。当得知“紫雾”根本没有搭车,只是想支走队友,没拖累同伴的压力,独自慢慢前进时,他为男人那种特有的坚强和责任感溼润了双眼。

微博直播

作为记者的崔立秋还有另外一份珍贵的收获,就是随时用微博发布行程中的见闻和感受。整个行程他共发布了250多篇微博,共约20000字,同时上传了250多张。崔立秋说,家人和朋友通过微博来了解他的行程与近况。有时赶上手机没信号,发布不及时,等信号恢复后,会接到很多短信,生怕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我感觉这样很有纪念意义,事后能让我回忆起一路上的点点滴滴。”

挑战自己

崔立秋在微博中写道:走川藏线之前,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泥石流、塌方、落石。318国道不是横穿深山峡谷,就是在山腰的悬崖峭壁上开凿,雨季泥石流和塌方是常有的事,出发前央视就播报了一次塌方,一路上我们又遇到多次。落石更是家常便饭,哪个川藏骑友没看到过落石呢?只要不落在头上就万事大吉了。幸甚至哉!

下海子山,90公里下坡有6条长四五千米的隧道,无灯,有障碍,有劫匪。11名骑友三人无车灯,我无灯,插在队伍中通过。另一无灯车友跟在我后面,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清,也不敢减速,怕后面撞上。对面过车时,才看清路边有马路崖子,上面堆放石板石块,还有排水沟。听说前一天两骑友重伤,一骑友遇难。

在路上

从芒康开始,川藏线和滇藏线合二为一,路上骑友明显多起来,男女老少,人手一车,衣着花花绿绿。进入林芝,“藏江南”波蜜的冰川、雪山、森林、河流、峡谷、飞瀑,美不胜收。感受:川藏路上的风景再美,也不如那些执著理想的人的精神更美,单车骑友们,像一道流动的风景线,他们是川藏线上最美的风景!

单车走西藏什么最重要?有人说是体力,有人说是毅力,有人说是耐力,也有人说是准备,是装备,是团队。这些其实都很重要,是走川藏线的基本条件,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清醒地认识自身的状况,合理地分配体力和精力,抓紧一切时间休息调整,多吃,多睡,还有就是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人和风景

崔立秋回忆川藏行印象最深的人时说,刚从成都出来就看见路上有很多60多岁的老大爷老大妈,以及20来岁的漂亮姑娘,驮着沉重的大包,听着有节奏的音乐,坚定地蹬着车。“紫雾”当时说:看看他们,我们有什么理由说到不了拉萨呢?在二朗山茶马古道墙,崔立秋他们遇到一位23岁的女孩子,此行前她的骑行里程不到100公里,在骑行论坛找了支队伍,瞒着父母就出发了。她说,一个19岁的上海姑娘曾独自骑完全程,我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到。湖北的小姑娘“太阳骏主”,广西18岁的小妹妹都在这条路上前进着。听到这,几个大男人发出由衷感叹:佩服!想起有句话说:如果你爱一个人,那就带着她去西藏,走318国道,体验生命中的浓墨重彩;如果你恨一个人,也带她去西藏,走318国道,体验今生不会重来的精彩。但是千万不能让她自己去西藏,抛开危险,她也会变成另一个人。

318,很多人的梦

骑行中,不管是那些超过你的人,还是路边休息的骑友,会面时都会伸出大姆指或者打出v型手势说“扎西德勒”。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人与人的关系会变得友好、简单而亲近。崔立秋说,在路上他们遇到一位53岁的郑州大姐,她加入郑州老年川藏骑车队,骑行16天才到新沟,因车队骑行速度太慢,大姐在雅安与队友分开,独自一人前行等候车队。她说自己也不知道何时骑到拉萨,不知道梦想能否实现。崔立秋说到现在我还偶尔惦记这位大姐到底怎么样了,没有伙伴独自前行,身体或者自行车出了问题怎么办呢?从雅江到巴塘,在海拔4000米以上,也是川藏线上最难走的300公里烂路上骑行了3天,天天下雨、雪、冰雹,90%的骑友选择了搭车,崔立秋只碰上了一个孤独的骑友像蜗牛一样,一会儿推一会儿骑。他坚强的身影也会时常浮现在崔立秋眼前。

说到沿途风景,崔立秋沉浸在回味中。他说,川藏线上很多河流都是以大山为界,它们的源头都是高山上冰雪融化后形成的一条条小溪,逐渐汇聚成大江大河,最终奔流入海。雅江水白,优雅、自信;青衣江清丽、悠闲;大渡河水黄,粗鲁湍急。此外,还有举世闻名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尼洋河、拉萨河……不管爬山还是下坡,都会有一条条河流相伴。你往上爬,它就向下流,水声淙淙;你下坡,它就一路跟随,水声哗哗。它们滋养了树木、花草、牛羊,当然还有人类。每日听着水声,便是在聆听自然的天籁之音。

素有“摄影家天堂”之称的新都桥,让崔立秋流连忘返。从折多山下来,一路36公里下坡,路边的风景美不胜收。小河潺潺地流经山坡下稀疏的人家,高大的老杨树,成片嫩绿的青稞,十多头黑色的犛牛在草地上悠然地散步。真是人间天堂。

崔立秋说,越接近拉萨,风景越美得令人窒息。从通麦天险到排龙镇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十几公里临江断崖路沿途美景,竟然让4个大男人,五步一小停,十步一大停地走了整整半天时间。苍松、翠竹、绿草、蓝天,北山听鸟叫,南山闻虫鸣,脚下,是一条奔流的大河。队友们一路感叹,这哪里是青藏高原,真的是雪域江南啊。

崔立秋说,一路上最惬意的事:不是欣赏那蓝天白云,不是远眺茫茫雪山,不是登顶5000米东达山,也不是90公里海子山大下坡,而是躺在路边柔软的草地、垭口、积雪的山坡、烈日晒得暖洋洋的大马路牙子、河边能听见水声潺潺的沙石滩上,在风中摇摇晃晃的拉月藤吊桥上,不需要长时间停留,小憩片刻,看云卷云舒,爽!

6月29日晚上11点多,崔立秋在满天繁星的“日光之城”拉萨街头漫步。途经八角街,看到还有很多藏民扑下身体,三步一拜,这是怎样的一种虔诚!在拉萨,他们参观布达拉宫,再入大昭寺,前者更多的是建筑上雄伟、庄严、神秘、壮观的震撼,后者则是历史上深邃、凝重、宗教力量的震撼。谈到感受,今年37岁的崔立秋说,今天我如此平静地站在北戴河海滨,似乎失去了对大海的 *** 和冲动,怀疑自己心态老了。当年,从大连到烟台,黑夜,我一个人站在甲板上,海风卷起油布一样的海面。还有那个寒冷的冬天,穿着羽绒服在青岛看海;那个温暖的春天,光着脚丫到日照踩沙;那个炎热的夏天,在蓬莱看偶遇的海市蜃楼;那个凉爽的秋天,在鼓浪屿听琴声和涛声的交响曲。骑行西藏回来,觉得海滨生活是美好、安逸生活的写照。

随着年龄增大,对生活的选择越来越少,应该珍惜自己的规划与目标,按部就班的去尽力实现它。开始川藏骑行时我也担心自己翻不过那些海拔四五千米的大山,但对自己说一定要去试试,即使是失败也要失败在路上。很多事情没做之前,感觉那是一座“高山”,但是一旦下了决心,用毅力战胜自己的犹疑和怯懦后,会发现,哈,只要打败了自己,就没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

骑行川藏线的意义

川藏线,是连通四川成都与西藏拉萨之间的公路,有南线和北线之分。骑行者口中的川藏线多为南线,相对北线而言,南线路况较好,风光也更为秀美,经过的地方也多为人口稠密的地方,路上补给比较方便,更适合骑行。

用单车丈量这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公路,已经成为了众多骑行爱好者的梦,随着海拔的升降,地理结构的变化和气候的差异,川藏线就像一幅次第展开的美丽的画卷,这幅画上有雪山、草原、原始森林、大江大河和神秘的藏区,同时也有悬崖、峭壁、险滩和自然灾难。多少人是因为这条公路而接触骑行,爱上骑行。无论是刚买到单车的新手,还是已经有了一定骑行经验的前辈,都对川藏线有着无限的憧憬,甚至很多已经几次出入川藏线的人,依然随时准备着再次踏上征程。

布达拉宫前的合影

很多人不理解这些骑行者不惜人力、财力、精力用单车来往于这条公路上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当他们带着不解的眼神,询问那些骑行者的时候,却不能得到一个统一的答案。每个在川藏线上攀爬的车手,对这条公路都有着各自的理解。也许那是新都桥的黄叶,也许那是雅鲁藏布江的河水,也许那是毛垭草原上的海子……那些曾经被设为电脑桌面的画面,就这样实实在在地出现在了眼前,设想了无数个与它相遇的美好场景,没想到会是在一个不经意的转弯之后。骑行者欣赏着这次不算美丽的邂逅,斑斓的风镜挡住了溼润的眼眶,两行热泪却已滑落脸颊。骑行川藏,车手们永远期待着转弯后未知的风景和那份莫名的感动。

熟悉川藏骑行的人一定听过“川藏死飞哥”这个人,他骑着一辆死飞自行车(死飞车,向前蹬车是前进,向后蹬车是后退,不蹬车飞轮不会动,且没有刹车)反骑川藏线。死飞车上不能装货架,这位死飞哥就背着他的行李;车把手断了,就绑一根双节棍代替;可最后,就连车的前叉都坏了一根。“川藏死飞哥”已经成为了众多骑行者、死飞爱好者的偶像。喜欢死飞的骑行者,一定对速度有着强烈的渴望,在陡坡繁多的川藏线上,俯身冲下30公里的长下坡,没有了刹车碟片对速度的限制,路两旁的景物疾速飞向了身后。凌厉的风声在此刻的骑行者耳中,就像是一首激昂的进行曲,在鼓舞着他继续体验飞翔的感觉。骑行川藏,总会有一个刹那,让骑行者们拥有“像风一样自由”的感觉,那份疾速的 *** 被这些勇敢的车手们所追逐。

80后的苏州姑娘宁宁,和队友骑行2300多公里最终到达了西藏。他们用无数次的蹬踏,征服了12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雪山。这些从平原地区过来的都市车手,将自己的汗水洒在了蜿蜒的盘山路上。爬坡时剧烈的心跳,暴晒后龟裂的嘴唇,雨雪天气时瑟瑟发抖的双腿……也曾让他们一度想到退缩,返回氧气充足的地方,回归平淡的生活。但当骑行者们擡擡头,山尖的浮云似乎给了他们力量,咬咬牙,进行又一次的冲刺。最终,他们适应了高原稀薄的氧气环境,克服了海拔升降带来的变幻莫测的天气,当他们颤抖着举起自己的爱车,喘着粗气与汗津津的队友一起站在山巅的海拔牌旁边合影时,夕阳的余晖勾勒出他们金色的轮廓,这是胜利者的颜色。骑行川藏,他们所战胜的不仅仅是山峯。

一条历练人身心的国道

既然有登顶的喜悦,那必然也会有触底的懊恼。2142千米的路途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那个使单车失去平衡的石块,就躲在川藏线的某个角落,等待着骑行者的到来,给他们一个头破血流。身体触地的那一秒,是真正意义上的与川藏线“亲密接触”,这次接触有些沉重。一路跌跌撞撞,坚强的骑行者走完了全程,身上已经伤痕累累。代表着一次次失误的丑陋伤疤,扭曲而坚硬,成为了骑行者身体的一部分,代替着他们曾经娇嫩的肌肤。骑行川藏,一路的坎坷是骑行者们成长的催化剂,无论年龄几何,这都是一次蜕变的旅途。

川藏线上的自行车队很多,几乎每个去过川藏线的人,都会在路上或者旅店中遇到骑行的车队。车铃敲响了他们的友谊之钟,很多人在骑行的队伍里相遇、相识、相知,甚至相爱。他们在这条美丽而且危险的公路上互相扶持,一个微笑,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声“加油”都将成为各自前进的动力。争执和欢笑都化作了泥泞山路上的浅浅车辙,穿着骑行服的背影,肩并肩消失在路的尽头,是川藏线上别样的美景。骑行川藏线,是为了那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感,这份情感和川藏线上的天空一样湛蓝,和高原上的空气一样纯净。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1991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