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多雨天气水稻白叶枯病易暴发,台风提供了爆发条件。
水稻病害之一,病株叶尖及边缘初生黄绿色斑点,后沿叶脉发展成苍白色、黄褐色长条斑,最后变灰白色而枯死。病株易倒伏,稻穗不实率增加。
病菌在种子和有病稻草上越冬传播。分蘖期病害开始发展。高温多湿,暴风雨,稻田受涝及氮肥过多时有利于病害流行。可以利用不同品种抗病性的不同进行防治,从无病区留种,种子消毒,清除病稻草,合理施肥和浅水勤灌,增强水稻抗病力和秧田、大田喷代森铵、杀枯净等药剂。
发病期:
白叶枯病从水稻苗期到抽穗期基本都能发病。在水稻苗期时,表现症状不是很明显,或者发病情况较少,等到拔节期时,发病开始严重,有些田块发病会比较晚,在孕穗期或破口期时才开始发病,并且是导致下部先发病,然后再往上面开始蔓延,影响水稻灌浆,最终会导致减产。
不论是早稻、晚稻还是单季稻,都会发生白叶枯病。田间不同的情况,发病严重程度会有差别:高温多湿的天气、长时间不晒田的地块、氮肥施用过多的地块、种植密度过密的地块等等,都会加重白叶枯病的发生。
海南“禾虽三熟,而往往不给”,海南稻平均亩产量不足300公斤,与内地其他水稻产区的产量相去甚远。
风雨卷走万担粮
地处热带的海南岛,种植水稻的自然条件有优势也有劣势。海南岛热量高,水稻生长快,周期短,一年可以种三造。但各种自然灾害,对海南水稻产量也产生较大影响。
海南的台风季节,一般始于6月中旬,止于10月中旬,台风季节长达4个月,有时候甚至延长到半年。水稻专家指出,这几个月,都是海南省晚造生长的关键时期。台风来临,大面积水稻倒伏,强降雨也常使稻田被冲被浸,造成减产甚至绝收。据有关专家统计,海南省水稻早造的亩产在400公斤以上,比全年平均水平要高出30%。但受台风和雨水的影响,晚造的亩产则要大大降低,影响到全年的平均单产。
海南长夏无冬,各种病虫害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危害严重。每年,各种病虫害给海南省水稻生产造成大量损失。
粗种粗管难高产
有关专家认为,海南水稻单产低,还有管理技术上的原因。
当前,海南的水稻很大一部分还是采用粗放型管理,耕作水平低,生产投入也不多,水稻田一般只施化肥,很少施有机肥,长期耕作后对地力破坏较大,直接影响到产量。孟卫东说,海南有相当一部分水田是湿地和沼泽地,排灌设施很不健全,别的东西没法种,农民只能用来种水稻。但这类水田种上水稻后,农民舍不得投入而听之任之,既不防治病虫害,也不施肥管理,成为真正的“望天田”,大大影响海南水稻的平均单产。
有专家认为,水稻种植与当地人的耕作习惯也有直接联系。海南水稻粗放的耕作模式,由来已久。据清代史料记载,“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专家指出,提高海南水稻单产,还要在改变人们的耕作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上下大功夫。