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中药为什么不能用不锈钢的器皿?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1 00:38:17
字号:

煮中药为什么不能用不锈钢的器皿?

煮中药为什么不能用不锈钢的器皿?

可以用的,但是效果没那么好。

汤剂是中药最古老也最常用的一种服法。古人对煎药的器具、火候、方法等,早就有了论述。如《医学源流论》中就说道:“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用中药治病无论是用单味药,还是用多味药配成的方剂,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他药液做成汤剂后,才能服用,因此汤剂的煎法是很有讲究的,它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大的决定作用。

煎汤药的程序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学问可大了,那么,怎么样煎才能有效的发挥药物的作用呢?我们先从煎药的容器说起吧。很多人都知道煎中药要用砂锅,而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做的锅,这是为什么呢?

用陶瓷砂锅煎药是因为它的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物起化学反应,另外,它传热慢、受热匀,不容易糊锅,而且价格便宜,所以选用陶瓷制的砂锅、瓦罐是最方便实用的。如果没有砂锅和瓦罐,也可以用不锈钢、搪瓷制品或玻璃器皿代替。但是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容器,因为金属容器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化学发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患者服用后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加重病情。

水是煎中药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常只要是干净的水就行,井水、自来水都可以。但加水的量就很重要,不同药剂的加水量是不大一样的,水少了,可能不足以煎煮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而如果水多了,不但耽误时间,还会使汤液的浓度降低,同样会影响疗效,那么一剂汤药在煎制前加多少水才最好呢?

煎煮中药的水量是根据药物的性能、具体服用要求、药物的大小以及药味的多少来定的。首先,在煎药前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30分钟,使药物完全被水渗透,便于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后再加水煎煮。加水量通常为药物的5~10倍。或者加到高出药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如果医生有具体的要求,应遵医嘱。

煮汤药的时候长短也会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那么一剂汤药一般要煮多长时间最好?由于药物的质地不同,煎药的方法、程序也各有不同,比如说有些药要先煎后下,有些要另煎等等,这样做起来虽然是很讲究,但比较繁琐,如果不这样做会不会影响药物质量和它的治疗效果呢?

煎药时间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来定。通常头遍煎时,应在中药煮开后再熬20分钟左右为好,二遍煎的时间可以稍微短一些。但也要视具体药物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一些解表药的煎煮时间就应该短一些,因为解表药大部分用的是植物的茎和叶的部分,质地疏松,吸水量大,所以煎的时间可以短一些。芳香类的药物象藿香、佩兰、薄荷和一些鲜用的药物,由于挥发性较大,质地柔软,久煎容易丧失过多的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时间也要短,通常在其他药物快要煎好时再下,闻到药香味就可以了。而一些矿物类、贝壳类或动物类的药物,象生石膏,磁石,还有象生牡蛎、生石决明这些药,由于质地比较坚硬,就需要先煎20分钟左右,再下其他的药物同煎。另外,还有一些需要包煎的药物,比如种子类体积较小的、粉末状的、粘性的、容易烧焦的药物,或带毛刺,容易刺激嗓子或消化道的药物等,就应该用纱布包好之后再煎煮。

汤药的头煎和二煎是什么意思呢?

中药的有效成分的溶出是治病的关键,所以人们都认为中药还是煎两遍好,头一遍就叫“头煎”,第二遍叫“二煎”。这样可以使药物之间充分作用,有效成分溶出彻底,增强疗效。通常把这两次煎出的药汤混在一起服用,总量大约300~500毫升,对于服中药困难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的分服,或者是浓缩给药。但是有些药,象解表类的就不能浓缩给药,而应煎多少服多少。

煎中药的火力按大小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就是小火,武火就是大火、旺火,那么什么时候用文火,什么时候用武火呢?

武火的火焰大,力道猛烈,可以使温度急速的上升,使药液很快的沸腾,但也容易烧焦;而文火的火焰较小,力道比较温和。所以煎药时,通常先用武火将药液烧开,再用文火慢慢的煎。

把中药煎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看了以上的介绍之后对您是不是有一点帮助呢。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下总结吧。

煎煮中药应注意:

1.禁用铜、铁、铝等金属容器,以免影响药效。

2.加水量要适当,煎之前要浸泡,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

3.注意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保证疗效。

4.变质或煎糊的中药切勿再服,以免中毒。

5.一般来说,沙锅、瓦罐,陶瓷都可以实在不行不锈钢锅或铜锅也可以,但 一定不可以用铁锅和铝锅.

6.沙锅、瓦罐,陶瓷比较好,搪瓷盆、不锈钢锅次之。但一定不可以用铁锅和铝锅。铜锅最好也不要用。

7.注意服药时间和方法,谨遵医嘱

在网上有人问我,老中医,你是不是医生啊?嘻嘻~~~如假包换的哦。

新买了个瓦罐准备煲中药的,以前用的瓦罐很容易就被烧坏了,在用之前,瓦罐要注意什么吗?后期怎么保养。

灶心土,说白了其实就是农村做饭用的灶台之内的土。这真的是一味中药材吗?朋友们可千万不要惊讶,灶心土还真的是一味良药!

而且在一些古代有名的本草典籍之中也有许多关于灶心土的药用价值记载,下面就和朋友们分享一二。

《名医别录》:灶心土主吐血、止咳逆、消痈肿毒气。

《本草纲目》:灶心土功专于脾胃,解心痛癫狂,诸疮肿。

《日华子本草》:灶心土止带下崩血,血尿,小儿夜啼。

可见,在古代灶心土的应用范围还是比较广泛的。当然,古人之言也并非全对,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方能理性地认识到中草药的使用价值。下面就和朋友们分享一些关于灶心土的妙用。

1、灶心土在温脾止血、止泻等方面的应用。

灶心土经过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其性自然温和,对于脾寒虚弱的人,灶心土入药可以起到较好的温脾作用。

而且灶心土本身亦是土,稍带有涩味,所以在收敛固涩方面也是有一定功效的。

比如一些脾胃虚寒而常伴有肢体畏冷、肤色萎黄的人群,若是生活中出现吐血、便中带血、鼻子流血等情况,就可以用灶心土入药,以起到温脾阳而固摄止血的效果。

而若是因为脾寒久虚引起的长期大便不成形、久泻不愈兼有脘腹冷痛等情况,直接以灶心土煎汤内服,也是可以见效的。或者再配伍诸如白术、党参、肉豆蔻、延胡索等健脾行气止痛的药材同用,药效更佳。

2、灶心土在和胃止呕方面的应用。

灶心土其性温和,加上它的质地偏重,故而有降逆之效。像是生活中多见的胃中气逆、胃中虚寒欲呕、反胃恶心等情况,灶心土也是可以使用的。

比如古人再出现胃气上逆、反胃难受的时间,就常将灶心土研磨为细粉,然后再以热米汤送服,有降逆和胃之效。

而对于胃气上逆引起的呕吐等情况,以灶心土同紫苏叶、紫苏梗、砂仁、豆蔻等药材同用,则还能起到行气宽中、和胃止呕的效果。

在民间一些地方当人们出现呕吐之症的时间,还常用旧时黄瓦罐的碎片和灶心土一起煎汤内服止呕。虽说此乃民间偏方,但也经常发挥不错的效果。

3、灶心土外用可以疗疮痈、止出血。

中医认为灶心土具有一定的解毒散邪、行气止血的作用,故而对于皮肤上常见的邪毒疮痈、轻微的创伤出血等症,灶心土也是可以使用的。

灶心土在缓解皮肤疮痈诸疾的时间多外用,古人就常用灶心土和芝麻油一起混匀,然后搅拌成泥糊状,外敷可疗疮消痈。

相信在农村的不少朋友还有这样的经验,小时间当皮肤有轻微创伤而出血的时间,家里人就直接用些黄土面涂抹在伤口上,这样就可以起到止血的效果。

而若是换用灶心土的粉末来缓解轻微皮肤创伤出现的话,其止血的作用更好。

很早以前人们都是用瓦罐煎药,等病好了,就刷的干干净净后,摔在门外打碎。代表药到病除。病以去根,在也不用它了。后来也有人看明白的是并不是摔了药罐子就不得病了,所以就不摔了。简单的聊聊。呵呵。保养的方法,你可以先采取用细的铁丝在罐子的腰部和底部各缠两圈。然后每次在煎药前,用温水洗一遍或两边罐子,也就是说,在洗刷期间,先让罐子简单的均匀的受一下温度。在把洗好的中药放罐子里用开水浸泡15分钟或半个小时。这样一个是让管子均匀受热,第二个是让药充分的吸收水份,煎出来的药效果好一些。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61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