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我国作为世界上水稻播种面积第二大的国家,水稻又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面对耕地的日益减少,提高提高每亩地面积的粮食产量是科学家的方向。
根据当地气温变化和农民生产实践,广西地区早稻播种期一般在每年3月中下旬。此时,一些地方已播下水稻,近日一些地方已进入水稻播种期。
种子干燥:购买的水稻种子在浸种前,应在上午或下午干燥1-2天,干燥时间应在3小时左右,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切记中午阳光强烈时不要将种子放在水泥表面晾干,以免损伤水稻种子的胚,影响水稻种子的发芽率。
稻,通称水稻,是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秆直立,高0.5-1.5米,随品种而异。叶鞘无毛、松弛;叶舌披针形;叶片线状披针形,宽约1厘米,无毛,粗糙。圆锥花序大型疏展,棱粗糙;小穗含1成熟花;颖极小,仅在小穗柄先端留下半月形的痕迹,锥刺状;两侧孕性花外稃质厚,具5脉,中脉成脊,表面有方格状小乳状突起,厚纸质,遍布细毛端毛较密,有芒或无芒;内稃与外稃同质,具3脉,先端尖而无喙;雄蕊花药长2-3毫米。颖果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胚比约为颖果长的1/4。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稻的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三位,低于玉米和小麦,但能维持较多人口的生活,所以联合国将2004年定为“国际稻米年”。
水稻在苗床期叶子上有秀班怎么办
早期水稻的种植主要是“火耕水耨”。东汉时水稻技术有所发展,南方已出现比较进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术。唐代以后,南方稻田由于曲辕犁的使用而提高了劳动效率和耕田质量,并在北方旱地耕-耙-耱整地技术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一套适用于水田的耕-耙-耖整地技术。到南宋时期,《陈旉农书》中对于早稻田、晚稻田、山区低湿寒冷田和平原稻田等都已提出整地的具体标准和操作方法,整地技术更臻完善。
早期的水稻都行直播。稻的移栽大约始自汉代,当时主要是为了减轻草害。以后南方稻作发展,移栽才以增加复种、克服季节矛盾为主要目的。移栽先需育秧。《陈旉农书》提出培育壮秧的3个措施是:“种之以时”、“择地得宜”和“用粪得理”,即播种要适时、秧田要选得确当、施肥要合理。宋以后,历代农书对于各种秧田技术,包括浸种催芽、秧龄掌握、肥水管理、插秧密度等,又有进一步的详细叙述。秧马(见图)的使用对于减轻拔秧时的体力消耗和提高效率起了一定作用,此外还发明了使用“秧弹”、“秧绳”以保证插秧整齐合格等。
关于水田施肥的论述首见于《陈旉农书》。其中如认为地力可以常新壮、用粪如用药以及要根据土壤条件施肥等论点[1]
,至今仍有指导意义。在水稻施用基肥和追肥的关系上,历代农书都重基肥,因为追肥最难掌握。但长时期的实践经验使古代农民逐渐创造了看苗色追肥的技术,这在明末《沈氏农书》中有详细记述。
中国水稻的发展还与农田水利建设有密切关系。陕西省汉墓出土的陂池稻田模型中有闸门、出水口、十字形田埂等,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稻田水源和灌溉的布局。在水稻灌溉技术方面,早在西汉《氾胜之书》中已提到用进水口和出水口相直或相错的方法调节灌溉水的温度。北魏《齐民要术》中首次提到稻田排水干田对于防止倒伏、促进发根和养分吸收的作用,为后世“烤田”技术的滥觞。南宋时楼?曾作《耕织图》,其中耕图21幅,内容包括水稻栽培从整地、浸种、催芽、育秧、插秧、耘耥、施肥、灌溉等环节直至收割、脱粒、扬晒、入仓为止的全过程,是中国古代水稻栽培技术的生动写照。
我怀疑是水稻稻瘟病。
症状变现
秧苗:病后变成黄褐色而枯死。
叶片斑点主要有两种:(1)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多近圆形或椭圆形;(2)慢性型病斑,多为菱形,外围有**晕圈,内部为褐色,中心灰白色,有褐色坏死线向两头延伸。
茎节病斑呈黑褐色或黑色斑点,病斑在节上成环状蔓延,最后整个节变黑色坏死。
穗茎斑常在穗茎上发生淡褐色或墨绿色的病变,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5. 谷粒病斑边缘暗褐色,中部灰白色。
防治措施
稻瘟病化学防治可采用的药剂较多,有大敌、稻瘟灵、稻瘟净、三环唑等。单一使用某一种农药容易诱导稻瘟病菌产生抗药性以至药剂用量越来越大,药效却越来越差。在选购药剂时一定要注意这点,最好交叉选用上述农药。
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避免品种单一化种植。
施肥原则为底肥足,追肥早,多施农家肥,增施磷钾肥。田间宜以湿润为主,干干湿湿,适时晒田,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发病初期每亩用30%乙蒜素可湿性粉剂40~60g,或用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80g,或用20%三环唑粉剂100g,或40%稻瘟灵乳油60~70mL,或300g/L苯甲*丙环唑10~15mL加水50~60kg喷雾。重病田需喷2次,间隔期为7~10天。
可以用防治稻瘟病的药剂加以叶面肥一起混合喷施,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