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立枯病的防治策略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8:36:21
字号:

水稻立枯病对旱育秧田危害十分严重,特别是遇到持续低温或气温忽高忽低时发病尤重,可造成秧苗大量死亡。 1.症状 水稻立枯病可分为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生理性立枯病是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由于秧苗体内水分蒸腾与吸水失调引起(播种密度过大或者通风不及时,造成根系吸收的水分少,通风时蒸发量大)。心叶卷筒状,随后下叶很快失水萎蔫呈筒卷状。全株呈污绿色枯死。生理性立枯病,因为未受到病菌危害,死苗后茎基部不腐烂,根毛稀少。根系色泽变暗,往往一簇一簇地死苗,并迅速蔓延,用手拔秧苗,可连根拔起不折断。严重时成片枯死。但在发病点周围仍有健、病株交错现象。病理性立枯病,受到病菌危害,在茎基部多产生水浸状褐点,以后扩大腐烂,并在秧苗基部和周围土壤上长出粉红色或白色的霉层。秧苗枯黄卷缩,拔苗时易从基部折断,一般是局部或整个苗床发病。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策略

2.病原

稻苗立枯病是由多种病原菌侵染而引起的。

镰孢属病菌菌丝体,呈白色或淡红色,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类型。大型分生孢子镰刀状,弯曲或稍直,五色,多为3~5个隔膜;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五色,单胞或有1个隔膜。

立枯丝核菌只产生菌丝和菌核。菌丝幼嫩时五色,成锐角分枝,分枝处缢缩,有隔膜;老熟菌丝淡褐色,隔膜增多。细胞中部膨大,分枝成直角。菌核形状不规则,褐色,直径1~3毫米。

3.侵染循环

镰刀菌一般以菌丝及厚垣孢子在各种寄主病残体及土壤中越冬,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初次侵染,随后在病苗上再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丝核菌以菌丝和菌核在多种寄主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借菌丝在幼苗株间进行短距离接触传播,扩大危害。腐霉菌以菌丝、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条件适宜时形成游动孢子囊,再萌发产生游动孢子,借水流传播侵染秧苗,不断产生游动孢子进行再次侵染。

4.发病条件

引起稻立枯病的镰孢菌、立枯丝核菌在土壤中普遍存在,营腐生生活,这些菌的数量或侵染力常受到环境条件及土壤中拮抗菌数量的影响,但主要与水稻幼苗在不良条件下生长衰弱、抗病力低有关。凡不利于水稻生长和削弱幼苗抗病力的环境条件,均有利于立枯病的发生。

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尤以低温影响最大。因水稻是喜温作物,当环境不利(低温)时,抗病力降低,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过低,对病菌生育与侵染影响小,但对幼苗生长不利,根系发育不良,吸收营养能力下降,更有助于病害发展。如天气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暴晴,土壤水分不足,幼苗生理失调,也常使病害加重发生。

种子质量和生活力 一般种子受伤、受冻或催芽时间过长以及生活力差的种子,抗逆性弱,病害重。

育苗床条件与苗床管理 一般育苗床土壤黏重、偏碱,以及播种过早、过密、覆土过厚均有助于此病的发生,尤其苗期施肥、灌水或通风等管理不当,均有利于立枯病发生。

此病为土壤传播为主的少循环病害,因此,进行土壤消毒是防治的关键。

5.预防方法

5.1 床土配制与土壤消毒:选地势高和地面平坦的地方做苗床,床土要选有机质含量高、肥沃、疏松、偏酸性土壤。如土壤酸度不够,可采取调酸措施。为了消灭土壤中多种病原真菌,应用如下药剂进行土壤消毒。

①3%育苗灵或育苗青(恶霉灵+甲霜灵)水剂,每平方米用15~20毫升,加水3升喷雾;

②20%壮苗安乳油,每平方米3~4毫升,加水3升喷雾;

③30%土菌消(恶霉灵)水剂,每平方米用3~4毫升,或15%恶霉灵水剂,每平方米用6~8毫升,加水3升喷雾;

④70%菌消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用1.3克,加水3升喷雾;

⑤35%瑞苗清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l毫升,加水3升喷雾。

无论用哪种药剂,要用少量水(尤其可湿性粉剂)先配成母液,以后再加多量水,配成药液后,用喷壶反复均匀浇洒床土2~3次,方可达到彻底消毒灭菌的目的。

5.2 苗床管理:要做好防寒、保温、通风、炼苗环节,做到前保(出苗前保温)、中控(出苗后至3叶期控温)、后炼(3叶期至插秧前调温),提高幼苗抗病力,防止或减轻立枯病及恶苗病的发生。

精心选种与晒种,提高催芽技术,以及防止种子受伤,不仅提高种子的生活力,也可提高抗病力。

6.防治方法

6.1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每平方米用30%土菌消(恶霉灵)水剂3~4毫升,或20%移栽灵水剂2~3毫升,或50%立枯净可湿性粉剂1.5克,加水3升浇洒发病中心与周围幼苗,同时要及时灌水,防止叶片转黄,不仅可防病还可促进稻苗生育。

6.2 灌水与育秧:病重的苗床可采取灌水上床的办法,水层保持苗高的1/2,还可将病苗移到大田育秧或尽快插秧。

哪些药可以防治水稻立枯病急急急!

水稻立枯病防治技术

--------------------------------------------------------------------------------

2006-3-22

10:09:21

区农牧局植保站

阅读20次

水稻立枯病是育秧期间威胁较大的主要病害之一,多由不良环境诱致土壤中致病真菌寄生所致,每年均有不同程度发生,尤其是旱育秧和抛秧,严重的造成秧苗不足,延误农时以致影响水稻产量。

水稻立枯病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1)芽腐:在种子或芽基部有白色或粉色霉层;(2)基腐:病苗心叶枯黄,基部变褐变软;(3)卷叶黄枯:心叶卷曲逐渐萎蔫枯黄,根变褐、茎基部变褐、甚至软腐,拔苗时易连根拔起或心叶易折断,在苗床中间部分成簇成片发生;(4)青枯:多发生在3叶期前后,病秧先不吐水,后突然成簇成片青枯,心叶或上部叶卷成绺针状,略呈青灰色,其它症状同黄枯。

水稻立枯病的防治:目前防治立枯病仍以敌克松的效果为最好。预防浓度为65%敌克松可湿性粉剂700倍液(1两药兑水35公斤);在3叶期出现零星卷叶或无风的早晨出现零星秧苗叶尖端无水珠时,应及时用药抢治,抢治用药浓度为300-500倍液(1两药兑水15-25公斤)进行喷雾。

*注意两点:一是对原药要进行两次稀释,先用容器对原药粉进行稀释后,再倒入喷雾器水箱进行第二次完全稀释;二是喷雾时间应在下午5时后进行,避免药物强光下分解。

水稻立枯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温过低、温差过大、土壤偏碱、光照不足秧苗细弱、种量过大等因素,田间症状主要表现为出苗后秧苗枯萎,容易拔断,茎基部腐烂,有烂梨味,发病较重的整片死亡,病株基部多长有赤色霉状物。

防治水稻立枯病,用恶霉.甲霜灵+生根剂+氨基酸叶面肥喷雾防治,间隔5-7天再喷一次。。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969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