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全镇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各项经济指数有增无减。2010年,全镇的工农业总产值完成7.7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2.77倍,其中,工业总产值6.7亿元,农业总产值1.0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与2%;财政总收入完成2331.11万元,是“十五”期末的3.56倍,净增1678万元,占任务数2255万元的103.38%,其中,国税完成1777.10万元,占任务数1770万元的100.4%,地税完成554.01万元,占任务数485万元的114.23%。粮食总产量达1.4331万吨,为任务数的9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3368元,比上年增加488元,其它各项经济指标均完成或基本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全镇经济社会展出现全面和谐发展的局面。
二、三农工作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们虽然遭受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和特重旱灾影响,但我们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镇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很抓良种普及和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2010年大旱之年,粮食总产量也高达1.4331万吨,比“十五”期末增长14.4%,实现了粮食连年增产。“十一五”期间,全面普及推广了两杂粮种,2010年,杂交玉米播面8600亩,杂交水稻种植11680.5亩,实施水稻旱育稀植示范育秧面积420余亩,无纺布示范育秧面积150余亩,水稻、玉米测土配方示范各1个,面积各100亩。在停西片区、盘龙、德卧、团山堡、坡告等村和八光海地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蔬菜1000亩。全镇蔬菜种植面积9000亩。油菜种植为4900亩。在毛杉树村种植400亩小麦高产示范点。继续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巩固和扩大种植面积,研发第二代两季金银花苗并试验成功。并引进金银花加工企业焜煜公司1个、金银花烘干设备3套,组建了两个专业合作社。目前我镇共有7套金银花烘干设备,能够有效解决350吨的金银花烘干,提高了金银花的质量。同时有计划、有组织培育优质金银花苗达3万余株,普通苗2000 余万株,单育苗一项为群众增收达600万元,全年金银花产量达350 吨,实现收入2240万元,增加了花农的收入。畜牧兽医工作稳步推进。我镇羊存栏2941只,牛存栏4289头,存栏生猪14512头,家禽存栏54208只,禽蛋产量246 吨,肉类产量1744吨。全镇组建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一个,已成功引进90头种牛,长势良好。2010年完成机耕面积33734亩,机收面积达到4500亩,农机总动力为36231.2千瓦,其中柴油机动力为25499.11千瓦,汽油机动力为219.8千瓦,电动机动力为10512.29千瓦。坡耕地治理目标任务为1300亩,到目前为止,在团山堡村实施了3600亩的金银花坡耕地种植,在白水河村实施了2400亩的金银花坡耕地种植。完成烤烟生产量为3260担,为农民增收232万余元。
三、项目工作常抓不懈,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结合镇情实际,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基础设施的重要抓手,着力抓好农、林、水、电力、交通、城镇基础设施、社会发展等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十一五”时期,全镇交通、供水、供电、农业、城镇建设、学校校舍、校园环境、站所办公场所,以及医院住院病房、村级卫生室、村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2010年,争取到通村公路建设资金96万元,解决大水井村通村公路硬化3.7公里,团山堡、停西等通村公路维修改造建设总里程达10余公里;争取人畜饮水工程资金和捐资共160余万元,安装了大水井、团山堡、坡告、停西小学、长田小学等村校的自来水管道,修建了提灌站和蓄水池,解决了8000余人的饮用水困难;投资近100万元完成大水井沙厂组、三角洞小平小学农网改造;投资2万元修建扁占村篮球场;争取资金600余万元建成德卧教育集团高中部校舍和完成中心小学、停西小学寄宿制建设;争取移民后扶资金80万元解决长田小学寄宿制、盘龙社区活动室扩建以及甘河村伟奖、拉达两组等村组道路建设;争取40余万元完成团山堡、毛杉树等8个村活动室建设和改造,投入资金10万元建成德卧村、大水井村卫生室;争取资金40余万元修建劳保所办公用房;完成110口沼气池建设;完成停西、毛杉树两村改厕任务;投入90余万元建成计生办办公楼和完善计生办站附属工程。抓好项目建设,有效地推动了我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服务好工业,工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镇工业遇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及实体经济下滑的波及,工业经济发展较为艰难。为做好工业强镇战略,镇政府加大对镇区工业企业的跟踪服务力度,协调好厂群关系,积极帮助工业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努力,“十一五”期间,工业企业经济保持了平稳增长。2010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6.7亿元。我镇属全县工业重镇,自工业企业到我镇落户以来,特别是在有限的优惠政策范围,全镇上下都尽力做到了最优质的服务,各相关只能部门都转变了观念,主动作为,创新思维,针对不同的产业和行业,研究不同的服务方式,采取灵活和行之有效的办法,不断提升政府机关服务工业、企业的应变能力。随着服务观念的转变,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落实,黔西南州杂货场、中石油等企业意向性落户我镇,以及黔西南州循环经济园区的建设,我镇工业经济的发展将实现更大的跨越。
94714.43亩。根据嵩明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2022年李竹林嵩明县有蔬菜地面积99673.894亩,其中大棚面积94714.43亩,露地面积4959.46亩,季节性菜地4471.8亩。嵩明县位于昆明市东北部,距昆明城区43公里,面积1357平方公里,人口32.61万,辖9个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