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系杂交水稻通常是利用光温敏不育系和恢复系配种而成的水稻品种。光温敏不育系通常有5%~10%的可育花自交结实,从而保持雄性不育性,但其可育与不可育特性受温度和光照所控制。这种不育材料、不育花起了雄性不育系的作用,能接受恢复系花粉而产生杂交种。可育花能自交结实,又起到了保持系的作用,所以能一系两用。
袁隆平为何没法被选为中科院院士?
杂交水稻属于遗传,利用了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使基因重组,产生稳定的、可以遗传的、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一般杂交水稻仅指由两个遗传背景相同的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后形成的第一代杂交种。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水稻主要是利用水稻雄性不育系作为遗传工具。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杂交水稻具有个体高度杂合性,杂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故需年年制种。和杂交水稻相对应的是常规水稻。
中国发明的杂交水稻,除国内发展迅速外,在国外,已有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美国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
扩展资料
世界上最早的杂交水稻诞生于1981年。这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培育成功的籼型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多粮食少的问题,也给世界粮食产业带来了一次绿色变革。
早在1763年,柯路德便已经开始对杂交品种进行研究与观察。1876年,达尔文指出,杂交品种中两性因素会发生某种程度分化,从而使杂交品种具有一定优势。
进入到20世纪之后,各种杂交品种相继出现在农业生产领域,但是杂交水稻实体方面一直是一个空白。
1960年,当时是湖南省黔阳农校教师的袁隆平在早稻育种试验中,发现了一株性状优良的水稻植株。袁隆平对这株特殊的水稻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深入研究与分析,最终断定它是一株天然的杂交水稻植株。
1964年,袁隆平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经过大面积的农业试验与科学研究,1973年,世界上第一株籼型杂交水稻终于在我国培育成功。袁隆平也因此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并获得了多项国际大奖。
百度百科-杂交水稻
说到中国科学家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被选为中科院院士算得上其中之一。
能够被选为院士的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着突出的贡献,和中科院同地位的一个机构是中国工程院,在技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就有机会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这样来看,两院的划分标准就很显然了,一个是科学理论领域的最高研究机构,一个是技术领域的最高研究机构。
说到两院,可能一些人对于袁隆平这个?杂交水稻之父?没能被选为中科院院士感到不解。
按照成就来算的话,袁隆平的成就确实可以比肩一个优秀科学家,然而之所以袁隆平不被选为中科院院士,是有一定原因的,这就得涉及两院的增选标准。
中科院的院士候选人,要求年龄不超过65岁,超过的话,就要有6名或以上的院士推荐,而且其中4个以上要和这个候选人的学部相同。
看似要满足这些要求难度不大,不过对于袁隆平而言,却不太容易满足了。
袁隆平因为其在杂交水稻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被很多人所称赞,不过同行就对其没有那么看好了,因为无法满足这一条件,所以他也没有机会成为中科院院士。
实际上,他被选为工程院院士就已经是对其成就的一种认可,没必要非得拿到中科院院士的头衔。
科学家本来就不是为了获得荣誉而投身科研的,况且,袁隆平所取得的成就,更大程度上属于技术领域的突破,他并没有在理论上阐明杂交水稻的具体原理,这样自然就算不上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所贡献了。
虽说科学技术不分家,科学要转化为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但是研究技术和理论还是有所不同的,在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或许更加容易一些,而要在理论上取得突破,可能就得要几十上百年时间积累了。
在杂交水稻这一块,袁隆平也不是做得最好的,他所研究出的杂交水稻品种,都没有经过大规模实际检验。虽说他的研究引领了杂交水稻新发展,但实际上获得应用的不多。
而在这一块被选为中科院院士的科学家,虽然技术上没有取得多少成就,但所提出的理论在学界还是有较大影响力的。
理论作为引导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能够起到长期的引导作用,而技术会随着不断创新而发展。
如果出现一种新的有效的育种方式,这种方式所培育出的作物比杂交水稻更稳定,产量更高,可能人们就会逐渐舍弃杂交育种,而去推广另一种更有效的方式了。
因此,技术的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科学的理论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如果有谁真的弄清楚了杂交水稻的原理,发表了重要的研究理论成果,那么被选为中科院院士就顺理成章了。
袁隆平是中国人的骄傲,他是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不要紧,但他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