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常见食用药材的功效

小编:优质农业网   人气:0℃   发布时间:2025-02-20 22:21:46
字号:

一、玉竹:

几种常见食用药材的功效

为百合科植物玉竹的根茎。

1、作用:味甘,性平。归肺;胃经。功效: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燥咳;劳嗽;热病阴液耗伤之咽干口渴;内热消渴;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

2、药材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或段,干燥。

3、辨认:玉竹商品以条粗长、淡**饱满质结,半透明状,体重,糖分足者为佳。条细瘪瘦、色探体松或发硬,糖分不足者为次。以栽培品之湘玉竹及海门玉竹为佳,其他地区栽培品亦优,野生品则较次。

4、适用人群:适宜体质虚弱、免疫力降低的人、阴虚燥热、食欲不振、肥胖的人, 脾虚便溏者慎服,痰湿内蕴者禁服。?

二、黄芪

1、作用:性味:甘,微温。归经:归肺、脾、肝、肾经。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气虚乏力,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黄芪益气补中,生用固表托疮。

2、注意: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感冒、月经不要吃。(10-30克) 3、保存: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三、当归

1、作用:味甘、辛,性温。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 用于血虚,面色萎黄,眩晕心悸;血虚,或兼有瘀滞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性腹痛、冠心病心绞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痛证;肠燥便秘;久咳气喘。 (5-15克)

2、 适宜月经不调者、闭经痛经者、气血不足者、头痛头晕者、便秘者、热盛出血者禁服,湿盛中满及大便溏泄者、孕妇慎服。

3、当归土鸡汤:土鸡、当归、花生仁、红枣、黑木耳、姜片。

四、生地

1、性味:鲜地黄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生地黄 甘,寒。归心、肝、肾经。?

2、作用:鲜地黄:清热、生津、凉血;生地黄:清热、生津、润燥、滑肠、破瘀、生新、止痛、调经、金疮瘀、凉血、止血; 熟地黄:滋阴补肾、调经补血、血虚头痛、肝痛。具有清热凉血功效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壮热神昏,口干舌绛。如清营汤。 治温病后期,余热未尽,阴液已伤,夜热早凉,舌红脉数者,如青蒿鳖甲汤。 可用于治温热病热入营血,血热毒盛,吐血衄血,斑疹紫黑。如四生丸; 养阴生津功效 用于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治温病伤阴,肠燥便秘,如增液汤。?

3、炮制:除去杂质,洗净,闷润,切厚片,干燥。

我国有哪些中药,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许多中草药在中国已被运用了数千年,近代大量的医学研究也发现,这些中草药的疗效非常奇异。许多中草药可刺激人体免疫力、强化对疾病的抵抗力,并有对抗肿瘤、抑制癌症的作用,例如灵芝、人参、党参、刺五加、黄芪、红枣、枸杞子、茯苓等。从人体及动物实验发现,这些中草药可明显地提高B细胞及T细胞的功能,可增加红血球和血红蛋白的数量,促进人体细胞组织对病毒产生干扰素,从而抑制肿瘤的形成与生长。

买本《中药大辞典》或者《中药学》看看吧。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先后多次组织力量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和资料的搜集。这些成果大部分都反映在全国和各地中药志或药用植物志、动物志等著作中。现已知中药资源总数有12807种,其中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一般中药分类

中草药目录

解表药:细辛

桂枝

防风

羌活

蔓荆子

葛根

柴胡

炒牛蒡子

蝉衣

荆芥

薄荷

桑叶

菊花

升麻

清热药:金银花

连翘

黄芩

黄柏

黄连

虎杖

栀子

重楼

柴胡

板兰根

蒲公英

地骨皮

知母

生地黄

玄参

胖大海

大血藤

赤芍

白头翁

牡丹皮

化痰止咳平喘药:炙麻黄

制半夏

川贝

浙贝

杏仁

炒苏子

炒莱菔子

炙百部

前胡

白前

桑白皮

葶苈子

炙紫菀

炙冬花

鱼腥草

炒白芥子

桔梗

浮海石

制远志

平肝熄风药:天麻

勾藤

炒僵蚕

炒地龙

蜈蚣

全蝎

祛风湿药:羌活

独活

木瓜

威灵仙

仙灵脾

海风藤

青风藤

制狗脊

骨碎补

防风

虎杖

香加皮

稀莶草

秦艽

鸡血藤

忍冬藤

续断

槲寄生

制南星

制川乌

制草乌

泽兰

活血化瘀药:当归

川芎

制元胡

郁金

丹参

桃仁

红花

炒地必虫

淮牛膝

川牛膝

制乳香

制没药

炙甲片

牡丹皮

行气药:陈皮

木香

炒枳壳

制香附

片姜黄

制元胡

止血药:白及

茜草

蒲黄炭

芳香化湿药:藿香

佩兰

壳砂仁

炒苍术

制川朴

消食药:炙鸡金

炒莱菔子

利水渗湿药:茯苓

泽泻

茵陈

炒车前子

米仁

金钱草

扁蓄

瞿麦

滑石

海金沙

安神药:炒酸枣仁

制远志

制五味子

补虚药:紫河车粉

鹿角片

炒杜仲

制山茱萸

枸杞子

党参

炒白术

黄芪

甘草

当归

炒白芍

熟地黄

麦冬

北沙参

泻下药:生大黄

火麻仁

郁李仁

大戟

牵牛子

甘遂

芒硝

版权声明:本站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原文链接:https://baike.tt44.com/zz/2_844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