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太白县,秦岭深处的香格里拉,安静、朴实又神秘。
横跨南北的秦岭,使这座陕西最高之城,拥有着极其复杂的自然景观,高山、林地、河流、山谷。绵长的地理跨度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极大的促进了物种的形成和生长,让长居于此的人们可以通过采集、捡拾、原始栽种,轻松的获取大自然的馈赠。
野生木耳
白云村,位于太白县咀头镇以南19公里处,得益于自然禀赋,这里天蓝、山绿、水清。走在村道上,花草相依、绿树成荫,成片的民宿院落……所见之处整齐划一、干净整洁。
绕过村落,连绵的大山下,不规则的山地,被村民开垦出小块的菜畦。下午两点钟,暴烈的阳光,将村民早早赶回家中。一方天地下,李婆婆独自蹲在田间,缓慢又细心地拾掇着自家的果蔬。
在她家的菜畦旁,有两座由椴木整齐搭盖的木架,这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寻找生长于太白深山之中的野生椴木木耳。
野生木耳,由树木天然滋养孕育,与袋料培育的木耳,无论气味、口感,还是营养价值截然不同,是名副其实的“山珍”。早在2000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的记载,而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素食篇”中,更详细介绍了木耳菹的做法。
太白的野生木耳,主要以椴木为主,而白云村背后的大山中,正隐匿着一片野生椴树和松树的自然交杂林。太白县是秦岭生态保护的先锋,全面禁止滥砍滥伐,白云一带用来培育木耳的椴木,都是村民在密林间细心搜寻到的枯枝死树,再踩着陡峭坎坷的山路,一根根扛下山来。
此时正是太白的雨季,木耳充分汲取了椴木中的营养成分,在雨水的刺激下疯长,一朵朵黑色精灵从椴木架上钻出,鲜嫩而柔软。因为担心有雨,李婆婆早早将木架上的木耳采摘下来,将将一脸盆,是一个上午的收获。
面对我们的到来,李婆婆充分展现了山里人的淳朴热情,一边招呼我们喝水,一边从自家菜畦间拔几条新鲜的黄瓜,给我们消暑。面对镜头,略显羞涩的李婆婆得知我们是为当地农产品做宣传,她的话匣子一下子拉开:白云一带的农家,几乎都培育着这种野生木耳,每户产量不大,但实际总量不小。好山好水,给了白云一方净土,却也隔绝了山里与繁华世界的联系。除了每逢盛夏赶来避暑的都市人,一年间大多时候,这座静谧的村落都只能用清冷来形容。留守的老人孩子,显然跟销售技巧挂不上边,一年下来培育的木耳,除了自己食用,就只能坐等外地客商上门来收,然后卖出和大棚木耳相同的价格。
去年开始,县政府的电商服务站开到了村里,往返于县城与村落间的物流车为处于旅游淡季的村庄注入了些许活力。网络销售,对于依然保持着最原始卖买思维的李婆婆来说,显然是新鲜又神秘的。时间有限,我们很难让老人领会其中的奥妙,但我们的到来,却让她对自家的木耳销路,有了向往和信心。
双耳花椒
靖口镇,太白县西部边境,与凤县接壤。地处秦岭中低山区,境内海拔在800~2819米。这里群山连绵,森林广布,黄牛河、石沟河在此交汇后流出县境流入汉江,眉凤公路穿境而过。
当地人种植花椒的历史悠久,其中以双耳花椒最为出名。这种花椒很奇特,麻味醇厚,椒香扑鼻,根瓣下长着两个小圆球,形似双耳,因此被当地人形象的称为“双耳花椒”。
开在乡间的土路上,两旁时不时闪过小片小片的花椒园和随风飘过的浓郁椒香。说是园子,有的不过一二亩地,然而家家户户皆有种植,也让靖口镇,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椒之乡”。
清晨的露水,让挂满枝头的鲜椒显得格外娇艳,李大爷老两口,早早来到自家椒园,开始采摘花椒。新鲜的花椒必须快速蒸脱水分,才能保证原本的气味和营养不会流失,而这一切,只能依靠太阳的力量。因此,他们必须要赶在烈日当空前,将花椒采摘完毕。山风吹过,让人觉得一丝寒凉,但踩在梯子上采摘花椒的李大爷,额头早已沁满汗水。山里人朴实又不善言辞,面对我们一行人,老两口大多时只腼腆的笑,手下却不忘劳作。
只有亲自动手,才知道采椒的苦。一面小心谨慎,以防被枝上的刺扎到,一边又担心手法不对,破坏了椒粒的完整。今年雨水多,靖口的花椒产量普遍不高,李大爷并没有让外地务工的儿子回来,这两亩花椒园,都是老两口一串串亲手采摘下来。
临近中午,院子里的光照很好,老两口赶忙将屋里的草席拿出来,将花椒均匀的铺在上面。晾椒,不需要精妙的技艺,却要有足够的耐心。只有充分吸收太阳的光和热,椒果才会完成炸裂的过程,将气味完全散发出来。剩下的椒籽,被李大妈小心的收集起来,村上没有榨花椒油的技术,这些椒籽,会被花椒一起,被往来的客商低价收走。
酒香也怕巷子深,坐等上门式的被动销售,是大山椒农的常态,辛勤却依然贫穷。
临行前,大伙儿张罗着团购,买下了10斤花椒。这是李大爷今年以来,成交的最大一笔买卖。希望这次我们的到来,留给他的,远远不止这几百块钱的收益。
山茱萸
?
桃川镇,地处秦岭北麓,南靠太白山主脊,北依青峰山脉,距离县城26公里,是太白山茱萸的主要产区。
山茱萸是我国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以其补力平和、壮阳而不助火,滋阴而不腻膈,收敛而不留邪等特殊功效被历代医学所喜用。其药用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后的《吴普本草》、《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范子计然》、《千金翼方》、《图经本草》、《本草纲目》等诸古医典中均有记载。山茱萸是六味地黄丸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药,是补肾精、抗疲劳的人间“仙果”。中医泰斗张锡纯曾言:“一味山茱萸,胜过人参当归。”
2018年,山茱萸被卫健委列为药食两用品种。
太白山茱萸,中国道地药材,自三国时期开始,太白山区就是优质山茱萸的原产地。海拔在1500米左右的高山上,光照充足、水源纯净。太白农民可谓是“佛系”种树,把树栽上了就不再管,野外自然生长,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直到10月成熟了去采摘。
趁着晌午阳光正好,张大姐翻动着地上晒着的火红的山茱萸。天、白云、青山、红枣皮,劳动的农民……描绘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生动画卷,也为夏日的太白增添了勃勃的生机。
张大姐家是贫困户,家里娃都是靠着县里的助学贷款上的学。这两年太白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让张大姐一家尝到了甜头。
“咱太白这环境好,空气又新鲜,没有啥污染,山清水秀的,山茱萸种那有十来年了,七八年以后才能采果子,你看咱这个山茱萸,果肉厚,颜色红,晒干以后摸着还油润的很。而且咱这都是无公害,不施肥不打药。好多客商冲着这,起早就来这采收了,除了咱陕西,还有山西、四川的。就是以往价都给的低,咱也没办法,主要没销路么,一年挣不下几个钱。现在能放到网上销售,咱也不愁了,去年这一下多赚了差不多有两千块钱”。
每年三月,漫山遍野的山茱萸花竞相绽放,远远望去,金**的山茱萸花点染着山涧、沟壑、农舍,金色的浪花为雪域太白增添了无尽的风光,太白桃川 · 山茱萸节盛大开幕,吸引无数游人来此观光,赏美景,品美食,体验风土民俗。时间不凑巧,我们未能领略到万树争荣的如画美景,但望着张大姐家院子里,在阳光的照射下发散出一片鲜红色光芒的茱萸果,让我们觉得此行无憾。
土蜂蜜
土蜂蜜是太白县农产品的品牌名片,在蜂蜜市场乱象百出的今天,太白土蜂蜜绝对是一股清流。
? 土蜂蜜的正确叫法,应该是中华蜂蜜,也就是我国的当家蜂种——中华蜂酿造的蜂蜜。数千年农耕文明的影响,让中国人滋生出对“土”的特殊情结。
养蜂人老张,一位淳朴而健谈的老人。三十多年来,他和老板一直守着自己的两间土房和几十个老旧的蜂箱。儿子在县城买了房接他去住,被他直言拒绝。他的理由是:“咱在山里住惯了,弄那边不自在,而且养不成蜂么?”大山和养蜂,已经深植于他的骨髓和血液之中。
他详细的为我们介绍了养蜂的过程和土蜂蜜的特点,生怕遗漏一点。跟他的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其实界定土蜂蜜的好坏,无非就是四点:蜂种、蜜源、环境和工艺。
太白是土蜂天然的乐园,作为国家级重点中蜂散养基地,太白县全境禁止意蜂进入。由于习性问题,与主要出产单花蜜的意蜂不同,中华蜂所酿之蜜为多花蜜,在蜜源质量高的地区,百花蜜绝不是夸大的说辞。“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年凉爽的气候,使太白山植物的花期短暂而集中。每年6~9月,万苞争开艳,惹来黄花郎,肆意丛中采,归来酿百蜜。百花蜜采于野外的万花丛中,集百花百草之精华。
太白山是中国三大药山之一,生态良好,中草药种类丰富,其中珍稀中药材,多达640余种。因为蜜源中多为中草药,所以土蜂蜜中蕴含了丰富的中草药营养成分,滋补价值极高,而太白的中华蜂也被古代名医大贤称之为“药蜂”。
老张现场打开蜂箱,为我们演示起割蜜的过程。土法割蜜对取蜜时间要求很严格,只能在入秋之后,蜂群断子时进行,这样取蜜不会对蜂群造成影响,也能最大限度保证蜂蜜品质。所以,太白的蜂农,都是一年只割一次蜜。
10-15天的自然酿造,让蜜得以完全成熟。从蜂巢中留下的蜜,金黄璀璨,浓郁丝滑,第一次嚼着蜂巢,品尝最新鲜的蜜,甜在心里。
进几年来,老张家产的蜜,除了零星售卖和送人,基本都是整批卖给县上的蜜蜂工厂。这座处处透露着现代化气息的建筑群,和大山深山的作坊相比,完全两方天地,让人觉得恍如隔世。主管生产的李主任告诉我们,他们虽然有自己的养蜂场,但因为产品需求量太大,百分之九十的蜂蜜还是从太白蜂农手中收集。谈到工业化是否会影响蜜蜂品质的问题,他显得有些无奈:“很多消费者都走进一个误区,觉得农家自产不经过加工的才叫原生态。但是没经过加工的的蜂蜜,含水量比较大,到夏天会发酵变质,所以一定要经过脱水加工,浓缩处理。而且原蜜中会含有杂质,花粉,蜜蜂的残翅,尸体,一般的过滤根本弄不干净,所以需要经过杀菌处理。咱们整个过程都是物理加工,根本不会损失蜂蜜的营养成分,食品么,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这次的走访,远没有结束,却令人收获颇丰。大自然孕育出天地万物来滋养我们的身体 ,太白的众多农特产品,就像是灵动的舞者,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的升,有的降,有的沉,有的浮,它们优雅地舞动着,共同谱写着阴阳调和之歌,让人们享受到安乐康宁。
了解更多太白高山农产品
参龟固本酒轰动山城的秘密?
看过《神医喜来乐》的朋友大都记得这样一个情节:喜来乐仅用一粒花椒就解决了太监的牙疼病,受到慈禧的称赞。
为什么花椒有此神效呢?此法载于《本草纲目》附方中:“治虫牙疼痛,烧酒浸花椒频频漱之。”
中医说花椒
花椒是一个广布的品种,在我国东西南北部都有分布。但是四川产的花椒最地道,是道地药材。四川古有巴蜀之名,所以花椒常被称为蜀椒、川椒。四川出产的花椒色赤、肉厚、皮皱、味烈,又叫大红袍,这跟茶叶的大红袍可不是一回事,它是一味很好的中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蜀椒和秦椒分列了两个条目。 蜀椒就是巴蜀的椒,是四川的特产。秦椒,指的是秦岭一带产的椒。现《中国药典》已将蜀椒和秦椒统一在了花椒项目下,概括它们功效为 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花椒的果皮、种子、叶和根都能入药。《本草纲目》的蜀椒项下,就写到花椒果皮为椒红,因为它的果皮色红,所以叫椒红。我们今天所说的花椒,就相当于《本草纲目》里的椒红,用果皮的部分,是常用的温里药。
花椒性味辛、温,归脾、胃、肾经, 具有芳香健胃、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止痒的功效,用于治疗中寒腹痛、寒湿吐泻、阴痒、湿疹、虫积腹痛、手足厥逆、烦闷吐蛔、牙痛等病症。 《本草纲目》记载:椒,纯阳之物,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肿泻痢;入右肾补火,治阳衰溲数,足弱,久痢诸症。《神农本草经》:“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在伤寒大家张仲景的经方“大建中汤”和“乌梅丸”都用到了花椒,用它来温中散寒。
笔者在跟随云南吴氏扶阳学术流派第四代传人吴文笛副主任医师临床跟师学习时,发现他最擅长用的扶阳药除附子、干姜、桂枝、肉桂外,就是花椒,经常用于升举三阴方和乌梅丸中, 起到温中止痛、散寒燥湿的作用,往往患者都能效如桴鼓。 别看它小小一粒虽不起眼,但却在中医上得到广泛的应用。除内服外,还可以外用。
花椒怎么用
内服: 煎汤,1 3钱;或入丸、散。
外用: 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洗。
1. 蜀椒汤(《备急千金要方》): 治产后心痛,此大寒冷所为者,蜀椒二合。
2. 大建中汤(《金匮要略》): 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现有头足,上下痛而上可触近,蜀椒三钱。
3. 椒梅汤(《增补百病固春》): 治虫积腹痛,四肢冷,面白唇红,舌淡白;川椒三钱。
4. 治冷虫心痛方(《寿域神方》): 川椒四两,炒出汗,酒一碗淋之,服酒。
5. 治飧泄丸(《普济方》): 苍术二两,川椒一两,上为强末,醋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前温水下。
6. 治齿疼方(《圣惠方》): 川椒一两(去目),捣罗为末,以好白面丸如皂角子大,烧令热,于所痛处咬之。
7. 治肾风囊痒方(《仁斋直指》): 川椒,杏仁,研膏,涂掌心,合阴囊而卧。
8.椒红丸(《圣济总录》): 蜀椒,生地黄,上二味,先将地黄捣绞自然汁,铜器中煎至一升许,住火,候稀稠得所,即和前椒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酒下三十丸,治元藏伤惫,耳聋目暗。
花椒的妙用
1.治牙痛: 将花椒6克,陈醋100毫升加水煎煮,再去掉花椒,喝入口中含漱。
2.腹痛: 将花椒3克,干姜6克,香附12克加水煎服,每日两次。
3.治蛀牙: 将川椒9克于烧酒30毫升中浸泡10天,然后滤过去渣,用棉球蘸药酒,塞蛀孔内可止痛。
4.治顽癣: 将川椒(去籽)25克,紫皮大蒜100克研成泥,揉搓患处,每日1 2次,效果较好。
5.治妇女阴痒: 将花椒、蛇床子各50克,藜芦25克,陈茶一撮,炒过的盐100克加水煎煮,微温熏洗患处。
6.治痢疾: 将花椒9 12克,红糖15 20克加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7.治受寒痛经: 将花椒9 12克,生姜18 24克,大枣10 20枚加水300毫升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温服。
8.治老年人病后腰酸腿软: 将花椒50克,小茴香20克混合后上锅炒,再研成粉末,每日两次,每次3克,用温水服用。
9.治蛔虫性肠梗阻: 用麻油100 200克,置锅中煎熬,投入花椒15 20克,呈微焦即捞出弃去,待花椒油微温时一次服完。
10.治胆道蛔虫病: 用文火微炒30克花椒,9克乌梅,每日2 3次;或将花椒9 12克研成细粉,鸡蛋1 2个,用植物油炒熟后服用,每日2 3次。
11.治鸡眼: 取花椒3 5粒,大蒜一头,葱白10厘米长,共捣烂如泥,涂于卫生纸上,敷于患处,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一般用药1 2次即愈。
12.治脚癣: 将花椒20克,食盐50克加水2500毫升煮沸,然后以文火煎15分钟,倒入洗脚盆熏蒸双脚。至水温稍降可再加一两次温水,接着泡洗25分钟左右。最后将脚用温水洗净。每晚睡前泡一次脚。3日为一个疗程,每一个疗程更换一次花椒和盐水,可止痒消炎。
13.治神经性皮炎: 取鲜花椒叶适量,放入冷水中煮沸,洗敷患处,每次30分钟左右,水凉可加温后再洗,每日2 3次。
本文作者:唐菱梅
主治医师,就职于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中医医院内二科,2009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从事内科工作10余年,擅长于针灸、中医 养生 ,对肺病、脾胃病有一定的研究及丰富的临床经验。
责任编辑 丨马柔
近段时间,一种叫参龟固本酒的药酒,开始风靡重庆,中老年人纷纷趋之若骛,使一度门可罗雀的药店再次出现了抢购热潮。在药品、保健品大行其道的今天,一种药酒居然会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响,是消费行为不够理性? 对中老年五大疾病 多病同治。 参龟固本酒多病同治、一药治多病的产品特点避免了“多药治多病”治疗过程中,多种药物相互之间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导致的药效降低甚至毒副反应。近几年来,因滥用化学药物而致的医疗事故频繁发生,即便是相对安全的中药,依然有“十八畏”、“十八反”的服药禁忌。因此,参龟固本酒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实际上解决了广大中老年人的服药安全问题。 参龟固本酒多病同治、一药治多病的产品特点能减轻患者肝肾负担,避免因“多药治多病”服用大量药物而产生的肝肾损害。药物的代谢必须在肝肾内进行,长期大量的服用多种药物,加重了肝肾的负担,损害了肝肾功能,而肝肾功能一旦受损,又会反过来影响其它器官,直接导致身体各脏器功能的衰竭,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参龟固本酒实际上解除了广大中老年人长期遭受“多药多病”侵害的痛苦。 二)参龟固本酒严格选用秦巴药带的道地药材。 所谓道地药材,是指药物品种在特定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较高、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自古秦地无闲草、秦巴药材甲天下”。陕南的秦岭和巴山山区,是多种药材的适生地,也是国内最大的药源基地之一,被科技部列为“国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秦巴山,遍地宝,有病不用愁,上山扯把草”。 秦巴山区药材多,质量好,是因为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秦巴山区地处我国东部向西部和南部向北部的过渡地带,为南北气候的自然分界线,境内海拔740米-3767.2米,昼夜温差较大,其地貌复杂,千峰迭嶂、万壑纵横,随海拔高度变化,气候、生物带垂直变化很大,造就了秦岭丰富的绿色天然中药材产业。 秦巴山区有数十种药材名扬中外,如当归、党参、金银花、杜仲、地黄、川芎、五味子、陈皮、防风、羌活、绞股兰、黄连、连翘、天麻、黄芪、白术、茯神、大枣、龟甲胶、茯苓、枸杞、太白参、枳壳、山茱萸、麝香等,都因品质优良,药效成分含量高,被前人在药名前冠以“秦”字或“秦巴”二字,以示佳品和地道药材。 参龟固本酒的生产坚持“药材虽贵而不敢省本钱,炮制虽繁而不敢省工序”的原则,原料药不仅全部选用秦巴道地药材,而且在质量检验方面,应用了紫外、红外、高效液相、气相色谱仪等全套分析设备,对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药材及成品存储库房采用恒温设备,一律按生产批号、等级采用分类管理。 三)参龟固本酒融合了中医传统九大经典名方,组方巧夺天工。 参龟固本酒由18味名贵道地中药组成,是 药王 孙思邈历经42年的艰苦研究配制出求长生、御百病的绝世方剂。关于参龟固本酒组方的奇巧和精妙,巧夺天工,历经千年流传至今的秘制绝世方剂。其中包含了中华中医药传统九大经典名方,浓缩了中医药几千年的组方精华,集中医药之大成,汇国医精粹于一身。 在这个组方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九大名方的影子。抛开时间的因素,也可以这么认为,参龟固本酒的组方暗扣了传统九大名方:八珍汤、生麦散、四物汤、大秦艽汤、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八仙长寿丸、玉屏风散。总体组方以四君子汤、八珍汤为君,当归补血汤、四物汤、生麦散、八仙长寿丸、六味地黄丸为臣,佐使玉屏风散、大秦艽汤。 参龟固本酒的组方是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秘方,对其专门研究的著作很多,为了保护民族秘方不外传和仿制,在这里只能从组方的总体构架上做简单介绍。 四)参龟固本酒“酒行药势、药借酒势”。 以酒载药自古有之,《本草纲目》中记载:“酒可以通行一身之表,”《汉书·食货志》提出“酒为百药之长”,可以“驱毒气、杀百邪、通百脉”; 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共收有药酒方80余首,涉及补益强身、内科、外科、妇科等方面,认为“药酒长于宜通气血,扶助阳气,既可用于祛疾,又可以用其防病”,“一人饮,一家无疫,一家饮,一里无疫”。现代医学认为,酒能够最有效地引导药物成分到达病灶部位,提高药效。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它是一种很好的溶酶,能全面析出药物的有效成份。在中药材中,很多起治疗作用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却溶于醇。参龟固本酒的18味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只有在酒中才能保持强大活性,这对确保产品疗效是非常重要的。 酒本身就具有温经散寒,和胃消滞,活血化瘀等功用,加上酒能加速血液循环,可提高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促进药力发挥。参龟固本酒比汤剂的治疗作用快4-5倍,比丸剂作用更快7-8倍。 而且酒有一定的杀菌防腐作用,用酒载药,其有效成分可以持久不变。参龟固本酒既可治病防病,又可养生保健而延年益寿,适合于中老年及慢性病患者长期服用。参龟固本酒酒方中,虽然药味庞杂众多,但制成药酒后,其药物中有效成分均溶于酒中,剂量较之汤剂、丸剂、胶囊等剂型明显缩小,服用起来非常方便。 在参龟固本酒的评审会议上,新药评审组的几十位著名专家一致认为:参龟固本酒剂型科学、合理,是传统药酒现代化生产的典范。 五)参龟固本酒历经 28 道生产工序,神奇窖藏 21 天。 参龟固本酒在制法上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制作经验,而且采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严格了卫生与质量标准,使药酒的生产逐步向标准化和工业化发展,药酒的质量也大大提高。 纯净处理采用挑、筛、簸、刮、刷等方法,去掉灰屑、杂质及非药用部分;粉碎处理采取捣、碾、镑、锉等方法,使药物粉碎,以符合制剂和炮制要求;特殊处理包括炒、炙、煅、煮、蒸等方法,经静置、滤过、封装而得。生产工艺导入药酒最新研究成果,制作工艺和剂型改革,提高其有效成分的浸出、疗效,对多种药物均采用隔水加热的“煮酒法”,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浸出率,增强药酒的功效。并采取“浸渍—渗满—洗涤—甩干”的新工艺方法,最大程度的利用药渣中的有用成分,从而改进了采用榨法榨取效果差的旧方法。 参龟固本酒生产中,窖藏窖存工艺是整个工艺路线中的关键步骤。“酒秘酿而知其品,药秘制而得其粹”,药王孙思邈对参龟固本酒的窖藏秘法早已确定。窖地位于八水绕长安之曲颈,古称旱瑶池之地。窖地在此秘藏可收八水之精气,现在西安东南部曲江寒窑;窖深12米,共四十九分窖,排列分五行八卦之相,天成神酒后采地府之灵气,根据四季而置入分窖。窖内相对恒温,使药物成分与酒在较长时间充分接触后,提纯溶解最有效药物活性成分,同时可去药物火热之性,使酒药性情温和持久;窖内湿度恒定、阴暗无光,使药物内活性蛋白质、鞣质、黏液质和树脂等高分子化合物重新排列和凝聚,达到澄清、除杂、性状清明透亮;窖时21天,经历大小周天的三次循环,使药物溶解后稳定而又厚积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