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乌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是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干燥块根,呈不规则长圆锥形,为乌头的一种。《中国药典》中记载其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及麻醉止痛。”通俗点讲就是能祛风除湿止痛,这正是人们吃草乌的原因。
但人们并没有认识到草乌具有很大的毒性。草乌的毒性主要是由于其中含有的多种生物碱类,主要包括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等,它们既是草乌的主要药效成分,又是其毒性成分。就好比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治病,食用不当就能引起中毒
扩展资料:
乌草中毒的症状
1、兴奋迷走神经,表现为出汗、流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瞳孔缩小、大小便失禁及肺水肿等。
2、对周围神经的损害,临床表现为口、舌及全身麻木、紧束感,痛温觉减退或过敏,严重者运动失灵。
3、通过兴奋迷走神经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升高而引起各种心律失常。
4、直接毒害心肌。这些损害多发生在服药后的头24小时内,根据服药史及表1所列临床症状、体征诊断多无困难,a、b两组在性别、年龄、迷走神经兴奋和周围神经损害引起的症状、体征方面并无差别。
人民网-第405期:草乌是啥东东?为啥随便乱吃会要人命?
拼音名Cǎo Wū
英文名RADIX AConITI KUSNEZOFFII
别名 乌头、五毒根
来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 的干燥块根。 秋季茎叶枯萎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
性状本品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长2~7cm,直径0.6~1.8cm。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一侧有一圆形或扁圆形不定根残基。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褐色,皱缩,有纵皱纹、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状侧根。质硬,断面灰白色或暗灰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较大或中空。无臭,味辛辣、麻舌。
鉴别
(1) 本品横切面:后生皮层为7~8列棕**栓化细胞;皮层有石细胞,单个散在或2~5个成群,类长方形、方形或长圆形,胞腔大;内皮层明显。韧皮部宽广,常有不规则裂隙,筛管群随处可见。形成层环呈不规则多角形或类圆形。木质部导管1~4列或数个相聚,位于形成层角隅的内侧,有的内含棕**物。髓部较大。薄壁细胞充满淀粉粒。粉末灰棕色。淀粉粒单粒类圆形,直径2~23μm;复粒由2~16 分粒组成。石细胞无色,与后生皮层连结的显棕色,呈类方形、类长方形、类圆形、梭形或长条形,直径20~133(234)μm ,长至465μm,壁厚薄不一,壁厚者层纹明显,纹孔细,有的含棕色物。后生皮层细胞棕色,表面观呈类方形或长多角形,壁不均匀增厚,有的呈瘤状突入细胞腔。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ml与氨试液0.5ml ,振摇10分钟,滤过,滤液置分液漏斗中,加0.25mol/L 硫酸溶液20ml,振摇提取,分取酸液适量,用水稀释后,照分光光度法(附录Ⅴ A)测定,在231nm 与275nm 的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3) 取本品粗粉1g,加乙醚15ml与氨试液1ml ,浸渍1 小时,时时振摇,滤过,取滤液5ml
蒸乾,残渣加7% 盐酸羟胺甲醇溶液5 滴与0.1% 麝香草酚酞甲醇溶液1 滴,滴加氢氧化钾饱和的甲醇溶液至显蓝色后,再多加2 滴,置60℃水浴上加热1~2分钟,用冷水冷却,滴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2~3,加三氯化铁试液和氯仿各1 滴,振摇,下层液显紫色。
炮制制草乌:将原药材拣净,放缸内或其它容器内,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次,漂至口尝稍有麻辣味时取出;在浸漂过程里如发现有裂口破烂时可加些白矾;另外用甘草、黑豆煎汤,加入漂过的草乌,煮透,至内无白心时取出,去掉药渣,晒至半干,闷润后切片、晒干即可(每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性味辛、苦,热;有大毒。
归经归心、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用法用量一般炮制后用。
注意生品内服宜慎。不宜与贝母、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同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