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市时堰镇------清代著名水利学家冯道立的故乡, 地处苏中平原里下河水乡,位于东台、南通、泰州3市交界处,依省三级航道泰东河而建。总面积102.29平方公里,人口7.15万人,是里下河地区闻名的古老集镇之一,工业以特钢工具著名,系不锈钢产业群三市七镇之一。农业以棉花、水稻、小麦、油菜为主。
东台自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县起至宣统三年(1911年)废除帝制的143年中,共有知县93人,其中大多数是昏庸颟顸、贪赃枉法, 遭到人民唾弃的贪官;也有少数廉洁奉公、政绩卓著,受到人民爱戴的循吏。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东台知县魏源,就是一个廉政爱民的贤明知县。
魏源(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人,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进步思想家,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人物。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魏源中三甲第93名进士,秋天,任扬州府东台县知县。任期虽不到一年,却留下不少政绩,得到当时东台人民的称颂与后世的景仰。
魏源到任后,看到东台水患严重,亲自巡视勘察主要河道,分别轻重缓急,疏浚入海水道。他看到与蚌蜒河相通的斜丰港,年久失修,河道淤塞。他就利用冬闲时间,征集民工修浚。魏源亲临现场指挥,关心民工生活,纪律严明,分工合理,民工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完成疏浚任务。第二年夏季大水,上游来洪,经斜丰港渲泄入海,免除了水患,东台人民无不称颂。
魏源很爱惜人才。他在政事之余,遍访县内有真才实学的人,向国家推荐。时堰镇人冯道立,对天文、历法、算学、医学都有研究,特别在水利方面,造诣很深,著作较多。魏源闻其名,亲自访问冯道立,对东台的水利建设,多有咨询。冯道立认为东台水利建设,必须巩固堤防,疏浚入海水道,“尾闾既泄,腹胀自消,下游多一份去路,上游即少一份狂澜,其裨益不仅在东台一县也”。魏源对冯道立的治水理论,大加赞赏,于是写了一副对联赠给冯道立:
绘郏 之图一卷中已饥已溺
熏阳城之化数千家毋讼毋
魏源觉得这样的人才,不向上司推荐,是地方官的失职行为,于是,他在谒见两江总督陆建瀛时,极力称赞冯道立。陆建瀛即推荐冯道立参加制科,举贤良方正,授承德郎。后来冯道立不负魏源之望,多次参加苏北水利工程建设,贡献甚大。
清代的漕务,弊端重重,除了“浮收勒折”之外,还有“将值交卸,截串先征”的陋规。有的知县在离任前,预先征收,中饱私囊,将一笔糊涂账,留给后任。魏源在接任后,就遇到这种棘手的事。前任知县预征漕银四千两,接任后,欠款悬宕无着,上级追征时,魏源宁可自己筹借赔垫,而没有将这一额外负担,转嫁给百姓。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夏天,魏源的母亲因病去世,按清例父母丧必须去官守制。这时,他窘迫得连装运母亲棺柩回乡安葬的路费都没有,只好借住在朋友家中,向亲友借债。魏源在这一年八月致友人春蕴之(林翼)信中说:“弟东台半载,只因漕务受前任之累,赔垫四千金......其尤急者,举家数十口指日悬磬,而先榇至今滞留东台,未能奉移,其窘为生平所未尝。”他的穷困拮据之情,可想而之。他清廉爱民的品质,堪为后世之楷模。
魏源由于亲友的帮助,最终才将母亲棺柩运回。在离开东台的时候,台城人民深为这位贤明的县令离任而感到怅然,万人空巷,挥泪相送,攀辕卧辙,途之为塞,殷切地期望他再知东台,此情此景,实在是令人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