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大家肯定都认识,那么你知道水稻如何施肥吗?下面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水稻的施肥技术,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水稻的施肥技术 一、受淹水稻
1、加强水分管理:受淹稻田浮泥得到沉实的基础上,间歇灌溉新鲜水,既保持土壤通气,又满足稻苗用水需要,促使上部节位产生更多的新根。若遇到高温烈日天气时,要适当保留水层。
2、清洗叶面:对受淹叶片粘有较多污泥的水稻,要用清水冲喷叶片,以增强叶片光合作用。
3、看苗补肥:水淹后稻田养分流失较多,且根系生长受到影响,稻苗较弱小,要及时补肥。施肥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稻苗受害轻的田块,施肥量可少一些,稻苗损伤重、还没有够苗和生势弱的稻田,要适当多施,但必须采取多次轻施的 方法 ,防止一次施肥过多,造成肥害伤苗;肥料种类以速效性的高氮复合肥较好。
4、喷施叶面肥:叶面肥具有吸收快的特点,结合喷药进行根外喷施,可选用高效硝铵复合肥、磷酸二氢钾、尿素等,喷施浓度为0.3-0.5%,连喷2-3次。
二、一般稻田
1、排水露晒田:对够苗的田块要立即排水晒田,以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茎蘖成穗率和群体质量,优化群体结构,增加群体通透性。
2、增施钾肥:适当增施钾肥,不仅可增强水稻叶片的光合能力,促进有机物向籽粒运输,提高粒重和结实率;而且能使茎叶生长健壮,减少病菌的入侵。
3、药剂防治:防治白叶枯病可用20%叶枯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0%噻菌铜悬浮液600-800倍液;防治纹枯病可用20%井冈霉素水溶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30%苯丙?丙环唑乳油1500-2000倍液;防治稻瘟病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或40%稻瘟灵乳油800-1000倍液,或25%咪鲜胺乳油1000-1500倍液进行防治。
水稻的?施肥要点
一、需肥规律
水稻是需肥较多的作物之一,一般每生产稻谷100公斤,需氮(N)1.6~2.5公斤、磷(P2O5)0.8~1.2公斤、钾(K2O)2.1~3.0 公斤,氮、磷、钾的需肥比例大约为2:1:3。另外,硅和锌两种微肥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硅肥能增强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和抗倒伏能力,起到增产的作用,并能提高稻米品质;锌肥能增加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降低空秕率,起到增产作用。
二、施肥技术
施足基肥:大田基肥也应重视有机肥的施用,一般亩施2000~3000公斤,通用型复合肥(15-15-15)30~40公斤,另外每亩增施硅肥6~8公斤、硫酸锌1~1.5公斤。大田基肥应在插秧前结合耕耙稻田施用,要深施到12~20厘米的土壤中。
合理追肥:
① 早施分蘖肥,移栽返青后及早施用分蘖肥,以促进低节位分蘖的生长,起到增穗作用。一般亩施高氮复合肥5~10公斤。
②巧施穗肥,水稻倒二叶开始出叶,幼穗长约1厘米时,是穗形成和籽粒发育的基础时期,应控制无效分蘖。此时可每亩追高氮复合肥10~15公斤,能增加颖花数量,防止颖花退化,促穗大粒重,同时具有养根、健叶、壮秆、防倒伏的作用
③补施粒肥,粒肥可以有效地增强植株的抗逆性、抗病性;延长叶片功能期,防止早衰;加快灌浆,促进成熟和籽粒饱满,改善稻米品质。追肥要视水稻长势而定,宜少不宜多。对抽穗前叶片有褪绿发黄的地块,可亩施高氮复合肥4~5公斤;前期肥足、中期分蘖过多过旺、叶色浓绿、群体间受光态势差、有贪青晚熟趋势的田块,可不追施粒肥。
水稻缺素症补救方法
水稻在生长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氮、磷、钾元素。一旦缺素,便影响其生长发育而导致减产。缺素后,其症状首先从叶片上表现出来,要随时观察叶片和植株颜色及形状,区分缺素类型,立即进行补救。
缺氮发黄症。稻苗缺氮一般从老叶开始向下均匀黄化,逐渐由基叶延至心叶,最后全株落黄。缺氮会引起稻苗矮小,分蘖迟且瘦小,叶片短、窄、直立,呈现黄绿色,造成植株矮小、分蘖少、早衰、穗小、籽粒不饱满。补救 措施 :这时应补充氮肥,亩施尿素5~7公斤,若缺氮严重,应略增加施用量,配合施用磷钾肥,施后中耕,促使黄苗转化。
缺磷发红症。早稻秧苗返青后,生长显著缓慢,分蘖延迟或不分蘖,或返青后出现僵苗症状,叶片细瘦且直立不披,严重时叶片沿中脉呈卷曲折合状,叶片暗绿无光泽,叶尖带蓝紫色,远看稻株暗绿带灰紫色,缺磷水稻往往出现未老先衰。补救措施:浅水追肥,亩用过磷酸钙30公斤混合碳铵25~30公斤,随拌随施,施后立即中耕。或用0.2%磷酸二氢钾溶液,每亩用配制好的肥液50~60公斤喷雾。在管水上实行浅灌勤灌,反复露田,以提高土温,加强稻株根系对磷素的吸收代谢能力,当新根生出后,每亩追施尿素3~4公斤促长。
缺钾赤枯症。早稻缺钾,虽移栽后能发根返青,但叶片发黄呈褐色斑点,老叶尖端、叶缘发生红褐色小斑点,最后叶片自尖端向下逐渐变赤褐色枯死。以后每长出一片新叶,就增加一片老叶的病变,严重时全株只留下少数新叶保持绿色,远看似火烧状。病株的整个根系呈黄褐色至暗褐色,新根很少。缺钾赤枯主要发生在早稻的冷浸田、锈水田和烂泥田。补救措施:立即排水,亩施草木灰100~150公斤;或每亩施氯化钾4~6公斤,施肥前放干田水,采取条施或穴施,施入土层5~10厘米深;或叶面喷施1%氯化钾或硫酸钾溶液,配施氮肥间隙灌溉,提高吸肥能力。
水稻受药害的识别方法
斑点:常见的有褐斑、黄斑、枯斑、网斑等。比如在水稻生长初期误喷了丁草胺,则稻苗会明显出现不规则褐斑。
畸形:药害引发的水稻畸形多出现在水稻的睛叶部和根部,常见的畸形有卷叶、丛生、肿根、畸型穗等,如水稻受2、4-D药害时,心叶僵硬,并有筒状叶和畸型穗出现。
枯萎:药害枯萎往往整株表现症状,大多由除草剂引起,如水稻苗期误喷了盖草能,整株就会枯萎死亡。
生长停滞:水稻受药害后,正常生长受到了抑制,出现生长缓慢现象,如在水稻移栽后,喷施丁草胺不当,除发生褐斑外,还表现出生长缓慢等迹象。
水稻施钾抗倒伏吗?
水稻要想高产优质,首先要有肥料供应做保证,施肥是养分供应的主要来源渠道。因此,科学地施肥是种植者必须掌握的技能。科学施肥首先要掌握水稻的需肥特性,按照它生长发育不同阶段,采取科学的施肥方法,即可最大化地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施肥量,又可做到不同肥料搭配施用,互相促进吸收利用,提高水稻产量。
一、水稻的需肥特性在水稻所吸收的矿质营养元素中,吸收量多而土壤供给量又常常不足的主要是氮、磷、钾三要素。水稻养分吸收量,因产量水平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异,每亩稻谷和稻草(谷草比例为1:1)从土壤中吸收纯氮5.8-12.5千克,磷4-6.5千克,钾10.5-16.5千克。水稻形成100千克籽粒,吸收纯氮在1.50—1.90千克,高产田略低些,低产田高些;吸收纯磷0.82—1.02千克,吸收纯钾1.83—3.82千克。但随产量升高100千克籽粒,氮、磷、钾纯养分吸收量分别为2千克、0.9千克、3千克,氮、磷吸收量与常规稻基本一致,而钾吸收量较常规稻高0.9千克。上述吸肥比例也因品种类型、栽培地区、栽培季节、土壤性质、施肥水平以及产量高低而异,故只能作为计算施肥量的参考。
二、水稻各生育期需肥规律1、水稻不同时期对养分的吸收。水稻自返青至孕穗期,各种元素吸收总量增加较快。自孕穗期以后,各种元素增加的幅度有所不同。对氮素来说,至孕穗期已吸收生长全过程总量的80%,其中磷为60%,钾为82%。
2、植株吸收氮量有分蘖期和孕穗期两个高峰。吸收磷量在分蘖至拔节期是高峰(约占总量的50%),抽穗期吸收量也较高。钾的吸收量集中在分蘖至孕穗期。自抽穗期以后,氮、磷、钾的吸收量都已微弱,所以在灌浆期所需养分,大部分是抽穗期以前植株体内所贮藏的。
三、施肥方法根据水稻需肥特性和规律,施用底肥和追肥这2种肥,才能满足水稻生长发育,达到增产增收。具体施肥方法介绍如下。
另一方面,结合耕作整地施底肥,能使土肥充分融合,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一个深厚、松软、肥沃的土壤环境。近年来生产实践表明,在水稻底肥中除施用农肥和化肥外,加施微生物菌肥,即可减少化肥施用量,还可有效分解土壤中的氮磷营养,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对水稻稻瘟病有抑制和预防作用,降低田间发病率。
另一方面,结合耕作整地施底肥,能使土肥充分融合,为水稻生长发育创造一个深厚、松软、肥沃的土壤环境。近年来生产实践表明,在水稻底肥中除施用农肥和化肥外,加施微生物菌肥,即可减少化肥施用量,还可有效分解土壤中的氮磷营养,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时对水稻稻瘟病有抑制和预防作用,降低田间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