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有哪些优质的大米品种?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22:30:08
字号:

水稻主要分为籼稻和粳稻。籼稻多分布在低海拔和温暖地区,籽粒狭长,粘度小,膨胀大;粳米多分布在我国北方省份或高海拔地区,颗粒短而圆,黏性强,膨胀小。广西位于祖国的南部,山川秀美,多产籼稻。广西多年生籼稻种植面积约250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0%以上;籼稻年产量约为1000万吨。籼稻在广西种植广泛,分布于全区,主要集中在桂平、平南、岗南、岗北、兴业、武宣、香洲、永福、临桂、武鸣、上林。大部分地区早、晚稻种植籼稻,生产周期为2-12月。广西优质籼米大部分加工成籼米出售,少部分用于加工成米粉和食品。著名的有上林、田东、桂平、永福、岗南、香洲的优质米,东兰、巴马的富硒米。香洲县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水源来自大瑶山,无污染,富含各种矿物质。生产出的香洲米晶莹剔透,清香绵软,口感好。代表性品种有“七桂粘”和“桂香粘”。

广西有哪些优质的大米品种?

广西毗邻粤港澳,历史上曾是大陆向香港出口大米的重要省份之一。广西是水稻生产大省,种植优质籼稻历史悠久。黄壳油詹、白壳油詹、水芽詹、鹅塘詹、雁詹、西山詹曾是广西历史上著名的优质水稻品种。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广西开发种植了一号、特美、05詹、团黄詹、西黄詹、马坝小站等优质品种,出口港澳,成为向香港出口大米的主要省份之一;曾占出口香港大米的30%,仅次于广东省;出口量最大的是1984年,出口量达到9万吨,出口市场价值超过1亿美元。随着东盟国家和中国其他省份优质稻米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该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广西优质籼稻的市场份额下降,主要是满足区域需求和部分销售到广东市场。从生长情况来看,江南和华南地区的早稻大多处于乳熟期,湖北和安徽处于抽穗灌浆期。

因为洪水,江西省已经提前赶到受灾地区和洪水地区收割早稻。农业调度数据显示,截至7月中旬,全省早稻收获面积1156.7万亩,其中鄱阳湖流域35个早稻重灾区县7月11日至16日共抢收早稻643.8万亩;全省早稻受灾面积449.5万亩,总产量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地区。根据7月19日农业形势调度数据,早稻收获118.5万亩,中稻收获72.2万亩,晚稻种植和种植进度普遍滞后,尤其是鄱阳湖周边地区。湖南省洞庭湖流域、湖北省仙桃市、安徽省巢湖等地也不同程度遭受洪灾。湖南岳阳早稻单产500-600kg/亩,比去年减少200-500kg/亩。由于持续降雨,部分地块早稻被淹,新季早籼稻青粒多,不饱满,水分过多,不得不晾晒,芽米比例大幅增加。总的来说,2020年早稻增加的面积可能很难弥补洪水造成的面积损失,新季早稻的产量和品质也不会像前一年那样好。

在市场关注早籼稻产量的同时,中籼稻的生长和双季晚稻的种植也值得关注。由于中籼稻处于分蘖拔节期,受洪涝灾害影响,部分一季稻长期浸泡在水中,生长进程可能会延迟,有效穗数也可能减少。超过4天不顶,可能面临减产20%以上,超过10天甚至可能无法收割。至于晚籼稻,受降雨影响较小地区的插秧已经基本结束,而湖泊地区和早期洪涝地区的农民,由于害怕二次洪涝,仍在观望。2020年江西省晚稻种植任务1870万亩。截至7月19日,江西省早稻收割进度仅为82.9%,晚稻种植进度仅为46.1%。7月22日,全省已种植晚稻1393.5万亩,这是近年来缓慢的一年。据中央气象台消息,江南中南部和华南部分地区35℃-37℃的高温将持续到7月下旬,部分地区38℃-40℃。一些农业专家担心洪水过后会有干旱。

涪陵土特产有哪些

水稻主要分为籼稻和粳稻。籼稻多分布在低海拔和温暖地区,籽粒狭长,粘度小,膨胀大;粳米多分布在我国北方省份或高海拔地区,颗粒短而圆,黏性强,膨胀小。广西位于祖国的南部,山川秀美,多产籼稻。广西多年生籼稻种植面积约250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0%以上;籼稻年产量约为1000万吨。籼稻在广西种植广泛,分布于全区,主要集中在桂平、平南、岗南、岗北、兴业、武宣、香洲、永福、临桂、武鸣、上林。大部分地区早、晚稻种植籼稻,生产周期为2-12月。广西优质籼米大部分加工成籼米出售,少部分用于加工成米粉和食品。著名的有上林、田东、桂平、永福、岗南、香洲的优质米,东兰、巴马的富硒米。香洲县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水源来自大瑶山,无污染,富含各种矿物质。生产出的香洲米晶莹剔透,清香绵软,口感好。代表性品种有“七桂粘”和“桂香粘”。

广西毗邻粤港澳,历史上曾是大陆向香港出口大米的重要省份之一。广西是水稻生产大省,种植优质籼稻历史悠久。黄壳油詹、白壳油詹、水芽詹、鹅塘詹、雁詹、西山詹曾是广西历史上著名的优质水稻品种。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广西开发种植了一号、特美、05詹、团黄詹、西黄詹、马坝小站等优质品种,出口港澳,成为向香港出口大米的主要省份之一;曾占出口香港大米的30%,仅次于广东省;出口量最大的是1984年,出口量达到9万吨,出口市场价值超过1亿美元。随着东盟国家和中国其他省份优质稻米生产的快速发展,以及该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广西优质籼稻的市场份额下降,主要是满足区域需求和部分销售到广东市场。从生长情况来看,江南和华南地区的早稻大多处于乳熟期,湖北和安徽处于抽穗灌浆期。

因为洪水,江西省已经提前赶到受灾地区和洪水地区收割早稻。农业调度数据显示,截至7月中旬,全省早稻收获面积1156.7万亩,其中鄱阳湖流域35个早稻重灾区县7月11日至16日共抢收早稻643.8万亩;全省早稻受灾面积449.5万亩,总产量主要集中在鄱阳湖地区。根据7月19日农业形势调度数据,早稻收获118.5万亩,中稻收获72.2万亩,晚稻种植和种植进度普遍滞后,尤其是鄱阳湖周边地区。湖南省洞庭湖流域、湖北省仙桃市、安徽省巢湖等地也不同程度遭受洪灾。湖南岳阳早稻单产500-600kg/亩,比去年减少200-500kg/亩。由于持续降雨,部分地块早稻被淹,新季早籼稻青粒多,不饱满,水分过多,不得不晾晒,芽米比例大幅增加。总的来说,2020年早稻增加的面积可能很难弥补洪水造成的面积损失,新季早稻的产量和品质也不会像前一年那样好。

在市场关注早籼稻产量的同时,中籼稻的生长和双季晚稻的种植也值得关注。由于中籼稻处于分蘖拔节期,受洪涝灾害影响,部分一季稻长期浸泡在水中,生长进程可能会延迟,有效穗数也可能减少。超过4天不顶,可能面临减产20%以上,超过10天甚至可能无法收割。至于晚籼稻,受降雨影响较小地区的插秧已经基本结束,而湖泊地区和早期洪涝地区的农民,由于害怕二次洪涝,仍在观望。2020年江西省晚稻种植任务1870万亩。截至7月19日,江西省早稻收割进度仅为82.9%,晚稻种植进度仅为46.1%。7月22日,全省已种植晚稻1393.5万亩,这是近年来缓慢的一年。据中央气象台消息,江南中南部和华南部分地区35℃-37℃的高温将持续到7月下旬,部分地区38℃-40℃。一些农业专家担心洪水过后会有干旱。

涪陵土特产有哪些

 导语: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加之冬无严寒,是三峡库区乃至全国难得的一块晚熟龙眼生产宝地,那么,涪陵土特产有哪些呢?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1、涪陵榨菜

 榨菜渊源:在涪陵满山遍野到处可见到一种奇特的绿色或紫红色叶的蔬菜植物,当地人称之为包包菜、疙瘩菜或青菜头。因为它茎部有膨大凸起的乳状组织,显得奇形怪状。有的象圆球,有的象羊角,有的更象是小胖儿童的脸,平滑光亮特别可爱。

 在1936年,我国著名的园艺家毛宗良及1942年农学家曾勉和李曙轩教授,按国际惯例给青菜头作过拉丁文命名。毛的命名是:Brassica juncea coss var Tsatsai Mao,其意为芸苔属种菜变种--青菜头。曾、李的命名为:Brassica juncea coss var tnmida Tsen et lee。

  2、增福土鸡

 “增福土鸡”凭借其个小、肉嫩、味鲜等特点,成为众多主城居民青睐的'绿色食品。

  3、涪陵红心萝卜

 涪陵红心萝卜:又名胭脂萝卜,是涪陵三大特产之一,曾为贡品。主产涪陵,邻近县市多有栽培,四川、贵州也有生产。早中熟,在涪陵7-10月均可播种,九月下旬至翌年二月分批采收。亩产1500公斤左右。红心萝卜抽苔晚,不易糠心;耐寒、较耐热、耐储运、不耐涝,抗病力较强。其蛋白质、脂肪、钙、铁、维生素B1、B2含量比白萝卜高。肉质根近葫芦形、少数圆柱形,组织致密,约有辣味,质脆嫩。心皮全红,含花青素多,易溶于水,适宜加工。以其为原料制作的泡菜、酱腌菜及宴席雕花、工艺菜,色泽艳丽、清香爽口。可提取天然食用红色素,安全无毒,其提取技术已试验成功,并获专利,产业化前景广阔。

  4、渝东黑山羊

 渝东黑山羊属肉皮兼用型地方优良山羊品种,2001年被收录入《全国畜禽品种引种指南》,2006年5月通过原重庆市畜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底渝东黑山羊资源保种场在涪陵建立,2009年5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羊专委会现场审定,2009年10月15日农业部第1278号令公告正式成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 渝东黑山羊分布于武陵山系山脉的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以及周边的黔江区、彭水县、酉阳县和贵州省少数区县。据2008年调查,重庆市存栏渝东黑山羊13.40万只,基础种羊群6.03万只,其中能繁殖母羊3.89万只、种用公羊0.31万只。渝东黑山羊全身被毛黑色,成年公羊被毛较粗长,母羊被毛较短;头呈三角形,中等大小;

  5、涪陵黑猪

 涪陵黑猪是重庆少有的优质土猪,是地方保护品种,常年散牧放养在1500米海拔的大木山上。通过纯粮食加青饲料喂养,出栏时间一年以上,体重可达150—200斤。猪只饮用高山深处山泉水,呼吸着大山深处的纯净氧气,快乐的生长在天然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漫步、玩耍、采食。这样的猪肉烹煮后,能保留原有肉质的口感,肉香、肉嫩、有嚼劲、肥而不腻!让您找到30年前吃肉的感觉。并且营养非常丰富。

  6、涪陵龙眼

 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加之冬无严寒,是三峡库区乃至全国难得的一块晚熟龙眼生产宝地,因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果实富含营养,深受人们喜爱,更视为珍贵补品,其滋补功能显而易见。龙眼作为涪陵特产之一,受到人们一致好评。三峡工程蓄水后,涪陵区沿江区域龙眼种植条件变得更加优越。依靠得天独厚的种植条件,2007年,当地成功培育出了“涪陵黄壳龙眼”,并荣获重庆市优良龙眼品种称号。

  7、涪陵青菜头

 涪陵青菜头,是重庆市涪陵区的着名特产,涪陵青菜头具有肉质肥厚、嫩脆少筋、品质优良、营养物质丰富等特点。它不仅是加工成品涪陵榨菜的优质原料,而且是营养丰富的特色时鲜蔬菜,无论以煮、炒、腌、泡等方式调制食用均鲜香可口,深受各地老百姓喜爱。“涪陵青菜头”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于2009年十二月成功注册后,充分利用“涪陵榨菜”和“涪陵青菜头”两块金字招牌,大力推动涪陵青菜头鲜销市场和半成品加工市场的双启动和双升级,使“涪陵青菜头”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市场杠杆功能得到大力强化,涪陵青菜头鲜销价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同类产品。 涪陵青菜头,除了做涪陵榨菜主要原料之外,还是巴蜀老百姓冬天的主要蔬菜之一,可泡、炒、烧、拌、煮汤,等多种吃法。

  8、涪陵水牛

 涪陵水牛原产于涪陵县,南川县的鸣玉和武隆县的平桥等地。涪陵县位于重庆市的西南角,自然条件好,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5℃,降雨量年平均1071毫米,无霜期295天以上,日照长,农作物主产水稻、玉米、小麦,还盛产洋芋和豆类。产地主要属川东条状山地漕谷区,水田面积大,尤其是平坝地区,田大、泥脚深,需要体型高大、劳役持久和拉力强的耕牛,因此,产区农民特别重视耕牛的选种和培育。产区饲草丰富,给涪陵水牛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饲料条件。地理分布:涪陵水牛广泛分布于涪陵地区沿长江的垫江、丰都、涪陵、南川四县。品种特征:涪陵水牛体型较大,体躯略短,前胸开阔,背腰宽平。被毛多为青色与黄褐色,个别有芦花色和白色,稀乏薄皮有光泽。头方正,嘴粗短,角呈八字或盘型。四肢粗壮,蹄黑色,多呈木碗型,也有剪蹄和踏蹄。

  9、涪陵脐橙

 涪陵脐橙:该品种1993年引入涪陵地区沿江乡镇种植,并用于地产劣质柑桔园高换。现已建基地1.5万亩,2000年产果0.7万吨,2003年进入盛产,年产可达1.5万吨以上。本品种注册鹅冠牌商标,其果形椭圆,色泽橙红,脆嫩化渣,具香气,可溶性圆形物11%以上,单果均重300克以上,2000年获重庆名果称号。

  10、油醪糟

 用糯米制成醪糟坯,下油锅,加芝麻、桔饼、核桃仁、油酥花生仁、蜜枣、白糖等稍煎,然后放入沸开水中煮沸即成。特色是香甜不腻口,营养非常丰富。

 当地居民在孕妇生产后,都要做给产妇吃,以尽快恢复身体( 重庆)早年,涪陵油醪糟是民间待客的饭前饮品。客人进门,主人就煮上一碗油醪糟,或在油醪糟里煮上一两只荷包蛋,以表心意,而这一待客方式在一些地方也有“喝开水”之说。偶尔,这待客的油醪糟也会变成素的白醪糟,汤水取其本味,有纯正而扑鼻的酒香,略微入糖,香醇可口,香气满怀。涪陵油醪糟曾载入《中国小吃集萃》一书,因为在客人心目中有“第一印象”的作用,油醪糟的制作就尤其精细和讲究。后来声名远播,最终走进了涪陵饮食业,享有了“重庆名特小吃”的美誉。制作油醪糟,糯米要经过筛选,漏去糠皮碎米,谷稗杂物,粒粒饱满。蒸煮火候恰当不老不嫩,酵母一定是当地名家所制,发酵不迟不早。

;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45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