籼稻和粳稻。
水稻是亚洲热带广泛种植的重要谷物,中国南方为主要产稻区,北方各省均有栽种。种下主要分为2亚种,籼稻与粳稻。亚种下包括栽培品种极多。以成熟颖果入药。味甘,温。
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水稻土最好。
水稻的植物学史: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食用稻,主要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稻的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第三位,低于玉米和小麦,但能维持较多人口的生活,所以联合国将2004年定为“国际稻米年”。
中国古籍《宋史·食货志》就曾经记载,“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万斛,分给三路为种,择民田之高仰者莳之,盖旱稻也。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但仍有争议,原因就在于学者怀疑以地区气候来论,占城稻有可能是水稻旱种,而非最早的旱稻。
扩展资料:
生长环境:
1、水稻喜高温、多湿、短日照,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是水稻土最好。
2、幼苗发芽最低温度10~12℃,最适28~32℃。分蘖期日均20℃以上,穗分化适温30℃左右;低温使枝梗和颖花分化延长。抽穗适温25~35℃。开花最适温30℃左右,低于20℃或高于40℃,授粉受严重影响。
3、相对湿度50~90%为宜。穗分化至灌浆盛期是结实关键期;营养状况平衡和高光效的群体,对提高结实率和粒重意义重大。抽穗结实期需大量水分和矿质营养;同时需增强根系活力和延长茎叶功能期。每形成1千克稻谷约需水500~800千克。
黄河湾里水稻香
以北稻命名的水稻品种,是黑龙江省北方稻作研究所培育的,截止2014年底北稻系列水稻品种只审定到北稻6,所以,你所想知道的北稻7尚未通过审定,不能推广种植。经营这个“品种'属于违法行为。
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 -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 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 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华南双季稻稻作区 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 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 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 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 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 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 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 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 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 ℃. 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 -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 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
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 -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 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 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 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
.华中双季稻稻作区 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
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 位于年≥5300 ℃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豫的235个县(市).年≥10℃积温4500-5500℃, 大部分地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 生长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时.春季低温多雨, 早稻易烂秧死苗,但秋季温,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双季稻仍占2/5-2/3,长江以南部分平原高达80%以上.一般实行"早籼晚粳"复种.稻瘟病, 稻蓟马等是主要病虫害.今后,要种好双季稻,扩大杂交稻,并对超高产品种下功夫,合理复种轮作,多途径培肥土壤.
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 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年≥10℃积温4500-6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长季降水800- 1600毫米,日照7000-1000小时.盆地春温回升早于东部两亚区,秋温下降快.春旱阻碍双季稻扩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是全国冬水田最多地区,占稻田的41%.以籼稻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区. 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飞虱.今后,要创造条件扩种双季稻,丘陵地区增加蓄水能力, 改造冬水田,扩种绿肥.
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 年≥10℃积温5300℃线以南, 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年≥ 10 ℃积温5300-6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 双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长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 春夏温暖有利于水稻生长,但"梅雨"后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温逼熟, 晚稻栽插困难.稻田主要在滨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为冬作物--双季稻三熟,丘陵多为冬闲田--双季稻两熟,均以籼稻为主,扩种了双季杂交稻. 稻瘟病,三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水稻单产比其它两亚区低15%.今后,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迟配迟"形式的双季稻,开发低丘红黄壤,改造中低产田.
.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 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 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
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 包括黔中,东,湘西, 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年≥ 10 ℃积温 3500-5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长季日照 800-1100小时,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响插秧,抽穗,灌浆.大部分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两熟为主. 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种粳稻,海拔低地种籼稻.稻瘟病, 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粮食自给率低,30-50%县缺粮靠外调.今后,仍需强调增产稻谷,它是脱贫的基础.低热川道谷地应积极发展双季稻.
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 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区内大小"坝子"星罗棋布, 垂直差异明显.年≥10℃积温3500-8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 178-187天;生长季日照1100-1500小时,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长,限制了水稻复种.以蚕豆(小麦)--水稻两熟为主,冬水田占稻田 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 多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类型.稻瘟病,三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在海拔1500 米以下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双季稻,在1200-2000 米的谷地发展杂交稻为主的中籼稻并开发优质稻.
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 适种水稻区域极小,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 墨脱等7县,有水稻.由于生产条件差,水稻单产低而不稳,但有增产潜力.
黄河湾里水稻香
—万荣县黄河滩涂种植水稻记
畅大成 林智宏
? 初冬季节的万荣县荣河镇的黄河滩涂地带,刚落下了丰收的帷幕,18000亩水稻已经收获归仓。但在该镇汾河岸畔一个新建的水稻加工厂里,机声轰鸣,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万荣县茂发谷物专业合作社”水稻加工车间的员工们,正以每8小时15吨的水稻吞吐量,紧张而有序的加工着白花花的大米。前来收购大米的客商,说什么也不相信,在这片一望无际的黄河滩涂地,竟会生产出只有南方和东北才能出产的水稻。
? 大胆尝试,打破晋南地域种植水稻的禁锢
? 万荣县共有滩涂地20余万亩。这些滩涂地属于黄河与汾河之间的架滩地带。历史以来,由于受传统农业种植习俗的影响,从没有人种植过水稻。今年58岁的刘村农民薛强胜,十几年前带领15名村名,在邻靠黄河的岸边经过几年时间的艰苦拼搏,终于在芦苇荡和杂草丛中,开垦出了20000万亩耕地。荒地开垦出来后,薛强胜和当地滩民,一直种植着棉花、小麦、玉米、黑豆等传统农作物,效益时好时差。2015年,长期在东北承包土地种植水稻的江苏人李大勇,因为在当地连年种植水稻,土地缺乏倒茬和利用受污染的河流灌溉等原因,致使产量一年不如一年,最后赔了钱。于是,经过两年时间的反复考察之后,李大勇选择了荣河镇的5万亩滩涂地,作为新的水稻种植基地。2015年李大勇携妻子来到这里,承包了薛强胜开垦出来的1000亩滩涂地,开始种植水稻。这一年,李大勇夫妻种植的水稻,亩产达到了1500斤,一斤水稻卖价1.5元左右。李大勇收入了150万元,他除去投资60万元,纯收入达到90万元。黄河滩可以种植水稻的消息,很快传遍荣河镇沿河一带的北辛、南辛、沙石范、上朝、菜子沟等十几个村庄。2016年,在李大勇的影响下,荣河滩涂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5600亩。当年同样得到了很好的收成。这个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现实例子,为后来滩涂大面积种植水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荣河镇党委、镇政府抓住这个机遇,在2017年冬的全镇扶贫攻坚再动员会上,号召各村干部积极宣传发动各村农民能在2018年大力发挥滩涂地连片,和利用黄河水资源的优势种植水稻。他们决定把滩涂种植水稻,作为当地贫困村脱贫摘帽的一个新型产业来实施。
? 筑巢引凤,扩大滩涂水稻种植面积
2018年农历正月初二,荣河镇党委政府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和要求,在镇政府举行了“凤还巢”座谈会。全镇在外企业家参加了这个座谈会。包村副镇长王世伟在会上汇报了刘村村民薛强胜和江苏人李大勇在滩涂地种植水稻的情况,并代表薛强胜向镇党委、镇政府提出建议,希望能在水稻加工上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其意见就是想建一个水稻加工厂,就地将水稻加工成大米,既保证水稻的销路,又提高水稻的产值。这件事情再次引起了镇党委、镇政府进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河滩种植水稻获得成功是当地农民巩固脱贫致富,发展新型产业的一条好门路。但是当地没有水稻加工企业,水稻的销路就是一个大问题。于是,镇党委、镇政府趁热打铁发动参加座谈会的企业家,能伸出热情之手支持家乡建设,投资兴建水稻加工厂。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号召下,与会的在外企业家孙启庚、郝生林、郝世杰等人当即表示,他们在外奔波多年,年龄也大了,愿意落叶归根投资建一个水稻加工企业,从而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随后,在镇政府的策动下,这三位企业家与薛强胜达成了合作协议,共同集资4000万元兴建一个水稻加工厂,购买加工设施和解决收购水稻以及储藏水稻的流资问题。随后,镇党委、镇政府根据薛强胜的要求,帮助他成立了“万荣茂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吸收30户农民参加,并紧锣密鼓,马不停蹄帮助合作社申请办理了加工企业的营业执照、土地申报手续、环评手续和食品安全卫生许可证等相关证件。合作社的成立和加工企业的完善,使更多的滩民看到了种植水稻的前景。纷纷投入到了种植水稻的行列。2018年5月上旬,荣河镇有32户农种植水稻,面积猛增到了18000多亩,户均600亩。有的农民当下投资不到位,就与别人合作,有钱出钱没钱出力,一场种植水稻的人海战役在茫茫河滩地轰轰烈烈的打响了。在水稻种植和管理期间,镇领导多次来到滩涂地协调处理道路通行,引水灌溉等遇到的实际困难。合作社聘请了水稻种植专家坐镇稻田,全程指导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即统一平田整地开挖渠道、统一采购稻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具播种收割、统一提供农资。通过“五个统一”,使18000亩水稻长势良好,亩产达到了1400斤以上的好收成,18000亩水稻总产量达到了2500万斤。总收入达到3500万元。水稻收获后,合作社敞开收购,每市斤1.4元,农户一亩1000斤水稻毛收入1960元,除去承包地款和用工投资的600元,一亩纯收入1360元。刘村村民郝小强,多年来以种滩地为生,他今年与人合作承包滩涂地1000亩全部种植水稻,收入120万元,他跟合伙人每人分得60万元。当他卖了水稻之后高兴得说,咱种了好多年的滩地,还没有数过这么多的票子呀。
实践证明,黄河滩涂种植水稻大有前景
? 万荣县黄河滩涂水稻种植获得了成功,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晋南黄河滩涂地能否种植水稻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目前荣河镇党委,镇政府再次拿出了新的计划,明年进一步加大全镇滩涂地水稻的种植面积,并责成分管农业的副镇长专门负责落实。镇党委书记徐晓凯和镇长董凯,通过和江苏人李大勇多次研讨后总结出了河滩种植水稻的几个优势:一是黄河水基本没有污染,灌溉水稻不会导致秧苗死亡,秧苗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东北部分地方水稻秧苗成活率不到百分之七十;二是这里历史以来没有种植过水稻,没有植物基因遗传病的毒害,自然免疫力强,不需要喷打农药;三是黄河滩涂紫外线强日照长,水稻受阳光普照时间长,有利于生长。最主要的是这里的水稻种植是种子直接播种,不用育苗插秧,而东北和南方水稻种植则是先育苗后插秧。再一个优势就是滩涂地水稻的生长期长,5月上旬播种到11月下旬收割,比生东北长两个月,比南方的两季水稻就更不用说了。由于它生长期长,加工出来的大米营养丰富,口感自然也好。在万荣县茂发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加工厂里,笔者看到高大的烘干机把刚收来的水稻烘干之后,缓缓送进了筛选机,然后经过提升机、清理筛、砻谷风机去壳,碾出成米之后,最后通过选米机,将碎米清筛出来。合作社理事长薛强胜说,他们加工厂今年冬虽然是第一次加工大米,但聘请的是外地的技术人员,熟悉机器的操作,效果还不错。每斤稻子可出7两大米左右,符合常规的出米率。碾出的大米正在开始往外地市场销售。
万荣县滩涂地辽阔,有着丰富的耕地资源。也邻靠黄河,种植水稻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该县水稻种植的成功,也为全市沿河县市提供了一个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发展新生农业的范例。
摄影:李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