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水稻大都是传统老品种,一般一亩产200公斤左右,缺少化肥丶农药丶技朮丶良种。
民国时期,水稻亩产上等田185公斤,下等田115公斤,最下等田70公斤;玉米亩产60-150公斤,麦亩产30-45公斤,大豆亩产20-35公斤。有记载年份粮食产量:民国5年(1916)57240吨,民国22年44970吨,民国25年50170吨,民国30年73980吨,民国32年44562吨,民国34年70320吨,民国35年43938吨,民国37年59210吨。
亩产谷子200斤变米160斤。民国时期,谷米种子都是传统的,调种只是一个村,与另一个村兑调,土地换茬,今年种谷,明年种土豆,所以产量不会高,一般地产200斤就不错了,在丘林和高源地区,民间常说,回车茭子卧牛谷,意思是说,高梁与谷子行距株距远,一亩地种不了多少棵,据说株距40cm,行距60cm。而现在株距6cm,行距25Cm,亩产谷子900斤。
民国时期,一亩地早造可以打300~450斤(市斤)谷;晚造则在500市斤左右。亩产受谷种.化肥.除虫药的制约,产量很低。
以稻谷为例,最好的水田,种孑,肥料和精耕细作,亩产500斤。一般稻田3、4百斤左右。靠天山田一般百斤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