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议西北地区药材生产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4:54:01
字号:

近两年,中药材生产迎来了历史的 *** ,多数大宗产品相继进入了供过于求的周期,在西部大开发,农村产业结构大调整中,大西北迎来了中药材部分品种战略调整的机遇,如何抢抓良机,抵御风险,开发中药材特色产业,笔者试作探讨。

?漫议西北地区药材生产

一、西部大开发,产业大调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西北迎来了发展中药材生产的良好时机。

1、西北开发中药材生产的优势。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蓝,这里积淀的古代文明也包括了千年药乡积聚的国萃精华。大西北许多地区虽不是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但由于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广阔的土地、碧绿的草原、无垠的沙漠,能够生产出许多质优量大的西土药材,深受海内外华人的青睐,从而具有很强的产销优势。在全国部分药材的总产量中,西北生产的红芪、当归、枸杞、孜然等品种占到了90%左右,甘草、党参、秦艽、羌活、银柴胡、花椒、节菖蒲、红花、紫草、天麻、祖师麻、罗布麻等品种占到了70%以上,大黄、黄芪、柴胡、板兰根、杏仁、赤芍、麻黄、地榆、拳参、大芸、锁阳、虫草、猪苓、半夏、小茴、沙苑子、黄芩、冬花、鹿含草、*羊藿、地骨皮、五味子等品种占到了一半上下。其中,产量在万吨和5000吨以上的品种各有3个,1000吨以上的有14个,年总产量达10多万吨。如青藏高原的虫草、新疆的红花、甘南草原的秦艽、盐池、定边的甘草、陇西的黄芪、文县的党参、民勤的小茴、礼县的大黄、海东的羌活、中宁的枸杞、岷县的当归、武都的花椒、宝鸡的菖蒲、秦岭的柴胡、和田的大芸等地道药材,都是在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下生产的,形成了高产优质且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强势产品,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大西北发展中药材生产奠定了基础。

2、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中药材生产提供了机遇。近两年,由于农业形势的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急剧增大。在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为了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都把中药材列为农村支柱产业,从政策上、资金上、技术上、信息上给予倾斜,鼓励大力发展,形成了历史上软环境最好的时期,陕甘宁制定了百万亩优质中药材产业规划,新疆、青海把中药材生产作为农业开发的重点加以扶持。从而,中药材产业热遍地兴起,以藏药为代表的西部药业正在迅猛崛起。

甘肃省陇西县首阳镇是西北药材产销第一大镇,今年种植中药材33000亩,占全镇总耕地面积49012亩的67%,户均5亩。2000年药材产量4800吨,市场成交额3亿多元,中药材创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多元,镇财政收入近200万元,成为全国著名的党参产销基地和黄芪之乡。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化经营的新格局,岷县当归,中宁、精河枸杞,陇西党参、黄芪,西宁虫草,银川苦豆子,阿拉太甘草,吉木萨尔红花,陕北大枣,陕南天麻,武都花椒等药材都成了当地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的拳头产品,产业链条越拉越长,市场越作越广。

3、西北中药材生产的战略调整。随着家种药材生产急剧扩张,大多数品种进入了生产的高峰期和价格的低谷期。在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相同品种有利于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的地区生产,这就为黄芪、板兰根、柴胡、甘草、党参、大黄、红花等大宗药材产地的战略调整创造了条件,在质量差、产量低、成本高的产区经受不住市场的严峻考验被淘汰之后,上述品种南方产区将会全部或大部分逐步转向西北地区,这对西北农民来说的确是难得的机遇,再加上濒危品种和短缺禁采野生品种的人工驯化栽培,西北药材种植品种将会大大增加,新产区只要抓住机遇,规模化发展某个优势品种,就能迅速形成一个大的生产基地。河西某地种植的板兰根亩产可达400--500公斤,实行机械化播种采挖,成本低、产量高、质量好,每公斤销价2.50元以上农民就有利可图,这样的优势是老产区难以竞争的,再说陇中黄芪亩产300-400公斤,如种苗农户自己繁育,每公斤售价2.00元也不会亏本,且质量优,销路广,产量连年增加也无积压,这样,其他相对生产成本较高的产区就无法竞争,必然会形成上述品种产区的战略转移。

二、大规模种植,多品种引进,将会出现产销困难。

1、盲目扩大生产,大宗品种严重的供过于求来临。中药材西北产区即要抓住机遇,也要看到风险,随着畅销药材产区盲目扩大,基地建设到处开花,黄芪、板兰根、防风、枸杞、天麻、党参、王不留行、甘草、菟丝子、小茴香、银柴胡等品种将会不同程度地出现供过于求,个别品种还可能发生烂市现象,其价格也将落入谷底,有的品种生产可能发生亏本,有的会处于漫长的价格低谷期,这将面临严峻考验,新产区由于市场发育程度低,信息闭塞,风险意识弱,很可能难于应对这种打击,坚持生产会有较大困难。

2、盲目引种生产,少数品种不适应的问题较多。许多新产区摸著石头过河,尚未经引种试验,便成千上万亩大规模地进行种植,不仅吃不到热馒头,还造成了不少损失。如陇中引种的生地因土质气候不适应,产少质差,销售不畅,收入微薄,不熟悉的地方仍然大量种植;再如青海有的地方海拔太高,晚春初夏长期低温,遭遇寒流且有冻害发生,大面积引种的掌叶大黄不能正常生长等。

3、只顾眼前利益,都愿种当年见效的品种,对多年生品种没有积极性。听说种药材效益好,很多人都想一口吃个胖子,一年两年就发大财,所以,只对当年生品种感兴趣,反过来大家都去育苗,都种一年见效的品种,那么,黄芪、党参、板兰根、银柴胡、天麻、防风、红芪、芦巴子等品种就会产大于需,价落低谷。而市场紧缺的家种柴胡,多年生大头黄芪和急需野生改家种的藏茵陈、秦艽、羌活、白芍子、猪苓、节菖蒲等品种都不愿种植和开发,那么,这些品种自然供不应求,长期货缺价涨。

三、应对策略探讨

1、自然应对。中药材既是农付产品,又是特殊商品,常言道「少著是药,多著是柴」,因而,其产需规律、供求变化有其自然形成的周期性,价格是调节生产的杠杆,价值规律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顺其自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药材的生产都经历了多次产品由多到少,价格由低到高,再走向相反周期的变化,这是由中药材供求关系中需求呈钢性而生产呈弹性和转化面太窄所决定的。我们要注意更多地研究变化规律,了解产需供求信息,预测价格走向趋势,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按照需求变化调整种植面积和种植品种,力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主动应对。产品过剩、价格走低、效益下降,如何发挥人的作用,主动应对,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往,很多产品都是存货越多,价格越低,就越没有人要它,反之大家则会竞相抢购。现在,人们的观念发生了转变,农民所生产的药材卖价亏本,他们就不卖或少卖,妥善保管,待到市场存量减少,价格上升之后再逐渐卖出,从而减少损失甚至扭亏为盈,这就是农民能够做到的主动应对。作为商家和一般市民,低价而囤,既无风险,又能取得较好效益,只要把商品保管存放好,等个三年四载,待减种减产,经消化货源趋少,价格上浮或暴涨,就能稳当赚钱,这样的例子举不枚举,存货比存钱强,何乐而不为呢?主动应对是药农和药商利益的结合,这里也有很多很大的商机,我们不能一说产品过剩,就好像非烂市不可,只见沙尘暴而不见蓝天白云,这就是说严重的供过于求,价落谷底对生产者来说是灾难,但所孕育的商机却是幸福,产销合作,协力同渡,自然会是柳暗花明。这里,笔者不是说盲目种植,产大于需是好事,但它确是初级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常会发生的问题,我们要面对现实,珍惜劳动人民的成果,想方设法让成果尽可能地体现它应有的价值。

3、形成大西北药材大产业。任何事业的成功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有挫折才能有成功。大西北药材大产业的形成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没有几个起落,不付出一定的代价使自己的产品牢固地占领市场,就不会有高价时机到来后的高收益。西北药业,就要充分利用自己土地宽广、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努力挖掘优质高产的潜力,克服困难,推动标准化生产,把自己的产品融于国内大市场和国际大市场之中,才会使西北中药材产业立于不败之地。

陕西省位於中国中部,黄河中游,兼跨汉水上游。面积19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140万,辖10个地、市,107个县、市、区。

《自然环境》

本省北部为黄土高原,南部为秦巴山地,中部是关中平原。秦岭横贯全省东西,它是长江、黄河流城的主要分水岭,又是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及地理上南北方的主要分界线。本省由於秦岭的阻挡,南北气候差异较大:陕南为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为暖温带气候;长城沿线为温带气候。秦岭以南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2~28℃,无霜期210~269天,年降水量750~1,200毫米;关中平原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1~-3℃,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4℃以上,无霜期180天,年降水量550~700毫米;陕北高原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3~-10℃,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22~24℃,无霜期150天左右,年降水量300~600毫米。

本省土壤类型较多,陜南多黄褐土、黄棕壤、棕壤;关中多褐色土、垆土;陕北多栗钙土、黄绵土、黑垆土。植被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草原。

《药材资源》

据调查统计,全省有药用植物2,271种,药用动物310种,矿物药40种,其他药材47种,共计2,668种。药材资源分布:

陜南秦巴山区:有高山密林,也有丘陵平原。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植物垂直分布明显,药用种类达1,500种以上,素称”巴山药乡”,是本省药材主要生产基地。家种药材主要有杜仲、天麻、附子、金银花、党参、黄连、厚朴、黄柏、山茱萸、桔梗、玄参、云木香、白芍、白芷、延胡索;野生药材主要有猪苓、连翘、柴胡、苍术、何首乌、细辛、海金沙、*羊藿、太白贝母等;动物药材有麝香、僵蚕等、水獭肝、蜈蚣、熊胆、全蝎等。

关中平原:渭河横贯中部,有”八百里秦川”之称。地势平坦,光照充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家种药材主要有黄芪、地黄、沙苑子、山药、菊花、瓜蒌、牡丹皮、水飞蓟;野生药材主要有甘遂、远志、柴胡、茵陈、茜草、牛蒡子、罗布麻、酸枣仁等;动物药材主要有全蝎、鹿茸等。

陕北黄土高原:家种药材主要有款冬花、枸杞子、黄芪、大黄;野生药材主要有甘草、蕤仁、远志、酸枣仁、柴胡、杏仁、桃仁、麻黄、龙骨、地骨皮、连翘、黄芩等;动物药材有全蝎、鹿茸等。

《利用现状》

栽培、养殖药材约70种。其中传统品种20种;新引种发展12种;野生变家种15种。年种植面积22万亩,年产量450万公斤。收购药材450种,年收购量2,000万公斤

《主产品种》

杜仲:主产岚皋、石泉、略阳、宁强、平利、镇巴、城固等县。本有年收购量占中国20﹪以上。居一、二位。

天麻:主产城固、宁强、勉县、南郑、西乡、洋县、汉阴等县。本省年收购量占中国40﹪左右,为第一大产区。

党参:分布於秦巴山区,统称“西党参”。产於凤县者称“凤党”,产品条粗肉厚、味甜渣细。产於平利、岚皋等地者称“八仙党” ,产品条匀较长,皮粗茬黄白,多供出口。

附子:主产城固、勉县。本省为中国第二大产区。

沙苑子:主产大荔、临潼、高陵等县。大荔县沙苑地区所产沙苑子。唐时为“同州贡品”,以粒大、均匀、饱满、色绿褐驰名中外。本省年收购量居中国第一位。

黄芪:本省为引种发展起来的新产区,主产旬邑、宝鸡、绥德、彬县、长武等地也有种植。

甘草:分布於陕北黄土高原,主产定边县。靖边、志丹、吴旗等县亦有产。本省为中国老产区之一。

连翘:主产洛南、商南、丹凤、黄龙、韩城等县。商品瓣大、壳厚、色棕黄、显光泽。本省为中国主产区之一。

远志:主产合阳、澄城、大荔、延长、绥德等县市。商品根皮中空呈筒状、皮细肉厚、质脆易断。本有年收购量居中国一、二位。

秦巴山地的中药资源及分布:

秦巴山地北起秦岭北麓及伏牛山山脊,南抵大巴山脉分水岭和神农架南坡,东临豫东平原及鄂西北山地,西过甘肃的漳县武都一文县一线。秦岭山脉为我国长江和黄河中游的分水岭,山势巍峨,西高东低,全长达500公里,南北宽120一180公里,海拔高度多在1000一2000米;主峰太白山,海拔高达3767米。大巴山婉蜒于四川和陕西边线,向东延伸至湖北西北部,主峰神农架的最高峰高3105.4米。本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区,位于东南季风区,由于秦岭对南北气流的阻挡,冬季气温较高,夏季雨水充沛,形成了温暖湿润、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有利于中药资源的生长和发育。

秦岭处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过渡带,是中国两大植物亚区(即中国--日本植物亚区和中国一喜马拉雅植物亚区)交汇处,兼有中国南北植物区系成分。植物种类丰富,且含有许多种子植物的特有属及特有种。大巴山属北亚热带常绿、落叶混交林带,其中华中植物区系成分很多。`

秦巴山区中药资源种类繁多,素有“巴山药乡”之美誉。以陕西为例,秦巴山地的中药资源种类占全省总数的2/3以上,达1500种以上,仅秦岭山地太自山就有中草药近千种。著名药材有党参、当归、地黄、黄芪、贝母、茯苓、黄连、杜仲、天麻、白芍、菊花、牛膝,山茱萸、枸杞子、大黄、药用大黄、红毛五加及九节菖蒲等。民间草药种类丰富,多为本区的代表种和特有种,仅以“七”命名的就有144种,如桃儿七,红毛七,长春七等;稀有药用植物有太白贝母、太白米、凤凰草、枇杷芋、延龄草、祖师麻、黄瑞香、太白美花草、独叶草、手掌参、太白乌头、太白黄连和朱砂莲等。

秦巴山地的秦岭东段、武当山、荆山和神农架北坡植物区系结构相当复杂,既有华东区系成分,又有西南和西北区系成分。这里的药用植物种类特别丰富,代表性和特殊性的木本植物有枇杷、山豆根、七叶树、天师栗、密蒙花、油茶、金樱子、武当玉兰、女贞、银杏、杜仲、黄柏、厚朴、三尖杉、川桂、常山、红茴香等;藤本有鸡血藤、钩藤、凌霄花、青牛胆、华钩藤、木通、三叶木通、飞龙掌血、大血藤、南五味子、猫儿屎、猕猴桃、唐松草、绞股蓝、雪胆等;草本有鹿衔草、半枝莲、乌头、拳参、川牛膝、独角莲、华细辛、毛细辛、秦艽、北柴胡、百合、甘肃贝母、川贝母、珠芽蓼、窝儿七、甘青乌头、太白棱子芹、五脉绿绒蒿、扣子七和鬼灯檠等。本区的栽培药材约有100种,其中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的有当归、天麻、杜仲、独活、连翘、黄连、党参、红芪、大黄、厚朴、吴茱萸、云木香、川贝母、附子、山茱萸及栀子等。

药用动物种类也相当丰富,主要的有林麝、豹、黑熊、金丝猴、苏门羚、灵猫、大鲵,白鹳、穿山甲、鳖、龟,蝎、水獭、乌梢蛇、乌骨鸡、獾、土鳖虫,蜣螂、蝉等。药用矿物则有朱砂、水银、密陀僧、磁石、自然铜、石膏、雄黄、信石、炉甘石、花蕊石、礞石、石燕、龙骨、寒水石、滑石、赭石、禹粮石、金精石、钟乳石、银精石、阳起石和硫黄等。

陕西省野生药材资源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区和陕北黄土高原,蕴藏量较大的有商洛地区(26%)、延安地区(16%)、榆林地区(15%)和宝鸡市(10%)。栽培药材以秦巴山区和渭河平原较多,年产量较大的有汉中地区(36%)、安康地区(17%)、渭南地区(13%)和宝鸡市(9%)。大宗药材有杜仲、天麻、党参、附子、沙苑子、黄芪、甘草、连翘、远志、猪苓、麝香及全蝎等。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89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