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阪第四师团真的那么窝囊那么搞笑吗?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5:10:22
字号:

日本大阪第四师团没那么窝囊,实际上日本第四师团的战斗力还是非常的强的,因为他们是比较会打仗的部队,根本就不喜欢玩万岁冲锋。

日本大阪第四师团真的那么窝囊那么搞笑吗?

这也就是和其他的兵团相比有的不同之处,这支部队更欧美部队那样喜欢战术配合,对火力非常的看重,他们指挥官也是非常的理智,能打的话就去打个软柿子,不能打的话就见好就收了。

日本第4师团的重要战记是在第1942年4月份的第2次巴丹半岛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日军围攻美军的要塞打不下来,16师团损失过半失去了战斗力,于是第4师团就被推上了战场。

他们上了战场之后并没有像其他的日军一样直接往前冲而是依靠着火力侦察寻找敌人的弱点,然后集中火力攻击他的薄弱之处,这才是打仗,现代战争的正确的作战方法,如果一股脑的进行万岁冲锋,那么在欧美人的密集的火力之下,不过是送人头而已。

而日本军队在太平洋岛上的战斗中经常都是举行所谓的1亿玉碎,除了给美国人造成一定的杀伤之外,基本上都是有去无回,白白的成为了战争的炮灰。你要说送死的行为是大丈夫的行为,是不窝囊的行为,我也没有话说。

日本第4师团擅长使用炮兵协同的战术,一下子就突破了美菲联军的三道防线,让美国军队刮目相看。日本大阪第4师团的战斗力显然是不弱的,为什么招黑的?

说白了还是日本人的地域歧视非常的严重,因为大阪人属于关西人,而日军的陆军高层都是关东人,因为地域歧视的存在,关东人认为自己的战斗力是天下第一的,他们认为在世界中日军的战斗力是排名第一的,而在日军中关东人的战斗力是排名第一的。

其实他们自己不知道,只不过是关东的自然条件不是特别好,尤其是像北海道这样的地方,自然环境比较恶劣,那里的人比较好勇斗狠。自然这样的人,在战场上战斗力是比较强悍的。

关东人就看不起关西人的,无论你多么厉害,在关东人眼中就低了一等。所以说第4师团就成了甩锅的对象,一旦有作战有失利的情况,只要有大阪师团存在,他就成了背锅侠。

在日本陆军高层眼中打仗有脑子就成了投降的同义词。但是第4师团并不管那些,打完仗之后,他们第1个第一时间放下武器,拿出商品到美军的军营面前售卖。

瞬间赚了一波钱,反而成了第一批富起来的人,大阪师团有脑子也和他们地方的文化有关。在古代的日本。日本的大名就是地方的实力派有大片的土地,他们把土地租给农民租种。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人身依附关系。而大名则服从将军名义,而将军名义上只服从天皇,日本的等级森严。

然而大阪人是个特例,他们都是经商的人,一群人并不依附于日本的大名,反而和这些大名们讨价还价,尤其在税赋上面经常斗智斗勇。

所以根本谈不上任何服从的观念。而在二战的时候,虽然这些大阪的士兵也上了战场,但是相对于其他地方的人来说还是有脑子的。他们对于上级的任务经常敢于讨价还价。而对于打急眼的敌人也不进行追击。

在他们眼中什么天皇都是狗屁,保命才是第1位的。二战日本战败,大阪第4师团也没有人感到任何的惋惜,还是抓紧时间回国继续做生意。所以说大阪第4师团并不是一帮窝囊废,而是非常精明的生意人。

其实在我注定要失败的战争中,保持一份头脑冷静是十分的难得的,大阪第4师团的这些居民的大阪人的确做到了。他们有预见性,所以说在战争中也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失,再全身而退之后继续做他们的生意人。

从美国大兵身上又赚得了金钱,不得不说他们是非常精明的一群人。如果日本人都像大阪人这么精明的话,那么就不会有战争发生了。

以“日军第一窝囊废师团”而著称的是 大阪第四师团。

大阪第四师团,代号“淀”,属于日军中的资格最老的师团之一,下辖四个联队,标准甲等配备,其核心为第八联队,因在日俄战争中屡战屡败,获得“败不怕的八联队”之名。

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虽然中间战事不断,第四师团却一次都没上过前线。不过,这并不等于第四师团没有表现自己勇敢精神的机会。昭和八年(1933年),第四师团二等兵松井洋二在大阪市中心闯红灯和执勤警察发生冲突,事情越闹越大,最后师团长寺内寿一为了“维护大日本皇军的尊严”,毅然带兵砸了警察所,史称“大阪Go-Stop事件”,第四师团的“武勇”可见一斑。

1939年苏日诺门坎之战爆发,大阪第四师团的出动命令虽然下达,却迟迟不动。原因是动员令下达后,师团内的急病患者激增,放眼望去,满营都是因为五花八门原因要求留守的官兵。激动的联队长怒而亲自坐镇医务室,才勉强组织起部队行动,从海拉尔到诺门坎,第二师团走了四天,第四师团却整整走了八天,而且大量人员掉队。凑巧的是,第四师团先遣队到达前线的当天,苏日宣布停战了......立刻,掉队的第四师团官兵仿佛吃了大力丸一样迅速跟了上来,连留守的官兵也有不少“带病”赶赴前线,一边还在万分懊丧的抱怨居然没有机会打上一仗。

1938年初徐州会战期间,中国军队就遇到过一支“奇怪的日军”。当时,中国军队从徐州突围向西“转进”,在过鲁苏皖边境一条公路的时候,疲惫的中国军队忽然发现同一条路上出现了一支装备精良的日军部队,数量最少一个大队!

因为部队已经十分疲惫,士气低落,这支中国军队发现敌军之后惊惶失措,混乱地离开公路向附近的山区逃离。以当时日军的士气和作战习惯,中国军队几乎肯定会遭到追击,而以当时中国军队的状态,一个大败仗恐怕是跑不了的。奇怪的是,很久却没有发现日军的追兵,中国军队的指挥官惊奇之余派人打探,却见那支日军如临大敌地布置了警戒哨,但丝毫没有追击的意思,相反,还在公路两侧堂而皇之的烧起饭来!

时间紧迫,绕道说不定就会被日军合围,中国军队横下一条心,硬着头皮横穿公路而走,结果一路平安。

这支公路上的日军部队,就是抽调第三十七联队,第七十联队各一部组成的第四师团南进支队,对于为何没有和中国军队开战,该部队的部队长声称:“没有得到对中国军大部队进行截击的命令。”

“大阪的日本兵不会打仗”这样的说法就流行开来,于是这次第四师团南下,每次参战,中国军队一听是“大阪师团”,往往士气倍增,踊跃突袭逆袭,各部抢着和第四师团交战。在这种莫名其妙的有力打击下,刚到前线的第四师团猝不及防,确实吃了几个窝囊的败仗,这样的情况甚至牵连了友军,以至于友邻部队向十一军司令部抱怨“有第四师团参战,本来能打赢的仗,因为敌军士气大振,也会打输。。。”第十一军看看的确是这道理,自此同样是甲等配置的师团,前线出现的番号就总是第三,第十三这样的师团,而第四师团就专心在后方“待机”了。中间出了个司令官阿南惟己不信邪,派第四师团在长沙会战中打主攻,结果第四师团一进长沙就被赶了出来,全线溃败,司令官灰头土脸地回了日本。

日本战败后,第四师团的复员异常顺利,当全体面色红润,身体健康的第四师团官兵出现在码头上时,本土那些营养不良,形容枯槁的日本人都十分吃惊。统计下来,第四师团是南方军部队中战死最少,装备资财保留最完整的部队,负责管理的美军对这个师团的评价是“为人认真,爱好和平”。而第四师团回国后,也马上体现出其“为人认真,爱好和平”的特点来,第二天就有大批官兵一天时间也不浪费地跑到美军兵营前,整齐地摆开摊位兜售战争纪念品了。

第四师团包括其他的大阪部队,为什么在日军中这样独树一帜呢?要说关西人不会打仗也没道理,因为同样出身关西的京都宇都宫师团就很能打。原战车小队长福田,即作家司马辽太郎有一个很好的分析。他认为这个原因是大阪地域的独特文化造成的。在古代日本各地,基本的社会结构是普通平民即农民,土地和人身都依附于诸侯,即大名,而诸侯服从于天皇。这种长期不变的社会结构导致日本形成了上下级关系严格,尊崇对上级的效忠,富有服从精神的文化特点。这也是日本军队的普遍狂热“效忠天皇”的心理基础。

然而大阪却有点儿不同,这个地方是随着商业发展起来的,居民多与商业有关,所以对大名掌握的土地并不象农民那样看重,对大名的尊重十分有限。反之,围绕着税收,捐税等等,大阪的平民几百年如一日还要和大名斗智斗勇,讨价还价,所谓忠诚,是完全谈不上了。

于是,作为领主的领主,天皇的地位也就于其他地方不大一样。二战中的大阪人毫不否认自己会为“大日本帝国”为天皇而死,然而,大阪人却不会急着去“为天皇而死,为大日本帝国而死”,所以能不死还是不死。看待命令,大阪人也习惯的要“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不会象其他部队那样闭着眼睛执行到底。于是在第四师团内部有所谓“无益的牺牲不要付出”,“不合理的战斗不要参加”,“穷途的敌军不要追”的三不要原则[。或许商人的本性,决定了大阪人根本就不适合参军吧。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90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