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作农业的典型代表: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的旱作农业。稻作农业的典型代表:水稻种植业。
粟作农业是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的旱作农业,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在唐宋以前,北方旱作农业体系在农业史上占据着主导地位。在中唐以前,北方的农田水利建设趋于完善,旱作农业技术措施也非常成熟,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有集中的反应。
稻作农业是以水稻为主要栽培作物,分布在长江流域。在唐代以前,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发展较为原始,概括起来就是“水耕火耨”。古代一种耕种方法。烧去杂草,灌水种稻。
《史记·平准书》:“ 江南火耕水耨,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闲。” 裴駰集解引应劭 曰:“烧草,下水种稻。草与稻并生,高七八寸,因悉芟去,复下水灌之,草死,独稻长,所谓火耕水耨也。”中唐以前,全国的农业重心主要是在关中平原和天府平原,此时的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都是沼泽地,比较荒芜。
到了南宋时期,政治重心难移,黄河以北尽属金人。江浙一带被迫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太湖塘浦圩田系统,引入农作新品种占城稻,形成稻麦二熟制耕作体系。在南宋以后。全国的农业重心逐渐由北方旱作农业,向南方稻作农业转移。
粟作农业简介:
粟作,其实包括两种作物,即粟foxtail millet(Setaria italica)和黍broomcorn millet(Panicum miliaceum)。它们虽然在植物分类上不同“属”(genus),但二者的起源、传播、种植和分布则常常在一处,生理特性和栽培条件也很相似,因此,欧亚各地都有粟黍合称的情况。粟,古又称为稷,为一年生草本植物,籽实为圆形或椭圆形小粒。
中国北方通称“谷子”,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它的籽实,籽实经脱壳去皮后,便是可以煮食的米,因为它相较于其他禾谷类作物,如稻米和麦子而言,粒型偏小,因而又称为小米。
1、龙粳39
龙粳39株成熟到受精日数约为130天,高89厘米,品种抗病力强,抗逆性强,抽穗整齐,产量高,米质量好。平均公顷产量为9989.8千克。该品种适合黑龙江省第三积温带栽培种植。
2、湘早籼45号
湘早籼45号生长期106天左右,株高80-85厘米,叶片粗而直,植株类型适中,茎粗而有弹性,色泽好,不掉落。亩产量平均为504.9千克。适用于湖南省稻瘟病光照区的双季早稻种植。
3、连粳11号
连粳11号是一种中熟的中籼稻品种,具有产量高,粉碎好,茎粗,产量高,分蘖力强,适应性强,抗条纹病和黑条矮缩病等特点,每亩平均产量为649.48千克 ,适合江苏省淮北地区种植。
4、宜香优2115
宜香优2115株高117厘米,穗长26厘米,平均每667平方米产量623公斤。米质达国标优质2级。米饭入口清香,粒粒分明,松软适中,爽滑可口,近似泰国米,适合云南、贵州、重庆、四川、陕西南部种植。
5、广两优800
广两优800全生育期133天左右,株高112厘米,具有分蘖力强、抗高温,耐低温,耐肥抗倒,适宜机械化收割等特点,米粒晶莹剔透,米饭香软可口,食味佳。适宜长江中下游稻区种植。
6、中嘉早17
中嘉早17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共同育成, 是30年来具有重大突破的代表性水稻品种,属籼型常规水稻,全生育期平均109.0天,株高88.4厘米、熟期转色好、平均亩产517.88千克。适宜在江西、湖南、安徽、浙江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