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话的方言岛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3-11 19:44:20
字号:

宜兴山区有许多村落被称为“温州部落”,其实,这些村庄的人讲的是闽南话,他们的祖辈是从闽南迁徙过来的。

宜兴话的方言岛

这些村落是南门梅园村、川埠蒋笠村、父子岭下的上坝和林家村、西渚筱王村、归径铜山村、新街百合村等等,这些村庄至今仍保留着部分闽南人的丧葬习俗 ……都可以说是“方言岛”。闽南人把吃饭说成“呷美”,把吃山芋说成“呷混子”,把“人来了”说成“郎来了”。笔者年少时上山樵柴,听到人喊“郎来喽!”还以为是狼来了,后来才知道是护林员来了。普通话的“我不知道”,宜兴话说“我勿晓得”。闽南人说“娃呒哉”。“娃”是“我啊”两字的合音,“呒”是“不”,“哉”是“知哎”的合音。“娃呒哉”实际是“我啊不知哎” (我不知道),很有点古音味。

张渚、杨巷、新庄等地也可以说是不同的“宜兴方言岛”。张渚人把“总是这样”说成“一总昂佬”,把有柄的木脚盆说成“拗手”,把“跑”说成“波”。笔者外孙女的爷爷、外婆都是张渚人,都把跑说成“波”,小宝贝也是一口一个“波”。宜城人把麦炒焦后磨成的粉叫“麦勃”,张渚叫“熟勃”,杨巷人叫“焦粉”。杨巷人还把锅盖叫“锅凸”。新庄、洋溪一带把“不要”说成“休要(xiao),”成了“休要”的合音字。 宜兴“方言岛”的形成主要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地域不同形成的,一种是移民形成的。张渚靠近广德。新庄、洋溪紧靠太湖,和吴县、吴江隔湖相望。杨巷和芳庄都靠近溧阳,都把“锅盖”称作“锅凸”,似乎是同一个方言岛,实际上也有区别:以“麦勃”为例,杨巷人称“焦粉”,芳庄人则叫“熟勃”。宜兴和上海相距数百里,语音上既有明显区别,也有不少相通的。宜兴人把“在”说成“勒”,上海人也把“在”说成“勒”。

宜兴“方言岛”的形成和战争驻军、灾荒移民、从商谋生是分不开的。3000年前吴泰伯南迁,对吴语带来大的影响,自然也会影响到宜兴话。宋代岳飞率军驻宜,在宜兴娶妻生子,宜兴不少岳氏都是他的后人。太平军在宜兴驻军三四年,还在宜兴设立王府,“夯百郎当”等词汇就是广西人留下的。到宜兴谋生的温州人、河南人、苏北人则更多。温州人聚集的地方大多是山区,看山护林、樵柴、种山芋为多。1969年笔者在湖氵父东红村插队,那里大多是温州人。笔者外公在湖洑小涧有点山场,租给温州人。改革开放以后,宜兴温州人走出大山,办厂做生意,说的宜兴话似乎也少了些温州味。明代语言学家陈第说过:“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韵有转移,亦势所必至。”若干年后,宜兴方言岛也许会起些微变化吧。

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时珍在广州发布公告,宣布所有“富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数量的白银,就可以作为“公务”负责对外贸易。让李时珍惊讶的是,这个消息会让中国在未来几年成为世界首富。

为了垄断清朝的海上对外贸易,广州十三行成为一个富有的集团。

17世纪后期,康熙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来到中国从事贸易。于是,1686年,广东地方政府招募了13名有实力的香港商人,任命他们在外国船只上与外商做生意,代海关征收关税。从此,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诞生了。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些经销商以其高效率、适应性强、诚实守信而受到外商的欢迎。

1757年,清朝下令实行闭关政策,仅保留广州为对外贸易口岸。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直接推动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特区”,给商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此后的100年间,广东十三行实际上为清政府提供了全国关税收入的40%。

所谓“十三行”,其实只是一个统称,不只是十三行,长的时候几十行,短的时候只有四行。由于海上垄断对外贸易的特权,所有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向内地出售洋货的外商,都必须经过这个专门的机构。广东十三行逐渐与淮北、山西盐商形成商帮。在财富积累的过程中,十三行涌现出潘振成、潘友度、陆、吴秉鉴、叶尚霖等一批富商。以至于当时有一句话:“洋船争公务,十字门通二洋。五八丝的宽缎好,钱都是十三行。”在后人眼中,这些商人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据记载,1822年广东十三街发生火灾,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不翼而飞,甚至出现了“洋银变成沟,长到一两里”的景象。

广东十三行中,文同线、广利行线、义和线、宜兴线最为著名。其中,怡和因其老板吴秉坚而出名。

他拥有2600万银元的资产,曾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

2001年,《华尔街日报》统计了过去1000年全球最富有的50人,中国选出6人,吴秉鉴是其中之一。

吴秉鉴,又名吴敦元,祖籍福建。他的祖先在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当吴秉鉴的父亲吴国迎到达后,吴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吴国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建立了怡和公司,并给自己起了一个企业名称“关昊”。这个商业名称被它的后代使用,并在19世纪初成为国际商业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吴秉鉴接手怡和的生意,吴的事业开始迅速上升。

在管理方面,吴秉建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在外贸方面快速致富。他与欧美的重要客户建立了密切的联系。1834年以前,吴家与英美商人的年贸易额达数百万银元。吴秉鉴也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最大债权人,该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经常向吴家借钱。正因为如此,吴秉鉴在当时的西方商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一些西方学者甚至称他为“世界首富”。当时欧洲对茶叶的质量非常挑剔,吴秉鉴供应的茶叶一度被英国公司评为最好的茶叶,售价最高。从此,凡是有吴印章的包装茶叶都可以解决

吴秉鉴在海外也以慷慨著称。据说美国有个波士顿商人,和吴秉鉴一起开公司。由于经营不善,他欠下了吴秉鉴72000美元的债务,但他无力偿还这笔债务,因此无法返回美国。吴秉鉴听说后,立即让人拿出一张欠条,当着波士顿商人的面撕毁,宣布账目已经结清。从此,吴的名字在美国家喻户晓达半个世纪之久,以至于美国一艘商船下水时都以吴命名。

经过吴秉坚的努力,怡和银行后来居上,取代文同银行成为第十三家广州银行的掌门人。吴家积累的财富更是惊人。据吴氏家族自己在1834年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达2600万银元,成为外国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据说建在珠江畔的吴家豪宅,相当于《红楼梦》年的大观园。

联系英国的鸦片商受到林则徐的惩罚,赔偿金额减少。

作为封建王朝衰落时期的富商,吴秉鉴积累的财富注定是永远存在的。当他的跨国财团达到巅峰的时候,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涌动。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虽然吴秉鉴给朝廷捐了一大笔钱换来了一顶高帽,但这根本救不了他的仕途。由于与英国鸦片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多次受到林则徐的斥责和惩罚,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给清政府巨额财富以谋求短暂的和平。签订后,1843年,清政府勒令招商局偿还外债300万银元,吴秉鉴一人承担了100万银元。正是在这一年,吴秉鉴在广州去世。

吴秉鉴死后,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衰落。许多行商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破产了。更何况,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东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优势,广东十三家银行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终结。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席卷了13街,最终将这些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商业大厅化为灰烬。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bk/6_1890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