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种植庄稼时,我们最想要的是高产。水稻怎么能增产?事实上,抽穗灌浆期是提高水稻产量的最佳时期。你知道吗?我们来看看具体的管理实践吧!
水资源管理
1、间歇灌溉
水稻抽穗至成熟期需间歇灌溉管理,即一次灌水后,待水分自然干燥,一天后再灌水,依次重复。这种灌溉有助于保持土壤的渗透性,使水稻根系呼吸正常,达到促进根系保护叶片,防止叶片过早衰老的目的。
在抽穗期,如果长期淹水造成土壤渗透性差、缺氧,极易导致水稻根系中毒和发黑。水稻根系发黑会降低水稻对水分和肥料的吸收能力,导致水稻叶片枯黄、早衰甚至早死,严重影响产量。判断水稻是否出现黑根现象,首先要看田间土壤和水分是否变黑发臭,以及堆积层。如果有臭鸡蛋的味道,说明地里的根系已经被破坏了。这时,拔出水稻根系,检查根系颜色。水稻具有干根、湿芽、气根和水芽的特点。当水稻根系变黑时,应立即抽干,以提高土壤渗透性,促进根系生长。
水稻根系:白根壮,黄根旺,黑根病,灰根死
2、浅水灌溉
深水灌溉会导致水稻茎叶连续生长,即贪绿现象使生育期推迟,株高增加,倒伏风险增大。因此,应提倡抽穗后进行浅水灌溉,田间水层应在5cm左右。抽穗20天后,可采用跑马水灌溉法,即保持土壤湿润,既能促进根系生长,防止倒伏,又能使土壤变硬,便于后期收割。
施肥管理
在水稻抽穗期,由于穗的发育已经完成,籽粒数和穗数已经定型,即产量性状已经初步定型。此时施肥主要是防止水稻失肥,增加千粒重,所以不宜施肥过多,施肥过多会造成水稻青枯晚熟。
因此,建议抽穗前2天或抽穗后7天施用3~5kg尿素和2~3kg钾肥。施肥时,田里要有浅水。施肥后不要立即浇灌,自然晾干后再浇灌。
病虫害防治
1、稻曲病:在水稻裂穗初期喷施苯并丙环唑或井冈霉素,可有效控制稻曲病的危害。假丝黑穗病只能预防。一旦发生,基本上没有补救办法,必须在违约时处理。
2、防治穗颈瘟和纹枯病:2%春雷霉素乳油每亩80毫升。
3、防治稻飞虱:25%噻嗪和异丙威可湿性粉剂每亩50克。
4、防治稻纵卷叶螟和二化螟:48%毒死蜱乳油每亩80克。
为防止农药残留,建议在水稻抽穗前期进行喷施。
如何应对特殊气象灾害
近年来,许多地方出现了水稻抽穗期和杨树开花期的高温,导致产量下降,甚至没有收获。我还调查了各地的情况。在自然灾害面前,不抵抗的损失更大,稍有管理的可以获得更好的产量。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8年,有两个农户在相邻的田里,同一个品种,同一个播种期,一个没有减产,另一个减产50%以上,所以管理非常重要。
在抽穗杨树开花期,建议采取日灌、夜间排水、深水灌溉、适度增温、低温等管理措施;施用氮肥能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延长生育期,避免高温;喷雾提高湿度,降低温度,避免小穗枯萎。
抽穗期、开花期连续降雨时,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深挖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雨停时白天用绳子拉水,以促进水稻在雨停期开花授粉。
水稻抽穗灌浆期的高产管理方法就是上述内容。除了对这一时期的水稻进行有效管理外,其他水稻生育期也不应粗心大意。我们必须时刻关注水稻的生长和变化。
水稻施肥方法是什么用量多少
一次性施用足底肥后,后期无需追肥为了节省精力,许多农民经常选择大量的复合肥,加上尿素和钾肥,不再覆盖整个生育期。这显然是错误的。水稻高产有两个关键时期,第一是分蘖期,第二是孕穗期和灌浆期。用50公斤复合肥作为基肥,然后加入20公斤尿素和25公斤钾肥。在分蘖期,必须使用足够的氮肥来促进肥料的分蘖,为高产奠定基础。以尿素为主,每亩可用尿素15公斤,外加氯化钾3公斤。如果水稻想要亩产1400公斤,从种植到收获,所有的肥料配方都在这里孕穗期和灌浆期需要大量钾肥来满足水稻生长所需的钾,促进籽粒充实,增强秆性,防止后期倒伏。
如果水稻想要亩产1400公斤,从种植到收获,所有的肥料配方都在这里追肥大米的时候可以用氯化钾吗?氯化钾的钾含量最高,可达64%。硫酸钾中的钾含量仅占50%-52%左右,氯化钾是最便宜的钾肥。大米对氯离子不敏感,完全可以替代硫酸钾。这样既省钱又高效,大米能充分吸收利用钾,是补充钾的最快途径。后期钾肥用量容易贪多晚熟有农民担心水稻开花灌浆期使用钾肥会导致晚熟倒伏,后期不敢使用钾肥。其实这是不对的。晚熟主要与氮肥过量有关,与钾肥无关。钾肥主要用于壮茎、孕穗期、抗倒伏、防止空壳种子发芽,达到增产的效果。如果水稻要亩产1400公斤,从种植到收获,所有的施肥配方都要在此之前推广。
其特征是在水稻生长前期全部施肥,一般采用重施基肥和早施分蘖肥的方法,同时整层施用浓缩基肥,使稻田富含速效养分,尤其是氮肥,能促进分蘖的早期生长和快速生长,保证分蘖和穗的增加。尤其是基本苗少的时候。一般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80%,其余肥料均在移栽返青后施用。双季早晚稻和单季稻中的早熟品种由于生育期短,尤其是双季早晚稻和早中稻生育前期的低温和土壤供肥强度低,与水稻的需肥特性矛盾突出。如果以“增穗”为主的话,在水田保肥能力强、有机肥比例大的情况下,更适合采用这种方法。促前、中控、补后受精。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施分蘖肥,促进分蘖,保证多穗;中期控氮有利于水稻由氮代谢向碳代谢的转化,协调穗数与穗大小的矛盾;后期(抽穗前后)应适当补充粒肥,使叶片保持较高的光合效率和较长的功能期,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这种施肥方法在目前的生产实践中被广泛使用。这种施肥方法能更好地协调杂交水稻大穗与大穗的矛盾。在具体应用中,群众的经验是:前期可以承受进攻,但进攻不超过头,前期竞争大于扣球;中期可以控制,控制不增肥,强杠攻大耳;后期可以维持,可以加速成熟,增加粒重。在种植足够基本苗的前提下,前期减少施肥量,使水稻长势平稳,以主穗为主,本田期不要求分蘖过多。
1、施肥规律一般中等肥力田块,亩产500公斤左右的水稻大田施肥量(亩用量)为腐熟有机肥1000~2000公斤、氮肥8~12公斤、磷肥5~6公斤、钾肥4~8公斤,缺锌土壤施用硫酸锌1~2公斤。
2、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含绿肥),可按每亩1000~2000公斤的用量施入腐熟的有机肥,结合旱耙地施入;配以化肥,每亩施尿素12~15公斤、普通过磷酸钙30~40公斤、氯化钾7~12公斤(或等含量的复混肥)施入田中,结合水整地全层施入。在实施秸秆还田的地区,钾肥用量可减少一半。
3、追肥水稻大田追肥仍以氮肥为主,若基肥中供钾不足,也应追施钾肥。追肥应做到:蘖肥早而足,穗肥稳,粒肥轻。
4、分蘖肥插秧后到分蘖前(返青后),一般早、中稻在插后5天,晚稻在插后3天,即可追施促蘖肥,每亩施尿素5~7公斤,对施有机肥少和缺钾的田块,每亩追施3~5公斤氯化钾。肥料不足的田块,隔5~7天再施1次。另外,若基肥没有施用锌肥,可在分蘖期用50~100克硫酸锌配成0.2%的水溶液进行叶面喷施。
5、穗粒肥穗肥在拔节初期施入(晒田复水后),每亩施尿素2~3公斤、氯化钾3~5公斤。抽穗前看苗情再酌施尿素2.5公斤作为粒肥。高产和超高产栽培田后期应重视叶面肥的施用,如用含、含硒的液体肥料进行叶面喷施,可增强水稻的抗病性,提早成熟,改善水稻的食味性及营养品质,提高商品价值。在齐穗-灌浆期用0.2%~0.3%的磷酸二氢钾等肥料叶面喷施,能延长生育后期功能叶片的成活率,加速籽粒的灌浆速度,减少空秕率,提高千粒重,对预防延迟型冷害也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