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床,秧苗什么病?如何防治?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22:50:36
字号:

水稻秧苗期死苗是指在育秧期间,种子、幼芽和幼苗在秧田期死亡的总称,可分为生理性和侵染性两种,生理性死苗主要是由高温、低温和秧田管理不当所造成的烧苗、青枯和黄枯,严重的出现死苗,常成片发生。侵染性死苗则是由病菌所引起的绵腐病,多发生在3叶期前长期淹水的湿润秧田和播种后遇低于10℃以下的低温,秧苗根系活力减退,吸水吸肥能力下降,引起根系生长缓慢,秧苗抗性下降病菌乘虚而入,侵染秧苗,造成烂秧,发病时先在幼苗基部长出白色绵毛状物,以后再变成土**,病害开始是点状发生,如未及时治疗,便迅速向四周蔓延而成片腐烂死苗。

水稻苗床,秧苗什么病?如何防治?

防治方法:

绵腐病:由低洼积水、深水灌溉引起的,应及时撤水晒田。长期阴雨低温、膜内通气不良,导致绵腐病蔓延,待天气稍暖时,适当揭膜,促进通气,并及时施药防治,可采用0.1%硫酸铜溶液喷雾防治,并能兼治青苔,或每亩用草木灰25千克撒施,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由高温、低温和秧田管理不当引起的生理性青枯和黄枯死苗时,可用60%的敌克松300—500倍液兑水喷雾,同时,也可叶面喷施微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以促进生长,如硫酸锌、磷酸二氢钾等。

诱发因素

1.气候影响。低温、阴雨、光照不足时诱发水稻立枯病的重要条件,其中以低温影响最大。 水稻是喜温作物,当温度低、苗床湿度大时水稻抗病性下降,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发生黄枯。如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温度突然升高,昼夜温差大,加之苗床湿度大,造成水稻秧苗弱,根系发育不良,吸水能力差,而高温使得水分蒸发迅速,幼苗吸收水分和叶片蒸腾比例失调,常引起水稻幼苗发生靑枯,严重的致使秧苗枯死。

2.播种量过大。 密度过大,秧苗群体与个体生长发育不均衡,相互争肥、争水、争光,加之昼夜温差大,高温秧苗易徒长,秧苗根系发育不良,秧苗地上地下生长发育不协调,形成徒长苗,在突然出现高温或通风状态下易出现靑枯,徒长苗弱苗抗病性差,易病原菌侵入发生立枯

3.壮秧剂使用方法不当,使用壮秧剂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比如直接将壮秧剂混少量过筛土扬在摆好的秧盘床土上面,采取浇水的办法施入,甚至有直接将壮秧剂散在盘土之上浇水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极易产生肥害、秧苗长相参差不齐,且苗弱,进而诱发立枯病、青枯病的发生。还有部分农户存在壮秧剂混拌不均匀,混拌后没有闷土的流程,摆盘装土与播种时间间隔过长。导致壮秧剂有效的酸度和肥料挥发损失。

4.苗床酸碱度失调。由于使用壮秧剂方法不当,造成壮秧剂内调酸剂挥发损失或调酸不均匀,加之,农户很少自主调酸完全依赖壮秧剂。苗床在2.5叶期ph值明显偏高,不适宜水稻秧苗生长,利于立枯病菌等土传病害的繁殖和入侵。

发现秧苗出现病症,不要盲目用药,要结合秧苗生长环境条件来防治。以防病为主,治疗为辅。通过改善苗床酸碱度、温湿度、补充速效养分,如苗床使用硫酸铵、促进秧苗生根,喷施生根药剂、施药控制立枯病病菌,如恶霉灵、甲霜灵、多菌灵等,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因时、因地、因苗进行防控。

要要洗苗,以免对叶片造成损伤

可以加云苔素,一般间隔5-7天,喷施2-3次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47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