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石柱县石家乡在哪里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10:09:31
字号:

石家乡位于石柱县境东北部,属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及“中国黄连之乡”的一部分;乡0所在地距县城55公里,距长江西沱港53公里,国道318线穿境15公里,与重庆、武汉等沿江大中城市直接相通;东靠黄水镇,南接鱼池镇,西连王家乡,北邻临溪镇,全乡辖5个村、29个村民小组、2907户、9968人,幅员面积5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492亩,林地面积58400亩;最高海拔1400米,最低海拔800米,属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变换明显,土壤肥沃,植被繁茂,资源丰富。

重庆市石柱县石家乡在哪里

民国21年(1932年)始置石家镇,1940年改为石家乡,1942年增设为石家区,建国后仍设石家区、石家乡,1984年6月石家乡划归黄水区管辖,2001年7月全县撤区并乡后,设置石家乡,直属县管。

石家乡盛产黄连,兼有山茱萸、杜仲、黄柏、厚朴、天麻等中药材,共有在地药材近万亩,是全县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乡镇之一;辣椒、莼菜、烤烟种植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生猪、山羊、肉牛、商品鸭为主的畜牧业具有明显优势。石家乡素来是全县的产粮大乡之一,有“高原粮仓”之美称。

2.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石家乡

简介

石家乡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北部,成立于1984年。东面与湖南江华瑶族石家乡

自治县白芒营镇毗邻,北面与江永县松柏乡接壤,全乡总面积91.13平方公里,是湘桂边界上的一个新兴小乡。

乡0驻石家社区(世家村),距县城22公里,富阳至石家、福利至麦岭、石家至白芒营三级公路贯通全境。全乡辖7个村委、1个社区、56个自然村,总人口1.34万人。全乡土地、山场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适宜发展春烤烟和脐橙生产。境内的龙湾白云洞村千亩水田连片进口替代烟叶示范基地、家盛(脐橙)果业、富人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远近闻名,石家乡已成为全县主要的春烤烟、脐橙生产基地之一。

石家乡位于富川瑶族自治县东北部,南邻福利、西接葛坡、北通麦岭和湖南省江永县松柏乡,东面与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白芒营镇接壤,全乡总面积91.13平方公里。乡人民0设在石家社区,距县城22公里,下设农业服务中心、林业水果部、卫生院、文化部、计生服务所、中学、中心校等单位19个。全乡辖7个村委,1个社区,56个自然村,15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398人,其中瑶族人口占48.96%,境内瑶汉人民操民家话和七都话。全乡山林面积18078亩;耕地面积14020亩,其中水田9038亩,旱地4982亩;可开发的荒山荒坡达3万亩以上。石家属石山峡谷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对发展特色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农业

石家乡盛产黄连,兼有山茱萸、杜仲、黄柏、厚朴、天麻等中药材,共有在农业

地药材近万亩,是全县最大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乡镇之一;辣椒、莼菜、烤烟种植规模不断壮大,已成为全乡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生猪、山羊、肉牛、商品鸭为主的畜牧业具有明显优势。石家乡素来是全县的产粮大乡之一,有“高原粮仓”之美称。石家乡传统农业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花生、油菜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后,石家乡成为全县重要的春烤烟、脐橙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经过全乡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石家乡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2005年,全乡烤烟种植面积3518亩、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11000多亩,产值300多万元;粮食总产量5820吨,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1820元。

特色产业

石家乡从项目、技术等方面,鼓励支持规模养殖户发展,树立典型,并通过典石家乡

型示范以养猪专业户的宣传效应,引导群众大力发展养猪业。目前,该乡有年出栏肉猪300头以上的猪场2个、年出栏肉猪30头的养殖大户20户。引进项目创办鱼苟山塘科技示范基地,在水中养鱼、岸边养猪,进行立体养殖。目前,该基地已投入资金80多万元,兴建了标准化猪舍,添置了紫外线消毒设备,聘请了2名技术员,在水库饲养8万多尾鱼,现存栏瘦肉型母猪70多头,肉猪200多头。曹里村结合实际,结合“三位一体”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引导群众走以沼气为纽带,大力发展脐橙、早柑等优质水果种植和瘦肉型猪养殖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以“猪-沼-果”为生态模式的生态农业发展路子,并推行“沼液喂猪”技术,既增强猪的抗病力,也降低了养猪成本。全村水果种植面积达2500多亩,人均有果面积近1亩;修建沼气池222座,入户率达33%;养殖瘦肉型猪400多头。

菜篮子

一是努力建设好优质马铃薯种薯基地。确保全乡稳定种植面积3000亩,产石家乡

种薯4500吨以上。二是强力推进辣椒产业化。坚持“市场+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干部带头种,示范片推动发展,良种加良法,力保全乡每年实际种植面积3000亩,产优质鲜椒2400吨以上。三是恢复发展莼菜,重新恢复发展莼菜基地。实现稳定种植面积1000亩,实现莼菜生产的“无污染、无公害和高产、优质、高效”。四是强化壮大畜禽产业。在全县塑造石家畜牧业大乡名片地位。五是大力发展蔬菜。大力发展时令蔬菜和反季节蔬菜1000亩以上,牢牢占领黄水、鱼池、临溪等周边旅游市场。六是巩固发展烤烟。鼓励和支持发展大户种植,稳定种植面积1200亩。七是千方百计发展中药材。让石家在“中国黄连之乡”中也有一席之地。

基础设施

全乡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实现8000万元以上,力争达到1亿元。一是石家乡

全乡通各村中心点的公路全部实现油化或水泥硬化,90%以上村民小组公路畅通,石家坝—临溪镇公路全面硬化,连通石家坝—王家乡石万公路。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见成效,全县新农村建设推进村之一——黄龙村水、电、路、住房、居民点全面改观,成为全乡示范。全乡建成示范点5个,配套建设新型农民住宅小区5处,建成农民活动中心5个,基层公共服务中心5个,便民连锁超市5家,老年活动场所(地)5个。三是全乡29个村民小组100%完成农村高、低压电网改造,实现同网同价。四是50%以上的村民小组建起人畜饮水工程,饮用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五是争取国家财政资金2000万元以上完成官天坝为重点的沟河改造和土地整治工程,创建官田坝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六是加大场镇开发力度,逐渐完善场镇功能,改善场镇设施条件。七是完成乡卫生院和4个村级卫生室的改造和配套建设,增添先进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群众参合率达到100%。八是争取主公路沿线电视宽带网进入农户,让更多农户能收看闭路电视。九是全面启动烤烟主产区域烟水配套和烟机配套工程,改善相关区域的灌溉条件和耕作条件。

社会发展

2007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地方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5%石家乡

,达到39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2%,达到2570元;固定资产投资增加200万元,达到1200万元;财政收入增长20%,达到90万元;本区域内居民存款余额增长20%以上,突破3000万元,贷款余额增长10%,达到500万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7%以上,人口出生性别比100:120以内,计划生育综合考核进入全县前十名。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确保达标,力创“先进单位”。“两基”、“普实”复查验收达标,基础教育综合评估进入全县同类学校前十名。卫生事业整体水平有新的突破,新农合农民参合率达到75%以上,参合农民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以上。

领导班子

谭家明:0石家乡委员会-,主持乡党委全面工作。谭家明

简介:谭家明,男,土家族,重庆市石柱县人,生于1963年11月,大学本科,0党员。1983年10月参加工作1983年10月至1988年02月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乡、三益乡0文书;1988年03月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来区委、区公所文书;1992年01月至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龙沙党委副-、乡长;1993年09月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鱼池乡-;1997年11月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来区工作委员会纪委-;1998年11月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来区工作委员会副-;2001年07月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鱼池镇党委副-、镇长;2005年11月任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石家乡-;1994年至1996年分别荣获0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优秀0员、优秀知识分子称号;2001年至2006年被0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委表彰为年度优秀领导干部。

三圣庙石塔三圣庙石塔位于石家乡九龙村石院组,时代为清嘉庆十六年(1811),类别为古建筑。2011年12月31日,三圣庙石塔列入石柱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道地药材

人参之乡———吉林省抚松县;

三七之乡——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黄连之乡———四川省石柱县;

党参之乡———山西省长治县;

当归之乡———甘肃省岷县;

甘草之乡———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

枸杞之乡———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

银花之乡———山东省平邑县;

茯苓之乡———湖北省罗田县;

银耳之乡———四川省通江县;

浙贝之乡———浙江省鄞县;

玄胡之乡———浙江省东阳市;

杭菊之乡———浙江省桐乡市;

麦冬之乡———浙江省慈溪市;

白术之乡———浙江省磐安县;

山药之乡———山西省平遥县;

枳壳之乡———江西省靖安县;

木瓜之乡———安徽省宣城市;

泽泻之乡———福建省建瓯市;

珍珠之乡———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

山楂之乡———河南省林州市;

黄芪之乡———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

川贝之乡———四川省松潘县;

何首乌之乡———广东省德庆县;

罗汉果之乡———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县;

薄荷之乡———江苏省南通市;

蜈蚣之乡———浙江省岱山县;

萸肉之乡———浙江省淳安县;

阿胶之乡———山东省东阿县。

天然药材的分布和生产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我国疆域辽阔,地处亚洲东部,大部分地处北温带,并有大兴安岭北部的寒温带、秦岭淮河以南的亚热带,及华南低纬度的热带,加之地貌复杂,江河湖泽、山陵丘壑、平原沃野及辽阔的海域,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水土、日照、气候、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尽相同,甚至南北迥异,差别很大,因而为各种药用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矿物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使各种中药材的生产无论品种、产量和质量都有一定的地域性。

古代医药学家经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认识到即便是分布较广的药材,也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各地所产,其质量优劣不一样,由此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道”本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单位。“道”在秦朝开始出现,起初与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在唐贞观年间,根据山川地貌等自然地理条件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道成为州县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之后迭有增加,至唐睿宗景云年间达二十三道之多。至今韩国和日本扔沿用“道”的行政区划。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宋代寇宗奭《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谓:“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强调了水土气候等自然条件与药材的生产、气味的形成、疗效的高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的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历代医药学家都十分重视道地药材的生产。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起,众多的本草文献都记载了道地药材的品种产地资料。中国传统的道地药材按资源分布区域不同主要分为川药、广药、云药、贵药、怀药、浙药、关药、北药、江南药、西药、藏药等类。

川药指四川、重庆等地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重庆的黄连(石柱),四川的川芎(灌县)、附子(江油)、麦冬(绵阳)、白芷(遂宁)、川牛膝(天全)等。

广药指广东、广西南部及海南、台湾等地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广东的砂仁(阳春)、巴戟天(高要)、陈皮(新会),海南的槟榔等。

云药指滇南和滇北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云南的三七(文山)、茯苓(丽江)、诃子(临沧)、儿茶(西双版纳)、石斛(彝良)等。

贵药指以贵州为主产地的道地药材,如产于贵州的天麻(赫章)、杜仲(遵义)、吴茱萸(铜仁)、朱砂(万山)、艾片(罗甸)等。

怀药指河南境内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河南的焦作温县、沁阳、武陟、孟州的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怀菊花,为著名的“四大怀药”,此外尚有金银花(密县)、天南星(禹州)、天花粉(安阳)等。

浙药指浙江及沿海大陆架生产的道地药材,如以“浙八味”为代表的浙江道地药材,包括白术(临安)、白芍(东阳)、浙贝母(鄞州)、杭白菊(桐乡)、延胡索(东阳)、玄参(磐安)、麦冬(慈溪)、温郁金(瑞安)等。

关药指东北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吉林的人参(抚松)、平贝母(抚松)、鹿茸(双阳)、北五味子(集安)、东北的关龙胆和关防风等。

北药指河北、山东、山西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和东部等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山西的黄芪(雁北)、潞党参(潞安,注:今长治);山东的阿胶(东阿);河北的酸枣仁(邢台)、知母(易县)、祁白芷(安国)等。

江南药指湘、鄂、苏、皖、闽、赣等淮河以南省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安徽的亳菊花(亳州)、滁菊花(滁州)、贡菊花(歙县)、牡丹皮(铜陵)、石斛(霍山)、木瓜(宣城);江苏的薄荷(太仓)、苍术(金坛);福建的泽泻(建瓯)、太子参(柘荣)、莲子(建宁);江西的枳壳(清江,注:今樟树);湖北的山麦冬(襄阳)、党参(南漳板桥镇)等。

西药指西安以西的广大地区所出产的道地药材,如产于甘肃的当归、秦皮;青海的秦艽(黄南);宁夏的枸杞子(中宁)等等,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沿用至今。

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环境条件的变化使上党人参绝灭,人们遂贵东北人参;川芎在宋代始成为道地药材;三七原产广西,称为广三七、田三七,云南产者后来居上,称为滇三七,成为三七的新道地产区。

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重视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强调道地药材的开发和应用,对于保证中药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国内外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加,再加上很多道地药材的生产周期较长,产量有限,单靠强调道地药材产区扩大生产,已经无法完全满足临床的需求。因此,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研究道地药材的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创造特定的生产条件,对发展优质药材生产,开拓新的药源都是必要的。

当前,对道地药材的栽培研究,从道地药材栽培品种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调查、道地药材生态型与生长环境关系的研究(包括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到道地药材植化的研究、道地药材的药理研究及野生变家种的生态研究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动物驯养工作也在进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部分短缺药材的需求。当然,在药材的引种或驯养工作中,必须要确保该品种原有的性能和疗效。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913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