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育苗
在苗种的预养成期可采用上升流式的育苗系统,直至壳长达到10-15mm。
在育苗期,必须对养成设施进行清洗,对蛤仔进行分级,并清除诸如蟹之类的敌害。尽管在养成初期可采用盘式养殖,但是蛤仔在土壤中生长更好。
二、播种
在蛤仔的壳长达到10-15mm时,即可播种在附着基上。养成作业最好在可避免大风、大浪或潮汐活动的潮间带进行。
生长和成活状况直接与放养密度有关。蛤仔(10-15mm)按200-300/ m?密度播种,同时用4mm网覆盖,以保护它们免受过多敌害影响。
三、水质
菲律宾帘蛤属于广温性的贝类。在自然海区中,水温在0-36℃范围内,均能适应。菲律宾帘蛤对海水比重的变化,也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菲律宾帘蛤在溶解氧为1毫克/升的海水里,就能正常生活。生活于潮间带的蛤仔,耐干旱能力较强,耐干出时间与菲律宾帘蛤个体的大小、气温高低以及是否通风等有关。
四、食物
菲律宾帘蛤以微小的浮游(或底栖)硅藻为主要饵料,间或摄食一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无脊椎动物幼虫以及有机碎屑等。
扩展资料:
养殖注意事项:
1、池塘建筑:平地筑池,池深0.5米,池底平坦,倾斜度5%左右,池形为长方形。池觏宽1米,高0.5米,用水泥板或塑料板护坡、防进退和防泥土流入池内,一个池以667平方米为定,铺设滩涂砂30厘米左右,设主进、排渠道、各池塘两端设有进、排水闸门。
2、暂养时间:池塘暂养比滩涂暂养推迟进行,一般池水表层最高水温不超过25℃,冬季不低于5℃,10月底可进行暂养。
3、暂养密度:投放密度随水温下降逐渐增加,水温25℃,每667平方米不超过2000千克,水温10℃,每667平方米5000千克;水温5℃时,最高可放文蛤6000-8000千克。水温高,暂养时间适当缩短,水温低,可暂养1-2个月。
4、管理:换水视水温变化灵活掌握,一般每天换水1次,日换水量为80%以上,水温25℃时,每天换水1-2次,水温10℃以下隔天换水,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换水,水深一直保持30厘米以上,谨防“浮头”。
池塘水体浅,环境条件差,易发生青苔,必须及时清除,否则青苔覆盖池面会引起文蛤窒息死亡,每次文蛤采捕完成任务后整个池底要彻底翻松、曝晒,以保持池塘底质清洁。
百度百科-菲律宾帘蛤
蛤蜊养殖很简单,蛤蜊养殖技术要点有哪些?
77岁的施纯献坐在自家堆满红薯干的储物间里,正在翻修一个米螺筛。他戴着老花镜,神情专注,灵巧的双手将桐丝线紧紧地缠绕在筛框边。
许久没有接到订制米螺筛的业务了。以前,他一年可以卖出成百上千个,现在一年也难得做几十个了。
施纯献住在晋江市龙湖镇鲁东村,一个只有1000多人的海边小村。他是晋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米螺筛制作工艺的唯一传承人。
米螺筛是一种在海滩上捞米螺和花蛤用的工具,由竹子、杂木和铁丝做成,状如大簸斗。不同的是,下面多了一个由几根竹子做成的底座,上面多了一根拉的竹竿和两条腰带。使用时,把腰带绑在身上,手里握着竹竿,边斜着把米螺筛往沙里铲,边提起竹竿抖动,沙从缝隙里漏掉,筐里就只剩下米螺了。
鲁东村委会主任尤俭信说,筛米螺是一项体力活,村民站在海滩上,海水齐腰甚至更深,用脚探出海滩上是否有米螺,然后就开始筛。头顶烈日,身子浸泡在海水中,可谓“水深火热”。筛好后,还要挑着百十斤重的米螺回村,非常累人。三四十年前,鲁东及周边的村庄,家家户户都有米螺筛,家家都会去筛米螺。米螺全身是宝,把它磨碎之后,肉可以当菜吃,壳可以烧成灰,磨出来的米螺汤可以当肥料。在那个化肥还是稀罕物的年代,庄稼要种得好,肥料不可少,米螺汤就是上好的庄稼“补品”。因为米螺筛浸泡在海水中,竹子很容易烂掉,所以米螺筛的需求量很大。整个周边村镇,只有鲁东人会做,所以大家都要到鲁东村来买。
米螺筛的历史有多长,谁也说不清了。施纯献说,从他懂事的时候,就看到爷爷在做,他的技术是跟着父亲学的。要制作一个米螺筛并不简单,得完全依赖手工,是一种非常细致的活儿。小小的一个筛,就有编筛网、筛嘴、筛边、筛柄等近十个步骤,得花上两三天才能完成。筛网的制作也不容易,从剖竹到削竹再到编筛丝,把一根竹子变成细丝,不仅要有灵巧的手,还要有极大的耐心。
改革开放后,晋江的经济发展起来了,渔村人的生活也开始改变,人们出外打工和挣钱的门道多了。筛米螺这活太累人,而且海滩上的米螺越来越少,如今还愿意到海里筛米螺的村民已没有几个了。米螺筛的需求量直线下降,近十多年来,就只剩下施纯献一个人在编,现在也只有他一个人懂得全部的工序和细节了。如今,他做米螺筛,主要是卖给花蛤养殖场,让他们用来捞花蛤。不过,一年也就几十个。
几年前,施纯献开始用铁丝网当筛底,节省了剖竹、削竹、编筛丝的时间,并且因为用的是不锈钢丝线,不易损坏,因此更受欢迎。经这样技术改良,现在做一个米螺筛,可以卖400多元,但成本材料费就要100多元,算下来工钱也不高。因为收益低,并且业务量少,所以,学编米螺筛的人一个也没有。
米螺筛制作工艺虽然被列为晋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施纯献不知道这对自己有何帮助:因为既没有资金方面的资助,也没有具体的政策扶持,对学习者也没有任何奖励,这门技艺依然还是在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也许有一天就消失了,谁知道呢?”施纯献不知道,尤俭信也不知道。
记者手记
面对消亡 做好收集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生产工具的消亡是一种很正常的事情。曾经的耒耜、曾经的犁耙、曾经的碾车、水车、戽斗……许多我们先人的发明都已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面对消亡,我们仍然可以有所作为。我们应该对所有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品、技艺进行收集、整理、存档。可以建立这样一个博物馆,通过音像、文字等手段,对这种技艺和实物进行保存、展览。多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看到先人的智慧结晶,了解到先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
今天的物质积累和技术手段让我们有能力来做好这项工作。对于那些传承不下去的技艺和物品,就让他们永存在博物馆,永存在电子资料中,那不也是一种传承?
花蛤,也叫文蛤,是重要的食用贝类之一,不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且还具有很高的食疗药用价值。由于它喜欢生活于有淡水注入的河水湿地与潮间带等地区,花蛤对水温的要求。花蛤属于广温性贝类,在0~36℃之间,均能适应;当水温在5~35℃之间,生长正常,其中在18~30℃之间,生长最快。花蛤温度上限为43℃,升到44℃。
花蛤大家都知道在吃这种海鲜时,我们一定要用水浸泡一段时间,这样才能将花蛤中残留的泥沙泡出去。但是每次浸泡花蛤时,都会发现花蛤中还残留部分的泥沙,吃起来经常会硌到牙,影响口感。花蛤的学名叫菲律宾帘蛤,最初是在菲律宾海域发现命名的,在我们当地也叫它杂色蛤,市场上很常见的一种海鲜。花蛤属于贝类动物,它的外形略呈椭圆形,壳比较坚固。
我们养殖花蛤一定要选择一些没有污染的,然后潮流比较通畅,交通也方便的一些海域来养殖。水质也必须要符合主要的就是退潮的时候露在空气中的时间不能超过四个小时,花蛤贝壳小而薄,呈长卵圆形。壳顶稍突出,于背缘靠前方微向前弯曲。放射肋细密,位于前、后部的较粗大,与同心生长轮脉交织成布纹状。贝壳表面的颜色、花纹变化极大,有棕色。
花蛤用淡水是养不活的,但是可以自制海水来养。花蛤生活在海水里,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也就是平均每1000克海水里面含有35克盐,自制海水的时候加完盐要静置约20分钟,因为花蛤是咸水生物,本身细胞液是适应咸水,如果放入淡水,因为花蛤细胞液离子浓度比淡水浓度要高,所以会发生细胞壁渗透现象,也就是浓度低的淡水因为细胞壁压差会进入花蛤细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