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香獐、林獐、麝,属于鹿科,学名为 Moschus berezovskii。 林麝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体长70厘米左右,肩高47厘米,体重7千克左右。雌雄均无角;耳长直立,端部稍圆。雄麝上犬齿发达,向后下方弯曲,伸出唇外;腹部生殖器前有麝香囊,尾粗短,尾脂腺发达。四肢细长,后肢长于前肢。体毛粗硬色深,呈橄榄褐色,并染以橘红色。下颌、喉部、颈下以至前胸间为界限分明的白色或橘**区。臀部毛色近黑色,成体不具斑点。有人认为它是原麝的一个亚种。 生活在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区。性情胆怯。过独居生活;嗅觉灵敏,行动轻快敏捷。随气候和饲料的变化垂直迁移。食物多以灌木嫩枝叶为主。发情交配多在11~12月份,在此期间,雌雄合群,雄性间发生激烈的争偶殴斗。孕期6个月,每胎1~3仔。国内已有养殖,雄麝所产麝香是名贵的中药材和高级香料。 产于西北、华北以及西南部分省区。 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麝香是从哪个部位取出来的
特养户是指养殖特种动物的农户。特养动物主要分为6类,包括草食类特养动物,如梅花鹿、马鹿香獐等, 杂食类经济动物,如果子狸、磨鼠、竹鼠等,特盒类经济动物,如野鹅、肉鸽、驼鸟、观赏鸟等,毛皮经济动物,如中国狐、招、海狸等,水产经济动物,如七彩鱼、全鱼、热带鱼、海豹等,昆虫等类动物,如竭、蚁、蚂蟥等。
麝香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通常两岁的雄麝鹿开始分泌麝香,10岁左右为最佳分泌期,每只麝鹿可分泌50克左右。
香囊经干燥后,割开香囊取出的麝香呈暗褐色粒状物,品质优质者有时亦析出白色晶体,固态时具有强烈的恶臭,用水或酒精高度稀释后有独特的动物香气。
麝,又称香獐,是一种哺乳类动物,麝的前肢短,后肢长,蹄小耳大,雌雄都无角,雄性有发达獠牙。中国麝类资源丰富,有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等5种。
原麝和马麝体较大,浅褐色。因其分泌物干燥后可形成一种香味十足的药材,因此被人们称为这个世界上最香的动物,不过也因此遭到了人们的不断猎杀,数量锐减。
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点。麝栖居于山林,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听觉、嗅觉均发达。雄麝脐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后形成的香料即为麝香,是一种十分名贵的药材,也是极名贵的香料。这也导致麝的数量急剧下降——因为人们为了获得麝香而不断猎杀它们。
扩展资料
中国原本麝类资源丰富,有林麝、马麝、原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等5种,原麝和马麝体较大,浅褐色。只有原麝全身具白斑点。麝多栖息于针叶林、针阔叶湿交林、疏林灌丛地带的悬崖峭壁和岩石山地。很少见于平地的树林、平原、池沼或荒山秃岭。
多在拂晓或黄昏后活动,听觉、嗅觉均发达。白昼静卧灌丛下或僻静阴暗处。食量小,吃菊科、蔷薇科植物的嫩枝叶、地衣、苔藓等,特别喜食松或杉树上的松萝。营独居生活,颇警觉。行动敏捷,喜攀登悬崖,常居高以避敌害。喜跳跃,能平地起跳2米的高度。
雄麝脐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后形成的香料即为麝香,是一种十分名贵的药材,也是极名贵的香料。所以导致很多人为了获得麝香而不断猎杀它们,使得麝的数量急剧下降。
由于各种麝类动物已经成为濒危物种,我国将它们均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格为一级保护动物。目前我国麝类动物资源的总蕴藏量估计约有60万头,仅为50年代的五分之一。
其中林麝最多,以下依次为原麝、马麝、黑麝和喜马拉雅麝。我国对麝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不仅在其分布区内建立了许多自然保护区,保护野生麝类资源。
而且早在50年代后期就发展了麝类养殖业,并改变了以往杀麝取香的方法,逐步摸索出了从香囊口直接掏取麝香的科学方法,3——8月麝腺分泌旺盛时,可以活体取香二次,为减少破坏野生种群、扩大饲养规模、提高麝香产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我国科研部门还开展了人工合成麝香的研究,以及利用生物工程的最新手段,培养麝香腺细胞,为早日解决商品麝香的供求矛盾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