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症状有烂种、烂芽、青枯或黄枯死苗。烂种是播种后未萌发的种子腐烂;烂芽是播种后谷芽未转青即死亡,初期幼根或芽卷曲变黄褐色,后期变腐之后枯死。青枯和黄枯多在3叶期前发生,幼苗遇低温阴冷突然转晴天气,常出现突然失水,青枯死亡;若长期低温阴雨,叶片缓慢死亡,则出现黄枯。防治方法主要有:
(1)改进育苗方式。推广免疫育苗,用软盘育苗、旱育苗代替水育苗,尽量选择地势较高而平坦、肥力中等的田块作为育秧田。
(2)提高种子质量和催芽技术。一是把住留种、贮种、晒种、选种关,提高发芽率,促进秧苗健壮生长;二是催好芽,温度要稳定在10℃以上,即不要高温逼芽,也不要低温等芽。做到“高温(36~38℃)露白,适温(30~35℃)催芽,降温(20~25℃)炼芽”,增强秧苗抗逆能力。
(3)加强秧田管理。特别要注意通风炼苗,做到早炼苗,炼小苗。
1.直接原因
(1)虫害。造成水稻穗枯死的虫害主要有:螟虫(三化螟、二化螟、大螟)、褐稻飞虱、蝼蛄等,其中螟虫以二化螟为主,以幼虫蛀食茎秆造成白穗,拔起白穗可见断口处有明显虫咬痕迹。褐稻飞虱以成、若虫聚集水稻基部刺吸汁液为害,严重时造成植株基部组织破坏、腐烂,同时诱发基腐病、菌核病,常造成田间水稻局部或连片枯死。蝼蛄为害主要集中于田埂边,咬断近地表茎秆,造成整棵枯死。
(2)病害。造成水稻穗枯死的主要病害有:穗颈瘟、节瘟、恶苗病、细菌性基腐病、小球菌核病、纹枯病等,其中穗颈瘟在水稻抽穗期侵染危害,致使穗颈褐变坏死形成白穗,危害枝梗可造成稻穗局部枯死;节瘟主要危害穗下1、2节,致茎节变黑干缩,形成白穗、瘪粒;恶苗病危害的植株一般到拔节孕穗期陆续整株枯死,发病轻的就可推迟到灌浆期显现症状,形成白穗、瘪粒;细菌性基腐病穗期危害,致使基部茎节病变,植株失水形成枯孕穗、白穗,病株根节有恶臭味,并生有少量较短的侧生根。小球菌核病一般危害基部茎秆,致使茎秆整段变黑腐朽,易拔断,造成全株枯萎或贴地倒伏枯死,剖开叶鞘和茎秆的腐朽组织,可见大量黑色菌核。纹枯病在苗期至穗期都可感染发病,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也危害茎秆,病斑呈云纹状,穗期发病严重时,可造成整株枯死,形成死孕穗或白穗瘪粒,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形成褐色菌核。
(3)药害。主要是由药剂使用不当造成的。一是用药浓度过大造成局部植株严重灼伤死穗;二是误用除草剂造成植株连片整株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