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苜蓿的养殖方法如下:
选地整地
选择排水条件良好的平地或岗地,土壤以沙壤土、黏土为宜,忌选择涝洼地和盐碱性重的地块。
土壤要深耕、细耙,施入腐熟的肥料,做成高畦,然后整平畦面。
种子与播种
种子选择:选择适应性强、牧草质量产量高的品种,如美国进口的WL232、农宝,或国产的敖汉、中苜1号。
播种时期:春播和秋播均可,具体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决定。春播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夏播在6-7月,秋播在8月中旬至9月上旬。
播种深度:一般为2-6厘米,土壤黏重、含水量高宜浅,土壤砂大含水少宜深,土壤墒情较差宜深,土壤墒情较好宜浅。播后镇压。
播种量:一般每亩0.5-1公斤,播种量 = 种子用价100%时播种量 / 实际种子用价。
播种方式:一般采用条播,行距15-30厘米。
水肥管理
施肥:可施基肥、种肥和追肥。基肥一般每亩施磷酸二铵150公斤、厩肥4000公斤。每次收割后追施氯化钾65公斤、普钙20-30公斤、硫酸钾10公斤,并浇水。
灌溉:可采用地表灌溉、喷灌、地下灌溉(渗灌)。地下灌溉是在地下40-100厘米。
除草
除草方法包括人工拔草和化学除草。化学除草主要有两种方法:
土壤处理:在播种前或播后苗前,每公顷用48%氟乐灵乳油1500-2250毫升或5%的豆草特水剂1500-1800毫升,兑水450千克喷雾,施后立即混土。
茎叶处理:在三叶期内,可用10.8%的高效盖草能每公顷450-600毫升或5%的豆草特每公顷1500-1800毫升喷雾防治。
病虫害防治
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可用农药、除草剂、根瘤菌和肥料按比例配置拌种,避免苗期病虫害。
生长期间注意防治病虫害,如叶斑病、黄斑病、锈病及蚜虫、蓟马、蛴螬、粘虫等。
收割
在始花期一盛花期根茎又长出大量新芽时收割,留茬高度5厘米,收割后及时翻晒、打捆。
最后一次收割应在9月15日前进行,以保证养分积累,有利于安全越冬。
越冬期管理
越冬前浇好越冬水,确保苜蓿安全越冬。
翻耕倒茬
播种一次连续收割5年后,在秋季翻耕倒茬或重新播种,以保持土壤肥力。
以上是天蓝苜蓿养殖的基本方法,具体操作时可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养殖目的进行适当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