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有效成分的形成与积累除了受遗传因子的调控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外
还受采收、加工、干燥方法、贮藏和炮制的影响
这其中采收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药材的采收期直接影响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
适期采收对药材的产量、品质和收获效率都有良好作用.可是目前对野生药材的滥采乱挖
导致资源日益枯竭
以致有些药农为了多采挖野生药材
甚至不分时节或先于采收季节采挖药材
致使药材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极大地影响了临床的疗效.即使人工栽培的药材
由于缺乏对有效成分含量的跟踪研究
一味追求产量
忽视了质量因素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药材的质量.
1、 采收根、根茎类药材应以秋冬或初春季节
植物地上部分枯萎后、比较适宜
因为此时植物处于休眠状态
营养物质消耗少
有效成分积累较高.丹参在第四季收获其丹参酮及次甲丹参醌含量较其他季节收获高2~3倍.石菖蒲挥发油含量在冬季高于夏季.又如牛膝根中甾酮含量在11月15日为最高为0.18%
同期
地上部分甾酮含量降到最低为0.018%
再如江苏引种黄连
三年生生物碱含量最高
在秋季小檗碱含量达9.86%
但干重和生物碱的绝对含量很低
至第6年秋季时
小檗碱含量为6.36%
春季含量仅为秋季的一半
第7年小檗碱含量为6.32%.反而低于6年生
因此秋季采收6年生黄连最佳
此时药材产量高
总生物碱含量也高
绝对含量达最高.还有
姜黄、郁金生产上常在1月采收.实际上两者的姜黄素含量在10月份即达最高
郁金挥发油含量在10月份约75%
此时姜黄、郁金药材外观饱满
颗粒均匀
说明生产上可提前采收.
元胡、夏天无、半夏、贝母等药材地上部分枯萎较早
虽然地上部分开始枯萎
但是地下部分物质合成积累仍较活跃
正处于增长期
因此宜在初夏或夏季采收.在初夏或夏季采收的白头翁
总皂甘含量为开花前期(8.39%)>开花期(5.78%)>开花后期(4.69%)
因此在开花前采收较适
此时产量也高.野生柴胡醇溶性浸出物量随生长期而渐降低
5月份最高
达23.95%
9月份含量最低为16.03%.栽培平贝母总生物碱含量虽在开花前期达最高(0.17%)
但此时药材疏松
折干率最低
不宜药用.8月中旬后的枯萎期.折干率只稍低于枯萎前期
含量却高4倍以上
综合两因素
以绝对含量计算以8月中旬以后采收为最宜.类似的还有
桔梗以在6月末至7月上中旬期间采收最佳.以便得到高产量和高总皂甘含量的药材; 福寿草总强心甘含量在萌动期为最高(0.65%)
其次在花期(0.49%)及枯萎后期(0.50%)
综合产量因素
以枯萎后期采收为佳; 黄芪传统上以4月底和10月底采收
经测定黄芪甲甘含量在4月底和10月底时达最高为0.106%
同期
微量元素Cu、Fe、Zn、Mn、Se也达最高
说明传统的采收期是有科学道理的.又如亳白芍二年生采收
大小与三年生相差无几
含量却为三年生的二倍; 四川中江产白芍
以6月中旬至7月中旬时谢花
叶开始枯萎时采收
此时药材品质好.芍药甘绝对含量高; 血水草在初春采收此时血根碱和白屈菜碱含量达最高以后逐渐下降
至6月为最低
原阿片碱含量变化却很小; 萱草根中蒽醌类和大黄酸含量在花前期较高; 4年生以上细辛的根及根茎中挥发油在4、5、9三个月份中达最高; 栽培黄芩根在8月末果实期黄芩甘含量最高.
2、 叶类药材多在植物生长旺盛期
开花前或果实成熟前采收
如大青叶、艾叶和荷叶等
此时植物光合作用最强
相应的有效物质合成积累的也多.中国沙棘叶中总黄酮含量以7月份最低
10月份最高.又如徐州产大青叶中靛玉红含量在头刀叶时为2.67mg
二刀叶时0.213mg
相差近十倍
生产上应在头刀叶时采收.朝鲜*羊藿在5月份总黄酮及几种主要黄酮甘类含量均为最高.7月以后明显降低
总黄酮含量降至一半以下
*羊藿甘含量不足最高含量的1/3.银杏叶总黄酮含量以4月芽期最高达0.8937%.其次是10月的绿叶为0.6551%.但由于4月的叶产量极低
因此在10月叶落地时采收较合适、这与传统的采收期相符
而且
9、10月份的银杏叶中钙含量最高达4.47%
锌含量接近于零
Cu/Zn比值达最大为34080
这与银杏叶的功效不无关系.也有研究表明传统采收期并不尽合理的
如北京大兴产罗布麻叶槲皮素含量8月份最高为0.0277%
10月份最低为0.0073%.可见原先的7、10两月传统采收并不尽合理
应改为7、8月份采集.又如桑叶
传统以经霜打后采摘.研究表明
霜前叶芸香甘含量比经霜桑叶高.霜前从8~10月芸香甘含量逐渐升高
经霜后的含量骤然下降.自然脱落叶的含量最低.丁香叶中主要有效成份含量在11月份最高为2.41%
10月份和9月份依次为2.15%和1.96%
但11月份丁香叶已枯黄
且与其它叶难以分清
不能保证药材质量
因此在9、10月采收最为适宜.香椿在清明前后抽出的香椿芽清香鲜嫩
是一种时令美食
测定表明此时芽中的总黄酮甘元含量最高达1.057%
5月份为0.816%
9月份最低.当然也有含量变化不大的
如常绿的枸骨叶
熊果酸含量除4月份稍低外
在2、6、8、10、12月份的含量基本上一致.另外
有时甚至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采集
有效成份含量也不同.如薄荷
在开花盛期.此时叶片肥厚
叶反卷下垂
散发强烈香气、油与脑的含量也最高.而且又以连续晴数天后每天于朝露干后至下午两点采集的叶挥发油含量为最高
而在阴雨2~3天采收
挥发油含量降低3/4.艾叶以端午节前后几天采收
挥发油含量最高
同一天中又以中午13:00采者含量最高为0.54%
8: 00和20: 00采者分别为0.48%和0.44%.20: 00和13: 00两者采的含量相差达18.5%.
3、 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
因为一般花类开放过久则色泽受到影响
有效成份含量也相应的会减少.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而玫瑰花、旋覆花、洋金花则要求在花初开时采收.如槐米、槐花的芦丁含量分别为23.5%和13%.番红花的番红花甘含量在未开大时达最高为117.8%(以开花第一天为100%)
开花第二、三、四天含量逐日减少至11%、17%、25%
产量以第一天最高
综合产量、质量因素
番红花必须做到当天开花的一定要当天采摘.红花则在开花第三天采集最佳.杭白菊以花开放程度70%时采收最佳.此时重量极显著高于50%和100%开放程度.挥发油、Ve、精氨酸含量等都相对较高.且色泽好、花瓣厚质佳.这提示我们传统的菊花、番红花以花盛开时采收并不十分妥切.
4、果实、种子药材
除较特殊的如覆盆子、青皮、枳实等以未成熟果或幼果采收外
一般以果实充分成熟或完全成熟时采收
如诃子以12月采收为宜.此时没食子酸最高
为27.8%
鞣质含量最高为56.47%
而10月和11月采的鞣质含量分别为49.46%和51.91%.枳壳在直径35~40cm时采收.品质佳
产量却提高了4倍.因此在此时采收最优.五味子一般在8月采收.在9月份挥发油、总酸、浸出物
五味子素、百粒重等含量都大于8月份的含量
说明过早采收、质量不好.
5、全草类药材药材多在植株生长充分茎叶茂盛时采收
如青篙在花前盛叶期采收.此时青蒿素含量最高.垂盆草的垂盆草甘含量从4月~10月份逐渐升高
从0.1%~0.2%.而春季则无.因此.10月份采收
才能对迁延性肝炎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白羊草在生长旺的7月份总黄酮含量均达最高
开花后的10月份、含量最低.荆芥的采收期比正常的来收期提前5~7天
挥发油含量却比正常采收的提高20%.从质量和资源合理利用方面考虑
多年生中麻黄
以种子繁殖在第3年采收为宜.野生和人工栽培的再生中麻黄应两年采收一次
且在10月份至次年的4月份休眠状态时采收
麻黄碱含量最高.又如臭草除春季不宜采外
其他季节均是理想的采集季节.山东种植的黄花篙
在花蕾期青蒿素含量最高.
6、 其它如皮类、茎木籐类药材
大都遵循传统采收经验
系统研究的不多.厚朴药材含有的厚朴酚含量在凹叶型树种中随树龄增加而变化不大; 而在其他品种中.则随树龄的增大而迅速增加
12年后基本稳定.提示我们种植12年以上的厚朴树方可开始采收.又如动物类药材
传统上一般根据生长习性和活动规律来捕捉.如鹿茸在清明后45~60天锯取
过时角质化
不成茸.蛤士蟆于秋末的〞冬眠期〞捕捉.又如蜈蚣传统在秋季来采收
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及组织胺含量均高于春季
镇痛作用也较春季强
但秋季捕捉难度大
商品不易干燥、贮藏; 春季采收.在这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矿物类药则随时可采.
综上所述
采收药材
既要考虑到因品种、产地不同而致采收时日不同
也要考虑到即使同一品种因治疗目的的不同而可能有不同的采收期限.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
很多药用植物都有了新的适应症
这与药材内有多种有效成份的存在是分不开的
各个成份可能单独或协同作用于治疗目的.如铁皮石斛
均含有生物碱、多糖和氨基酸等有效成份
对两种石斛不同生长期的产量、有效成份含量及功效进行综合分析.铁皮石斛以清音明日为治疗目的
应在第4年采收
以增强免疫为治疗目的
宜在第1或第3年采收.若兼顾上述两者及产量、则最佳采收期限在第3年秋季.霍山石斛也类似.
对于一些有效成分尚不明确或标志性成分并非功能性成分的中药材.除了传统的采收期外.更应运用生物活性鉴定法
通过药理功效试验
界定每种中药材在其各个生长时期的药理功效.同时考虑产量等因素.以生物效价最高时作为该药材的合理采收期
才能确保临床疗效.
总的来讲
具体到每个产地
每个品种.要具体分析
在综合考虑有效成份的积累量、药材产量和药理功效等因素的基础上
以有效成份绝对最大含量或最大生物效价作为采收的基本原则
同时考虑其他因素
综合分析、比较
确定最适采收期.
采收
(张士良)
药用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入药部位或器官已符合药用要求时,人们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从田间将其收集运回的过程,就是药用植物的采收。采回的入药部位经过加工干燥后,便称为“药材”。药用植物采收不仅要求药材产量高,更要求品质优良,保证医疗效果,才能称为合格的产品。因此,药用植物的采收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技术性。不合理的采收会给生产者带来很大的损失,使一年或多年的劳动所得成为劣质的药材,甚至是废品。药用植物采收的时间性主要指采收期和采收年限;技术性主要指采收方法和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等。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绝不可孤立地看待,因为它们对药材的形态、组织构造、有效成分的含量、性味、色泽,以及产量、疗效等都会产生影响。
一、采收的标准
药用植物的采收标准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指药用部位外部已达到固有的色泽和形态特征;二是品质已符合药用要求,即性味、成分已达到应有的标准。药用部位的成熟与植物生理上的成熟是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以合乎药用为标准,后者是以能延续植物生命为标准。所以,药用部位的成熟与植物生理上的成熟常常是不同步的,如酸橙果实以黄熟为生理成熟,而药用却以幼果和绿熟果实为成熟,前者不堪入药,后两种一个药名枳实,另一个药名枳壳;又如辛夷、款冬以花蕾入药,开放的花生理成熟反而不能入药。
药用部位成熟与否,外部的标志较易判断,内在的因素,特别是有效成分的积累是否达到药用要求就较难判别。但是人们通过千百年生产实践与临床观察,发现药用部位内部的成熟,在植株生长发育、形态等方面也呈现一定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药用部位的成熟程度,确定适宜的采收期,是保证药材品质、产量的重要措施。药用植物的适收标志,因植物种类、药用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如种子类药用植物大部分以种子完全成熟为适收标志,山茱萸以果实红熟为适收标志,枳实以绿色幼小的果实为适收标志。
二、采收期
药用植物的采收期,是指药用部位在一年中收获的具体日期。我国农村习惯以二十四节气作为采收的具体日期,因为只按春夏秋冬四季来确定采收期,时限太长是无法保证药材品质的。通常按月、旬来确定采收期。药用植物栽培分布广,各地气候、环境、栽培技术等又有差异,同一药用植物在不同地区的采收期也很难统一。因此,确定经济采收期的主要依据是成熟程度与适收标志。特别是将有效成分的积累动态与植株生长发育期结合起来考虑。也就是品质与产量要综合考虑,确定最佳的采收期。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与产量在植株生长发育期间都有显著的高峰期。有的两个高峰期是一致的,如金银花花蕾期含氯原酸最多,产量也高。也有的两个高峰期并不一致,如槐的花蕾(槐米)比已开放的花(槐花)含的芦丁高10%以上,产量却比槐花低。又如知母根茎含杧果甙以4月最高,为1.26%,其次10月,为0.89%,但是产量以10月以后为最高。因此,后一种情况确定采收期,必须以有效成分积累的高峰期为主要依据,才能有效地保证药材的品质,所以知母的采收期应是4月和10月。
(一)根及地下茎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在植株完成年生育周期,进入休眠期时采收。这时根或地下茎生长充实,地上部分生长停滞或者枯萎,根或地下茎中积累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药材的产量和加工折干率也高。例如,9月收获的丹参,根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仅0.04%;休眠期收获的含量就上升至0.11%。大多数根及地下茎类药用植物的具体采收期是从10月开始,如黄连、当归、人参、玄参等,这时都已进入休眠期。
此外,有些药用植物在抽薹开花前采收,如当归、白芷、川芎、川明参等繖形科植物。因为抽薹开花大量消耗营养物质,根或地下茎的组织木质化,质地松泡,品质变劣,甚至不堪入药。也有些药用植物在生长发育盛期采收,如附子、麦冬等。
(二)全草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一般在现蕾或花初期采收。现蕾前植株生长正进入旺盛阶段,营养物质尚在不断积累,植物体组织幼嫩,此时采收产量、品质和加工折干率都低。花盛期或果期,体内营养物质已被大量消耗,这时采收产量、品质也随之下降。例如,益母草花蕾期收获的总生物碱含量为0.93%,盛花期为1.26%,果熟期则下降到0.39%。因此,这类药用植物多数在夏秋季采收。夏季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如薄荷、广藿香、辽细辛等。秋季在8月上旬至9月中旬,如紫苏、荆芥、柴胡(四川用全草)等。
此外,有少数药用植物如茵陈蒿、白头翁等,必须在幼苗期采收,显蕾前采收就已成为次品。因此,多在早春季节采收。谚语“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也说明适时采收的重要性。
(三)皮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皮类包括树皮和根皮,采收期在植株生长期,这时体内水分、养分输送旺盛,形成层细胞分裂快,皮与木质部易分离,剥皮容易,皮内含液汁多,而且气温高,干燥也快。因为休眠期皮与木质部紧紧粘连无法剥离,勉强剥下也是碎块。由于皮类多为木本植物,采收时还应考虑它们的树龄和皮的厚度是否达到药用要求。一般树皮的采收期在5—9月,如黄柏、杜仲、厚朴、川楝皮、秦皮等。根皮的采收斯则应推迟到年生育周期的后期,一般在8—10月上旬,如牡丹皮、远志等,采收过早根皮积累的有效成分少,产量与加工折干率也低。
此外,栽培于热带或南亚热带的皮类药用植物,由于年生育周期长,几乎全年都可以剥皮,如肉桂等。
(四)叶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在花刚开放或开花盛期采收。这时叶色深绿,叶肉肥厚,叶片已不再增大,有效成分含量和产量都高。花期前叶片还在生长,积累的有效成分较少,产量也低。花期后叶生长停滞,质地变苍老,有效成分含量降低,产量也随之下降。例如,荷叶在花含苞欲放或盛开时采收的,干燥后色绿,质地厚,清香气浓烈,品质好;花期前采收的,干燥后叶薄,色淡绿,品质差。开花盛期采收的薄荷叶,油与脑的含量最高。
叶类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产量等不仅随生长发育产生变化,有的还受季节、气候的影响,甚至一天内都有变化。因此,这类药用植物的采收对时限的要求很严。据测定薄荷叶连晴一周在露水干后至下午2时采收的,挥发油含量最高;阴雨后2—3日采收的,挥发油含量降低3/4。颠茄、毛地黄、大枫艾等,都有类似的现象,除了要求选晴天外,每天以10时至16时采收为宜。
此外,也有少数叶类药用植物几乎一年四季都可以采收,如侧柏叶、枇杷叶等。还有经霜后采收的,如霜桑叶。叶是副产品的其采收期则与主产品的采收期相同,如参叶、三七叶、紫苏叶等。
(五)花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花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因植物种类和药用部位不同而有差异。无论是以花蕾、花朵、花序、柱头、花粉或雄蕊等入药,采收时都应注意花的色泽和发育程度。因为色泽和发育程度是花的质和量发生变化的重要标志。例如,红花初放时,花呈淡**,所含成分为新红花甙及微量红花甙;花深**时,含红花甙;花桔红色时,含红花甙及红花醌甙。大多数花的采收期在春夏季,如忍冬、辛夷、玫瑰、槐花、槐米、合欢花、厚朴花等;少数在秋季采收,如菊花;或在冬季采收,如蜡梅花、款冬花等。以花蕾入药的要掌握好发育程度,及时采收才能保证疗效,否则会降低药材的质量,甚至成为废品,如款冬花须趁花蕾未出土时采收,金银花应在花蕾膨大变白色时采收。以花朵入药的一般在花初放期采收,如月季、玫瑰、芙蓉花、蜡梅花等,花盛开时采收,花易脱落、散瓣、破碎,而且色泽、香气不佳。以花序、柱头、花粉入药的则宜花盛开时采收,如菊花、旋覆花、番红花、蒲黄等。
(六)果实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果实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随植物种类和药用要求而异。一般干果在果实停止增大、果壳变硬、颜色褪绿、呈固有色泽时(7—10月)采收,如薏苡、连翘、马兜铃、巴豆、阳春砂、草果、使君子等。肉果的采收期因药用要求不同而异:以幼果入药的,多在5—7月收获,如枳实、乌梅等;以绿熟果实入药的,应在果实不再增大,并开始褪绿时采收为宜,一般在7—9月上旬收获,如枳壳、香橼、佛手、栝楼、木瓜、青皮等;以完整果实入药的,多在8月开始收获,如枸杞、山茱萸、五味子、枣、陈皮、龙眼等。
(七)种子类药用植物的采收期
种子类药用植物一般在果皮褪绿呈完熟色泽;种子干物质积累已停止,达到一定硬度,并呈现固有色泽时采收。成熟过程中的种子与果实,是各类有机物质综合作用最旺盛的部位,营养物质不断从植物的其它组织输送到种子和果实中去。所以完熟期采收的种子有效成分含量最高,而且产量、加工折干率也高。采收过早,种子含水分多,加工折干率低,产量与品质也低,有的种子呈瘪粒,干燥后种皮皱缩。采收过迟,种子易脱落损失。
种子的具体采收期因播种期、气候条件的差异而有不同。秋播二年收获的常在5—7月上旬采收,如续随子、王不留行子、胡芦巴、白芥、金堂葶苈等。春播和多年收获的常在8—10月采收,如芡、赤小豆、地肤子、决明、望江南等。
三、收获年限
药用植物的收获年限是指播种(或栽植)到采收所经历的年数。收获年限的长短决定于以下因素:一是植物特性,如木本、草本,一年生、二年生或多年生等。木本比草本收获年限长,草本收获年限一般与其生命周期一致;二是环境条件,同一植物因南北气候或海拔高度的差异,采收年限往往不同,如红花在南方是二年收获,北方多为一年收获,三角叶黄连(雅连)海拔2000m以上栽培的,5年以上收获,海拔1700—1800m栽培的,4年即可采收;三是药材的品质要求,即收获年限短于该植物的生命周期,如川芎、附子、麦冬、白芷、浙贝母、姜等是多年生植物,药用部位的收获年限却为1—2年。
根据药用植物栽培的特点,可分为一年收获、二年收获、多年收获和连年收获。
(一)一年收获的药用植物
播种后当年收获的药用植物大部分为一年生草本,少数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一般是春季播种,当年秋、冬季收获,如薏苡、紫苏、穿心莲、决明、芡、鸡冠花等。少数为夏季播种,当年冬季收获,如牛膝、郁金、泽泻等。此外,一些热带或亚热带药用植物向北引种,由多年生、二年生草本或灌木变为一年收获,如姜、红花、蓖麻等。
(二)二年收获的药用植物
播种后次年收获的药用植物,一般实际生长期不足两周年,甚至不足一周年,故又叫越年收获或跨年收获。比较普遍的是秋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如浙贝母、白芥、红花、川芎、延胡索、胡芦巴等。其次是春、夏、秋播种,次年冬季收获,如白术、党参、当归、山药(零余子播种)等。少数为冬季播种,次年夏季收获,如附子等。
(三)多年收获的药用植物
播种后3年以上收获的药用植物包括多年生草本与木本。其中3年收获的有川明参、芍药、百合、云木香、三七等。4—7年收获的有黄连、牡丹、人参等。以树皮入药的木本则需10—30年才收获,如杜仲、黄柏、厚朴、肉桂、苦楝皮等。
(四)连年收获的药用植物
播种后能连续收获多年的药用植物,多为以果实、种子或花入药的木本,如佛手,香圆枣、山茱萸、使君子、巴豆、辛夷、金银花等。其次是以果实、种子、花、叶或全草入药的多年生草本,有的是播种后从当年开始,就连年采收,如薄荷、旋覆花、菊花、马蓝等;有的则是播种后需两年以上,才连年采收,如砂仁、草果、石斛、栝楼等。
四、采收方法
不同的植物或入药部位的采收方法是不同的,采收方法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药用植物的采收方法主要有挖掘、采摘、收割、击落、剥离、割伤等。
(一)挖掘
挖掘方法主要用于收获根或地下茎。挖掘要选择好时机和土壤含水量适当时,土壤过湿、过干都不利于挖掘根或地下茎,不仅费力,而且易损伤地下部分。降低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加工干燥不及时还易引起霉烂变质。
(二)收割
常用于采收全草、花、果实和种子,而且成熟较一致的草本。其中全草类一年两收以上的药用植物,第一、二次收割时应留茬,以利再萌发新植株,并可提高下次的产量,如薄荷、瞿麦、柴胡(四川)等。花、果实、种子的收割,可根据具体情况齐地割下全株,也可以只割取花序或果穗。
(三)采摘
采摘法适用于成熟不一致的果实、种子和花的收获。由于它们成熟不一致,只能分批采收,如果一次性收割完,药用部位成熟不一致,品质就没有保证,也给加工带来困难;全部成熟后收获,早熟的就会脱落、枯萎或质地变衰老,甚至不能入药,如辛夷花、杭菊花等。采摘果实、种子、花要注意保护植株,不要损伤未成熟的部分,以免影响它们继续生长发育。一些果实、种子个体大,或者枝条质脆易断,成熟虽较一致,不易采用击落法采收的,也采用采摘法收获,如佛手、枳壳、栀子、龙眼、连翘、香橼等。
(四)击落
树体高大的木本或藤本,收获果实或种子,用采摘法收获有困难,常采取击落法收获。击落时最好在树下垫上布围、草席等,以减轻损伤,且便于收集,同时要尽量减少对树体的损伤。
(五)剥离
主要用于收获树皮或根皮,也叫剥皮。树皮与根皮的剥离方法略有差异,树皮的剥离方法又分为砍树剥皮、活树剥皮、砍枝剥皮和活树环状剥皮。
1.砍树剥皮
先按规定长度剥下树干基部的树皮,然后伐树一节节的剥下树皮。一般每节树皮的长度为67—100cm。剥皮的方法按规定长度上下环状切割树皮,再从上圈切口垂直纵切至下圈切口,用刀从纵切口处左右拨动,使树皮与木质部分离,即可剥下树皮。进行林木更新的,伐树应留茬(桩),以利萌发新苗。不留茬的,还可挖掘根部剥皮入药,如厚朴、黄柏等。
2.活树部分剥皮
简称部分剥皮。特点是不砍伐树干,只在树干上剥取部分树皮,但是不环状剥皮。由于输导组织仍能上下畅通,剥皮部位愈合快,数年后该处又可以剥皮。作法有上下交错剥皮与条状剥皮两种。一般每处剥皮长度在80cm以下,宽度不超过树围的1/3。由于提供的药材量少,近年来已为活树环状剥皮取代。
3.砍枝剥皮
此法每年轮换伐下部分大树枝剥皮,也不必砍伐树木。采取砍枝剥皮应修剪成矮主干的树型,上部留4—5个主要分枝,每年伐去1—2枝,并让其萌发新枝来接替,这样每年都可以砍枝剥皮。
4.活树剥皮
简称环剥。是近年来试验成功的剥皮方法。特点是在活树上环状剥下树皮1—3m,使之愈后长出新皮,数年后又可再行环剥。环剥后能重新生长树皮是靠残存的形成层细胞和恢复了分裂能力的木质部细胞分生新细胞,而产生愈伤组织,形成新的树皮。因此,环剥要选择气温较高的季节,几天中无降雨的天气,并且不要损伤木质部。
5.根皮的剥离
木本的粗壮树根与树干的剥皮方法相似,皮的长度是依实际情况而定,故长短不一。灌木或草本根部较细,剥离根皮方法则与树皮不同:一种方法用刀顺根纵切根皮,将根皮剥离;另一种方法用木棒轻轻锤打根部,使根皮与木质部分离,然后抽去或剔除木质部,如牡丹皮、地骨皮和远志等。
(六)割伤
树脂类药用植物如安息香、松树、白胶香、漆树等,常采用割伤树干收集树脂。一般是在树干上凿“∨”形伤口,让树脂从伤口渗出,流入下端安放的容器中,收集起来经过加工即成药材。从果实中提取树脂,有的也采用割伤法收集树脂,如鸦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