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市青贮饲草料机械化作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2 01:08:08
字号:

对全市青贮饲草料机械化作业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对全市青贮饲草料机械化作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事务都会使用到报告,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为了让您不再为写报告头疼,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对全市青贮饲草料机械化作业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全市青贮饲草料机械化作业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适用于对全市青贮饲草料机械化作业情况的调研报告,全面推进青贮饲草料工作,必须齐抓共管。县区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种植、养殖、牧草加工企业、营销大户和农机企业带动发展青贮饲草料,在土地、贷款、补贴、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配套扶持的政策;加大资金整合,统筹产业扶贫、涉农项目、农机补贴等相关资金向发展优质牧草种植和青贮饲草料方面倾斜;组织市、县区畜牧、农机等部门人员进行包片挂钩全程技术服务工作,深入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组织农机操作手参加现场演示会或培训班等,

 按照市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9月底至10月初,结合进行“三秋”农机化服务工作,利用5天时间,深入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的部分农机企业、养殖大户、种植农户和饲草企业,采取现场观摩学习、座谈了解交流、效益算账对比等方式,对我市青贮饲草料机械化作业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状况

 发展现代畜牧业,饲草料是基础,青贮是重点。近年来,武威市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发展绿色循环农业,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调整优化粮经饲种植结构,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为高质量发展现代农牧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全市围绕发展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和牛、羊、鸡、菜、果、菌、薯、药八大产业,牛羊产业已成为全市农牧业主导产业和扶贫产业,但饲草料资源数量和质量制约着牛羊产业快速发展。据统计,20xx年饲草料综合利用率仅达57%左右。乡村随意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时有发生、青贮饲草料缺口大与利用率不高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一个农业大市、农机大市、畜牧养殖大市的市情也不适应,急需改变。但也深深感到,农牧民群众尤其是种养殖大户对发展青贮饲草料的需求明显增强,依靠农机化增收的愿望比较强烈。主要有以下特点:

 1.对大力发展青贮饲草料的认识明显提高。通过对武威

 普康、博格乐等种养殖企业和部分养殖大户了解,广大种养殖户对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的青贮饲草料比较渴望。明显感到,由过去政府扶持引导、细化分解任务推动落实,转变为自己谋划、主动青贮。据调查,20xx年全市种植牧草75万亩。其中:多年生牧草26万亩(紫花苜蓿24.9万亩、禾本科牧草1.1万亩),一年生牧草种植49万亩(甘引1号黑麦14.3万亩、燕麦17.3万亩、其它17.4万亩)。全市秸秆总量281.29万吨,秸秆利用量达161.31万吨,其中青贮64.17万吨、氨化微贮0.8万吨、草捆及草颗粒57.87万吨、粉碎加工利用38.47万吨,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57.35%。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青贮的数量也正在逐年上升,农牧民对青贮饲草料机械化的要求也不断增强。

 2.依靠机械发展青贮饲草料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调研感到,在草畜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机械发展饲草料是关键因素和依赖条件。近年来,随着草畜业发展,广大农牧民已经认识到青贮饲料的生产和供给是推动养殖业、尤其是牛羊产业的必有选择。调研中,我们感到,效益越好的企业或养殖大户,肯定是机械装备发挥作用好的企业。农牧民普遍感到,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发展牛羊产业优质饲草料是关键。近年来,依靠机械化作业收获饲草料的趋势不断增强。

 3.运用机械装备青贮饲草料效益明显提升。截止20xx年底,全市拥有玉米青饲料收获机237台,牧草收获机1161台(适宜于中小地块苜蓿、燕麦等收割),秸秆粉碎还田机64台,打捆机482台,饲料粉碎机15865台,还有部分人工小型割草机。近年来,我市的青贮饲料发展很快,主要是一些农户尤其是规模化养殖户从中获得了可观的效益。从调研情况来看,部分养殖户已开始修改青贮池,主动购置青贮收获机械装备,从而不断降低青贮及养殖成本。以武威普康养殖公司为例,现已形成年存栏3万只戈壁滩种羊养殖规模,养殖机械化程度相对较高,羊舍内有刮粪板、自动饮水网、撒料车、挖掘机、杀菌装置、自动卷帘机、电动剪羊毛机等机械装备,现有工人还不到30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综合收入。

 4.对青贮饲草料机械装备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调研中感到,无论是种植企业、还是养殖企业,充分依靠经济实用的机械装备需求比较迫切。近年来,全市先后建立了武威宇恒、金科脉、丝路牧歌、民勤县金鑫源、欣海、古浪伊泰、丰达凯莱、天祝藏丰原等饲草企业(合作社)达183个,青贮量200吨以上养殖场(合作社)达150个、500吨以上达82个。青贮玉米机械化种植、收获、饲料储备、奶牛养殖、产品生产等,每个环节都需要配套的机械装备来支撑。通过对比算账,大量合理使用机械装备,不仅能提高效率和质量,还能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因此,随着青贮量的不断增加,对机械装备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农牧民群众对利用机械装备青贮饲草料的认识有偏见。通过深入部分养殖基地、田间地头与养殖户了解,除一些养殖种植大户外,小型养殖企业、养殖户受传统养殖观念的束缚,对饲草料青贮了解不多、认识不够,对农作物种植、收割、青贮等生产环节机械装备利用程度不高,部分群众不愿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青贮。目前,黄贮饲料的量远远高于青贮的量,全市青贮饲料除部分规模化养殖场外,大部分养殖合作社、养殖户缺少收获和加工饲草料的机械设备。经调研,许多养殖企业由于前期投资较大,缺乏必要的生产设备。部分种养殖户或小型企业,普遍认为,相对于商品玉米,青贮饲草料成本较高,加之,部分养殖企业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青贮意识不强,能用人工的尽量用人工完成,尤其是规模较小的养殖场,这种情况比较明显。

 2.现有机械装备还不能满足青贮饲草料的需求。目前,全市畜牧机械仍然以传统机具为主,主要针对玉米、苜蓿等作物的粉碎、铡切等简单作业,青贮机械较少。截止20xx年底,全市拥有玉米青饲料收获机237台,主要以国内中小型自走式青贮机、背负式机型为主;牧草收获机1161台,缺少大型牧草收获机;秸秆粉碎还田机64台;打捆机482台,只能完成苜蓿、玉米秸秆的粉碎打捆作业;饲料粉碎机15865台,主要是秸秆粉碎机,大多数由电机作为动力,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后作为畜牧饲料,还有部分机具是用小四轮拖拉机作为动力作业。

 一是缺少发展青贮饲草料配套机械,尤其是缺少能够推动自走式青贮收获机、捡拾拖车、揉丝机、田间打包机、田间压块机等机械设备,现有的机械装备距实现青贮饲草料收割、揉丝、打捆、粉碎、裹膜打包全程机械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是种植户、养殖户和青贮企业受成本困扰较大。种植户种植玉米每亩成本(水费、农药、化肥、地膜、种子、种收等)在1200元左右,卖给青贮企业1600元左右,若将玉米成熟后卖颗粒在1800元左右,二者相比,种植户每亩少收入200元左右;养殖户除规模较大的企业外,其他均以黄贮饲料为主,购买1吨青贮玉米640元左右,而购买1吨黄贮玉米秸秆只需80元左右,加上精饲料,二者价格悬殊;青贮企业对种植户的`玉米要求很高,不仅对青贮的时机有要求,对玉米颗粒、秸秆都有标准,并且价格也不占优势,致使种植户种植青贮饲草料的积极性不高。

 3.规模化种植养殖程度低,机械作业难。从市畜牧部门了解到,20xx年,全市牛饲养量78.5万头,羊饲养量586万只。调研可以看出,我市规模化养殖、规模化种植程度低,多数是散户养殖、零散种植,从几头到几十头、从几亩到几十亩不等,饲草料青贮量很小。20xx年,全市青贮量在200吨以上的养殖户49家,共青贮43.312吨,户均青贮0.88万吨;贮量在500吨以上的专业贮存户17家,青贮总量17.61万吨,户均为29.4万吨。由于缺乏规模化养殖、规模化种植意识,也就没有先进的配套生产设备。许多养殖户饲料加工主要以铡草机、粉碎机来完成,生产效率低,且喂养饲料以玉米秸秆、小麦秸秆黄贮为主,营养成份低。一般情况下,种植2亩左右青贮玉米即可解决一头牛全年的饲料供应,而去年全市青贮玉米面积仅达8万亩,由此推算,仅供2.6~4万头牛的需求量,实际上大部分牛羊都是由非青贮饲料喂养,这种现状制约了产业化发展。调研了解到,还有部分种植户将青贮饲草料种在了小地块、山地上,不仅给机械作业增加了难度,而且还提高了成本。

 4.青贮技术普及不够,难以完成标准化生产。调研了解到,我市以玉米全株青贮为主的饲草料青贮技术处在起步阶段,养殖户对青贮时间把握不准、玉米籽粒破碎不合格、物料切碎不规范等问题解决不够。从青贮时间来看,有的早、有的迟,对7天左右最适宜的收获时间、对干物质含量30%~35%、淀粉含量>28%等最佳青贮时机把握的不准;从籽粒破碎要求来看,具体检验方法把握的不够;从秸秆切段长度来看,对0.9-1.7cm范围内的要求掌握的不准,部分种植户受传统耕作习惯的影响,大多采用人工收获或者小型农机收获,错过了最佳收获期,致使经济效益收到影响。调研中普遍反映,尽管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大但比较分散,而且收获周期集中,大中型收获机械不足,还远远不能满足优质饲草料及时收获青贮的需要。

 三、意见建议

 1.要尽快出台推进青贮饲草料发展的规划。青贮饲草料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支持薄弱环节适用农机研发,促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青贮饲草料发展,结合粮改饲工作先后在凉州区和古浪县进行试点,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农牧群众对青贮饲草料的认识不高,致使发展不平衡、不规范的问题仍然存在。对此,我们建议:一是市上应出台加快推进青贮饲草料发展的意见或规划。明确全市推广青贮饲草料,提升种、管、收、贮、用等综合机械保障能力和社会化服务等事宜,尤其要制定便于机械作业的饲草料错期种植规划等等。二是明确青贮饲草料的补贴标准。青贮饲草料也应与其他粮食作物一样,享受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不能因为粮改饲而减少农民的补贴力度。应该制定出台一个能够尽快促进青贮饲草料发展的经费补贴政策,使青贮饲草料种植者、加工者及市场收购主体都能够消除后顾之忧,实现快速发展。三是尽快改善青贮饲草料的设施设备条件。完善现有的青贮窖池、青贮广场、加工车间等,建设能够便于机械作业的场地。大力支持种养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养大户购置各类青贮饲草料的机械装备,鼓励农机企业研发适合武威实际的青贮机械,提高机械化水平。四是引导青贮饲草料向产业化经营体系发展。支持培养一批符合农牧民意愿、具有经济和带动效益的龙头青贮企业、种植大户从事饲草料经营工作,推进饲草料播种、收割、柔丝、打捆、粉碎、打包全程机械化,实现青贮饲草料机械化收获、规模化加工、产业化储运,从根本上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2.应合理购置青贮饲草料的机械装备。为提高青贮饲草料质量,减少因盲目购置机械装备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我们建议:

 (1)小型(小于50头牛或相当养殖规模)养殖场(养殖企业),不自建青贮窖或购置大型青贮设备,应所需青贮饲草料由专业的合作社或饲草企业提供,以裹包青贮粗饲料、裹包全日粮为宜。这类企业应购置中小型粉碎机、铡草机、饲料混和机、场内运送机、畜禽粪污处理机等装备。

 (2)中小型(50-3000头牛或相当养殖规模)养殖场(养殖企业),购置必要的青贮设备,使用自产裹包青贮饲料,以减小前期投资压力,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和饲喂成本。这类企业应购置部分中小型青贮收获机、打捆裹膜一体机、揉丝机、打捆打包机、田间压块机等机械设备,实现机械化生产。

 (3)大型(大于3000头牛或相当养殖规模)养殖场(养殖企业),可建设青贮窖、青贮广场,购置裹包青贮设备,用于生产打捆裹膜青贮饲料,提高综合效益。这类企业应购置一定数量的自走式青贮收获机、捡拾拖车、揉丝机、田间打包机、田间压块机等机械设备,实现青贮饲草料机械化收获、规模化加工、产业化储运。

 3.引进和推广高产优质的青贮饲草料品种和高效实用的机械装备。应加大青贮专用型品种培育,大力引进高产优质青贮专用型玉米、苜蓿等品种,尤其要引进耐旱、适合机械收割和种植效益高的饲草品种,为青贮饲草料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选择。我们建议:

 一要精心选好饲草料品种。南部山区应重点推广甘引1号黑麦、燕麦、豆类等一年生优质饲草品种;中部川区应重点推广德单1104等青贮专用型玉米品种;沿沙区应重点推广苜蓿等高产优质饲草品种。

 二要大力宣传机械化技术。要鼓励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作物种植,引导开展玉米全株青贮和苜蓿裹包青贮,积极支持种植户实施集中连片种植,以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要求。要大力推广应用适用性、经济性、可靠性良好的配套机具,加大相关机具购置补助支持力度,尤其要推广机械化收获、打捆裹膜、秸秆揉搓粉碎、青贮技术及配套的可降解地膜覆盖等技术,通过各项优惠政策推动以青贮为主的饲草料机械化生产发展。

 三要科学利用农业机械。饲草料收获机械大型化是趋势,但牵引式、小型、中型机械多样化将长期并存。针对特殊地形或小地块作业,小型机械仍有应用空间。农机部门要统筹安排,做好饲草料生产机械的引进、示范、推广和培训工作,把性能先进质量可靠、适宜于我市的机械装备推广普及起来,真正发挥装备优势和综合效益。

 4.提升综合服务保障质量。全面推进青贮饲草料工作,必须齐抓共管。县区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种植、养殖、牧草加工企业、营销大户和农机企业带动发展青贮饲草料,在土地、贷款、补贴、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配套扶持的政策;加大资金整合,统筹产业扶贫、涉农项目、农机补贴等相关资金向发展优质牧草种植和青贮饲草料方面倾斜;组织市、县区畜牧、农机等部门人员进行包片挂钩全程技术服务工作,深入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组织农机操作手参加现场演示会或培训班等,确保机械装备在青贮作业中充分发挥作用。

 以上报告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

2017关于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1

 为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根据县人大年度工作的安排,农工委在常委会副主任王三毛的带领下,近期先后深入县农办、冈上、向塘、三江等部门和乡镇,就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基本情况和成效

 近年来,我县相关部门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新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加强农产品基地和农业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向?企业+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经营组织发展,加快了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1、龙头企业不断扩大。2007年全县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5家,2008年达70家,2009年达94家,占全市的39.3%,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9家,市级72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117亿元,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实现税收2.1亿元,带动27.3万农户,实现户均增收3000元。

 2、农产品基地得到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是龙头企业联系广大农民的主要纽带。近几年,政府每年投入资金1000万元左右,扶持龙头企业在?两带?建设农产品基地,基本形成了粮食、生猪两个主导产业和家禽、特种水产、蔬菜、花卉苗木四个特色产业的格局。至2009年底,已形成200亩以上的规模种植基地25家,20棚以上的规模养殖基地35家,全县生猪饲养达181.3万头,家禽饲养达3686.6万羽,水产品起水量12.02万吨,蔬菜种植26.2万亩,产量69万吨,苗木2万亩。

 3、农业服务组织健康发展。每年投入资金80万元,引导扶持农业服务组织成长,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的有序流通。至2009年底,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00多家,其中省级示范社3家,市级示范社7家,组建了生猪、蔬菜、水产、粮油等协会6家,各类中介组织30多个,培育各类农产品经纪人2000多人。

 4、品牌创建初见成效。培育和发展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9个,国家绿色(有机)食品品牌24个,产品168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42个,注册商标124件,拥有?汇仁?、?皇禽?2个驰名商标和?国鸿?、?昌碧?、?稻香园?、?九木堂?等9个著名商标,绿色品牌和商标数量均为全省县(区)之首。

 5、?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基本形成。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挖掘各乡(镇)、村的资源潜力,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产业。目前,已基本形成?一村一品?、?一乡(镇)一品?,如冈上万舍的蔬菜和东潭的蛋鸭、三江村的蔬菜、蒋巷的粮食、黄马的茶叶和花卉苗木、塔城的水产、向塘的蔬菜等。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企业质量不高,行业分布不均匀。我县龙头企业总体水平还不高,生产规模偏小,大多为初级加工,缺乏精、深加工能力,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较弱。如蔬菜传统方式种植偏多,像采用塔城青岚无土栽培、武阳鑫和源蔬菜基地生物物理杀虫等新技术种植的较少。而且,企业所属行业分布不平衡,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生猪养殖和禽蛋加工领域,不利于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发展。

 2、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瓶颈制约发展。我县龙头企业大多正处在发展扩张阶段,资金需求缺口较大。但多数企业用地为租赁土地或农业用地,不具备担保和抵押功能,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3、企业土地流转不易,规模扩张空间狭窄。传统自给自足的种养模式导致农户流转土地的积极性不高,而且现在受国家30年土地承包期限政策的限制,企业不能长期租用土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投入热情,制约了生产规模的扩大,难以发挥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4、市场营销路子不广,销售渠道不稳定。农业生产容易受天气、气候等自然因素影响,农业市场经济的风险又较大,而中小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还不强,规避风险能力较弱,亟需增强防范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5、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影响现代农业稳定发展。受资金投入影响,全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比还较为滞后,主要包括农田水利设施较为薄弱,道路交通不够发达,电力线路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要,防灾抗灾能力不够强。

 6、面源污染不容乐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形势较为严峻。大规模的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粪便和废水,未经过无害化处理就直接排放,极易造成空气和地下水污染,附近人居环境也受到直接影响。如八一乡涂埠村生猪养殖导致环境恶化,甚至出现?猪赶人走?现象;冈上镇孵化厂孵完蛋后的'蛋壳直接丢弃和放养蛋鸭,对地表水和地下水也会造成一定的污染。

 三、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加大对龙头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择优选择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重点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开发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全面增强企业自身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

 2、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走多渠道、多形式融资道路,着力发掘民间资本,同时加大对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和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保障。

 3、进一步鼓励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除了企业应该支付给农户的土地流转费,建议再由政府拿出一定财政资金补贴给农户,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大力鼓励规模成片地流转土地。

 4、进一步培育农产品经纪人。加大知识技能专业培训,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素质高的农产品营销队伍。积极为农产品搭建流通平台,开辟市场销售渠道,为经纪人提供优质服务,努力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促进农产品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切实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5、进一步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可随财力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加快改善基地农田、水利、电力线路等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农业企业招商引资方面,要认真考察,避免出现钻国家政策漏洞的现象,尽可能地多扶持本地企业。

 6、进一步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过程中,要做到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注重生态效益和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养殖的良性循环。对一些地方规模化生猪养殖造成周围环境和地下水污染的问题,要加强治理,大力推广伟瑞菜养殖有限公司的沼气发电、污水循环沉淀后排放及八一乡涂埠村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生物发酵厂(零排放)的养殖新技术,防止面源污染,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2017关于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2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要点安排,为进一步了解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县人大常委会成立调研组深入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开展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凌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主要包括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以及种养大户等。截止2017年8月,全县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即浪伏茶叶公司;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即宏鑫茶叶公司;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家,其中茶叶企业6家,缫丝企业1家,中药材企业2家,木材加工企业2家,油茶加工企业2家。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1家。其中种植类98家(茶叶22家,中草药20家,果蔬28家,桑蚕9家,烟叶2家,油茶6家,其他种植9家);养殖类60家(养牛8家,养猪22家,养羊5家,养鸡19家,养鱼4家,其他养殖2家);农机服务类3家;其它20家。有家庭农场13家。其中泗城镇3家、下甲镇2家、逻楼镇1家,加尤镇4家、玉洪乡3家。有?一乡一业?乡镇1个,即加尤镇获得市级?一乡一业?(茶叶)称号。有?一村一品?专业村4个,其中,获国家级?一村一品?称号2个,一个是沙里乡浪伏村(茶叶专业),一个是加尤镇百陇村(茶叶专业),市级?一村一品?称号2个,一个是下甲镇平怀村(桑蚕专业),一个是玉洪乡那力村(茶叶专业)。有区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1个(茶叶专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固定资产总值 47822.06万元,经营总收入预计 64160.31万元,带动农户12000多户。

 二、农业产业发展情况

 (一)茶叶产业。全县现有茶园面积11.2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面积6.1万亩,有机茶面积1.726万亩, 通过有机转换认证茶园面积0.42万亩;有茶叶加工企业99家。茶叶是我县?衣食万户?的大产业,全县8个乡(镇)共有1.13万户5万余人涉及种茶、制茶、售茶,茶叶产业对推进我县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据统计, 2017年1-8月份全县干茶产量达4066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3%;产值2600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茶农人均收入5157元,茶农户均收入2309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9%。

 (二)桑蚕产业。全县桑园总面积6.2万亩,其中实际投产桑园4.5万亩,2017年新种桑园1.0万亩。1-8月份全县已发蚕种63956张,销售鲜茧46048.71担,同比增长32.62%;产值9439.98万元(均价2050元/担),同比增长39.97%;覆盖带动群众5109户22991人,户均收入1.85万元,人均收入4106元,其中覆盖带动贫困户1695户7628人。

 (三)油茶产业。我县油茶总面积25.7万亩(其中产前期1.9万亩、初产期0.6万亩、盛产期20.5万亩、衰产期1.3万亩、新造林地1.4万亩),约占全市油茶总面积的36.7%,位居全市第二。2015年全县产油茶生果36300吨,干籽8240吨,年产毛油2360吨,产值1.78亿元(含毛油、茶麸及油茶精炼油等附加值),带动贫困户脱贫320户,贫困户户均油茶收入达5400元/户。2017年完成新种油茶2000亩和油茶低产改造1万亩,受益群众650户2730?人,油农户均增收12000元。

 (四)烤烟产业。我县烤烟生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烟农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采取?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推动、科技带动、资金扶持、全面提升?等综合措施,扎实抓好全县烤烟生产工作。今年全县完成烤烟种植面积5980亩,占县计划任务6500亩的92%,占市计划任务5200亩的115%,其中其中田烟5346亩,地烟634亩。目前已处于烟叶收购阶段,截止日前,全县已收购烟叶7225.13担,收购金额793.32万元,均价10.98元/斤,上等烟比例46.57%。

 (五)养殖产业。一是种草养畜工作加快发展。在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的同时,不断推动全县草食动物规模化养殖发展,今年新增牧草种植1100亩,新增年出栏肉牛5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17个,配套养殖肉牛646头;新增年出栏肉羊500只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8个,配套养殖山羊3770头;兔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配套养殖肉兔1.13万只。二是林下养殖加快发展。积极引导组织实施林下养殖,朝里乡连群养禽、玉洪乡运浩凌云乌鸡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林下养殖示范小区,发挥了引领和带动作用。累计完成?百林?鸡规模养殖户36户,配套养殖肉鸡11.39万羽,今年以来全县出栏鸡173.13万羽。三是特色养殖业持续发展。在抓好生猪、肉牛、肉禽支柱产业外,重点发展凌云乌鸡、豚狸等特色养殖。全县豚狸规模化养殖32户配套养殖11.32万只,目前存栏9.6万只。凌云乌鸡规模养殖示范户30户共养殖1.3万羽,正在申报?凌云乌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四是生猪生产稳步发展。积极引导生猪规模养殖,全县共有10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13个,上半年出栏肉猪8.61万头。

 (六)水果产业。我县围绕牛心李、火龙果、芒果等项目,以市场为主导,促水果产业提档升级。现我县有水果面积4.9万亩,其中牛心李1.5万亩,柑橘1.3万亩,芒果0.7万亩,桃果0.7万亩,其他水果0.7万亩。挂果面积2.9万亩,全县3600多户0.66万人参与水果种植。2015年水果总产量8500余吨,产值8250万元,果农户均收入9600元,人均收入2200元。2017年完成水果种植面积3175亩,其中,芒果1300亩,柑桔180亩,毛葡萄45亩,李果900亩,百香果200亩,大青枣100亩,枇杷150亩,猕猴桃200亩;新引进种植珍珠李30亩、红心蜜柚20亩、沃柑试种50亩。

 (七)中草药。目前,我县中草药种植总面积已达1.24万亩。其中,其中,田七2080亩,葛根2000亩,鸡骨草2000亩,三叶青2360亩,板蓝根1000亩,其他中药材3560亩。2017年新种田七300亩,牛大力250亩。

 三、工作开展情况

 (一) 做大产业规模。按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要求, 强抓优势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推进优质粮、水果、烤烟、茶叶、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的发展,总规模达 45 万亩。其中: 粮食种植21.1万亩,水果面积7.03万亩,烤烟0.56万亩,茶园面积11.2万亩,桑园面积5.2万亩,其他0.3万亩。 全县通过加大指导、扶持、服务等办法,培育、发展了一批综合经济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组织。

 (二)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加强政银企合作,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强化产学研联合,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实力,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在2017年原有15家龙头企业的基本上,今年上半年,我县又有凌春茶叶公司和绿贵茶叶公司2家企业申报市级龙头企业,正等候上级审批。目前,15 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 4.78亿元,预计销售收入6.41亿元,直接带动农户3000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5000户。

 (三) 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合作社的发展和建设,至2013年底,全县仅有合作社52家,2014年后,合作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2014年注册34家,2015年注册42家,2017年1-8月注册53家。截止2017年8月,全县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1家,注册资金 2亿元,成员人数达2550人。今年上半年,我县向自治区推荐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自治区级示范社,目前,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已经公示,如无异议,将产生区级示范社。目前,我县正在审核《凌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办法》,拟通过评比合格社、示范社,奖励合格社、示范社,从而带动更多的合作社发挥作用。

 (四)大力打造?一乡一业?专业乡镇和?一村一品?专业村。2014年,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凌办发201476号印发了《凌云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凌云县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获得了较快发展。全县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各类扶贫资金、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发展?一村一品? ,逐步形成农民投入为主、政府支持为辅、工商资本、民间资本、信贷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新机制。通过强龙头、促合作、带基地,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步形成了以点带村、多村连片、特色明显的一村一品发展格局。今年上半年,我们推荐百陇村为国家级?一村一品?茶叶类专业村。今年7月份,国家农业部正式行文,我县加尤镇百陇村获国家第六批?一村一品?茶叶专业示范村称号。目前,还有11个村基本达到?一村一品?评定标准,待到时机成熟即可向上级申报。

 (五)大力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新型职业农民。在家庭农场方面,凌云县起步比较晚。前年,全县仅有2个家庭农场,去年新增8家,今年1-8月,家庭农场发展较慢,仅有2家注册开场,全县家庭农场总数也才有13家。同时,我县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力争培育一批适应新时期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

 (六)加快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去年,凌云县依托茶叶产业,成功创建区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成为百色市第二个区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目前,我县正依托桑蚕产业和水果产业,再建设1个县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和1个乡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相关工作正在推进中。

 (七)发展电子商务,努力拓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产品的市场渠道。去年,电子商务在凌云正式起步。今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工作,县委书记、县长分别担任电子商务领导小组主要领导,大力推动凌云电子商务的发展。到目前止,全县组织各类农业产业化经组织人员培训3期120人/次。目前,已有25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开通了网上商店,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四、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农户能力弱;二是龙头企业规模小。2015年,15家龙头企业缴税1569.44万元,平均每家纳税120.72万元。三是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有限。比如油茶加工的2家企业,已低于市级龙头企业的标准,县人民政府已向市里报告,拟予摘牌;四是企业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条短;五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没有形成统一的利益链;六是合作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七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生产经营能力较低;八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九是科技支撑力弱;十是农机化水平不高。

 五、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建议

 (一)利用《凌云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加快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做好国家级、区级和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申报认定工作。力争实现培育一批、发展一批、引进一批骨干重点龙头企业,形成龙头企业集群。

 (三)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指导扶持服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并抓好的示范社建设。

 (四)加快推进品牌战略。大力宣传商标富农、品牌兴农的成功典型,全面提升农产品创牌意识。引导企业、合作社围绕传统名优农产品争创名牌。支持鼓励经营主体全面实施品牌战略。

 (五)加快土地确权进度,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强化宣传引导和示范带动,引导农民与龙头企业联结,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加快土地流转,促进连片开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效益。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194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