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的主要成分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1℃   发布时间:2025-02-21 22:41:34
字号:

茶叶中含水分75%,这也就是“4斤鲜叶1斤茶”的科学依据。而茶叶中的水溶性物质为30%-48%,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茶多酚类、生物碱类、氨基酸类、糖类、有机酸等,它们构成了茶叶的品质和滋味。

茶叶的主要成分

多酚类物质 多酚类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被人们所熟知的有茶多酚、苹果多酚、葡萄多酚等,因其良好的抗氧化功能,被广泛运用在化妆品、药品等领域。

 茶多酚是形成茶叶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也是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份之一。它含量高、分布广、变化大,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最显著。茶多酚包括儿茶素类、花色苷类、黄酮类、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其中以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最高、最为重要。研究表明,喝下一杯茶半小时后,血中的抗氧化容量(对抗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加41%-48%,并能在高水平状态持续一个半小时。

 多酚类物质约占鲜叶干物质总量的1/3,占茶汤浸出物总量的3/4,性质极其活泼,容易在外界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生成一些新的化学物质,影响着各类茶叶的品质,所以茶多酚的氧化程度是各种茶类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多酚类物质是茶叶中水溶性色素的主要部分,是茶汤色泽的主体,也参与干茶色泽的组成;同时,引起茶叶中涩味的主要成分是多酚类化合物及其氧化产物、醛、铁等物质,其中儿茶素类在涩味的呈现里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茶叶氨基酸 茶叶中的氨基酸主要有茶氨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等20多种,其中茶氨酸是形成茶叶香气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约占茶叶中游离氨基酸的50%以上。其水溶物主要表现为鲜味、甜味,可以抑制茶汤的苦涩味。日本已在1964年将茶氨酸作为食品添加剂。

 茶氨酸的来源除了从茶叶中提取外,还可利用生物合成、化学合成等途径来制取。因为茶氨酸具有降压安神、改善睡眠、促进大脑功能等功效,茶氨酸已用做保健食品和药品原料。

1. 儿茶素类 Catechins(黄烷醇类化合物):茶单宁,约占干物质的 12% 至 24%

茶多酚的主要成分,大量存在于茶树的新梢中,是茶之苦(味觉)和涩(口腔里干燥、收敛性的感觉)的主要来源,也决定了茶汤的浓淡。其氧化(含工艺发酵、自然转化)后产生茶黄素、茶红素,决定茶叶和茶汤的颜色,以及茶汤的厚度和强度。

在工艺发酵和自然陈化的过程中,复杂(酯型)儿茶素降解为简单(非酯型)儿茶素,苦涩感会降低,茶汤也更加醇和、爽口;而且其降解过程会引发茶叶中其他内含物质变化,进而产生香气的变化。

2. 黄酮类 Flavones:花黄素,约占干物质的 2% 至 5%

黄酮醇 Flavonol(山奈素、槲皮素、杨梅素等)约占干物质的 4%,黄酮苷 Flavone Glycosides(黄酮或黄酮醇与糖结合形成苷,芸香苷、槲皮苷、山奈苷等)约占干物质的 1%。黄酮类化合物之味苦涩,是形成绿茶汤色的主要物质之一(尤其是黄酮苷)。黄酮苷在制茶过程中因热和酶的作用发生水解,转变成黄酮或黄酮醇,会降低苦味。

在工艺发酵和自然陈化的过程中,黄酮类发生氧化,令茶汤转为橙黄或棕红色。

3. 花青素类 Anthocyanidin:约占干物质的 0.01%,紫芽茶可达 0.5% 至 1%

属于类黄酮类,味极苦,是构成花瓣和果实颜色的主要色素之一,抗氧化剂。

4. 花白素类 Leucoanthocyanidin:隐色花青素,约占干物质的 2% 至 3%

在工艺发酵和自然陈化的过程中,花白素可完全氧化,成为有色产物。

5. 酚酸类 Phenolic Acids 及缩酚酸类 Depside :约 占干物质的 5%

是茶树合成酯型儿茶素所需的物质;酯型儿茶素在制茶过程中水解产生酚酸类,参与茶汤滋味的形成。

嘌呤类生物碱 Purine ?Alkaloid

兴奋中枢神经,约占干物质的 3% 至 5%

1. 咖啡碱 Caffeine:咖啡因,茶的特征性化学物质之一,约占干物质的 2% 至 4%

味苦,含量高于咖啡(约含咖啡碱 0.8% 至 1.8%)和可可(约含咖啡碱 0.007% 至 1.7%)。咖啡碱与儿茶素及其氧化物(茶黄素、茶红素等)在茶汤温度下降的过程中形成缔合物,缔合分子不断增多,缔合物颗粒直径增大,表现出胶体特征,提升鲜爽口感。

茶叶越嫩,咖啡碱含量越高,夏茶比春茶含量高。咖啡碱可刺激胃液分泌,并利尿;还会促进脂肪燃烧、提高体温、促进出汗。

过量摄入咖啡碱有害,并容易引发骨质疏松;由于茶叶中的茶多酚、茶氨酸等成分对咖啡碱有协调效果,喝茶的不良反应弱于喝咖啡。

2. 可可碱 Theobromine:约占干物质的 0.05%

略有苦味,四至五月含量最高。

3. 茶叶碱 Theophylline:可可碱的同分异构体,约占干物质的 0.002%

味苦,利尿。

氨基酸---约占干物质的 1% 至 4%

形成汤色、香气、滋味的重要成分之一;其中的茶氨酸 Theanine(约占干物质的 1% 至 2%)缓解苦涩、增强甜度,令人放松和平静;在厌氧或受伤情况下,茶叶细胞会大量产生具有安神作用的 γ-氨基丁酸 Gamma Aminobutyric Acid(GABA)。

茶多酚,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类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为儿茶素类(黄烷醇类等化合物的复合体。其中儿茶素类化合物为茶多酚的主体成分,占65%~80%。分脂型儿茶素和非脂型儿茶素。

脂型儿茶素亦称"复杂儿茶索"。一类茶儿茶素。含量占儿茶素总量的60%~75%,茶叶干重的12%~15%。具有较强的苦涩味和收敛性,是茶汤的主体呈味成分,易被氧化。非脂型儿茶素亦称"简单儿茶索"。含量占儿茶素总量的23%~25%,茶叶干重的4%~8%。其苦涩味较弱,收敛性较小,但对茶汤滋味有一定影响。若与酯型儿茶素组合适当,能产生良好味感。

茶叶中生物碱的测定最早采用滴定法, 此法也是测定生物碱的经典方法,1949 年 Fungairino L 等报道了用重铬酸钾滴定测定茶叶、咖啡中的黄嘌呤碱。1956 年 Fleischer G.等首次采用纸层析法, 分离鉴定了茶叶中咖啡碱、可可碱、茶碱、anthine、3-甲基黄嘌呤、3, 8- 二甲基黄嘌呤和腺嘌呤。随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在茶叶生物碱( 主要是茶叶咖啡碱、可可碱和茶碱) 的测定方法研究方面作了许多工作, 归纳起来茶叶中生物碱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分光光度法、近红外光谱法、薄层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和质谱法等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具有色散波长范围宽、本低、操作简单、样品易于制备和保存等优点,可用于茶叶生物碱的总生物碱含量测定;但由于存在灵敏度低、样品量大、分辨率不高等缺点,对各种结构相近的嘌呤生物碱分辨较为困难,因此单独应用于茶叶生物碱的检测已越来越少。

随着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对茶叶生物碱的检测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薄层色谱TLC、气像色谱 GC、毛细管电泳CE等色谱法。其中 HPLC 具有分离效能高、分离速度快等优点,作为生物碱含量测定的通用方法,是茶叶生物碱等活性成分测定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其中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效果好,应用最多。TLC 是一种开放系统的色谱,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可能有较大的实验误差,使得实验的难度提高而且重现性较差,但其具有经济、快速、操作简单等优点,而且能较好地检出个别植物中微量的甲基黄嘌呤类生物碱。GC 具有分离时间短、经济、分析成分多等优点,但却有精密度和重现性相对较差等缺点,且在定性分析时需要已知样品或数据的色谱峰进行对照,在定量分析时需要已知纯样品检测后输出的信号进行矫正,因此已经较少单独用于茶叶生物碱等成分的测定。CE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试剂用量少和成本低等优点;早期CE在茶叶有效成分检测中主要采用光检测法,有报道利用电化学检测器法,可以提高灵敏度,快速、简便并可同时测定茶叶中各种成分的含量 。

随着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的迅速发展, 包括液相-质谱联用、气象-质谱联用、毛细管电泳-质谱联用、薄层色谱-质谱联用等,尤其是前两者的应用愈加广泛,这类技术集色谱的分离能力和质谱的高灵敏、高专属性于一体,成为分析检测的重要工具,现开始广泛应用于茶叶生物碱的分析检测中,使分析检测的精密度和灵敏度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除了上述各种分析检测技术外,荧光免疫测定、近红外光谱法等也开始应用于茶叶生物碱等化合物含量测定等领域。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992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