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大米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宁安市特产,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煮出的米饭香味袭人,口感柔糯,有弹性,而且冷饭不回生,开胃怡神,响水大米之所以享誉全球,主要与东北这片肥沃的黑土有关,土壤中矿物质的含量十分丰富,为水稻的培育提供了先天的母养,下面为您介绍几种优质的东北大米,供您选择。
1、无论何时,只要提及大米,多数人都会想到五常这片黑土,古到今来,更是流传着一餐五常米,能忘酒肉香的俗话。五常大米之所以好吃好看,和孕育它的黑土地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五常是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它的黑土层是上亿年的植被腐熟而成,厚度可达1米,其中含有机物高达10%以上,堪称是孕育水稻的稀有产地。除此之外,五常自然环境优良,水稻成熟期时正是五常昼夜温差最大的时刻,大米中可速溶的双链糖积累较多,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而五常米中的善穰禾大米更是具有观清白如玉、油润艳丽,入口香醇爽口、营养价值高、微量元素适中的优点,可以称得上是米中贵族,吃过的人,无不为其品质以及口感折服。
2、贡池大米是产自依兰的优质大米,得益于其三山聚首,又为四水交汇之地,种植的土壤又属世界三大黑土之一,其土壤肥沃,又得无污染的河水自然灌溉,因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只能产一季大米,其生长周期可达到惊人160至180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干物质积累多,米的颗粒饱满,质地坚硬,熟后米香扑鼻,粒粒醇香,口感稍粘,富有弹性,长嚼香味醇厚绵长,口感极佳。
3、响水大米俗称石板土大米,因其生长在火山玄武岩石板土上而得名。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产自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宁安市。石板土大米之所以品质优良,举世无双,完全得益于其生长在世界独一无二的生态环境中。其生长的土地为古代火山爆发时岩浆流淌凝固而成的大面积玄武岩,腐殖土积于其上,厚度达20~30厘米,可谓是土壤肥沃,矿物质丰富,其水质优良,灌溉用水为无污染的镜泊湖和地下泉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气候让响水大米积累了更多的干物质。石板土大米粒青如玉晶莹剔透,煮饭时香味袭人,米饭口感绵软柔糯有弹性,回味无穷,且冷饭不回生。
4、望奎全境水系纵横,而龙蛙大米全部由未受污染的天然河水和湿地保护区水源灌溉,好土好水,成就了龙蛙大米独特的生态品质。龙蛙大米在加工时,保留稻米的胚芽,米糠和米线,以最大程度保证大米的营养价值,大米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光泽度好。蒸煮时饭有清香味,米饭饭粒晶莹,口感绵软油润有弹性,不黏结、微甜,饭味清香适口、香味持久,有光泽,口感好,米饭冷后不不硬、不回生?
近些年来,食品安全尤为重要,有些不法商贩将一些掺入香精的劣质大米混杂在优质大米之中,来谋取私利,所以在选购时一定要仔细甄别,稍有不慎就会买到假大米,在选购时一定要认准各大电商平台,官方渠道的米吃着才放心,品质有保障。
1、爱提问的学生
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
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
有一次,老师讲到一个世界难题:一角不能三等分。袁隆平觉得不好理解,他认为一个角应该可以三等分,比如一个90度的直角,分成各30度,不是分得规规矩矩的吗?但是老师说,这样分不对,就是不能三等分。
为什么一角不能三等分呢?袁隆平感到里面肯定有道理可讲。他自己想不出来,老师又没有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他的心中留下了一个大疙瘩。
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2、游泳夺冠
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
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
结果,出乎大家意料,他竟在汉口的预选赛中获得100米和400米自由式两个第一名,而其他同学都名落孙山。接下来,袁隆平又夺得了湖北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回母校时,袁隆平受到热烈欢迎,同学们在校门口把他抬起来,使劲地往上抛了多次。
3、立志学农
高中毕业以后,报考哪一所大学呢?这个问题成了袁隆平全家争论的焦点。当时,在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事务科任科长的父亲袁兴烈希望袁隆平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日后学成,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19岁的袁隆平,已有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他想:第一,父亲要自己报考南京的重点大学,是希望自己能升官发财,光宗耀祖。对此,袁隆平毫无兴趣。第二,想赴重庆求学。抗日时期的“陪都文化”,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8个春秋的山城生活,使他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三,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考虑。当然最后还得由你自己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袁隆平就这样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4、服从分配
1953年夏,4年的大学生活就要结束了,袁隆平和其他同学一样,面临着毕业分配的选择。7月下旬,学校在礼堂举行分配动员大会,向毕业生发出号召:服从统一分配,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袁隆平和每一个毕业生一样,面临着一场考验,思想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希望自己能留在重庆搞科研工作。但是,祖国急需大批有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到基层去,到农村去推广农业技术,急需大批有专业知识的青年奔赴教学岗位,教书育人,把知识传播给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他想:自己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自己亲眼看到新中国刚刚成立,百业待举,百废待兴。国家在有许许多多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拿出了不少的钱来修建校舍、培养大学生。4年大学生活中,老师们花费了多少心血传授知识,培养自己。当祖国和人民需要自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时,我们没有理由不服从统一分配。
他想到了自己动荡的童年,目睹和亲历了敌机狂轰滥炸我国土和同胞的惨景,这不正是由于当时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所造成的吗?他看到了抗战时期的那一代青年,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情和紧迫感,奔赴抗日前线,那是保卫祖国的需要。今天,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服从统一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正是建设强大祖国的急需。
思想通了,袁隆平向学校递交了服从统一分配的决心书。在学校的统一分配下,袁隆平拿着分配通知,来到湖南省农业厅报到了,接着就被派遣到偏僻的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农校教书。
5、俄语教师
1953年8月,袁隆平告别母校西南农学院,走进了安江农校的校园,开始了长达18个春秋的教学生涯。
来校第一个学期,因缺少俄语教师,学校分配他到文史教研组教俄语。性格随和的袁隆平,尽管专业不对口,但他服从学校安排,愉快地当上了俄语教师。他认为这是自己教学生涯的开端,必须开好这个端。他不因为学校缺乏俄语教师而“滥竽充数”,而把它看成为一次学习的好机会。
有一次,文史教研组晚上开会,他忘记参加。第二天,教研组组长李纪春老师问他,“小袁,昨晚开会,你到哪儿去了?”袁隆平这时才恍然大悟,如实对教研组长说,“李老师,对不起,我备好课后,就只顾去看那一堆外文杂志去了!”他经常是这样,一钻进书本,就忘记了其他事情。
不备好课,他从不走上讲台。从教俄文字母发音第一堂课起,就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大家反映新来的俄语教师“板书清晰,发音准确,口齿清楚,重点突出,形象生动”。为了激发同学们学外语的兴趣,他采取课内师生之间用俄语回答简短提问,课外教唱俄语歌曲,与苏联同类学校同学通信等多种形式,来丰富教学内容,巩固课堂所学单词和语法,收到良好效果。连原来对外语不感兴趣的同学,也提高了兴趣,进步很快。
为了教学和科研,他不仅努力学习俄语,而且刻苦自学英语,不断提高听、写、阅读水平。通过长期坚持,他可不带字典阅读英、俄外文杂志和资料,是全校第一个外语过关的专业教师。他经常以现身说法来启发教育学生,要刻苦学好外语,多掌握一门外语,就等于多打开一扇获取知识的窗户,可以学到更多更广的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