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皂角刺的别名 7 来源 8 原植物形态 9 产地 10 采收与初加工 11 生药性状 12 性味归经 13 功效与主治 14 使用禁忌 15 化学成分 16 皂角刺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16.2 来源 16.3 性状 16.4 鉴别 16.5 皂角刺饮片 16.5.1 炮制 16.5.2 鉴别 16.5.3 性味与归经 16.5.4 功能与主治 16.5.5 用法与用量 16.5.6 贮藏 16.6 出处 1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皂角刺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皂角刺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皂角刺 1 拼音
zào jiǎo cì
spina gleditsiae [朗道汉英字典]
spina gleditsia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皂角刺
皂角刺为中药名,出《本草衍义补遗》。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干燥棘刺[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Spina Gleditsi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Chinese honeylocust spine(《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皂角刺的别名天丁、皂针、皂荚刺。
天丁、皂荚刺、皂刺、皂角针、皂针[2]。
7 来源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2]。
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 的干燥棘刺[1]。
皂角刺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棘刺。
8 原植物形态落叶乔木,棘刺圆柱形,常分支。羽状复叶互簇生,小叶6~16,卵形至长卵形,长3~8cm,宽1~2 cm,先端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齿。总状花序腋生及顶生,花杂性;花萼4裂;花瓣4,淡**;雄蕊6~8;子房沿缝线有毛。荚果扁长条状,长12~35cm,宽2~4cm,紫棕色,有时被白色蜡粉。花期5月,果期10月。
生于路旁、沟旁、宅旁。
9 产地皂角刺主产于四川、河北、山西、河南、江苏、湖北等地[2]。
皂角刺主产于河南、江苏、湖北、广西。
10 采收与初加工全年可用刀砍下棘刺或切片晒干。
11 生药性状完整的棘刺常分枝,有时再分小枝,刺端锐尖,基部扁圆柱状,全长约10cm或更长,基部直径0.8~1.2cm。表面紫棕色或红棕色。体轻,质坚硬,切断面木部黄白色,髓疏松,棕色,无臭,味淡。
12 性味归经皂角刺味辛,性温;入肝、肺、胃经[2]。
13 功效与主治皂角刺具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的功效,用于痈疽初起或脓化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皂角刺具有搜风,活血,消肿透脓,杀虫的功效[2]。
治痈疽肿毒初起或脓成不溃,急性扁桃体炎,产后缺乳,胎衣不下,麻风:煎服,6~9g[2]。
醋熬嫩刺,取汁,涂癣疮[2]。
14 使用禁忌孕妇忌服皂角刺[2]。
15 化学成分皂角刺含黄酮类、酚类、皂苷[2]。
皂角刺含皂荚皂甙BG(gleditsiasaaponin BG)、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酯酸、油酸、亚甾醇、谷甾醇、二十九碳烷(nonacosane)等。
16 皂角刺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皂角刺
Zaojiaoci
GLEDITSIAE SPINA
16.2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干燥棘刺。全年均可采收,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16.3 性状本品为主刺和1~2次分枝的棘刺。主刺长圆锥形,长3~15cm或更长,直径0.3~lcm;分枝刺长1~6cm,刺端锐尖。衷面紫棕色或棕褐色。体轻,质坚硬,不易折断。切片厚0.1~0.3cm,常带有尖细的刺端;木部黄白色,髓部疏松,淡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气微,味淡。
16.4 鉴别(1)本品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有时可见单细胞非腺毛。皮层为2~3列薄壁细胞,细胞中有的含棕红色物。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纤维束周围的细胞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偶见簇晶,纤维束旁常有单个或2~3个相聚的石细胞,壁薄。韧皮部狭窄。形成层成环。木质部连接成环,木射线宽1~2列细胞。髓部宽广,薄壁细胞含少量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1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0ml使溶解,加乙酸乙酯10ml振摇提取,取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皂角刺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10μl、对照药材溶液5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二氯甲烷一甲醇一浓氨试液(9:1:0.2)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6.5 皂角刺饮片 16.5.1 炮制除去杂质;未切片者略泡,润透,切厚片,干燥。
16.5.2 鉴别同药材。
16.5.3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肝、胃经。
16.5.4 功能与主治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
16.5.5 用法与用量3~10g。外用适量,醋蒸取汁涂患处。
16.5.6 贮藏置干燥处
16.6 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