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藿香怎样栽培才能提高产量?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3:55:19
字号:

(1)选好地、冬耕晒垡、提高土壤肥力 选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种植,于秋冬翻地前施足基肥,每667米2施农家肥2500千克,或整地时把清除的杂草、树枝叶、树根等,集中熏烧作基肥,撒于地面再耕翻入地里,再经过一冬的风雪冷冻日晒,使土壤充分风化,于次年3月上旬再耕翻耙细,作成高25厘米,宽80~100厘米的畦,畦沟宽30厘米。广东多与水稻轮作。收晚稻后即翻地晒田,使土壤充分风化,至翌春栽种前作畦,畦高50厘米,宽100厘米。

广藿香怎样栽培才能提高产量?

(2)扦插育苗,提高成活率 广藿香在我国栽培少见开花或开花不结实,故多采用扦插繁殖。扦插期宜选在温暖多雨的季节,海南省一般在9~10月,选生长旺盛,粗壮节密,生长期为4~5个月的当年生枝条,取植株中部茎的侧枝,长20~30厘米,具6~7个节,下部3~4节褐色木栓化,用手将枝条自茎上轻轻折下,使插枝带有部分主茎的韧皮部组织。采条一般自茎基部逐层分次向上采取,每隔15~20天采1次,采下的条应放置于阴凉处,要随采随插,不宜久放,扦插前把插条下部的叶剪去,只留上端2片大叶和小心叶,按行距15厘米,开深15厘米的扦插沟,顺沟按15厘米的距离摆好插条、盖土至插条长的2/3,将土压实,浇水再盖上稻草遮荫保湿。扦插时勿伤插条的皮层。插后10天左右发根,发根后施清淡人粪水,3~4次,20天后除去遮荫物,一个月后即可定植。

定植期宜选温暖湿润季节,按株行距40厘米×50厘米三角形种植。移栽后插芒箕草等遮荫,并浇水。

也可采用直插繁殖法,但成活率较低。

(3)科学管理

① 遮荫 为防止幼苗受烈日晒伤枯死,植后应及时盖上遮荫物,可就地取材,一般用葵叶、芒箕草或稻草等。遮荫不宜过低过密,以免幼苗因通气不良而闷死。约经20~30天后,见苗已经成活,可逐渐撤去遮荫物,至全部除去遮荫物。

② 除草松土 苗成活后要进行松土除草,广藿香苗须根多分布在表土层,故除草时应浅锄,注意勿伤根系,定植后半个月可进行第一次除草松土,以后每月1次,茎基部的草要拔除,第三次除草松土要结合培土。

③ 追肥 一般与中耕除草结合进行。广藿香是喜肥作物,又是收获枝叶,故应以施氮肥为主。一般植后一个月有新芽新叶生长即行第一次追肥,以后每隔20~30天施肥1次,至收获前一个月停止施肥。施肥应根据植株生长情况,采取先淡后浓、勤施薄施的原则。施肥量过大过浓易造成肥害,引起植株烂根死亡。一般前期多施人粪尿和草木灰等,后期施磷铵为主,每次667米2施20~25千克,或饼肥100千克,干旱天气多施水肥,以增强植株对肥料的吸收。

④ 排灌 广藿香对水分反应较敏感,既喜水,又怕水涝。在定植发根前要勤浇水,每天浇水2次,旱季灌水时,灌入畦沟的水位达畦面2/3即可,让水分慢慢渗到畦中。畦面需经常保持湿润。雨天要注意及时排水,一经受水浸,植株容易死亡,不死的也生长不良。

谁能提供一些世界上濒危(或珍贵)动、植物的相关资料(包括现存数量)?

近几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克隆技术也日益先进,并得到了广泛运用。这不,前几年世界上第一头克隆羊——多利诞生了,我知道后惊讶极了,心想;假如我会克隆,我要为人类做贡献。

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一大堆老师,让他们都去贫困山区教学,在贫困的土地上撒下智慧的种子。那里的孩子会和我们一样拥有智慧,会和我们一样知道网上的知识,会和我们一起建设美好的祖国,为明天而奋斗。

假如我会克隆,我就会克隆一大堆金钱。哎,你可别误会,我克隆金钱,是为了给那些贫穷的人,让他们也能过上好生活,能买上电脑,跨入信息通讯的时代。更重要的是让那些没钱上学的孩子也能跨入学校的大门。

假如我会克隆,我会克隆出些许多和平鸽,让他们飞到世界上发生战争的地方,告诉那里的人们要热爱和平,维护和平,战争能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那样他们就会停止战争,世界就会变成和平的大花园

假如我会克隆,我要克隆地球,因为现在地球上人口膨胀,人类又在不断地毁山填海,大量破坏自然环境。有朝一日,地球可能会永远毁灭,所以我要克隆地球,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活下去。

假如我会克隆,我也会帮助自己打打小算盘,在我学习累了时,克隆出很多个我。有的我做作业,有的我运动减肥,有的我煮饭,有的我劳动,至于我本人嘛,嘿嘿,当然是躺在沙发上边吃薯片,边看电视喽!

中名 大熊猫

拉丁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命名人 胡锦矗.1998.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 科学出版社.

描述 识别特征 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但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 分布 只限于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 生境与习性 大熊猫栖长江上游各山系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故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箭竹生长良好,构成为一个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的优良食物基地。除发情期外,常过着独栖生活,昼夜兼行。巢域面积为3.9-6.4km2不定,个体之间巢域有重叠现象,雄体的巢域略大于雌体。雌体大多数时间仅活动于30-40公顷的核域内,雌体间的核域不重叠(胡锦矗等,1985)。食物主要是高山、亚高山约50种竹类,偶食其它植物,甚至动物尸体。日食量很大,每天还到泉水或溪流饮水。性成熟期是6.5-7.5岁,多于4月发情。一般于当年9月初在古树洞巢内产仔,每胎多产1仔,偶尔也产2仔。幼仔随母体一岁半后才离开母体。野外雌雄性比约为1:1。大熊猫的净生殖率为1.0672,种群增长缓慢(四川省珍贵动物资源调查队,1977;毕凤洲等,1989)。 致危因素 1、森林采伐。大熊猫栖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积达到至少1万公顷。其栖息地每年以大约2.5 km2的速度在消失(Kleiman et al,1991)。近30多年来,陕、甘、川三省大熊猫分布区内人口倍增,已达43万余人,大型森工企业自1950-1985年共达27个(不含县属伐木场),采伐的森林核实面积为42万多公顷,年均伐木面积为2万多公顷,致使栖息地由70年代初31,450km2,经过15年后,已锐减至13,921.52km2,减少面积达17528.48km2,占原栖息地的56%,并造成6个伐区内熊猫消失,10个伐区内仅残存极少数熊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胡锦矗,1993); 2、捕捉过多。如在解放前汶川县草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那时收购捕捉活体达20多只(猎杀者在外),致使那里的大熊猫种群,迄今已逾50余年,数量仍然很少,尚未恢复。又如宝兴县从1963年迄今,仅在一个县内,捕捉的大熊猫就达113只以上。从50年代中期开始,从野外捕捉的熊猫已超过240只到国内外展出,其中又集中在宝兴110余只,平武60余只,致使这两个县种群结构被破坏,数量大幅度下降(胡锦矗,1993)。根据大熊猫生命表分析,它们一个世代约需12年,种群增长很慢,如大量捕捉,即使在保护得好的情况下,也需几十年才能恢复; 3、近些年来,盗猎走私大熊猫皮张标本尚时有发生; 4、大熊猫种群分布在25个以上岛状隔离的生境中。这些隔离的生境区大小为205km2(30-2384km范围),其中大多数(67%)的面积少于350km2(Kleiman et al.,1991)。这种种群的孤立和分割则是长期威胁其种群的重要因素,小群体的近交衰退现象将降低繁殖力、幼体成活率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岛状"成员将消失。据潘文石等(1988)对秦岭熊猫种群的遗传分析,那里有200余只大熊猫,可构成一个约90只的繁殖群体,其世代杂合率递减率为0.54%,经过12代后即140年后,每个成员都将有1/8的基因相同,相当于表(堂)兄妹的亲缘关系; 5、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大熊猫被迫退缩于山顶,竹种十分单纯,一遇竹子开花,将无回旋余地,仅1975年岷山地区箭竹开花,死亡达138只以上;80年代邛崃山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灾后发现大熊猫尸体108具,抢救无效死亡33只,共计141只(胡锦矗,1993); 6、在大熊猫栖息地存在未经政府允许的矿产开发、污染以及矿工的伐树和捕猎也是威胁之一(Kleiman et al.,1991)。 饲养情况 自1936年人工饲养大熊猫以来,国内外动物园和自然保护区计有57家,所圈养的大熊猫累计已超过260只。目前国内外尚有34家还饲养着的约70余只,加上在圈养繁殖存活至今的52只,国内外共计有120余只。根据国外死去的已知或可推测年龄的27只大熊猫,其平均寿命为8.47岁,比野外自然寿命低3-4岁。从1963年北京动物园繁殖成功以后,到1994年,国内外共有13家动物园及保护区,共繁殖106胎,产仔157只,存活半岁以上仅69只,迄今尚活着的有52只。这些死亡的幼仔,有46只,是由于双胞胎,母体除迄今有5胎双胞胎外,过去39胎 (含上海1967年1胎3仔) 只带1仔而死亡。由于初产缺乏经验,管理不善而被母体压死,或因母体虚弱或人工强制连续多胎,或年老等原因,所产之仔往往十分纤弱,不易存活。饲养繁殖的另一个问题是,一经饲养,仅有30%雌体具有繁殖能力,至于雄体能够交配的更少,约为雄体总数的10%。自1990年以来在成都和北京动物园,通过工人哺育或工人帮助由母体交替哺乳,共育活5胎双胞胎(胡锦矗,1993;冯文和,1994)。 现有保护措施 大熊猫早已被视为"国宝"和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标志。我国政府十分重视对它的保护,国务院所签发与保护大熊猫有关的文件多达10余件,历来都将它列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并建立了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就达12个,其中有卧龙、佛坪、白水和唐家河等四个国家级。另外还有四川南坪白河和天全喇叭河等保护区境内也有大熊猫,同样受到了重点保护(毕凤洲,1989;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1992)。 1993年四川又批准新建11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面积32万多公顷,目前总面积已达1万km2,有大熊猫分布基本上都建立了保护区。同时凡有大熊猫分布的地州县都成立了抢救熊猫领导小组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参加保护大熊猫的干部、工人、科技人员以及巡逻人员(含保护区工作人员)已愈千人;为保护大熊猫国家财政拨款和筹集的资金近几年就达一千万元以上;为制止盗猎走私国家已从法律上采取了严厉措施,违者轻刑15年,重者直至死刑。广播、电视、报刊杂志、文艺等宣传也十分重视,随时都有报道。目前,林业部门在对大熊猫及栖息地进行全面调查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经国家批准立项实施,期限10年,总投资3亿多元,覆盖川、陕、甘三省37个县,保护面积近 1.8万km2 。旨在完善已建保护区,新建14个,再建17条保护大熊猫走廊带和32个栖息地保护管理站(毕凤洲,1989;范志勇,1993)。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保护区有尖山、白水江(甘肃),周至、佛坪(陕西),鞍子河、美姑大风顶、喇叭河、蜂桶寨、卧龙、黄龙寺、九寨沟、马边大风顶、唐家河、王朗、小寨子沟(四川)。

中名 扬子鳄(鼍)

拉丁名 Alligator sinensis

命名人 陈壁辉. 1998.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两栖类和爬行类. 科学出版社.

描述 [识别特征] 长近2 m。初孵幼鳄约18~22 cm。吻钝平、长略大于宽,头长约为头宽的1.5倍。口裂大,两颌有槽生锥形齿,齿式:5+13-14/18-20,下颌第四齿最长大,闭口时嵌入上颌凹槽内。眼大、暗棕色。后枕鳞卵圆形,上具锥形突起;项鳞近方形,具鳞嵴,紧密地排成3列,每列2鳞;背鳞纵横成行,前后17横列,每列由4~6鳞组成;腹鳞光滑,矩形,26~28横列。尾鳞环列,尾背中央具发达成鬣状的棱嵴。泄殖腔孔纵裂。前肢五指无蹼;后肢四趾具蹼。成体暗灰色,偶有不明显淡色横带;幼体灰色,体背、尾部均具鲜**横带。 [分布] 我国特有。过去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即从上海到湖北省的江陵县,沿长江两侧的广大湖泽河网地区洞庭湖周围古代云梦大泽所在,现在湖北省南部、湖南省北部、两省交界的广大河网都有分布。黄河南面属山东省的泰安和兖州,以及杭州湾南面属浙江省余姚均发现过化石。目前仅分布于皖南山系以北,海拔在200 m以下的丘陵地带各种水体里,少数个体延伸至沿江平原而止于长江,即分布于安徽省的宣城、南陵、泾县、郎溪、广德等县的一些乡,以及属浙江省的安吉县和长兴县的少数乡,约当北纬30.6°~31.6°,东经118°~119.6°之间,但在此分布区内并非联成片而是呈点状分布。 [生物学] 长江下游的支流常与许多湖泊、沟渠和池塘等相连,形成错综复杂水网,洪水期,分布于丘陵坡地的一些孤立水体亦与复杂水网互相沟通,组成扬子鳄主要分布区。此分布区地居亚热带,且位于我国的季风区内,具有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梅雨集中等特点。分布区年平均气温为15.9℃,大于或小于年平均气温各占6个月,5~10月月平均气温高于年平均气温,11~4月低于年平均气温,最冷为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2.3℃,最热为7月,月平均气温为29.1℃。冬季受北方冷空气所控制,多吹西北风,而夏季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候常占主导地位,多吹东南风。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 200 mm,其中6月份最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秋冬季各月平均在76~79%之间,相对湿度最大的月份是8月,月平均约82%。扬子鳄对上述气候条件的适应,表现在活动期与冬眠期大体上等于夏季和冬季,而产卵孵化期与高温高湿相吻合。现存扬子鳄栖息地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丘陵山塘、水库、河沟,土壤为黄红壤,呈微酸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低,多为荒芜之地,交通不便,人口稀少;另一为长江沿岸圩区沟塘,土壤为潴育性水稻土,呈微酸~中性反应,有机质含量较多,为开发较早的耕作区,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目前扬子鳄主要分布于第一类型地区,它栖息于各种水体内,并建有复杂的洞穴系统。水体周围或附近有茂密植被,能提供足够的巢材和隐蔽处。 [估计数量] 1983年调查野生扬子鳄现存种群数量约为500条。性未成熟的补充群体占4.6%,其余95.4%均属10岁以上的个体,其年龄锥体呈倒锥形。后对野生鳄卵的调查,发现数量逐年减少。产出的蛋能正常孵出幼体更属罕见。得出野生扬子鳄种群属于正在消亡的种群。由于得到保护,1992年统计约有野生种群900条,国内外一些大动物园尚饲养一些扬子鳄,上海动物园、宁波动物园、浙江省安吉县、长兴县和洛克菲勒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报道过扬子鳄的人工繁殖。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是当前扬子鳄最大的贮存库,除了饲养100多条成鳄做为繁殖种群外,至1992年先后人工孵出幼鳄7000多条。 [致危因素及现状] 主要致危因素可概括如下:①栖息地环境的破坏 扬子鳄喜栖息于沟、塘、水库等各种自然水体,这些水体常年积水,气候温暖而潮湿,草木生长旺盛。这样的环境既适合于扬子鳄在水里活动、觅食、建造洞穴和交配,又适于它营巢繁殖后代。但是这种区域,正适合于人类生活,由于人口剧增,人们不断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为用柴,砍草伐木遍及各角落,大量破坏其洞穴及产卵场所。由于植被破坏,丘陵地带蓄水性能急剧下降,开荒面积增大,用水量大增,过去从不干枯的塘、沟,现在常出现干枯现象,加上通长江的江河,因砍伐森林,水土流失,河床抬高1~2米,常引起水涝。涝与旱都给扬子鳄生活带来极大困难。每逢干旱或水涝,它常迁出干枯之地或被淹埋的洞穴,四处寻觅新栖息地,这时常被大量捕杀。②乱捕滥猎 由于扬子鳄捕食饲养鱼和小鸭小鹅,爬行时压坏秧苗,营造洞穴破坏圩堤等,危害了人们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鳄肉可食、皮可制革,且有药用价值,成为扬子鳄被杀的原因,乱捕滥猎扬子鳄的现象屡见不鲜。③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引起扬子鳄食物减少 扬子鳄以螺、蚌、虾、水生昆虫、鱼、蛙、小型爬行动物、鸟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但以生活在水中的动物为主要食物。近年来由于农田内大量使用农药化肥,污水流入塘内,影响了鱼、虾、螺、蚌等的生长,天然饵料大幅度下降,导致扬子鳄繁殖率与生存力的降低,特别是初生幼鳄,常因得不到足够的饵料难以越冬,大量夭折。④气候变化 扬子鳄化石发现于黄河南面,但我国较可靠的文字记载未曾在这些地方发现过它们,说明它们很早以前在黄河南面已灭迹了,究其原因,气候变化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众所周知,当地史进入第四纪,全球性的温暖气候为严寒酷冷的大冰期所取代。文献记载公元前903和897年,汉水有过两次结冰,公元366年从昌黎到营口的渤海海面连续三年冰冻,冰上可以过往车马及3 000~4000人的军队,公元1111年太湖冰上可通车马,扬子鳄是一种喜暖怕冷的动物,性腺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如温度太低,其性腺不能正常发育,同时卵的孵化期一个月左右,孵化期要求30℃左右的孵化温度,若低于28℃,幼鳄难以孵出,这就决定了扬子鳄难以在寒冷地区繁衍后代,北方气候寒冷,它只能退缩江面。

中名 丹顶鹤

拉丁名 Grus japonensis

命名人 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 2000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 湖南教育出版社

描述 描述:体高(150厘米)而优雅的白色鹤。裸出的头顶红色,眼先、脸颊、喉及颈侧黑色。自耳羽有宽白色带延伸至颈背,体羽余部白色,仅次级飞羽及长而下悬的三级飞羽黑色。, 虹膜-褐色;嘴-绿灰色;脚-黑色。 叫声:繁殖时作号角叫声。 分布范围:繁殖于日本、中国东北及西伯利亚的东南部;越冬在朝鲜及中国东部。 分布状况:全球性易危(Collar et al., 1994)。于中国东北繁殖。冬季南迁至华东省份及长江两岸湖泊,也有至朝鲜及日本。偶见于台湾。这种过去的常见鸟现在已稀少且局限于宽阔河谷、林区及沼泽。冬季在江苏盐城尚有大群越冬。 习性:在繁殖地的炫耀舞蹈很受当地文化推崇。飞行如其他鹤,颈伸直,呈"V"字形编队。

中名 川金丝猴

拉丁名 Pygathrix roxellana

命名人 胡锦矗. 1998.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 科学出版社.

描述 识别特征 体型中等猴类。鼻孔向上仰,颜面部为蓝色,无颊囊。颊部及颈侧棕红,肩背具长毛,色泽金黄,尾与体等长或更长。成年雄体长平均为680mm,尾长685mm。 分布 分布于四川、甘肃、陕西和湖北。四川主要分布于岷山、邛崃山、大雪山和小凉山,包括南坪、松潘、黑水、平武、青川、北川、茂汶、汶川、理县、安县、绵竹、大邑、什邡、都江堰市、彭县、崇庆、天全、芦山、宝兴、泸定、康定和马边等22个县境内的部分林区。甘肃主要分布于文县、舟曲和武都等县部分林区属岷山和邛崃山向北伸延的山地。 陕西分布于秦岭南坡,包括佛坪、洋县、周至、太白、宁陕等县的部分林区。湖北主要分布于神农架山区,包括房县、兴山和巴东等三个县的部分林区,属大巴山东段。 生境与习性 金丝猴是典型的森林树栖动物,常年栖息于海拔1500-3300m的森林中。其植被类型和垂直分布带属亚热带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以及次生性的针阔叶混交林等四个植被类型,随着季节的变化,它们不向水平方向迁移,只在栖息的生境中作垂直移动。群栖生活,每个大的集群是按家族性的小集群为活动单位。每个小家族集群又由一强健的成年雄体为首领猴和3-5只雌猴及3岁以下的幼猴和哺乳的仔猴所组成。金丝猴的食性很杂,但均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所食的主要植物达118种(李贵辉等)。春季它们在卧龙主要采食假稠李、花楸、栎、槭、冬青、野樱桃、构树等植物的芽苞、枝芽、花蕾以及木姜子、杜鹃等花瓣,也偶见有少数雄体下地吃野当归和紫花碎米荠幼苗。夏季主要采食桦、假稠李、紫花卫茅、野樱桃、花楸、板栗、桑、构树、冬青、山楂、山葡萄等。秋季以各种花楸、海棠、山楂、猕猴桃、拐枣等果实和松、板栗、高山栎等种子,有时也下地觅取。冬季主要是在林中啃食多种树皮、藤皮以及残留的花序、果序、树干上的松萝、苔藓等。性成熟期雌性早于雄性,雌约4-5岁,雄猴迟到7岁左右。全年均有交配,但8-10三个月为交配盛期,孕期6个月左右,多于3-4月产仔,个别也有在2月或5月产仔的。成年猴群中,雄雌性比约为1:2。天敌有豺、狼、金猫和豹以及雕 、鹫、鹰等。 种群现状 据湖北神农架调查有4群,最多的猴群为123只,估计约有500只左右(华中,1980)。川东巫山有2-3群,数量不足100只(王应祥等,1990)。陕西秦岭约有53个猴群,每群小的约50只左右,大的约100只左右,最多约300只,估计陕西境内约有5340只(李保国、杨兴中,1994)。四川和毗鳞甘肃南部,金丝猴的分布,在岷山约有1300 km2面积,邛崃山约10000 km2,大雪山和小凉山约有2000 km2有分布,总计约有2500 km2内面积有分布。但它们栖息的生境离不开森林,实际栖居的环境约为其总面积的1/5。四川猴群数量较多,一般为200-300只,每群活动范围是30-60 km2,除去猴群之间的距离,估计约有100群,若每群以200只计,四川加上甘南约有2万只。因此,四个省总计约25000只左右。据Eudey1987年估计,川金丝猴的总数不超过1.5万只。 致危因素 长期以来滥捕滥杀是金丝猴濒危的主要威胁之一。1963-1974年仅四川省境内不完全统计,就超过了300只。同时,森林采伐彻底地破坏了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造成分布不连续,分布缩小,最终导致绝迹。再次是毁林开荒,林中放牧,缩小了它们的生境。 饲养情况 1958年有的部门组织人力在陕西秦岭大量捕捉企图出口,后被制止,不少因饲养不当而死亡。动物园为了展出,从捕捉、驯化、饲养繁殖,已总结了一系列经验。北京动物园自1964年就繁殖成功,到1982年已繁殖成功17胎次,但其中流产和早产竟达8胎次,占总胎次的47%。以后总结了经验,把展出区与繁殖场分开,排除干扰,以及雌猴兽舍少放雄猴,避免追逐流产等经验,繁殖成活率有了提高。1991年5月20日第一只人工饲养下的川金丝猴子二代(雄性)在北京动物园出生,这是川金丝猴人工饲养条件首次生下子二代(黄世强等,1993)。1987年重庆动物园的金丝猴到美国雅图展出期间,还产了1幼仔,待展出结束,虽经长途旅行,横垮太平洋,母仔仍安全地返回了重庆。 现有保护措施 金丝猴是我国特产动物,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已将其列为国家 I 级。在保护区方面,除建立了湖北神农、陕西周至和四川南坪白河三个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外,陕西佛坪、甘肃白水江、四川卧龙等十几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境内也有金丝猴,它们实际上和大熊猫一样得到了重点保护。不少地区一经保护区建立,猴群恢复很快。如湖北神农架未建保护区以前。数年内被滥肆捕杀多达二,三百只,建立以后偷捕盗猎基本制止,如生境保护有成效,其种群当可保持稳定。

学 名 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中文学名 银杉

科 别 Pinaceae 松科

濒危类别 稀有 保护级别 1级

现 状

分布省县 广西,湖南,四川,贵州

学 名 Davidia involucrata Baill

中文学名 珙桐

科 别 Nyssaceae 蓝果树科

濒危类别 稀有 保护级别 1级

现 状 因挖掘野生苗栽植及森林的砍伐破坏,目前数量较少,分布范围日益缩小 ,有被其它阔叶树种更替的危险

分布省县 陕西镇坪;湖北神农架,兴山;湖南桑植;贵州松桃,梵净山;四川巫山,南川,平武,汶川,灌县;云南绥江

分布描述 陕西东南部;湖北西部至西南部;湖南西北部;贵州东北部至西北部;四川东部,东南部,北部,西部至南部;云南东北部

气候类型 冬冷夏凉,常年多雾,多雨,空气湿度大

海拔(M) 平 均 温

年降水量 1000 土壤PH值 4.5-6.0

土壤类型 山地黄壤或黄棕壤

地形特征 山地

生态特征 冬冷夏凉的常绿或落叶阔叶林

群落特征 常绿或常绿落叶阔叶林,多呈零星散生或建群成分,乔木一二层

伴 生 种 扁刺锥 Castanopsis platyacantha Rehd. et Wils. 木荷 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 峨眉黄肉楠 Actinodaphne omeiensis (Liou) Allen 粗穗柯 Lithocarpus elegans (Bl.) Soepadmo 包?柯 L. cleistocarpus Rehd. et Wils.

花 期 5 果 期 10

科研价值 对研究古植物区系和系统发育均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经济价值 作家具,驰名世界的珍贵观赏树种

保护措施 设保护点,严格保护,并开展引种栽培和繁殖试验,人工造林

繁殖方式 种子和扦插育苗

栽培要求 采种后低温层积,苗期搭荫棚,5-7月扦插,夏季高温干燥地不易引种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940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